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82节

  标儿,此事需速速定夺,刻不容缓!

  昔日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致赵军大败。

  朕绝不容许举荐取士出现如此失误。”

  宫殿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紧张的气氛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那沉重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压在朱标和朱元璋的心头。

  几位大臣在宫殿外等候召见,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着当前的局势,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焦虑,但转瞬便恢复镇定,犹如暴风雨中的灯塔般坚定。

  然而朱标的内心却充满了担忧和压力,边疆的动乱让他意识到人才的紧迫性。

  可举荐取士的重任,又让朱标深感如履薄冰。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大明选出真正的贤才,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父皇莫急,儿臣定当如统军之将帅般精心谋划,确保这场人才之战大获全胜。

  儿臣深知此次举荐取士至关重要,我们当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儿臣也会加快筹备,确保不耽误国家大事。

  昔日霍去病千里奔袭,勇冠三军。

  儿臣当以其为榜样,为我大明选拔出真正的勇士和智者。”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疑虑依旧如影随形。

  “这‘魔教’真只是老三随意起的名号?

  莫不是暗指元末那祸乱天下的白莲教?

  咱这心里,始终如揣着巨石般不踏实。”

  朱标略一思索,谨慎回应道:“父皇,三弟在处理此事中,想必已深思熟虑。

  如今这举荐取士至关重要,我们当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那‘魔教’,儿臣会派人密切监视。

  一旦有异常,立刻向父皇禀报。

  昔有魏文侯礼贤下士,得贤才辅佐,成就霸业。

  父皇当以其为鉴,重视人才,为我大明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敲击着命运的鼓点。

  “标儿,把老三给你的那个《僧录司筹备草案》呈上来,给咱看看。”

  朱标急忙从衣袖中取出草案,双手恭敬递上。

  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整个大明的未来。

  朱元璋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便抬头问道:“你且讲讲,这管理全国僧侣的机构究竟如何?”

  朱标挺直脊梁,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睿智,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然而他内心深处,也在思考着僧录司的建立是否真的能有效管理宗教,为大明带来稳定。

  “父皇,管理全国僧侣的最高机构乃僧录司,僧官皆由礼部任命。

  儿臣深知此事重大,必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昔有汉文帝以谨慎治国,开创文景之治。

  儿臣当效仿文帝,为我大明的稳定尽心尽力。”

第378章 设立僧录司管理宗教,采用举荐取士选才

  春日的皇宫,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处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

  温暖的阳光似金色的纱幔,轻柔地洒落在奉天殿那璀璨夺目的琉璃瓦上,泛起一层如梦如幻的光晕。

  宫墙边的桃花绚烂绽放,粉色的花瓣如雪花般纷纷飘落

  仿佛是大自然为庄重的宫墙,特意点缀上一抹浪漫的色采。

  朱元璋与朱标正在奉天殿旁边的御书房内商议国事,话题紧紧围绕着僧录司及举荐取士之事。

  朱元璋微微颔首,神色严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不怒自威。

  “标儿,那僧录司都有哪些僧官职位?”

  朱标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回应,声音沉稳而有力。

  “父皇,僧录司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

  儿臣一直在思量,如何让这些僧官为国家尽力,为父皇分忧。

  正如工匠雕琢美玉,力求完美无瑕。

  此乃儿臣之职责所在,定当全力以赴。”

  此时微风轻轻拂过,带着桃花的芬芳,吹动着宫殿前的纱幔,仿佛也在聆听着他们的对话。

  朱元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朱标,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

  “那他们分别负责何事?”

  朱标略作停顿,一脸沉稳,思索片刻后说道:“左、右善世管官印,左善世还兼管京城寺院的经业教习。

  左右阐教负责监督僧众、刊刻佛经,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僧众来自不同地方,习性各异,要让他们遵守统一的规矩,并非易事。

  且刊刻佛经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何确保质量与效率,亦是难题。

  左、右讲经负责讲解经义、回答问题、接待藩属国僧人,这其中不同的经义理解,可能会引发争议。

  面对藩属国僧人,又需考虑文化差异,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影响邦交。

  左右觉义监督戒律,处理犯戒之人。

  然而判断犯戒之事,有时并非黑白分明,尺度的把握极为关键。

  儿臣定当协助父皇管理好此事,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如忠诚卫士守护大明江山。”

  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朱标的脸上,映出朱标坚毅的神情。

  窗外的桃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为他的决心喝彩。

  朱元璋若有所思,又开口问道:“地方上呢?”

  朱标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快速思索后道:“地方府一级有僧纲司,设正副都纲。

  州一级有僧正司,设僧正。

  县一级有僧会司,设僧会。

  儿臣深知此事需谨慎处理,不敢有丝毫疏忽,如同在悬崖边行走般小心翼翼。

  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国家稳定。”

  殿外的花园中,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开放。

  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严肃的氛围增添了一丝灵动。

  朱标的应答仍在继续,“地方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各地情况不同,要统一管理难度颇大。

  有些地方僧众较多,管理起来更为复杂。

  另外如何确保地方机构与朝廷的僧录司配合默契,也是一大难题。”

  朱元璋微微点头,继续追问:“地方机构的工作是什么?”

  朱标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父皇,地方机构主要配合礼部和僧录司。

  一方面编制僧籍,这需要详细调查每一位僧人的背景,工作量巨大。

  另一方面控制僧人数量,这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如地方经济、宗教信仰的程度等。

  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父皇期望,如离弦之箭般一往无前。”

  远处传来几声鸟鸣,似乎在为朱标的决心喝彩。

  宫墙外的柳树,此时也垂下了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摆。

  朱元璋将草案随手放在桌案上,注视着朱标。

  “标儿,若按此去做,会有何效果?”

  朱标胸有成竹,语气坚定。

  “僧录司各级机构若能建立,必能对包括白莲教在内的民间宗教组织实施有效管理。

  如此一来三弟处理那些潜在威胁,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大明必将更加稳定繁荣,如泰山般屹立不倒。”

  此时天空中飘过几朵洁白的云朵,仿佛象征着大明的稳定与安宁。

  几只燕子欢快地飞过,为这美好的春日增添了一份活力。

  朱元璋叹了口气,“标儿,老三总惦记着去海外就蕃,以后有些事你得自己拿主意。”

  说到举荐取士,朱元璋的神色再度凝重起来。

  “想当年咱南征北战,为的就是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如今这举荐取士乃是为朝廷选拔栋梁,绝不能有失。”

  朱标连忙保证道:“父皇如此看重此次举荐取士,儿臣定不能让您失望。

  哪怕前路艰难险阻,儿臣也要为大明选出真正的贤才,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铸就坚实的基石。”

  朱元璋面色严肃地说道:“标儿,这‘廷对八千人’的举荐取士,关乎国家未来。

  那些被举荐之人,皆是各地贤能之士,他们怀揣报国之志而来。

  咱必要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唯有如此,才能犹如伯乐相马般独具慧眼,选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首节 上一节 382/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