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81节

  可万一他是狗改不了吃屎,再次犯下大错,那又该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朱棡若有所思地停顿了片刻,随后缓缓开口道:“李奉祠,孤王决定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需知晓只要凭借真才实学继续为王府效力,将来必有飞黄腾达之日。

  但你若敢有半分不忠,孤王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说罢朱棡双手背在身后,脚步来回移动。

  他心中暗自期待着李奉祠能够珍惜这次机会,为王府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力量。

  经历了这场冲突之后,晋王府上下众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了,公平与才能的重要性。

  众人齐心协力,为王府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那劲头恰似一群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干劲,恰似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执着。

  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拼搏。

  庭院中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他们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每一个人都撸起袖子,满怀希望地忙碌着。

  如同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这片家园。

  他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心,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才能让晋王府更加昌盛繁荣。

  而在晋王府上下众人的心中,也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有的人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犹如燕子衔泥,不辞辛劳。

  有的人则希望能够为王府的荣耀添砖加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重新返回晋王府的谢钰儿,眼中满是惊喜之色,那光芒好似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她莲步轻移,缓缓走进庭院。

  只见谢钰儿身姿婀娜,如同风中摇曳的花朵。

  阳光洒在她如丝的发丝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宛如仙子下凡般美丽动人。

  谢钰儿微微歪着头,眼眸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她的心中却是感慨万千,犹如波澜起伏的大海。

  想到这段时间的波折终于过去,看到王府如今的景象,谢钰儿感到无比的安心和喜悦。

  她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为王府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即谢钰儿转身对徐妙云说道:“妹妹,王府总算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就仿佛这春天的花园般开始绽放新的光彩,真是令人欣喜啊!”

  徐妙云微微颔首,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

  那笑容恰似春风拂面,温暖而宜人。

  她的心中也充满了欣慰,仿佛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徐妙云暗想: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大家必然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安宁,就像珍惜稀世珍宝一般。

  同时她也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朱棡守护好这份宁静,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想到这里,徐妙云轻轻理了理衣袖。

  “钰儿姐姐所言极是。

  这来之不易的宁静,我们定要好好珍惜,切莫让它从指缝间溜走。”

  此时在皇宫的御书房中,朱元璋正坐在那张宽大的龙椅上。

  他的身体微微前倾,一只手紧握着名册,另一只手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只见朱元璋眉头紧锁,两条眉毛仿佛要拧在一起。

  脸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那忧虑的神情仿佛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斑驳地洒在他身上。

  然而这温暖的光线,似乎也无法驱散朱元璋心头的阴霾。

  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时而盯着名册上的字。

  时而望向远处,仿佛思绪已经飘到了千里之外。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下撇,透露出一丝不满和焦虑。

  当转头对朱标说话时,朱元璋脖子上的青筋微微凸起,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

  朱标则神色沉稳,宛如平静的湖水。

  他静静站在朱元璋身旁,阳光洒在身上,显得格外庄重。

第377章 举荐取士犹如生死决战,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朱元璋双眉紧蹙,恰似两道即将咆哮的雷霆。

  那如鹰隼般犀利的目光,仿佛能洞穿世间万物。

  他猛地一掌拍在桌案上,震得桌上的物件剧烈颤动,发出沉闷的声响。

  此刻昏暗的宫殿中,几缕微弱的光线从雕花的窗棂间透进来。

  尘埃在光线中缓缓飞舞,仿佛也被这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宫殿的角落里,几个太监垂首而立。

  神色紧张,大气也不敢出。

  他们不时偷瞄一眼朱元璋和朱标,心中暗自揣测着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对话会走向何方。

  “标儿!

  这‘廷对八千人’的举荐取士,乃是我大明兴衰之关键命门!

  容不得半分差池!

  若老三那边的事情未能妥善处置,这些被举荐之人稍有闪失,咱如何向天下苍生交待!

  想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咱亦当广纳贤才,为我大明江山奠定坚实之基。”

  朱标神色一凛,微微欠身,心中却是思绪翻涌。

  一方面他深知此次举荐取士的重大意义,同时担忧边疆的动乱会影响大局。

  另外朱标害怕自己的决策稍有不慎,会让父皇失望。

  另一方面,他对三弟朱棡的行动也充满了疑虑。

  那所谓的“魔教”,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危险?

  而自己提出的创新之举,又是否真的能为大明带来更好的未来?

  想到这里朱标强压下内心的不安,语气沉稳中却带着一丝急切与果敢。

  “父皇息怒,三弟既敢将两位王妃接回府中,想必那‘魔教’逆徒已然是强弩之末。

  儿臣定当全神贯注密切关注,绝不掉以轻心。

  只是儿臣斗胆进言,此次举荐取士,或可在某些环节略作创新。

  以广纳更多贤能之士,为我大明注入新的活力。

  昔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

  今我大明亦可效仿,以彰显父皇求贤若渴之心。”

  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疑虑如厚重的乌云密布。

  他怒目圆瞪道:“大胆!

  华夏历代传统乃是治国之根本,岂容轻易更改?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传统不可废。”

  朱标不卑不亢,目光坚定如磐石,但内心却在挣扎。

  他明白父皇对传统的坚守,可时代在变化,若不创新大明如何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

  朱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

  此时宫殿外的风声隐隐传来,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那呼啸的风声穿过古老的宫殿建筑,发出低沉的呜咽声,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安。

  几名在御书房外站岗的侍卫身姿挺拔,眼神警惕,时刻守护着父子俩的安全。

  “父皇,儿臣绝非轻视华夏历代传统。

  时代如滚滚洪流,不断向前。

  如今人才如繁星闪耀,若能合理创新,必能为我大明选拔出更为卓越的栋梁之才。

  儿臣乃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期望让举荐取士更加完善,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谋福祉。

  昔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霸业。

  父皇当有此胸怀,广纳贤才,为我大明开创盛世。”

  恰在此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陛下,边疆烽火连天,战事吃紧。

  灵壁县民袁亮、蒋开山聚众作乱;融州盗潘宥等亦发动叛乱。

  曲先卫内部争斗不止,指挥沙剌杀故元安定王卜烟帖木儿。

  其子板咱失里杀沙剌为父报仇,后又被沙剌部将所杀。

  还有番酋也速脱火亦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寇凉州!

  如今边疆局势危急,急需派遣良才前往稳定局势。”

  朱元璋焦躁地来回踱步,厉声喝道:“这举荐取士犹如一场生死决战,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首节 上一节 381/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