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80节
他作有一首《凯歌》,其歌词为: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上报天子”,就是为国。
“下救黔首”,就是为民。
这么一来士兵的思想境界,便得到极大提高。
在有理想的同时,他们作战也就更加乐于献身、无所畏惧了。
朱棡之所以能在三年之内训练出20万黑骑和一万神机营,就是采用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面流传下来的练兵精髓。
以《纪效新书》做军事学院教材,用“岳家军精神”改造大明军队,就是朱棡建立洪武军事学院的依仗。
毕竟在中国历代兵书中,《纪效新书》堪称最实际、最口语化的兵学宝典,非常适合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大明武将深入学习。
朱棡之所以在太原就蕃三年,都没有把改编好的《纪效新书》整理出来,主要就是因为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从住宅区的改造到明朝畜牧、家禽业的科学养殖,再到城市道路规划。
无论国计民生还是军事战争,哪一样都离不开他这个晋王的参与。
如果不是有顾修齐、钟伯弦、邓镇、冯诚,这样的贤臣良将辅佐,朱棡三年之后返京肯定会比朱标还要胖。
历史上的朱高炽就是因为长得太胖不够英武,差点被朱棣从太子贬为藩王。
根据野史记载,朱棣不止一次对朱高煦说:“你就好好干吧,你大哥早晚得胖死。”
如果不是李景隆趁着朱棣带朱高煦南下打朱允炆时企图偷家,结果他率领的五十万大军被朱高炽仅凭一万人马抵挡住了。
再加上朱高炽生了朱瞻基这么一个好儿子,恐怕太子之位花落谁家就尚未可知了。
虽然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是短命人,但好歹坚持到了登基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老朱就比较惨了,自己倒是活到了70岁高龄,媳妇、长子、长子媳妇、嫡长孙都走在了他的前面。
后世曾经有明史研究学家说过:“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刀鞘’,她死了就等于朱重八死了一半。
等到懿文太子朱标死后,当年那个放牛娃朱重八就彻底死了,活着的只剩下洪武大帝这个‘躯壳’了!”
第236章 为了扭转洪武大帝的黑历史,晋王朱棡制定了三套方案
还有一些后世史学家认为:“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痛苦的朱元璋,最终把自己活成了明朝最大的‘地主’,文官在他眼里就是‘管家’。
武将变成了身份低微的‘护院’,百姓则成为随时都可以当成韭菜收割的‘佃农’。”
当然也有些“明粉”同情老朱的遭遇,“这种经历哪怕是换成一个现代人,即便是不得精神病,恐怕也早就患抑郁症了。
朱元璋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活到70岁,已经是非常善于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实际上除了“胡惟庸案”和“空印案”之外,促使大写数字出现的“郭桓案”,是在马皇后病逝之后发生的。
被后世史学家公认是冤案的“蓝玉案”,是因为太子朱标之死才导致的。
在茶马贸易史上轰动一时的“驸马欧阳伦案”,则是发生在朱元璋晚年的洪武三十年。
这些把明朝官员和武将都差点杀绝的案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老朱在马皇后和朱标死后调节自己心理压力的特殊方式。
就是因为这种把文臣武将全都得罪死的做法,导致流传于后世的“朱元璋黑料”层出不穷。
除了比野史还要野的“钩子文学”之外,还有朱元璋为了认元朝为正统不惜抹黑红巾军的传闻。
什么“生活在元朝很幸福”、“战死不如饿死”、“咱是误入乱军暴民之中”,诸如此类听起来就不像正常人言论的话,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广为流传。
甚至还有后世之人讲,朱元璋因为厌恶“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孟子从儒家圣人的名单里面给踢出去了。
事实上谁都知道,明史大部分都是清朝那些“猪尾巴”修的,里面能有多少真实性实在值得斟酌!
自从穿越成朱元璋的嫡三子之后,朱棡就发誓一定要改变历史。
他先是救下了英年早逝的常遇春,后来又在就蕃三年回京之后,拿下历史上疑似接连害死常清韵、朱标、朱雄英、马皇后的罪魁祸首——太子侧妃吕氏。
甚至朱棡不惜提前引爆胡惟庸案、空印案,炮制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的小明王案。
冒着动摇国本的危险,他同时与江南世家和浙东学子为敌。
之所以朱棡要搞这么多事情,就是为了让大明走上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为此他还准备了第二套方案:给大哥朱标黄袍加身,送老爹朱元璋提前做太上皇。
毕竟历史上进入洪武十年之后,老朱就已经有了提前退休的想法。
要不然也不会把明初四大案里面的三个,都交给朱标这个监国太子来处理。
如果不是马皇后和朱标死得太早,朱棡相信郭桓案、蓝玉案和驸马欧阳伦案,绝对不会牵联到那么多人。
可一心想着扶持大哥提前做皇帝的朱棡发现,老朱能够凭借“开局一个碗”缔造276年的大明王朝,绝非是浪得虚名!
就在第二套方案胎死腹中的那一刻,他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的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宁死都没造反。
因为想踹千古一帝朱元璋的“窝子”,他们这些人都还嫩了点!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朱棡最终只能表示自己愿意前往海外就蕃,为缔造将来的“日不落大明”做贡献。
然而无论以哪个地方为出海基地,都必须解决一直困扰大明的倭寇问题。
朱棡之所以用预防“泉州民变”的名义赶赴沿海地区巡察,就是为扫平倭寇之患,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做准备。
只是他没想到在宜兴遇见了杭思鼎,考虑到历史上有300多户人家因被迫窝藏嫌犯潘富被斩首,朱棡就动了整顿宜兴吏治的想法。
一方面可以减少被此案牵连的百姓,另一方面可以借机会宣传,朱棡提前十多年推出来的《御制大诰》体系。
实际上在治理太原封地的这三年里,朱棡就已经检验了《大诰》的效果。
不得不说在治理胥吏的问题上,朱元璋选择采用前无古人的“群众运动”,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
然而洪武九年的老朱,显然没有洪武十八年那么杀伐果断。
或许是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被裁撤之后带来的弊端,让朱元璋更清楚官僚集团才是大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他担心会出现像《朱元璋微服私访记》里面,那种“百姓冲进县衙,将蛮横的恶霸知县抓起来绑送京城”的剧情,因此不敢解除对进京告状者路引的限制。
以至于出现宜兴刑房县吏顾明杰,为阻止陈寿六弟弟和外甥抓污吏进京城,故意扣押他们“路引”的情况。
为了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朱棡不得不动用锦衣卫、隐龙卫和神机营这三股势力。
采取“引蛇出洞”的方式,对建平县、溧阳县、宜兴县、安吉县、长庆县、归安县、德清县、崇德县,这几个地区的潘富党羽实施秘密抓捕。
同时朱棡以“陈寿六进京告御状”为掩护返回应天府,将顾明杰、宜兴吏房县吏英文栋、前任知县杭思鼎,秘密押送到朱元璋面前受审。
朱棡本打算等处理完“宜兴案”的后续事宜之后,就按照原计划再次踏上赶赴泉州的旅途。
谁知老朱突如其来的赐婚,却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主要是新任礼部尚书李允,实在是太烦人了!
“孤王知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属于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可父皇不是已经下旨交代过,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吗?
等到亲迎时孤王亲至魏国公府迎娶徐妙云,在此之前你就不要什么事情,都跑过来烦孤王了!”
现在朱棡都有点开始后悔,建议老朱取消应天府的宵禁了。
以前除了上朝的时间之外,礼部尚书因为每天还要处理手头上的公务,可能还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晋王府叨扰。
如今李允为了彰显自己对这场婚礼的重视,有时候半夜三更都要跑过来,与朱棡这个准新郎商议细节。
“殿下,陛下之前可是允诺魏国公,要给予徐小姐和正妃同等待遇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婚礼的细节就要与晋王妃达到一致水平,否则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所诟病!”
第237章 《大诰》有漏洞老朱父子相互甩锅,《大统历》借鉴《授时历》惊
看着愁眉不展的李允,朱棡很快便想到了老朱隐藏在暗中的特务组织“花鼓”。
她们和锦衣卫一明一暗,直接听命于大明皇帝。
根据隐龙卫的了解,“花鼓”里面的核心成员,大都是来自朝廷官员们府中的女眷。
这不禁让朱棡想到了民国时期盛行的“夫人外交”,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亚洲糖王之女黄蕙兰。
她不但精通英、法等六国语言,而且更是优雅大气、仪态万方。
黄蕙兰的丈夫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顾维钧。
她倾力改变顾维钧的包装,用金钱为其铺路,努力将丈夫推上了民国外交总长之位。
甚至黄蕙兰后来又助其登上了,民国政府总理之位。
朱棡当初把这个故事讲给老朱,只是希望老爹能够更重视马皇后的意见。
毕竟历史上有一种说法:马皇后之所以会病逝,有一部份原因是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不肯听从她的劝诫大搞“瓜蔓抄”。
苦劝无果的马皇后,最终宁可自己病入膏肓,也不愿意服用御医开具的汤药。
身为老朱嫡三子的朱棡,自然不愿意看着父母最终走到这个结局。
即便是“蓝玉案”不会再发生,“郭桓案”和“驸马欧阳伦案”,同样也是牵连非常广的明初大案。
其中“驸马欧阳伦案”里的主犯欧阳伦,就是安庆公主的丈夫,这也是马皇后仅有的两个女儿之一。
倘若她能够活到洪武三十年,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变成寡妇,到时候少不了又是一场鸡飞狗跳的争吵。
朱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把黄蕙兰的故事讲给老爹。
居然会促使对方产生,利用朝廷官员们府中的女眷,发展秘密情报组织的想法。
最令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花鼓”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就是帮徐妙云这个晋王侧妃提升地位。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