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42节

  朱标一眼就看穿了王景弘的心思,“三弟曾说过,自古以来王朝覆灭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干活只拿钱的人太多了。

  本宫希望从内书堂里面出来的太监,都是拥有办事能力的人。”

  王景弘神情郑重的说道:“只要是陛下和太子殿下交待的事情,奴婢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就在这时,太子内官李恒手里拿着一个小竹筒,从奉天殿外走了进来。

  “启禀太子殿下,隐龙卫张指挥使传来消息。”

  在将竹筒里面的纸条取出来之后,朱标从龙椅下面拿出一本书,这才将纸条缓缓展开。

  直到将所有摩斯密码全部破译完毕,他才抬头对王景弘说道:“王内监,你现在马上去传旨,暂停剩余藩属国的觐见。

  等午膳结束,就让东南夷六十一国的使臣们,到上元县的城楼上集合。”

  虽然在古代修建城墙并不容易,但实际上大明的城墙并不矮。

  以后世现存最大的南京城墙为例,最高处约二十米左右,最矮的地方也有十余米。

  尽管西安城墙不如南京那般高大,但是平均下也有十二米。

  如果按照一层楼三米计算,哪怕是西安城墙至少也有4层楼那么高,这放在古代可不算矮了。

  至于南京城墙从至正十七年就开始修建,如今已经是洪武十年,依然连一半都没有筑就完毕。

  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只能让东南夷六十一国的使臣们,到上元县的城楼上集合了。

  在接到圣旨之后,暹罗素攀武里的王子那空膺,一脸茫然地说道:“上国做事向来出人意表,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令人震惊的事情。”

  兰纳使臣一脸傲气的说道:“早在至顺二年时,我兰纳便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土司。

  大明的太子殿下已经答应,复设八百等处宣慰司。

  你们阿瑜陀耶再想侵略兰纳,就等于是在与上国公然作对,希望尊使好自为之!”

  在洪武元年,因兰纳帮助素可泰抵御阿瑜陀耶的入侵,遭到其报复性入侵。

  随后由于素可泰人又背信弃义反攻兰纳,导致兰纳损失惨重。

  此外勐卯的麓川政权,也多次侵略兰纳。

  他们夺取了原属兰纳的景栋,以至于双方互相仇杀永无宁日。

  只是那空膺有些不太理解的是,阿瑜陀耶入侵你们,和我素攀武里有什么关系啊?

  然而为了照顾八百等处宣慰司的颜面,那空膺最终还是点头说道:“够得到明国太子殿下的认可,是兰纳人的福气。

  希望你们不要再像延祐元年那样,表面拒绝归顺上国,却利用使臣狐假虎威逼退帕尧和坤夸的军队。”

  兰纳使臣慌忙解释道:“当时兰纳内部不稳,坤卡蓝之弟坤夸做了错误的决定,不能让我们的国王替他承担责任。

  况且如今是披耶格那王主持政务,不可能再出现你说的那种事情!”

  其实那空膺心里非常清楚,兰纳无论归顺元朝还是大明,都是为了保障王国北部边境的安宁。

  毕竟这个藩属国目前四面楚歌,倘若能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依附,很可能便会像素可泰那样亡国。

  就在这时,那空膺的脑海里蓦然想起,王景弘之前给出的那番提醒。

  “明明都已经灭了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还会有使臣前来朝贡呢?”

  难道说那个已经灭亡的藩属国,指的就是素可泰?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空膺终于明白素可泰使臣是怎么混入东南夷六十二国使团之中的了。

  只是如果那空膺的猜测属实,兰纳如今已经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土司,他还真不好对素可泰使臣下手。

  就在那空膺左右为难之际,身穿五爪龙袍的朱标,在王景弘等人的陪同下出现在了城楼上。

  “想必诸位都非常好奇,为什么本宫要突然中断各藩属国的觐见。

  其实是我大明最精锐的板甲突破部队,即将展开一场实战军事演习,想请大家观摩指导一番。”

  说话间几名太监便将放在托盘上的望远镜,发给了已经完成觐见的藩属国使臣。

  看着手中的单圆筒折射式望远镜,那空膺面带疑惑的问道:“太子殿下,你让人给我们送来的这是何物,又应该如何使用呢?”

  朱标将一具单圆筒折射式望远镜拿在手里,一边搭支架一边解释道:“此物名为‘千里镜’,不但可以仰窥天象,而且能映数里外物如在眼前!”

第327章 区区一个千里镜,就让素攀武里的王子归顺大明了?

  古人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认为天文现象与人间社会有一种神秘联系。

  一些本属自然规律的星象变化,在古人看来预示着国家休咎。

  尤其是在统治阶级看来,星占有可能会被人利用动摇统治基础。

  大多数王朝都非常重视对星占的管理,极力将其纳入中央层面进行管理。

  由于星占涉及对天文的观测和研究,古代的星占也经常和天文历法混合在一起。

  因此天文历算机构,往往同时兼具星占职能。

  更多的时候是统治者利用星占,为自身决策提供合法性。

  另外古人观察宇宙主要以地球为中心,以北半球为主要观测点。

  由此产生了独特的华夏古代天文学,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并运用在历法、农业、中医等方方面面。

  国人熟知的易经、命理八字、择吉、风水,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及其组成的六十甲子,在易学的各方面运用。

  从本质上来讲,既是对时间、空间的揭示,也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

  它们的产生来自于古代天文学,是古人长期对日月星辰的观测结果。

  其中既有返观内视的内证学观测,也有运用天文学仪表的观测记录和数学计算。

  很多理论早已远远超出,后世以望远镜观测为代表的西方天文学研究范围。

  可以这么说,整个古代的治国理政、地理人文、农业民生的指导思想,皆来自于天文学。

  简而言之,没有古代天文学,就没有华夏文明。

  甚至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补天,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都有着非常深奥的天文学意义。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筒折射式望远镜自从被太原武器研究所制造出来,就深受钦天监的喜欢。

  作为明代的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执掌天文占卜、制定历法、推算节气、择日堪舆、报时等事务。

  在崇信皇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时代,帝王十分重视天象的变化及其预示的意义。

  将政治活动与天象联系起来,也是历代帝王强调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朱元璋就曾说过:“咱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

  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

  故常加儆省,不敢逸豫。”

  钦天监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又承担“洞察天机”的特殊任务,因此尤为受到朝廷的重视。

  甚至朱元璋对钦天监内部的人员,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比如洪武六年,他就规定钦天监的监内人员,永远不许迁动。

  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

  其不习学者,一律发配南海充军。

  在这种情况下,钦天监的监内官员及天文生、阴阳户,都具有家族世袭承业的倾向。

  再加上天文、历算、阴阳、堪舆等知识和技能,无论专业性还是技术性都比较强。

  家内传习较为普遍,也非常容易形成家族世袭的现象。

  当然朱元璋规定钦天监内人员世业专官,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毕竟明朝代元而起,在户役制度上承袭元代。

  官府所需的各种职役,均由相应的户计承担。

  这些户计世籍世业,为官府源源不断地提供役使之人,即所谓的配户当差。

  也就是在说明朝初年,承认并保持了元朝的各种户籍分类。

  其中军、民、匠、灶,是最常见也是人数最多的户计。

  其他户计种类繁多,因事而设。

  简而言之朝廷有什么需要,就会有相应的户计专门供役。

  其中之前所说的“阴阳户”,就是与天文、历算、占卜、堪舆诸事相关的户计。

  早在洪武元年九月,朱元璋便征招元朝天文机构的官员14人到应天府。

  洪武二年,他又招故元回回司的天台官郑阿里等11人,加入大明的天文机构。

  参与新朝历法的编修、天象的占卜,以及西域天文历算书籍的编译等工作。

  还有一些人因拥有相关技能,从而被举荐、征招入监为官。

  比如负责讲解望远镜使用方法的汤铭,就是因为精通星历之学,于洪武年间由太学生举荐为天文生的。

  “‘千里镜’由镜筒、物镜、目镜、调焦钮、寻星镜、支架等部件组成。

  镜筒长约128公分,直径约为11公分,为铜镀金材料。

  物镜为一块凸透镜,直径约8.5公分。

  目镜为一块凹透镜,外露的观测孔直径约为0.7公分。

  调焦钮位于镜筒右侧,可根据观测需求前后调节目镜,以获得清晰图象。

  寻星镜位于镜筒左上方长约26公分,直径约为4公分,主要用于搜寻待观测的天体。

  支架为铜镀金材料,高约66公分,下部做成三角形的稳定支撑。”

  朱标闻言皱着眉头说道:“本宫给各藩属国使臣发放‘千里镜’,为了让他们观摩我大明板甲突破部队即将展开的实战军事演习。

  用于搜寻待观测天体的寻星镜,还是留着钦天监的监内人员自己用吧。”

  然而眼疾手快的那空膺,已经通过汤铭的指导,率先组装好了单圆筒折射式望远镜的所有部件。

  一直以来他对华夏这片土地百姓的智慧,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怀疑。

  之所以几千年对人类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那是因为统治者将百姓的思想束缚了。

首节 上一节 342/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