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75节
“还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那您想想,您所制定的国策,究竟是富足了百姓,还是富足了士绅豪强,贪官污吏?”
朱棡今日也不像刚回来那时,语气甚冲,反而是心平气和的看向朱元璋笑道。
洪武八年,朱元璋停建明中都。
对外宣称乃是政治考量,以及不想为百姓加重负担。
但参与在其中的所有朝臣,来自于凤阳的百姓,也都明白是为什么,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造反。
而这造反的两个人,一个叫黄冈、一个叫高峰。
至于逼迫他们造反的人,一个名叫黎宏强,一个名为张道光,但这两个不过是小喽啰,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鱼。
真正的幕后指使者,乃是身为工部右侍郎的韩铎,这个人也是元朝进士,也曾在元朝做过官。
建国初期,朱元璋看中了韩铎的才能,便将其一手提拔,成为了工部右侍郎。
未来要是没有这件事情,韩铎绝对可以挺进工部尚书,成为朝廷的中枢大臣。
但很可惜,朱元璋注重韩铎的才能,但却忽视了这个人的贪心,更是深藏不露,手段高明。
要不是黄冈、高峰揭竿而起,这个贪污头子到最后也不可能落网。
毕竟韩铎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地位和影响力,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许多官员被迫或主动加入其中,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腐败体系。
而这一案爆出,更是昭示着许多官员落马,这其中包括了地方官员、身在朝廷的官员,乃至于淮西勋贵、浙东先生、江南文官。
但是一眼扫过去,除了韩铎这位手握实权的工部右侍郎,几乎再也没有高级官员落马。
明摆着的一件事,那就是韩铎只是一只替罪羊,但所贪污的数目,却实触目惊心。
光是修建明中都,克扣劳役们的粮饷,韩铎便是从其中牟利三千贯宝钞,这可都是劳役们的口粮。
那就是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因为活不下去,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说不定还能博一条生路。
毕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留下了千古绝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未必就不能再造一个朱元璋出来。
所以,这才是朱元璋为什么停建了明中都的原因。
“老三说的不错,这是咱的错。”
“起初,咱只是想为百姓缓解压力,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鼓励他们耕种。”
“但整整九年过去了,百姓却是依旧贫苦,士绅豪强,贪官污吏却是吃的肥头大耳,浑身流油。”
这次朱元璋也没有反驳朱棡,反而是轻轻点了点头,叹气道:“也是因为咱站的太高,根本看不见百姓的难处,方才铸成了大错,但这是咱的过,咱认。”
朱元璋倔强了一辈子,翻看古今往来的皇帝本纪,跟着他们学做皇帝。
但终其一生,却是做了一个四不像皇帝,精髓压根没有学到,又或者是没有精髓。
因为政治的本身就是进步,而一昧的考古,特别是华夏传承不断,皇帝辈出的封建王朝,你跟谁能学明白?
看看就明白,朱元璋起初想学李世民,不想对功臣动手。
但最后还是动手了,因为他的这群老兄弟,真的没有一个不该死,数数他们的罪责,老朱已经很宽仁了。
至于李善长的死,说到底是朱元璋怕了。
还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历代权臣的所作所为。
能活也是一种罪,特别是朱元璋还活不过李善长。
所以这个人必须死,但这是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大过于上苍,君要臣死,也是不得不死。
没必要洗,也没必要讲究对错,因为政治上永远都不会因为你对,就对你网开一面。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特别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只要你触碰了政治的底线,动摇了江山的根基,这个人就留不得。
再加上主少国疑,所以该用的手段,也是必须奉行,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这也是朱元璋能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心狠手辣,方为大丈夫。
也是阐述了那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至于后来的功过,任凭后人去讨论。
我死后,哪管这洪水滔天。
“放心吧,爹,百姓会越来越好的,您的江山败不了,我要它传承上千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即便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大明了,但他们依旧会记得您的功绩,对于华夏、对于这天下苍生的功绩。”
看向面色有些颓败的朱元璋,朱棡也不想打击自家老头子,反而是宽慰道。
因为做人就是在照镜子,说白了,如果朱棡不是穿越者,未曾经历过那个璀璨的时代。
纵然是朱元璋疼爱于他,将他视为掌中宝,眼前的大明,依旧还是大明,三百年而亡的江山,仍在眼前。
所以身为后来者,又是老朱的儿子,朱棡能以后式的言论,教朱元璋该怎么前进,该如何治国,该如何摒弃糟糠?
留下华夏千年以来的文明传承,留下固守的礼仪,这是礼教天下之根基,绝不能动摇。
但同时,古人已经踩过的坑,大明就别再重蹈覆辙了,因为这时代的脚步,从古至今,蔓延而来。
历经了多少经天纬地之才,雄才大略之才,方才有了变革的雏形,那就绝对不能错过,一定要继续向前走,一步不能停。
这样才能避免,后面的江山,仍然是我华夏子民,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还是那句话,以强者为尊的封建王朝,只要你足够强,就无人能撼动你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是千年不断的传承,泱泱大国的底蕴,只要有此底蕴在,哪怕经历兴衰,盛世之华夏,便永不会覆亡。
至于评判朱元璋,身为后世之人,以盛世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乱世结束,刚刚兴起的王朝,还是受制于思维限制的封建王朝,这本身就不对。
毕竟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身边,你才能明白,面对这样的局势下,究竟会有多么的为难。
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但真正上强度的,还是开国治天下。
所以处于历史的角度,朱棡觉得,这并不只是朱元璋的错,而是封建王朝的错。
毕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梦。
第145章 老朱定立子孙字辈,其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好了,有你这个好儿子,你的大明江山,只会越来越稳固。”
马皇后也是拉起朱元璋的手,轻声温柔道。
该给朱元璋面子的时候,马皇后从来都不会吝啬。
凶也是真的凶,但这两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不仅仅是开国夫妻,更是患难夫妻。
这么说吧,朱元璋早年历经生死,逢战势必身先士卒,而要不是马皇后,朱元璋早就已经躺在了死人堆里,又岂能有今日的大明王朝。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马皇后在大明王朝,几乎拥有不弱于朱元璋的权力。
更是唯一一个能以皇后的身份干政,却还能让朱元璋傻乐呵的女人,根本不会受到猜忌。
也是唯一一个能喊朱元璋为“重八”的奇女子。
“是咱们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却是转过头看向马皇后,流露出一抹独属于马皇后的深情与温柔,方才道:“要是没有妹子,咱哪儿来这么好的儿子。”
“老不休的。”
马皇后当即白了一眼朱元璋,但嘴角的笑容也是压不住。
毕竟,谁家女子不喜欢听到自家夫君的夸赞?
这就算是马皇后,也不能例外。
而看到眼前的这一幕,老夫老妻之间的小恩爱,朱棡与朱标眼中都是闪过一抹深深的无奈之色。
每次在坤宁宫,他们的老爹老娘都想要秀一把恩爱,还是不经意之间,这就很扎人心口。
为什么?
因为朱棡还没有成亲,所以想秀恩爱,都没有人去秀。
而且成亲在即,男女双方也不能擅自见面,所以哪怕是朱棡想念谢钰儿,在礼法面前,还是不能逾越,谁让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至于朱标,后面刚起火,常清韵的身子骨,虽然已经好转了过来,但也不能太折腾。
再者就是太子侧妃吕氏,这始终是朱标心口上的一道伤疤,毕竟是自己后院的问题,所以哪有那么容易缝上?
“爹,娘,你们够了啊,再这样下去,我们兄弟俩就撤了。”
面对着老两口的小声低语,朱标率先忍不住的开口道。
“就是就是,至于嘛!”
“你俩就不能私下里秀秀恩爱?”
“非得在你俩儿子面前,整这么一出?”
朱棡也是翻了翻白眼的附和道。
“呵呵,羡慕了吧?”
“咱有你娘,咱永远都有一个唠知心话的人,你呢?”
“堂堂晋王,咱的嫡子,到现在了都还没成亲,晚上回到府上,独守空房。”
“啧啧,后悔了吧?”
朱元璋却是冷笑一声,便是有些得意的看向朱棡道。
“我这不是都要成亲了么?”
面对朱元璋的得意,朱棡的嘴角又是微微抽动,便是不甘示弱道。
“洪武六年就该成亲了,要不是你这个臭小子性子倔,哪能拖到洪武十年。”
“看看咱老朱家,除了你大哥还有个子嗣,咱的嫡长孙,咱还有孙子么?”
朱元璋又是果断没好气道。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