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10节
由于视线不佳,因此他们很难及时发现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歹徒。
第414章 瘦骨伶仃行陌路,饥肠辘辘望炊烟
应天府这座平日里繁华熙攘的金陵古城,如今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折腾得满目疮痍。
大街小巷处处皆是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那呼儿唤女的悲声。
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仿佛是这受灾之地的哀号。
大量的百姓被迫逃离家园,那仓惶的脚步、慌乱的神情,无不诉说着这场灾难的无情。
而这大规模的人口流离失所,直接导致了粮食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犹如一团浓重的阴霾,沉甸甸压在每一个人心头。
原本城中那一座座用来储存粮食、维系民生的粮仓,此刻也未能逃过洪水的肆虐。
有相当一部分,已被那汹涌的洪水无情淹没。
那原本满仓的粮食,被泡得发胀、发霉。
损失之惨重,简直让人痛心疾首。
负责看守粮仓的老库吏,眼睁睁看着粮食就这么毁了。
他不由得瘫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咋整啊,这是要饿死人呐!”
百姓们在这逃难的过程中,自身性命都时刻受到威胁,哪里还能顾得上携带足够的粮食啊。
如今他们只能聚集在相对安全的高地,或是那些尚未被洪水淹没的庙宇等地方暂求庇护。
可一个个的饥民都是面黄肌瘦,饥肠辘辘,那眼神里满是无助与绝望。
在一座破旧却还算干爽的庙宇里,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
那哭声在这风雨交加的环境里,显得格外凄惨。
仿佛是一根根尖锐的针,直直扎在每一个大人的心上。
大人们也是愁容满面,望着孩子们饿得瘪瘪的小肚子。
所有人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别提多难受了。
一位方脸老人,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此时他正抱着饿得直哭的孙子,满脸愁苦地对朱棡说道:“殿下啊,您瞧瞧这日子,可咋过哟!
这以后一天两餐的粮食,可怎么办呀?
孩子们都饿得不行了,眼瞅着都没力气哭闹了,您可得救救俺们这些老百姓啊。”
方脸老人的声音带着颤抖,眼里满是期盼。
那浑浊的目光紧紧盯着朱棡,仿佛他就是这黑暗中的唯一一丝光亮。
朱棡看着这一幕幕惨状,心急如焚呐。
他深知这粮食问题若不解决,百姓们可就真的没活路了。
朱棡心里清楚,眼下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摸清城中剩余粮食的情况。
于是他赶忙召集自己手下所有的心腹之人,面色凝重地吩咐道:“你们都给孤王撒出去去,多安排一些人手。
务必仔仔细细地把各个粮仓剩余的粮食数量,给孤王统计清楚。
还有那些未受灾的商家,和富户家中可能储存的粮食,也一并摸个底掉。
这事儿关乎着万千百姓的生死,可不敢有半点马虎!”
可这一时间因为洪水的肆虐,城中许多地方都被淹没。
道路积水严重,根本无法通行。
那些被派出去的统计人员,只能绕路而行。
那道路泥泞难行得很呐,一脚踩下去,半只脚都能陷进去。
稍不留神就会摔个跟头,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污。
他们一个个在这泥泞中艰难跋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也只能咬着牙坚持着。
当朱棡带着这群疲惫不堪的统计人员,好不容易找到一些应天府的富户。
他本想着这些富户家大业大,或许能拿出部分粮食救济灾民,却没曾想遭遇了诸多推诿和拒绝。
就说那位田产颇丰的富户吧,平日里那可是穿金戴银。
尽管他只是一身绢布衣裳,但是举手投足之间,去尽显富贵之气。
虽说此刻也被雨水打湿了一些,但仍能看出那衣服上精致的绣纹。
只见他满脸不情愿地说道:“晋王殿下,这粮食可是我一家老小的生计啊!
如今这灾年,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哪还有多余的粮食分给别人呐。
您瞧瞧,我这一大家子人,每天也是要吃喝拉撒的呀!
这粮食要是分出去了,我们可就得挨饿了。”
那名衣着华丽的富户一边说,一边还心疼地看着自家的粮仓,那眼神就好像别人要抢他宝贝似的。
这富户目光紧紧盯着,生怕朱棡手下的人会硬闯进去搬粮食。
朱棡见状心里虽有不悦,但还是强忍着好言相劝道:“作为应天府的富户,如今这应天府遭了这大灾,百姓们都受苦受难。
你瞧瞧这外面,那些孩子饿得哭都没力气了,老人们也饿得奄奄一息。
若是你们能伸出援手,救济一下灾民,那可是功德无量之事呀!
这城中百姓安稳了,你们往后的日子也才能过得安稳呐。
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道理你们应该都懂吧?”
然而朱棡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最终显然是收效甚微。
那些富户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就是继续找着各种借口推脱,就是不肯松口拿出粮食来。
在这种情况下,朱棡无奈叹了口气,决定动用大明钱庄的储备粮。
可这大明钱庄的储备粮,也因洪水有所损失,目前所剩不多了。
朱棡看着那为数不多的粮食,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心中满是忧虑。
他深知这些粮食必须得精打细算着用,得确保每一份粮食,都能用到最需要的灾民身上。
于是朱棡一边安排人严格控制粮食的发放,对着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千叮咛万嘱咐:“你们给孤王听好了,这粮食发放可不能有半点差错。
一定要先发给那些老弱病残、饿得实在不行的百姓。
要是让孤王发现你们徇私舞弊,可别怪孤王不客气!”
另一边朱棡继续想办法,筹措更多的粮食。
那些被派出去的使者们一个个快马加鞭,心急火燎地赶往周边城镇。
可周边城镇也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自身都尚且难保,能提供的援助十分有限。
有的城镇回信称,他们自己的粮食也只够勉强维持,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来帮助应天府了。
有的城镇则表示,他们还在忙着抢险救灾,根本无暇顾及应天府这边的情况。
一时间治安恶化、粮食短缺等问题,如同一张张沉重的大网。
将这应天府紧紧地笼罩其中,让人喘不过气来。
而且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影响到了城墙的修复工作,以及朱棡后续计划的推进。
第415章 应天府遇多事之秋?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这应天府的多事之秋,那原本该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的城墙修复工地,此刻却陷入了僵局。
那些平日里靠着手艺讨生活的工匠们,本是应了官府征召,要去城墙修复工地干活的。
可这一路上啊,真真是担惊受怕,每走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刃上一般。
你瞧那远处时不时就传来阵阵打斗声、呼喊声,那声音在这慌乱的世道里显得格外刺耳。
工匠们听在耳里,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
好些个胆小的工匠,吓得腿肚子都转筋了。
最终他们干脆把自家那扇破旧的门紧紧一锁,缩在家里头。
宁可饿着肚子,也死活不愿意出门去冒这个险了。
如此一来,这修复工程的人手可就越发紧张了。
原本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工程进度,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唰”地一下就往后拖延开了。
这还不算完,又赶上了粮食短缺的灾荒年景。
那些个工匠们,还有那些个自发参与抢险救灾的百姓们。
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走起路来都打着晃。
干活时没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手上的活自然也就干得不利索了。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拖延了那本就艰难的工程进度。
那负责工程进度监督的工部官员,站在工地上。
看着这乱糟糟的情形,他急得是直跺脚啊,嘴里不停地念道着:“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哇!”
可这名负责监工的工部官员,眼下也只能干着急,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这一片乱象之中,晋王朱棡可没有乱了阵脚。
他心里明白,此刻自己若是慌了神,那这应天府可就真的没救了呀。
只见朱棡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那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仿佛要穿透这重重困难,寻出一条生路来。
朱棡一边紧锣密鼓的继续组织着手下的人手,维持着现场那混乱的秩序。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