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54节
那眼神里满是畏惧,身子都不自觉地微微颤抖着。
此时御书房内的烛火,猛地跳动了几下。
那火苗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剧烈摇晃,投下诡异的影子。
让这凝重的氛围愈发压抑起来,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众人的心。
朱元璋厉声怒吼道:“都住口!瞧瞧你们这般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咱把你们召集到这儿,是要听你们扯皮的吗?
咱要的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法子!
梁爱卿,你向来对马政之事颇为上心。
那依你之见,这长远的谋划该当如何呀?”
朱元璋此时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对梁野仙的期待。
可那眉头紧锁的模样,又透着几分无奈与绝望。
毕竟这马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啊。
梁野仙赶忙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大礼。
那动作标准又利落,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神色恭敬有加,微微低头,缓声说道:“陛下息怒,微臣以为,晋王殿下此前所言极是呀。
探查茶马贸易现状与清查马场,这两件事当同步进行才好。
只是在探查之时,需选派那些熟知外族风俗、能言善辩且机敏聪慧之人去才好。”
说到这儿,梁野仙微微抬起头。
他看了看众人的神色,见大家都在凝神听着,便又接着说道:“陛下,诸位大人。
咱们选派这样的人去,方能更好地了解外族部落的心思。
你们想啊,这茶马贸易牵扯到诸多外族。
要是不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性,交流起来那可容易产生误会呀。
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坏了大事呢。
只有避免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也好让咱们行事更为顺遂呐。”
梁野仙顿了顿,偷偷瞄了一眼朱元璋的脸色。
见其面色稍缓,他便又鼓起勇气接着说道:“至于清查马场之事呢,除了核对账目等常规的事宜,微臣觉得还得建立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这马场的乱象,并非一日而成,那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呀。
若想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浪费与乱象,就得从根本上抓起。
让这监督机制如同那高悬的明镜,时刻警醒着众人呐。”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范敏皱着眉头问道:“梁大人,您这说的倒是轻巧!
建立监督机制,那可得耗费不少银钱和人力呀。
这银子从哪儿出,人手又从哪儿调呢?”
梁野仙赶忙拱手回应道:“范大人,这确实是个难题。
但微臣觉得,可从马场整治后节省下来的开支里拨出一部分。
再从各衙署抽调些精干之人,先把这机制运转起来嘛。
再者对于民间养马,除了给予赋税和赏赐优惠,朝廷还可派遣专人去指导养马之法。
这些专人得是经验丰富、精通马术的行家才行,如此才能提高马匹质量。
也能让民间养出的马,为我大明的战马储备出一份力呀。
当然微臣这只是一点愚见,还望陛下和诸位大人斟酌定夺呐。”
朱元璋听了梁野仙的话,微微闭起双眼,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的双手不自觉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似在权衡利弊。
第470章 在全国挑选新的战马繁育之地
半晌朱元璋才缓缓睁开眼睛,就像是从深深的思索中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一般。
他轻轻点了点头,缓缓开口说道:“梁爱卿这话,倒是有些道理。
诸位臣工啊,这战马短缺之事,可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了呀。
你们想想,那北方的边患可一直都虎视眈眈呢。
咱大明的铁骑要是没了足够的战马,如何能戍守边疆,保我大明的万里河山?
这战马短缺,那可是关乎我大明的边防安危,关乎社稷根基呀。
必须尽快妥善解决,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众人赶忙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可这一嗓子喊完,在场的六部官员心里却都跟明镜儿似的,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就解决的呀。
户部尚书范敏心里暗暗叫苦,他想着这打仗本就耗费钱粮无数。
如今要解决战马短缺,那银子还不得流水似的花出去。
可嘴上却不敢有半分表露,只能跟着应和。
兵部右侍郎李焕文则皱着眉头,琢磨着各地马场如今的状况,也是复杂得很。
要想短时间内见成效,可谓是难上呐。
他们虽然嘴上都应着,心里却都还在各自盘算着。
都想着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只盼着下次再议这事儿时,自己能立刻拿出个更周全的法子来。
也好在皇上面前露上一手,不负这朝廷的重任呐。
就在这时,御书房窗外的风雪似乎小了些。
那风的呼啸声也不再那般刺耳,就好像老天爷也想稍稍缓和一下这御书房内紧张的气氛似的。
可众人的心思依旧沉重,丝毫没有因这风雪渐息而放松半分。
此时梁野仙深吸一口气,像是在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一般。
他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袍,又整理了一下思绪。
随后梁野仙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觉得至关重要。
臣觉得当在各地马场,增设专门的繁育之地,挑选优良的种马呀。
这优良种马可得好好选,得是那种体魄强健、血统纯正的。
陛下您想啊,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一样。
这优良种马就是咱大明未来战马质量的根本呐,容不得半点马虎呀。”
梁野仙说话间,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执着。
那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明战马成群、边防稳固的景象。
他深知这是解决战马问题的长远之计,虽艰难,但势在必行。
哪怕此刻众人都面露难色,梁野仙也决意要把这想法说个明白。
朱元璋微微抬手,神色从容地说道:“爱卿但说无妨,有何想法,都细细道来便是。”
梁野仙向前一步,神色愈发急切而坚定。
只见他拱手说道:“陛下,具体而言,需即刻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气候适宜、水草丰美且地域开阔的地方。
像陇右地区,那地儿四季分明,水草丰茂。
当地百姓世代与马为伴,养马的经验那也是极为丰富的。
臣听闻啊,那儿的孩童打小就在马背上顽耍,对马的习性熟悉得很。
河套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水草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那广袤的草原,一眼望去都望不到边,最适合马儿撒欢奔跑、繁衍生息了。
当地的牧民们,那可都是靠着这片好水草,养出了一匹又一匹的好马呀。
还有辽东的部分草场,那也是养马的佳地。
那地儿的马呀,个个体格健壮,耐力十足,据说跑起来那风都追不上呢。
这些地方有着天然的养马优势,可以作为新的繁育之地。
只要咱们用心经营,日后何愁没有好的战马?”
言语间梁野仙的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优良种马,在这些地方繁衍生长的美好画面。
朱元璋却是眉头微皱,似在思量着此举的可行性与诸多后续问题。
他看着梁野仙,缓缓开口说道:“然后呢?
爱卿有什么关于马政的法子,尽管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虑。”
梁野仙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陛下,之后朝廷便可以有所行动。”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透着疑惑。
“爱卿指的是什么行动?”
梁野仙神色郑重,双手抱拳,向前一步说道:“朝廷可以派遣50名经验丰富的马政官员,分成五路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
朱元璋眉头一挑,追问道:“这些官员的能力如何,是否能够胜任相应职责?”
梁野仙挺直身子,一脸自信地说道:“陛下,他们可都是在马政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行家了。
就说那太仆寺的王主事吧,打从年轻时就跟着老一辈在马场里忙活,各地马场的情况他都门儿清。
什么马的品相好,什么马适合繁育,他一眼就能瞧出个八九不离十呢。
还有从草原上招来的巴特尔,那更是相马的高手。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