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20节

  不过这其中的细节,还需仔细推敲,以免出现差错。”

  朱棡面色凝重的点头说道:“父皇放心,孩儿已经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只要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戏猴局’必定能够大获成功。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即便真的出现了,那也必然会让人付出代价。

  然而总有无数人,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蒙蔽双眼。

  他们在丢掉理智的同时,义无反顾地扑向那些看似不劳而获的成果。

  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便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弱点,精心布置了各种骗局。

  他们如同高明的猎手,静静等待着猎物上钩。

  一旦有人掉进陷阱,就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这些受骗者往往会在,痛苦与悔恨中度过余生。

  那些设局者却逍遥法外,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这个骗局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不知道爹和大哥,是否愿意听我详细讲述呢?”

  一听到朱棡又要讲故事,朱标立刻兴奋起来。

  他急忙拿起纸和笔,准备认真记录下来。

  只见朱标语气激动地说道:“三弟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如此发人深省,如果将它们整理成一本书,必定能流传千古!”

  朱元璋捋着下颌的胡须,微微眯起眼睛。

  他的嘴角带着一抹淡淡笑意,似乎很期待朱棡接下来的故事。

  只听到朱元璋轻声说道:“既然连你大哥都这么说,咱就听听你又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好了。”

  朱棡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他站起身来,摆出一副说书人的架势,开始讲述起来。

  “话说这清河县里,有一姓王的名门望族。

  王员外祖上三代皆是商人,积累了不少财富。

  到了王员外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自从他接管了家中的生意后,可谓是如鱼得水。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王员外很快便让王家,成为县上第一大富绅。

  不仅如此就连清河知县,也对王员外热情有加,时常邀请他去府上做客。

  然而王员外心中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他虽然拥有无尽的财富,但却没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家业。”

  朱棡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清河县。

  朱元璋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赞许。

  紧接着朱棡继续说道:“这王员外的妻子李氏,与他自幼相识,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他们两家本就世代交好,双方父母为了巩固这份情谊,便早早为二人定好了亲事。

  待到两人成年之时,便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

  正因如此两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恩爱非常。

  王员外对妻子李氏情深意重,并未因拥有大量财富,从而纳娶过多妾室。

  他外出经商忙碌时,李氏则留在家中照料公婆。

  二人分工明确,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更令人欣喜的是,婚后不久,李氏便为王员外诞下一女。

  这个新生命的降临,使得王家充满了温馨与喜悦。

  王员外视女儿如珍宝,用心教育、呵护备至。

  然而时光荏苒,女儿渐渐长大成为,能言善道、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可遗憾的是,王员外的妻子李氏,未能再次传来喜讯。

  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同,并感慨地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这位王员外始终无子,那么他的万贯家财,可能最终会落入旁系亲属之手。

  这无疑是给王员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面对这种情况,他该如何应对?

  此人是否会考虑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来延续香火呢?“

  朱元璋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毕竟古代的财产继承权并非是基于个体,很大程度上与性别有关。

  家族中的男人们,先天拥有财产的支配权和继承权。

  女人则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她们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经济利益。

  朱元璋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纸,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

  他皱着眉头,不解地问道:“老三,这些都是什么?”

  朱棡连忙解释道:“爹,这是儿臣给您准备的故事。”

  朱元璋虽然一脸茫然地点点头,但心里仍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暗自琢磨着,这么多纸张,到底能讲出怎样的故事呢?

  朱标见状赶忙补充道:“爹,三弟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咱们还是先继续洗耳恭听为好。”

  朱元璋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他心想原来如此,那就让老三继续讲故事吧!

  于是朱元璋重新坐回椅子上,期待着朱棡的下文。

第295章 赘婿群体不断扩大,对大明税收产生的不良影响

  此时得到大哥眼神暗示的朱棡,在轻抿了一口茶后,继续说道:“那时的王员外,为了延续血脉。

  他便四处求医问药,并邀请名医来为妻子李氏诊治。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夫人已无法再生育了!’

  这无疑给了,他们夫妻沉重的一击。”

  朱棡顿了顿,似乎也感受到了,当时王员外和李氏心中的绝望。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讲述道:“对于一个传统的家庭来说,没有儿子意味着无法传承香火,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说到这里,朱棡又轻轻抿了口茶。

  随后他缓缓放下茶杯,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

  “后来王员外听从母亲的建议决定纳妾,最终好消息传来,妾室怀孕了。

  王员外喜出望外,同时也不忘安慰妻子李氏。

  他表示只要妾室生下儿子,就会交由妻子李氏抚养。”

  朱棡微微一笑,似乎在为王员外感到高兴。

  然而他的笑容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惋惜。

  “可命运弄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妾室生下的,依旧是个女儿。

  这对一直期盼着儿子的王员外和李氏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朱棡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至此妻子李氏彻底打消了,之前听到夫君要纳妾时的那股酸意。

  她反而开始主动为王员外,寻觅能够生出儿子的妾室。”

  讲到这里朱棡不禁摇了摇头,似乎对王员外夫妻的这段经历感到无奈。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员外又陆续纳了不少妾室,可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得到个儿子。

  眼看着长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王员外心中‘生儿子’的期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淡。

  毕竟女儿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同样可以继承家业。

  于是王员外开始考虑,其他的解决方案。

  他对李氏说道:‘既然没有儿子,那不如找个赘婿入门。

  让他和女儿一起经营家族产业,等他们有了孩子,可以跟王家姓氏。

  这样一来,家业依旧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这个想法逐渐在,王员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并得到了妻子李氏的支持。

  他们决定寻找一个合适的赘婿,共同延续家族的辉煌。”

  比较了解民间疾苦的朱元璋,再次开口插话道:“正所谓一个女婿半个儿,如果人品确实可靠的话,这也未尝不是个办法。”

  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对于这种情况表示理解和支持。

  “只要找到个忠诚可靠、勤劳善良的赘婿,不仅能帮助王员外一家继续繁荣昌盛,而且还能减轻社会压力。”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最早对入赘之人,进行打压的是秦朝。

  因为大秦的法律规定,男人成年以后必须要分家。

  这样原来一个家庭,就变成了两个家庭。

  原本朝廷只能收一户人家的税,现在就能收两户人家的税了。

  这种政策使得入赘成为一种被歧视的行为,许多人不愿意接受。

  尽管如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无子嗣或家境困难时,招赘仍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节 上一节 320/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