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34节

  爹这心里,可甚是欣慰呐!”

  朱棡赶忙恭敬地躬身行礼,行了个标准的大礼后,一脸谦逊地回道:“多谢父皇夸奖,儿臣哪敢居功呀。

  这其间着实是经历了诸多波折,个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起初儿臣也是一头雾水,碰了不少钉子。

  幸得父皇庇佑,让儿臣能有机会继续尝试。

  还有诸多同僚相助,这才好不容易有了些许成效。

  今后儿臣定当更加谨小慎微,全力以赴为大明的兴盛添砖加瓦。

  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负父皇的期望啊。”

  这话音一落,朝堂之上的气氛,瞬间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仿佛有一阵无形的风轻轻吹过,撩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眼神交汇之间,似有千言万语。

  却又都默契地将那些心思藏在心底,各自在心里权衡着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利弊与关系。

  其实朱棡与粟恕之间的矛盾,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积攒下来的。

  且不说别的,单就这财政之事上,两人的想法那就是南辕北辙,时常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实际上早在之前,朱棡与粟恕之间就已经有了些嫌隙。

  粟恕身为户部尚书,掌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

  在这朝堂之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为人谨慎保守得很,平日里做事那都是严格遵循着华夏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一丝一毫都不敢出错。

  就好似那守着宝库的老管家,眼睛时刻盯着。

  生怕有个闪失,丢了库里的宝贝一般。

  在粟恕看来朝廷的财政那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机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呀。

  而朱棡年轻气盛,脑子里满是各种新奇的想法。

  他一心想着要为大明的财政,寻出些新的变革之路来。

  朱棡总觉得守着旧法,难以让大明的财政更进一步,更别提让整个大明更加昌盛了。

  所以对于朱棡这种总想搞些新花样的藩王,粟恕向来是心存忌惮的,心里时刻提防着。

  怕他一个不小心,就把这好不容易维持平稳的财政给搅和乱了。

  这不下了朝之后,粟恕和几个平日里交好的大臣走在一起。

  几人面色各异,或眉头紧皱,或若有所思,那模样一看就是各怀心事。

  粟恕忍不住小声嘀咕起来,他皱着眉头,满脸不悦地说道:“哼,这晋王殿下啊,仗着自己是藩王,老是想弄些个新花样。

  他也不想想这财政之事,哪能如此轻易变动?

  那可都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呀,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万一出了岔子,这天下的钱粮可都乱了套了呀,到时候这乱子可怎么收拾哟。”

  旁边的户部左侍郎韩德,赶忙凑上前去。

  他微微弓着身子,满脸谄媚地附和道:“粟大人说得是啊!

  您一直把这财政大权把控得稳稳当当,那可都是为了咱大明的安稳呐,这朝堂上下谁不知道您的用心良苦呀。

  那晋王殿下虽说也是一片好心,可毕竟年轻,想法太冒进了些。

  这财政之事,哪能由着他这么胡来呀。

  这几年若不是您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地操劳着,这朝廷的财政哪能如此平稳呢!

  咱可得守好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局面呐。”

  粟恕微微点了点头,可脸上的忧色却并未褪去,反而愈发浓重了。

  他又接着说道:“老夫就是担心晋王那些举动,会打乱我精心维持的财政秩序啊。

  这财政上一旦出了事儿,那责任可都得算到咱头上啊。

  到时候,老夫在朝堂上这多年积攒下来的地位和威望,怕是都要付诸东流了呀。

  这朝廷上下,多少双眼睛盯着呐。

  可不能出半点差池啊,咱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儿呀。”

  而朱棡呢,对粟恕的那种古板、保守的行事风格也颇为不满。

  他觉得对方就像那老古董一样,只会墨守成规。

  守着那点儿老办法,一点儿都不懂得变通。

  在朱棡看来,这大明的天下日新月异。

  如今的局势和以往可大不一样了,若不做出些改变,如何能让大明更加昌盛呢?

  对于这些事情,他私下也曾和身边的亲信抱怨过。

  那日在王府的书房里,朱棡皱着眉头,一脸无奈地对亲信方文耀说道:“哼,那粟恕就只知道守着旧章程!

  如今这天下形势变化如此之快,若不做出些改变,如何能让我大明的财政更上一层楼,进而让咱大明更加昌盛呢?

  可这个粟恕倒好,孤王说什么,他都觉得不稳妥。

  处处阻拦,真是让人头疼啊!”

  方文耀在一旁赶忙劝慰道:“殿下莫要气恼,这粟大人也是谨慎惯了。

  一时难以接受殿下的新想法,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殿下您的法子,那都是为了大明好。

  时日一长,想必粟大人也能明白殿下的苦心呀。”

  朱棡却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明白这矛盾怕是没那么容易化解了。

  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在这朝堂的权力博弈和财政理念的分歧中,像那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渐积累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朝堂上众人私下里常常议论的事情。

  再看其他大臣,那也是各有各的心思。

  有的与粟恕交好,其中一部分人是为了维护户部尚书的权威

  另一部分官员,则只想着自己在朝堂上的利益关系。

第445章 常公致力研新铳,烈火雄心壮志燃

  在这大明的朝堂之上,向来是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交织。

  每一个提议、每一场争论,都好似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着众人的前程与这江山的安稳。

  以往只要晋王朱棡提出什么新提议,那朝堂上立马就分成了几拨人。

  其中有一帮大臣,那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户部尚书粟恕这边,对朱棡的提议统统持反对态度。

  他们心里头打着的算盘呀,无非就是盼着能保住现有的局面,好让自己在这官场里的日子过得安稳顺遂些。

  毕竟这洪武年间官场的水太深,稍有差池,那可就是万劫不复了呀。

  这不今儿个下了朝,几位大臣又私下里聚在一块,悄悄议论起了这事儿。

  一位资历颇深的保守派大臣,捋了捋胡须。

  他压低声音,神色颇为谨慎地说道:“咱可得紧跟粟大人的步伐呀,这财政之事,那可是关乎国本,稳妥为上呐。

  那晋王虽说年少有为,想法也新颖。

  可这新玩意儿就意味着变数大呀,风险那是肉眼可见的高啊!

  万一咱们跟着晋王走了,出了什么岔子。

  到时候上头怪罪下来,咱这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呀。

  那多年的苦心经营,可就全都付诸东流咯。”

  旁边一位来自吏部的年轻官员,赶忙凑过来,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应和道:“大人您说得太对了呀!

  咱在这朝堂之上,求的不就是个安稳嘛。

  这官场风云变幻的,就跟那六月的天似的,说变就变呐。

  可不能轻易去掺和那些个变数大的事儿,还是老老实实守着规矩的好呀。

  咱就本本分分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儿,别去瞎折腾咯。”

  还有些大臣呢,则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是暗中观察着局势。

  他们心里头可纠结得很呐,一方面不想得罪那势力强大的粟恕。

  毕竟粟恕在户部多年人脉极广,要是被他盯上了。

  往后在这朝堂上,可少不了被使绊子的苦头吃。

  可这些人又不想错过,可能带来新机遇的朱棡提议。

  万一哪天这晋王的办法真成了,那自己要是没支持,可就错失了这大好的往上爬的良机了呀。

  所以他们选择暂不表态,就跟那下棋的人似的静观其变,盘算着何时落子才最为妥当。

  只等着看朝堂上这局势,到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再做打算。

  这朝堂之上呀,每个人都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里头挣扎着、权衡着。

  恰似那棋盘上的棋子,看似各有其位,实则每一步都关乎着全局的胜负呐。

  就如同如今这看似稳固的大明江山,表面上风平浪静,可内里却是暗流涌动。

  谁也不知道,哪天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呐。

  当然这看似与军事无关的财政争论,实则与大明的军备发展,那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首节 上一节 434/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