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70节
因此需要挑选有足够的办事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官员任用此职。
就大明目前的情况而言,通往知府的道路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朱棡都认为赌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许多大事件背后,其实都有赌的成份。
区别只在于有些人赌错了,有些人赌对了。
有些人赌的筹码是国运,有些人赌的筹码则是命运。
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赌钱的人,因为那样的赌狗必输无疑!
作为大明如今最有实力的藩王,朱棡基本上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改变别人的命运。
况且如果不破格提拔王承基的话,朱棡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安排方克勤。
当然现在既然有人提出了异议,朱棡还是决定做一个虚心纳谏的贤王。
于是在他眼神的鼓励之下,商暠接着说道:“我大明做官讲究‘内外皆历’,既使低级京官流向地方积累经验,也可以让高级地方官有一定的地方任职经历。
因此前官职为六部属官,与部、寺、司属官的京官,在知府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
毕竟作为六部属官的官员,基本上都与吏员有着丰富的交往经验。
他们善于把握吏员这一丰富的行政资源,这样有利于推动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朱棡似乎想到了什么,“从京官外任的层面上看,不仅能够打击官员结营私党、相互掣肘,而且还可以让熟悉朝廷政策的官员治理地方。
这样做便于朝廷政策在地方得到更好地落实,想出这个措施的人必有大才。”
商暠叹了一口气,“其实我大明向来不缺乏拥有才干的官吏,只是底层官吏在不了解陛下用意的情况下,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手上被分配的事情。
他们虽然勤勤恳恳地为大明做事,到头来却只换到一场虚妄。
上一刻努力到达的终点,下一秒便成为重新开始的起点。
眨眼间破碎的,不仅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也有着这些贤臣能吏曾经的梦想!”
朱棡皱着眉头说道:“陛下原本打算明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这可不是单纯的改个名字就完事的。
首先是要统计各个行省的家底,综合考量后再依据这些,重新建制各个布政使司的职权。
因此方克勤、郑士元这些人手上的差事尤为重要,只可惜他们没有一人知晓,父皇对今年吏部考校钱粮的重视。”
在向商暠讲述“空印案”扩大化背后隐情的同时,朱棡脑海中却在为另外一件事情感到头疼。
经过“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感觉中书省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于是他便将中书省机构撤除,同时将地方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就这样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正式成立,取代了行中书省成为了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
由于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司法和军务,因此布政使只是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
他虽然掌握行政权,却没有司法权和军事权。
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随着中书省被撤销,平章政事和左右丞的官职都被废除了。
原机构的三把手参知政事,便被顺理成章地改为了布政使。
也就是说中书省机构被缩编、降编变成了承宣布政司,司长官由原来的三把手参知政事担任。
然而老朱还是觉得撤掉中书行省之后,地方的权力依然太大了。
于是他便将布政使的品级,从原来的正二品降为了正三品。
同时将布政使的权力一分为二,设置了左、右布政使两人,布政司机构也就变成了双主官机构。
然而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从朝廷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职位空缺。
只是朱棡才意识到,为什么总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更好的政策出现前,现在运行的就是最好的。
正所谓没有绝对好的制度,好与坏只是人的主观判断。
只有适合的,才是好的!
脱离了当前的发展阶段,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毒瘤。
问题是当发现这些隐患时,老朱和太子朱标已经把一部分官员都杀完了。
朱棡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整顿吏治的同时,从地方选拔一批可用之才。
想方设法把已经破破烂烂的大明官员体系先填补上,至少要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
商暠看到朱棡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连忙出声提醒道:“晋王殿下,如果您实在太疲惫了,老臣把刚才说的那些整理成奏本。
明天一早便呈送过来,到时候殿下若是有什么想法,随时召见老臣即可。”
朱棡点头说道:“商大人考虑得非常周到,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身为人主本来就不该亲力亲为,出谋划策都是身边谋士的职责。
然而由于顾修齐和钟伯弦都被老朱调入朝廷予以重用,朱棡身边还真迫切需要一个谋臣。
就在这时,一副儒生打扮的姚广孝,从外面走了进来。
“属下姚广孝,拜见主公。”
朱棡上下打量了一番姚广孝,“酒是穿肠毒药,沉迷其中不是什么好事。
这段时间我一直都没怎么联系你,计划进展如何?”
姚广孝二话不说便从衣袖里取出一张纸,“这是属下从那些犯事官员里面挑选出来的,每个人都是难得一见的穷酸腐儒。”
朱棡接过纸张,仔细查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罗列了一些人名,旁边还有关于他们的简要介绍。
他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表示自己非常满意。
姚广孝看着朱棡,轻声问道:“主公觉得如何?”
朱棡抬起头来,微笑着说道:“很好,这些人的背景和能力,都很适合我们的计划。”
姚广孝点头说道:“主公所言极是,这些人虽然都是穷酸腐儒,但在江南地区颇有影响力。
若稍加利用,或许能成为咱们未来的助力。”
朱棡笑道:“哈哈,不愧是姚广孝,深知孤王心。
只是眼下我们还需谨慎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
第223章 提前开发出宜兴的发展潜力,给新任济宁知府做职业规划
姚广孝点头说道:“属下明白,那主公是否已有具体的计划?”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嘴角微扬。
“计划自然是有的。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情报。
只有了解江南四大家族的动向,才能制定出更完美的策略。”
姚广孝再次躬身施礼,语气恭敬地说道:“主公英明。”
朱棡笑了笑,继续说道:“此外我想让你亲自去一趟江南,与那些人接触一下,摸摸他们的底。
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打草惊蛇。”
姚广孝点头应道:“属下遵命,定不辱使命。”
朱棡拍了拍姚广孝的肩膀,语气中带着鼓励说道:“去吧,孤王等你的好消息。”
姚广孝转身离去,朱棡则将那张纸收进怀中,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江南本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词汇,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甚至不同人心中均有着范围不一的含义。
大明官方文书里面提及的江南,主要分为专称和泛称两类。
专称具有明确地域概念,并且是以“江南”作为冠名。
他们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的地方集合,代表了大明社会对于“江南”的一些共识性概念。
泛称就相对比较模糊,只表达了某地或某区属于江南,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公认度也低于前者。
朱棡之所以没有明确,他对“江南”的概念,就是想给姚广孝更多的操作空间。
苏家子弟敢在三大案同时爆发的洪武九年做出头鸟,朱棡相信他们绝对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姚广孝搅动风云的本事,那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找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着从泉州出海的机会一波带走,说起来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之后,朱棡决定安排好王承基和方克勤的事情之后,便离开溧水县继续向泉州进发。
根据计划晋王仪仗,将在抵达宜兴县时稍作停留。
宜兴制的陶业非常发达,最典型的一个传说就是范蠡。
相传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急流勇退,此后与西施泛舟江湖。
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范蠡凭借自己的智慧迅速成为一代巨富,史称“陶朱公”。
范蠡的财富密码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做陶器贸易。
将宜兴的陶器贩卖到各处,由此迅速发家。
尽管城头变换大王旗,朝代频繁更迭,但宜兴制的陶业却一直在延续着。
不仅没有趋于没落,反而是更上一层楼了。
然而历史上需要等到大明嘉靖年间,宜兴才能成为真正的陶器之都,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朱棡当然不可能等那么久,考虑到未来的海贸需要“拳头产品”打开市场,他便决定提前开发出宜兴的发展潜力。
就在朱棡未雨绸缪的时候,陆风带着一脸喜色的王承基,从门外走了进来。
“下官王承基,前来拜谢晋王殿下提携之恩。”
在明朝有个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出身将影响其升迁知府的速度。
景泰三十四年,卫英乡试中第。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