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75节
我朱棡可向来都是一心为咱大明的呀!”
说罢他眉头皱得更深了,眉心处都快拧成了个死疙瘩。
现在朱棡那心里头就跟乱麻似的,乱糟糟的没个章程。
朱标听了这话,也微微皱了皱眉,脸上露出一丝苦涩。
恰似刚咽下了一颗没熟透的苦果子,那酸涩的滋味在心头蔓延开来,久久都散不去。
他轻叹了口气,缓缓走到朱棡对面,稳稳地坐下。
只见朱标目光诚挚的看着自家三弟,眼里透着关切与无奈。
他轻声说道:“三弟呀,你这可就是胡思乱想了。
父皇虽说未曾与我多言什么,可你也得明白我身为太子,这肩上担着的,那可是整个大明的江山社稷呀。
如今这朝堂之上,众人都跟那惊弓之鸟似的。
稍有个风吹草动,便惶惶不可终日。
咱们做事,可不能光凭着一股子热血,还得审时度势啊!”
朱标顿了顿,微微往前倾了倾身子,接着说道:“就说这海外就蕃之事,本是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可放在如今这局势下,那可得慎之又慎呐。
你且想想若是因为咱们一时心急,行事莽撞了些。
让朝堂上再起波澜,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到时候莫说你我兄弟的一番心血都得付诸东流,恐怕还会引得父皇龙颜大怒。
这罪责,你我可担待不起呐。”
朱棡听着大哥这一番话,脸上的怒气倒是渐渐消散了些。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些许迷茫和无奈。
他耷拉着脑袋,眼睛盯着自己的脚尖,仿佛那地上能蹦出个解决问题的法子来似的。
沉默了好半晌,朱棡才缓缓抬起头。
他的声音里透着沮丧,“大哥,我心里头明白你说的这些道理。
可我也不过就是想着能为咱大明多出份力,没成想这事儿变得如此复杂棘手。
那依你看,咱们如今该咋办才好呢?”
说着朱棡重重叹了口气,满心的无奈与失落,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
他只觉得自己原本满心期待的计划,如今就像那泡影一般一戳就破,当真是有力无处使啊。
朱标微微沉吟了片刻,手轻轻摩挲着衣角。
他的目光中透着思索之色,仿佛在心里头权衡着各种利弊。
过了大约半盏茶的时辰,朱标才缓缓开口说道:“三弟,此事急不得呀。
咱们得先按捺住性子,暗中留意朝堂上众人的心思。
瞧瞧大家伙儿对这海外就蕃之事,到底都是怎么个看法。
再者说了你那《发展规划》,虽说立意是好的,但如今这形势不同了。
其中一些细节还得再细细琢磨琢磨,把那些个容易让人误解、与咱大明国情不符的地方,仔仔细细改改。
等时机成熟了,咱们再一块儿去向父皇进言,也好让爹看到咱们的用心和周全。”
朱棡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之光。
虽说那光亮还很是渺茫,可好歹算是有了个方向。
他轻轻点了点头,“大哥,也只能如此了,但愿这事儿能早日有个转机吧。
可别再这么拖下去了,我这心里头啊,实在是没着没落的。”
朱标看着朱棡这副模样,心里头满是怜惜。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对方的手背,那动作轻柔又温暖,仿佛是要把力量传递给朱棡一般。
紧接着朱标轻声安慰道:“三弟,你莫要灰心呐。
咱们兄弟齐心,还能想不出妥善的法子来?
只是当下这局势,行事可得更加谨慎小心才是呀。
你瞧瞧这‘胡惟庸案’,那影响可不止在朝堂之上,民间亦是受了不小的冲击。”
说着朱标缓缓起身,背着手迈着沉稳的步子,又走到了窗边。
他双手背在身后,手指轻轻交握。
紧接着朱标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宫外那大街小巷。
只见宫外的街道上,往日的热闹喧嚣早已不见踪影,如今是行人寥寥无几。
偶尔有几个行人路过,也都是脚步匆匆,神色间满是不安。
他们一边走还一边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着朝堂上的变故。
那模样,生怕被旁人听了去似的。
街边的店铺,好些都已经关了门。
门上挂着的招牌在风中晃晃悠悠的,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就好像是在无奈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一去不复返了。
朱标望着这景象,目光中透着几分忧虑。
他不禁轻轻摇了摇头,转头对着朱棡说道:“三弟,你瞧瞧!
民间百姓虽说不太懂朝堂里头那些个权谋争斗,可看着那么多官员因为这案子被抓了,心里头早就惶惶不安了。
他们都担心朝廷会不会就此动荡起来,自家的生计可就没了着落。
这大街小巷里,议论声那是此起彼伏的,就没个消停的时候。”
朱棡也起身走到窗边,与朱标并肩而立。
他双手撑在窗台上,微微探出身子。
看着宫外那略显萧瑟的景象,朱棡的脸上同样满是感慨。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不忍,轻声说道:“大哥,这一变故,受苦的终究还是老百姓啊。
没想到这朝堂上的事儿,竟能在民间掀起这般大的波澜。
那文化教育方面,想必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吧?”
第497章 铁甲舰队的筹备,会不会受“胡案”余波影响?
朱标负手立于窗前,目光凝望着宫外,那神情愈发凝重了。
好似有一层驱不散的阴霾,沉甸甸笼罩在这位大明太子的脸上,任他如何也甩脱不开。
朱棡在一旁瞧着,心中也是忧色渐浓,终是忍不住开口道:“大哥,你这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可是在忧心那书院之事?”
朱标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缓缓说道:“三弟,确实如此啊。
以往那书院里头,可是一片热闹景象。
先生们授课之时,学子们各个精神头十足。
仿佛那春日里争着冒头的嫩苗,对学问满是热忱。
众人各抒己见,探讨着不同的学问见解。
那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争论声也是此起彼伏,好不快活。”
朱棡深以为然,不禁回想起往昔场景。
他的嘴角也泛起一丝笑意,可转瞬又消失不见。
只听朱标接着说道:“可如今你再走进书院去看看,那是一片寂静呀。
学子们都正襟危坐,脸上满是严肃,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他们只敢围着皇权至上这个论调打转,对古代那些贤相的事迹,那是避而不谈。
哪怕偶尔提及,也是匆匆带过,眼神里透着一丝惶恐。
就好像这些学子的思想,都被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笼子里。
这文化的活力呀,就这么被大大抑制住了。”
朱棡咂咂嘴满脸的无奈,随即应和道:“大哥说得是,我前几日正巧路过书院,本想进去瞧瞧。
可那氛围,当真是压抑得很。
这般下去,咱大明的文化传承可就堪忧了。”
朱标轻轻叹了口气,“不止如此,朝廷还派人对各类典籍进行审查。
我前些日子去翰林院走了一遭,瞧见那些学士们,整日就坐在那堆满古籍的屋子里。
那眉头皱得,都能夹死苍蝇了。
他们神情紧张,拿着笔逐字逐句梳理古籍。
但凡有涉及可能暗示相权合理性或对皇权稍有‘不妥’的词句,要么修改,要么直接就给删除了。
那桌上纸张扔得到处都是,好些经典古籍的原貌都变了,这文化传承可都受到影响了。
咱们身为大明的皇室,肩负的责任愈发沉重了。
可不能眼睁睁看着咱大明的文化,就这么黯淡下去。”
朱棡闻言也是一脸的忧色,他来回踱步了几下。
随即朱棡语气焦急的说道:“大哥,这可如何是好啊?
我大明的文化向来是璀璨的,可不能毁在咱这一代人手里呀。
得想些法子,既能稳住朝堂局势,又能让文化这一块重新焕发生机才是。”
朱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道:“三弟,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