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21节
只是如此一来赘婿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都较低,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对于秦朝来说,入赘之人本来是个成年男子。
按照常理若这名男子正常成亲,那么大秦就会多一户人家,朝廷也能够多收到一份税务收入。
然而当一个成年男子,选择入赘女方家。
原本应该增加的户籍却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朝廷将少收一份税收来源。
面对这样的情况,秦朝政府采取了一种严厉的措施:将入赘之人打入贱籍。
赘婿在秦朝社会中的身份,与罪犯相差无几。
无论是劳役还是兵役,都会优先安排给他们。
这一政策使得赘婿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备受歧视。
秦朝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因为入赘行为减少了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考虑。
通过贬低赘婿的地位,可以防止更多的男人选择入赘,从而保证国家的税收稳定。
由于秦朝将入赘之人打入贱籍,这导致民间百姓也对赘婿产生了偏见,甚至看不起那些愿意做上门女婿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赘婿失去了对子嗣的冠名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当封建王朝进展到了明朝,相关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果出现绝户这种特殊情况,出嫁女确实是可以全盘接收娘家财产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绝户”就是负责户籍登记的相关部门,找不到其他可继承家产的男性家属信息。
然而洪武年间的大明律例,同样明确规定:户主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完成对相应赋税的缴纳,以及兵役或徭役的征发。
也就是说大明对于女性财产权利的照顾,并不是基于对她们切身利益的关注,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上的综合考量。
父母也不希望看到女儿去服徭役,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受到影响。
有一定资产的富绅们,通常会选择通过“招赘婿”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因此朱棡在讲解“戏猴局”的相关寓言故事时,之所以要做这么长的铺垫,就是想让大哥朱标明白一个道理。
无论是谁都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同时朱棡也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关注这项大明律法的相应弊端。
从而降低赘婿群体不断扩大,对税收产生的潜在不良影响。
然而在场的两位大明核心决策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朱标看到朱棡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一脸迫不及待地催促道:“后面王员外一家的情况如何了?”
坐在不远处的朱元璋,也同样面带不满地说道:“之前咱看老三交上来的那几本书,就和他现在讲的这个故事一样。
一部分是心理描写,还有一部分搀杂着自己的旁白观点。
另外一个剧情写了上万字,居然都没结束。
好不容易有本《三国演义》,还算能让人看得过去。
结果还是人家罗贯中写的,和老三这个晋王一点关系都没有!”
第296章 文人亦有救国心,罗贯中投笔从戎加入义军
实际上在徐妙云深夜拜访晋王府呈上密函的时候,其中就已经透露了罗贯中的下落。
根据有关情报显示:罗贯中出生于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其父亲罗锦在繁华的苏州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积攒了大量的财富。
最初罗锦计划让罗贯中继承家业,然而当他注意到儿子对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爱后,最终做出了一个开明的决定。
罗锦决定全力以赴支持罗贯中追求文学道路,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让罗贯中接受更好的教育,罗锦毅然决定将儿子送往当时文化繁荣的杭州。
他期望罗贯中能在那里,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学术氛围。
同时罗锦还特意安排罗贯中,拜入著名学者赵宝丰的门下。
希望他能从这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身上,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学问。
毕竟罗贯中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特别是对于文学领域,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当赵宝丰初次见到罗贯中时,立刻被他那聪明伶俐、才情出众的气质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赵宝丰坚信这个孩子具备极高的培养价值。
于是他欣然接纳罗贯中作为自己的亲传弟子,并给与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
在赵宝丰的耐心引导下,罗贯中逐渐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他的文学才华日益显现,尤其在诗词歌赋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首诗都流露出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周围的人们在欣赏过罗贯中的作品之后,无不称赞他的才华横溢。
他们相信罗贯中将来必定会成为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为文学界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清新的风气。
罗贯中在赵宝丰的影响下,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文学理论,而且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他们相互切磋琢磨,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奥秘。
这使得罗贯中的文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中,罗贯中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学创作的学习与实践当中,努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每当罗贯中在创作上遇到困难时,赵宝丰总能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他突破瓶颈。
有一次罗贯中绞尽脑汁思考了很久,然而还是找不到创作的突破口,因此他的心情十分低落。
就在这时,赵宝丰主动找罗贯中谈话。
他仔细分析罗贯中的创作风格,并引导弟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赵宝丰的悉心指导下,罗贯中犹如醍醐灌顶,找到了灵感的源泉。
他重拾对创作的热情和信心,开始向各位文学大师请教。
深入研读各种经典著作,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罗贯中还不断进行写作练习,磨砺自己的文笔,使其更加流畅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贯中的诗歌创作越来越成熟,赢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誉和赏识。
在杭州这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里,罗贯中终于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得以一展其文学抱负。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罗贯中常常与这些朋友们欢聚一堂,一同品味诗词之美,尽情享受着艺术带来的乐趣。
他们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畅谈天下大事、人生理想。
相互敬酒、吟诗答对,气氛热烈而欢快。
众人见证了罗贯中的卓越才华,纷纷称赞他。
“诗书传家,百代不衰;文采斐然,可致远行。”
这样的评价让罗贯中倍感欣慰,同时也激励着他继续努力创作。
罗贯中沉浸于这种诗酒风流的雅致生活之中,享受着与朋友间的交流互动。
那句“清箫咽金粉,脉脉不得语”,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白天罗贯中专心致志地跟随老师赵宝丰研读古籍,深入学习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经验。
夜晚来临之后,他又会与志同道合的文友们齐聚一堂。
大家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奥秘,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感悟。
这段时光对于罗贯中来说,是一段充实而难忘的经历。
他不仅结交了许多知心好友,而且还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了罗贯中日后创作《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的重要基石。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汹涌而至,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搅乱。
罗贯中亲眼目睹了许多昔日的好友,纷纷投身于不同的起义军队伍。
他的身边仅剩下,几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知己。
原本罗贯中并没有打算参与政治纷争,一心一意地想要专注于文学创作。
可当他目睹天下陷入混乱,汉人遭受胡人欺凌的苦难。
罗贯中的内心深处,也涌起了对起义军号召的共鸣。
他渴望能够帮助这些义军,铲除胡虏,彰显正义。
甚至罗贯中在心中暗自思考,也许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华,在起义军中找到一个位置。
或者成为一名藩王,领导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
这样一来,汉人就能在世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罗贯中怀揣着满腔的政治热忱和远大抱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杭州这座繁华都市。
经过一番思虑之后,他选择加入当时声名远扬、势力庞大的起义军首领张士诚麾下。
尽管老师赵宝丰曾多次善意地提醒,罗贯中要深思熟虑。
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迈向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罗贯中的那些文人朋友们纷纷前来送行,并向他表达深切的关切之情。
他们告诫罗贯中,在权力的巨大漩涡之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切不可因为追逐权势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
然而面对朋友们的担忧,罗贯中只是微微一笑,并未放在心上。
对于罗贯中来说,他坚信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可以让自己为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贡献出一份力量。
罗贯中深知身处乱世之中,若不挺身而出,又怎能对得起这个时代?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