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58节
似乎他也在思索着,应该如何处理这件棘手之事。
就在这时,太子朱标匆匆赶来。
朱标身着华丽服饰,气质高贵不凡,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
他一眼便看到了朱元璋的脸色,又瞥了一眼不远处的朱棡,心中便已明了几分。
为了避免无辜的官员,受到牵连和处罚,他忙用眼神示意朱棡赶紧解释。
“父皇,儿臣觉得此事,您或许有所误会。
东南夷六十二国的使团,在衙署门口所张贴的乃是‘广告’。
应天府的百姓们初见此形式,所以才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听到朱棡口中又蹦出,一个从未听闻过的新鲜词汇,朱元璋顿时一脸疑惑。
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朱棡问道:“老三,你总是能给咱弄出一些新花样!快说说,这广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棡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解释。
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那汴梁城东的十字街口,有着各类横竖标牌。
上面写着店名、字号、物品等信息,有的还配有精美的图画,可谓是图文并茂。
一些店铺会请名人雅士或书法大家题写招牌,以此来增加店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例如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给卖馓子的老太婆写过一首广告诗。
后来那老太婆将诗牌置于店铺前,一时间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另外有些店铺会用对联的形式来做广告,对联的内容既体现了店铺的经营特色,又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就好比一家老字号药店,挂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大对联。
既宣传了药店的制药理念,又能让过往行人印象深刻。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印刷广告也逐渐出现。
宋代出版的书籍,往往在目录或序文之后,会跟着印上‘牌子’或‘刊语’。
将出版此书的书坊名称、地点以及刻印时间都标注出来,这便是早期的图书广告。
实物广告的典型案例,当属北宋的刘家功夫针铺广告。
那广告铜板上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一只可爱的白兔捣药的图案。
图案左右标注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下方的文字则阐明了商品的质地和销售办法。”
随着朱棡的这番解释,朱元璋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他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
阳光洒在众人身上,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衙署周围依旧热闹非凡,朱元璋和朱标却在思考着,广告的未来以及大明的治理之策。
就在这时,监察御史袁凯道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担忧,“可这衙署的朱红大门,乃是官府张贴告示之处。
藩属国在此发布广告,确实不太合适。”
朱棡笑着说道:“袁御史,此前搜捕刺客,全城戒严,这已经影响了招商拍卖会的筹备工作。
若东南夷使团无法在短期内筹得粮食换取宝钞,必将影响拍卖会的效果。
城门口、寺庙、集市,这些地方人来人往。
在这些地方张贴广告,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我们还可以按浏览量计费。”
第349章 五千万两白银?将整个山西的富商全聚拢都凑不齐
一直沉默寡言、高深莫测的朱标,此刻仿若被一道灵光骤然击中,瞬间心领神会。
“那告示之下负责看守之人,莫非是在统计浏览的人数?”
朱棡微微颔首,眼中倏地闪过一抹锐利的精芒,那眼神中透露出果敢与坚毅。
他身姿挺拔,犹如一棵傲立的青松,虽年轻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大气。
“正是!当累计浏览量达到百人之时,大约可获取三百至八百文的收益。
若能达到千人之数,那收益便为三至八贯宝钞。
此事目前不过是小试牛刀,日后咱们必将引入‘竞价模式’,势必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风云变幻。”
此时一行人已然来到上元县的集市,应天府在此规划的市场堪称热闹非凡,喧嚣鼎沸。
街边的店铺错落有致,紧密相连。
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从寻常的生活用品到精致华美的工艺品,可谓一应俱全。
商人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杂错落,宛如在演奏一曲激昂澎湃、充满活力的商业乐章。
然而在这繁华热闹的表象背后,也隐匿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市场竞争激烈异常,商家们为了争夺客源,不惜忍痛降低价格,致使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流通不畅,一些商品的价格波动起伏颇大,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朱元璋眉头紧蹙,神色凝重。
那威严的面容如同雕刻的石像,透着久经岁月磨砺的沧桑与坚毅。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中闪烁着洞察一切的锐利,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的本质。
只见朱元璋沉声道:“代购、广告、竞价模式,此等前所未闻的新奇词汇,想必彼此之间定有千丝万缕的关连。
与东南夷六十二国使团参加招商拍卖会,必然紧密相连。
老三,咱所言是否正确?”
朱棡嘴角轻轻上扬,绽出一抹自信从容的笑容,那笑容中满是睿智与笃定。
他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父皇果真是目光如炬,洞察一切,任何细微之处皆难逃您的法眼。
历经儿臣成亲、刺客袭击等诸多波折之后,东南夷六十二国使团筹备招商拍卖会的时间,被大幅度压缩。
即便没有这些波澜,短短七日之内……
仅靠各藩属国使团那微薄的力量,想要筹措大量粮食,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在此情形之下,‘兼职代购’应运而生。
此策略既化解了东南夷六十二国使团人手短缺的困境,又为应天府的百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谋生之路。”
朱棡稍作停顿,目光中透露出深邃如渊的智慧。
他双手背在身后,踱步思考,尽显沉稳之态。
“父皇,您且瞧瞧这‘兼职代购’如何运作,咱们将在应天府设立专门的场所,百姓可前往报名参与。
使团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百姓依照自身的能力领取任务。
任务完成之后,依照物品的价值与完成的难度给予相应的酬劳。
如此一来,百姓既能为使团效力,又能够获取收益,实在是两全其美、精妙绝伦的良策。”
他寻了个略微安静些的地方,继续说道:“想要让百姓在短时间内知晓此消息,在衙署门口等地张贴广告,乃是最为迅速便捷的传播途径。
至于‘竞价模式’,那是招商拍卖会结束后的风云大戏,当下暂且不必急于筹谋。
此乃儿臣的三步走战略,且容儿臣先将前两步稳稳当当施行。”
朱标长叹一声,满脸皆是感慨之色。
“当初见到三弟所制定的《十年战略规划》,我便知晓他乃是深谋远虑之人。
如今观之,果然名不虚传。
大明有晋王,实乃百姓的洪福齐天,万民的幸事一桩!
父皇幸甚,社稷幸甚,大明江山幸甚!”
在朱标的巧妙引领下,朱元璋的思绪瞬间被牵引至《十年战略规划》之上。
“此前曾有《大明五年发展规划》,从农业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发展、教育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七个方面,详尽入微地阐述了大明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咱将其交予李善长过目之后,他言说老三所制定的此计划必定有高人指点,却不知是何方贤能之士流落于民间?”
朱棡微微露出一丝无奈苦笑,那苦笑中带着一丝倔强。
他微微皱眉,眼神中流露出对自己决策的坚持。
“组织制定此计划之人,乃是一位能够为儿臣每年筹集五千万两白银的商贾。
此人目前主要掌管海贸与钱庄生意,另外儿臣赋予此人一项特殊权限。
即在山西太原向富商、豪绅发行债券,此策可筹集大量资金,且不会增添百姓的负担。”
朱标与朱元璋两人同时瞪大双眼,后者更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他微微动容,仿佛被这个大胆的计划所震撼。
“五千万两白银,此乃天文数字!
即便将整个山西的富商、豪绅全部聚拢,恐怕也难以凑齐。”
朱棡缓缓解释道:“他自然难以凑齐,于是将债券设定为三年期。
此人先发行一千万两白银的额度,利息定为百分之十。
咱们将设立专门的债券管理机构,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同时给予购买债券的富商、豪绅,一定的荣誉与特权。
例如优先参与某些商业项目等,以此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朱标赞许道:“此计甚妙,高额利息足以吸引那些富商、豪绅。
不过你务必周全考虑其中的风险,万一此人那边出现状况,你可就陷入极大的麻烦之中了。”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