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35节
话说这几年,大明的边境那是一点儿都不太平,时常有外敌侵扰。
那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的。
仿佛时刻笼罩在边境百姓的心头之上,让人心惊胆战。
百姓们每日都过得提心吊胆的,就怕哪天那些个外敌又打过来了呀。
为了加强边防,朝廷那可是下了大功夫。
一方面,在校场上,每日都是喊杀声震天。
士兵们一个个挥汗如雨,在将领们的督促下,苦练杀敌本领。
那气势仿佛要把天地都震上一震,瞧着就觉着士气高昂,让人心中稍安。
另一方面,一些有见识的将领也没闲着,他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这些人一直在不断谋求军事器械的改良,盼着能在战场上多几分胜算。
这其中火器的改良尤为关键,毕竟这火器要是用好了,那在战场上可就是能扭转战局的大杀器呀。
在城郊的火器院里,一场关乎大明军事力量革新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着呢。
这日,鄂国公常遇春,这位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名将。
一身锃亮的甲胄在身,威风凛凛地来到了火器院视察。
他那刚毅的面容上,有着历经战火洗礼后的沉稳与坚毅。
一双眼睛锐利如鹰,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虚妄,不减当年战场上的风采。
常遇春走进火器院,看着院里摆放着的那些火器,心里头就琢磨开了。
在多次征战中,他可是深切感受到现有火铳在战场上的局限性了呀。
还记得那一回,敌军如潮水般涌来。
喊杀声震耳欲聋,那场面别提多吓人了。
常遇春率领将士们奋勇抵抗,本想着用火铳给敌军来个迎头痛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呢。
可谁能想到呀,那火铳装填速度太慢了呀。
往往这边刚射击完一轮,还来不及再次装填射击,敌军就已如恶狼般冲到眼前了。
将士们顿时陷入苦战,那可真是吃了不少苦头。
死的死,伤的伤!
常遇春每每想起这事,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想着非得把这火铳给改良了不可。
一次偶然的机会,常遇春在新成立的火器院,视察从战场缴获的敌军武器呢。
他目光如炬,在那一堆缴获的兵器中,忽然发现了一种结构独特的机械装置。
那精巧的构造,瞬间就吸引住了这位鄂国公的目光,也引发了他对改进火铳的深深思考。
常遇春不禁眼前一亮,伸手拿起那装置,就跟捧着希世珍宝似的。
他仔细端详着,嘴里还喃喃自语道:“这物件倒是精巧!
若能借鉴一二,说不定咱大明的火铳就能改出个新模样来,到时候在战场上可就能多几分胜算呐。”
旁边陪同的火器院官员见状,赶忙上前满脸堆笑。
他神色恭敬的问道:“国公爷,您可是发现了什么妙处?
若是有用得着咱的地方,您尽管吩咐便是。
小的们定当竭尽所能,为国公爷效力呀。”
常遇春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嗯,这物件有些门道,或许能助咱们改进火铳。
你且召集院里的能工巧匠们,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看看能不能琢磨出个法子来,让咱大明的火器更上一层楼啊。
这事儿要是成了,那可就是大功一件呐。
对咱大明的边防,那是有着天大的好处呀。”
那官员连忙应声道:“是,国公爷,小的这就去安排,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小的这就把院里那些个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们都叫过来,大家伙儿一起合计合计。”
说罢那名火器院的官员,便一溜烟地跑去忙活了。
第446章 火铳改良途遇坎,难题叠起意阑珊
晨曦初露,那透着几分凛冽的风,似也知晓今日有大事要发生。
冷风呼呼吹个不停,却吹不散营地中那火热的气氛。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军中能工巧匠们便纷纷放下了手头的活。
从各个营帐快步赶来,不多时便都聚齐了。
众人围着那独特的机械装置,眼睛里皆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那光芒仿佛汇聚一处,已经照亮了大明军备力量即将迎来新变革的璀璨前景。
众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话说这事儿,还得从常遇春回营之后说起。
那日常遇春一踏入营地,那可是片刻都等不及,赶忙差人去召集了军中几位手艺精湛、名声在外的工匠。
众人齐聚在那宽敞却透着几分肃穆的营帐之中,常遇春站在营帐中央。
他大手一挥,目光炯炯地指向那绘制好的图纸。
只见常遇春神情激动得脸颊都微微泛红,声音宏亮如洪钟敲响,向着这些工匠们滔滔不绝地阐述起来。
“诸位啊,今日唤你们来,可是有一桩天大的事儿啊!”
常遇春清了清嗓子,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见众工匠皆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他这才接着说道:“前些日子在战场上,本将缴获了敌军的一些武器,你们猜怎么着?
我竟从中发现了,这般巧妙之物。
这几日本将是茶不思饭不想,脑子里就琢磨:若能将这巧妙之处运用到我军现用的火铳之上,说不定就能让那火铳实现连发之能啊!”
常遇春越说越激动,双手不自觉地在空中挥舞着。
“你们想想,这要是真成了!
我大明军队在那战场上,可就如同添了一把绝世利刃,多了一大杀器呀!
往后那些个外敌再来侵扰,咱们拿着这连发火铳,还不得打得他们屁滚尿流,哭爹喊娘的。
看他们以后谁还敢小瞧咱们大明呀!”
工匠们听着常遇春这番话,那眼睛是越睁越大。
他们脸上的兴奋之色愈发浓烈,一个个摩拳擦掌的,都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
仿佛那连发火铳已然研制成功,正握在手中杀敌一般。
就在这时一位姓刘的年长工匠,他在军中打造兵器已有数十载,经验颇为丰富。
他捋了捋那花白的胡须,神情激动地说道:“国公爷,您这想法真是妙啊!
若真能让现在列装的火铳实现连发,那可就太厉害了呀。
这在咱大明的兵器史上,那也是能留下浓重一笔的大功绩啊。
咱这就动手试试,争取早日把这连发火铳给捣鼓出来,也好让咱大明的军威更盛呐!”
常遇春闻听此言,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那笑声在营帐中回荡,透着无尽的畅快。
“好!有你们这话,老夫就放心了。
不过啊,这事儿可得秘密进行。
毕竟现在还没个准儿呢,可不能走漏了风声,让旁人知晓了去。
万一要是被那些心怀叵测之人知晓,从中作梗,那咱们这一番心血可就白费咯。”
众人齐声应道:“是,国公爷,咱们明白!”
于是火器院和常遇春组织的军中工匠们,便热火朝天地开始了连发火铳的改良研发。
营帐之中,白日里是锤声叮当,夜里也是灯火通明。
众人一心扑在这事儿上,都盼着早日能见到成果。
然而这研发之路,哪是那般顺遂的,那可真是困难重重呀。
恰似那布满荆棘的崎岖山路,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还得提防着被扎得鲜血淋漓。
一日,工匠们正在营帐外的空地上测试那新改良的火铳,只听那“砰砰”几声过后,便是一阵青烟冒起。
紧接着火铳就哑了火,再怎么摆弄也没了动静。
众人皆是一愣,随后急得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
他们围着那出故障的火铳转了一圈又一圈,却也一时没了主意。
常遇春闻讯赶来,那眉头瞬间就皱成了个疙瘩,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围着那出故障的火铳转了好几圈,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上火呀。
只见常遇春暗自思忖道:“这可咋办呢?
眼瞅着这都到了关键时候,却出了这等岔子,莫不是这法子从一开始就错了?
不行,绝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想来想去,常遇春觉得问题或许出在材料上,当下决定四处寻找更好的材料。
可这军中现有的材料都试过了,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这可如何是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