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57节

  袁凯压低声音,“还有关键一点,朝中官员为自身利益,不愿看到陛下认错。”

  郭德成神色紧张,“他们定会想尽办法为陛下的错误辩护或掩盖,以免影响仕途。”

  朱棡缓缓摇头,“这官场错综复杂,真让人忧心!”

  言语间他的眼神中,透着愤懑与无奈。

  此时太原晋王府亲卫军副统领徐祥和孙恪的对话传来,引得朱元璋与朱棡等人侧目。

  徐祥清了清嗓子,郑重说道:“监察御史在大明虽品级不高,权力却不容小觑。

  他们能监察百官,可当面弹劾,也能上奏章弹劾。

  甚至能代天子巡狩,遇大事奏请,小事能决断。”

  站在不远处的孙恪,好奇追问道:“究竟如何厉害?”

  徐祥略作停顿,接着说:“像海瑞这般的清官,都曾任此职。

  要不是郭德成装疯,袁凯恐又要被问罪。”

  孙恪惊叹道:“这也不能怪袁凯胆小,‘胡惟庸案’牵连甚广!”

  徐祥面色沉重,“郑将军可是大明开国将领,陛下老乡,都未能幸免。”

  孙恪有些难以置信,“郑遇春郑将军?他和陛下关系可非同一般啊!”

  徐祥点头,“至正十五年,郑将军就随陛下渡江作战。

  其兄战死,他接替统率部队。

  部下骁勇,功绩卓著,被授左翼元帅。

  后参与平定陈友谅,郑将军总是冲锋在前。

  他还随陛下攻取多地,参加鄱阳湖之战等诸多重大战役。”

  孙恪不禁赞叹道:“郑将军战功赫赫啊!”

  徐祥接着说道:“在与定远侯攻取六安后,郑将军就任六安卫指挥佥事,后又随魏国公北伐。

  大明建立后,洪武元年郑将军攻取华州,九月攻取太原。

  洪武二年,郑将军随傅友德屯兵多地。

  洪武三年三月,陛下开设朔州卫,郑将军改任朔州卫指挥副使。

  十一月,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

  后来郑将军封荥阳侯,食禄九百石,可世袭。

  洪武四年,郑将军驻守临濠,开行大都督府。

  洪武五年,镇守朔州。

  因受牵连,爵位被削。

  洪武六年,陛下让他和王臻代掌经理县之城池。

  郑将军上奏说朔州是边塞要冲,不能擅离。

  陛下就让他继续镇守,又封荥阳侯。

  和张龙、陈桓一起,兼任太原晋王府亲卫军统领,咱和孙恪还有马义是副统领。

  陛下觉得咱几个或勇或谋或稳重,能当他们的臂膀。

  可洪武九年八月,陛下叫郑遇春等王侯回应天府。

  不久他就因‘胡惟庸案’受牵连,爵位又被削了。”

  朱棡本欲借徐祥、孙恪之口,使郑遇春获朱元璋赦免。

  毕竟洪武十七年八月,他和胡海监督造海船一百八十艘,实乃船舶制造之才。

  又是晋王府亲卫军统领,朱棡已失赵虎,不想再保不住郑遇春。

  可如今瞧着朱元璋脸色,他明白此事进展恐怕有些艰难。

  “海瑞是何官,咱怎么从未听闻?

  大明还有这等清官?

  另外郑遇春洪武年间的功绩,你们怎么不早说呢?”

  帮助自己的手下脱离鱼池之殃,朱棡开始转移话题。

  “爹,您之前想求教的问题,儿臣心中已有答案。”

  朱元璋瞥了徐祥、孙恪等人一眼,“老三,如果你的回答不能让咱满意……

  孙恪这个燕山侯孙兴祖的长子,那就不要想承袭爵位的事情了。

  继续做他的武德卫指挥使,晋王府的护卫事宜,也不需要他来负责了。”

  朱棡嘴里不由得一阵犯苦,暗骂自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脸上依然镇定自若,不出来有什么神色异常。

  “父皇,其实您之前说的一连串严重的经济问题,根本就不会发生。”

  余怒未消的朱元璋,指着远处抢购粮食的百姓说道:“老三,事实就摆在眼前,你还敢砌词狡辩?”

  朱棡皱眉说道:“爹,您没有想过这些人之所以抢购粮食,很可能是为了兼职做代购赚点外快?”

  朱元璋一脸疑惑,“兼职做代购赚点外快,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朱棡随手叫过来一名抢购粮食的百姓。

  只见他语气温和的问道:“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和年轻人一起跑出来抢粮食。

  是因为家里粮食不够吃,才会如此不辞辛苦呢?”

  那名应天府百姓虽然神情有些焦急,但看到朱元璋等衣着仪态不凡。

  他只能耐着性子回答道:“东南夷六十二国的使团,在上元县的每条街道旁都贴了告示,你们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第348章 在衙署门口张贴广告,是要按浏览量计费的!

  洪武十年初,上元县城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缓缓铺展在世人眼前。

  街巷之中,行人如织,熙熙攘攘。

  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喧闹之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尘世交响乐。

  上元县主要官员的衙署,稳居于县城中心附近。

  威严庄重,宛如一座沉默的历史丰碑。

  那朱红色的大门,犹如一道通往神秘权力世界的门户。

  门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不时有百姓驻足于此,凝望着张贴在门口的告示,眼神中或好奇、或敬畏。

  然而当朱元璋的目光,落在那用木版书写的藩属国告示上时,他的脸色瞬间如乌云密布。

  朱元璋身着朴素的布衣,负手而立。

  他眉头紧蹙成一座险峻的山峰,眼神中威严如电,又透着深深的不满。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侍卫们,个个噤若寒蝉。

  仿佛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惊扰了这位帝王的怒火。

  朱元璋此人,性格刚毅如铁。

  对大明的治理,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心中,国家的秩序犹如一座精心搭建的大厦,容不得丝毫的混乱与违规。

  此刻这藩属国的告示,在朱元璋的眼中便如同一颗意外闯入的石子,搅乱了他心中那片平静的湖水。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那告示,告示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化作了一根根尖锐的刺,刺痛着朱元璋的神经。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角的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沟壑,深邃而凝重。

  随即朱元璋的嘴唇紧紧抿着,下巴微微扬起。

  这些无不彰显着,他身为大明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与忿怒。

  “咱早就立下规矩,只有官府才有权力发布‘告示’。

  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未经许可,所发布的皆不能称为‘告示’!

  这是为了确保‘告示’在民众心中的可信度与强大影响力,让百姓们认真对待官府发布的每一个字。

  如今这藩属国的使团,竟敢在衙署门口张贴此物。

  难道说那些官员,又开始玩忽职守了不成?”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闷雷在空气中炸响,充满了压迫感。

  每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砸在众人的心头,让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起来。

  在大明洪武年间,“玩忽职守”这一罪名中,最为严重的当属“实政不修”。

  若官员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地方治理混乱不堪。

  民生问题堆积如山而得不到妥善解决,便会被视为“实政不修”。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官员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处罚的程度,则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定。

  重者或处杖刑,让那棍棒如雨点般落在身上,皮开肉绽。

  或处徒刑,被囚禁于阴暗的牢房之中,失去自由。

  甚至可能被判处死刑,命丧黄泉。

  此时阳光洒落在衙署的广场上,却无法驱散朱元璋心中的阴霾。

  他来回踱步,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烦躁,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站在一旁的朱棡双手时而握拳,时而松开,显示出内心的纠结与思考。

首节 上一节 357/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