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71节

  然而他迟至成化二十三年,才得以升至开封府知府,其中相隔了整整34年。

  如今虽然人材不足,选官迁擢不拘资格。

  甚至举贡、杂流之徒,等非甲士正途出身者,也可以快速升官。

  然而想要在短短不到10年时间,由知县升迁成为知府,恐怕只有在崇祯年间才能做到。

  毕竟根据商暠上交的奏本,升迁至知府的第二种来源就是,正五品同知升任知府。

  作为协助知府处理政务的官职,正五品同知在政务工作中,充当了知府左臂右膀的角色。

  由于对知府的工作更熟悉,并且富有实践经验,因此同知也是最容易升迁为知府的官职。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朱棡的提携,王承基至少要等到“靖难之役”前后才能做知府。

  想到这里,朱棡放下手中茶杯,抬头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王承基。

  “济宁作为山东南部的漕运码头,发挥着商品集散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把来自江南及中原地区的各种商品,通过运河向兖州、东昌、曹州,以及河北、河南等地输送。

  同时济宁还把山东南部地区的各种土产商品,集中输往江南及其他各地。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商及官僚到此地,从事各种活动。

  再加上运河穿过繁华的闹区,河内帆船繁忙,岸上车水马龙。

  颇有江南苏州的风光,因而济宁历来都有‘江北小苏州’的美称。”

  朱棡在讲述济宁府情况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漕运码头对于此地的重要性。

  心领神会的王承基,连忙保证道:“下官在抵达济宁府之后,一定会抓好漕运方面的工作,绝不让晋王殿下失望。”

  朱棡一脸满意的点头说道:“只要你用心为朝廷做事,由知府迁为按察副使,迁为布政使司参政或转运盐使都是有机会的。”

  作为按察司的副长官,按察副使主要职责是辅助按察使处理司法和监察工作。

  在大明如今的官品体系中,按察副使的品级被定为正四品。

  这个职务除了负责一些司法审判工作,还会涉及到兵备、学政、海防,等多方面的巡查和监督任务。

  布政使司参政的职责,包括协助布政使管理一省的行政事务,如财政、民政等。

  他们负责执行朱元璋的命令,管理下属官员,确保朝廷政策在地方的落实。

  此外布政使司参政还可以参与本省官员的考核,管理本省的财政事务,包括户口、土地以及赋税。

  至于盐课更是国家赋税之大宗,也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垄断行业。

  由于转运盐使可以督察民之生计,商人之行息,适时平其盐价。

  管理水陆运输,计其道路远近。

  稽察往来时间,定其盐价之贵贱。

  因此盐政素来都是肥差,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盐务官,都有些相形见拙。

  朱棡如今拿出这三个位高权重的要职来画饼,绕是王承基一向心思沉稳,此时也陷入了红温状态。

  然而只有朱棡自己知道,除了按察副使之外,布政使司参政和转运盐使,现在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官位。

  可这并不妨碍朱棡拿出来,给王承基做职业规划。

  毕竟人总是要有梦想的,要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第224章 士人宁死不做大明官,郑克元献计千金买马骨

  后世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换句话说只要你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绩,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典范。

  然而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古代却不是这样,古人的思想是只有当官手里有了权力,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譬如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

  从“金榜题名”就可以看出,古代读书人看重科举考试这件事。

  另外古人都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成功人士的,比如光宗耀祖、状元及第、光耀门楣。

  从这些词也可以看出,古人并不把个人的成功看做成功。

  他们普遍认为,成功并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家族和后代。

  最为重要的是,古代将各个行业的人划分了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曾写道:“坐而论道,谓之王工。

  坐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这个士大夫就是指的读书人,简而言之读书就是为了“仕”,为了能够做官。

  另外古人热衷于当官的原因还有很多,经过朱棡的总结,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八点。

  ㈠名利双收,当官可以带来名声和利益。

  从名声方面来讲,官员可以为社会服务,从而赢得鲜花和掌声。

  只要社会地位高了,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受到尊敬。

  从利益方面来讲,官员掌控着社会财富的分配。

  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料,至少能够确保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

  ㈡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封妻荫子,很多人都把它作为奋斗方向和人生理想。

  ㈢家族与家庭的期望

  为个人与家族谋利成为很多人的终生目标,为这个既定目标,古人可以做到出生入死。

  ㈣可以满足个人对于名利的追求

  人生成败在于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多少,当官这条路正好符合人的图财思想。

  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㈤担任官职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古代官员不仅可以拥有尊贵的身份,而且享有许多特权。

  例如在社会活动中被优先考虑,在社会礼仪中被尊重,以及享有高薪酬和优厚待遇等隐藏福利。

  ㈥官职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除了明朝之外,古代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都是相当丰厚的。

  此外一些古代官员还会通过,权力滥用、贪污受贿等手段,获取额外的财富。

  ㈦古代从伦理上规定了当官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古代最重要的伦理,就是“三纲五常”。

  其中“君臣之道”,指的就是官场。

  也就是说,在古代“官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而不是“农场”或“商场”。

  ㈧功名追求。

  古代读书人看重科举考试,认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做了官,才能成为受到别人尊敬的人上人。

  当初太子朱标宣布,剥夺浙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科举资格,便险些引发一场民变。

  如果不是后来采取了补救措施,建立应天府学堂收纳大明百姓之子入学。

  再加上鼓励军中将领从政,并对其开放国子监的入学名额,恐怕后果会不堪设想。

  如今朱棡也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陆风拿着戴罪立功名单去找那些犯官。

  谁知除了极少部分人之外,大多少被选中的囚徒都拒绝为晋王效力。

  甚至还有两名性格比较刚烈的犯官,当着陆风的面,咬断了自己的手指。

  “依老臣愚见,不如将此事交由陛下定夺。”

  对于商暠提出的这个建议,朱棡稍加思索之后便摇头说道:“对于读书人来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既是终身的梦想,也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期盼。

  然而父皇的天子堂,既是富贵乡,也是修罗场。

  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分离,落个横死的下场。

  据孤王所知,前元翰林李征臣,抵死不肯做官。

  结果全家被杀,自己也被发配宁夏充军。

  贵溪士人夏伯启叔侄,自断左手拇指,誓言绝不做官。

  因此获罪被杀,家产被籍没。

  如今那些犯官都已经是身陷囹圄,即便传到父皇那里,恐怕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根据《皇明开国臣传》记载:文士陶凯隐居不出,朝廷难觅其踪迹。

  朱元璋大怒,下喻:“陶凯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级来。”

  陶凯的族亲们吓坏了,四处寻找陶凯,很快便将他找到并送往京城。

  甚至为了震慑和惩罚拒绝入仕的现象,朱元璋还颁布了“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

  他曾诏喻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简而言之就是说,天下士大夫若不接受君王的征召,那就是自绝于朝廷。

  即便他们被杀头抄家,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事实上“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的颁布,除了在后世为明黑粉提供谈资之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况且朱棡一直以来都不希望,老朱成为像历史上那样的“独夫”。

  在这种情况下,他宁愿把问题放到自己这里解决,也不想转交给朱元璋再造杀孽。

首节 上一节 271/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