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81节
说罢三人便围坐下来,那偏殿之中烛火依旧闪烁不定。
可方才那紧张得好似要一触即发的气氛,却渐渐从争执转为了对未来的审慎谋划。
仿佛这大明的前路,就在这一番商讨之中慢慢明晰起来,如同那拨开云雾见青天一般。
此时朱棡的心中,不由得为自己之前的态度感到一丝懊悔。
他眉头微微皱起,脸上满是自责之色,暗自思忖道:“我这急躁的性子,差点就伤了兄弟间的和气,实在不该呀。”
可转瞬那想要制造蒸汽机,助力大明强盛的决心,却又如磐石般坚定了。
他咬了咬牙,言辞恳切地看着朱标说道:“大哥,我明白您对我的一片苦心,可我实在不愿放过这或许能改变大明命运的绝佳机会啊。
咱身为皇家子弟,本就肩负着守护大明江山、让其繁荣昌盛的重任。
如今这蒸汽机便是那破晓的曙光,一旦错过我恐余生都会在悔恨中度过啊!
大哥,您就信我一回,我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朝以仁孝治天下,我此举亦是为了尽忠尽孝,望大哥体谅。”
朱标看着朱棡那副倔强又决绝的模样,他的心中五味杂陈,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恼怒、担忧、感动等诸般情绪交织在一起。
一时间朱标竟愣在了原地,半晌没有言语。
良久他才幽幽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这静谧的偏殿中显得格外沉重,满是无奈与复杂的情愫。
仿佛朱标已经看到前方那荆棘密布却又不得不踏上的坎坷征途,眼中满是忧虑之色。
“三弟,你既然心意已决,那大哥也不多劝你了。
只是你行事可得千万小心着点呀,这可不是小事,关乎着大明的国运。
有什么难处及时跟大哥说,咱们兄弟几个一起担着。
这事儿兹事体大,不管是蒸汽机的研制,还是铁甲船的怪异之事,都得谨慎再谨慎呐。
我朝以礼法治国,凡事皆需依规而行。
切不可因急切而坏了规矩,失了分寸啊。”
朱棡闻言脸上那紧绷的神情稍稍缓和了些,眼中满是感激之色。
他赶忙抱拳行礼,身子躬得更低了些,恭声说道:“大哥放心,我心里有数着,断不会鲁莽行事的。
我定会小心谨慎,把这事儿办得妥妥当当的。
多谢大哥体谅!
我朝最重兄弟情义,大哥如此宽宏,小弟定铭记于心,不敢有负大哥期望。”
朱樉看着两人之间那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稍有缓和,暗自松了口气,那一直悬着的心也算是落了地。
他双手分别搭在两人的肩头,目光在二人脸上一一掠过。
语气沉稳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话语中尽显兄弟齐心的团结之意。
“罢了,罢了!
既然如此那我也跟着你们一起,咱们兄弟齐心,看看能不能把这难关给渡过去。
可千万别让咱大明的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咱们三人携手,定能为大明闯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我朝以祖宗基业为重,咱们身为皇子,理应为大明的兴盛竭尽全力,方不负祖宗在天之灵啊。”
三人相视一眼,那目光交汇之处,似有火花迸溅。
他们各自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仿佛此刻三兄弟已经立下那同生共死、共克时艰的铮铮誓言。
那关乎大明海防大业的未来,即将在他们的决心与努力中等待被改写。
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等着三兄弟去挥毫泼墨。
然而朱棡等人未曾料到,这场激烈的争论,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
泛起的涟漪已经悄然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传至那九重宫阙深处,落入了朱元璋的耳中。
第504章 朱元璋考察锦衣卫对民生的关注度
端坐在那龙椅之上的朱元璋,脸色阴沉得似能滴出水来。
整个大殿内的气氛,都仿佛被一层寒霜所笼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方才朱元璋听闻铁甲船出现怪异情况,还有那蒸汽机研制也是困难重重之事。
这等关乎大明海防根基的大事,桩桩件件都如巨石一般压在他的心头。
朱元璋深知海防对于大明的重要性,那可是守护大明万里海疆,保境安民的关键所在啊。
如今这接二连三的状况,怎能不让他心生疑窦?
其间到底是暗藏着别有用心之人在背后蓄意搅局,妄图破坏大明安稳,还是朝廷内部有人尸位素餐、办事不力呢?
在这大明天下,老朱自登基以来,那可是以铁腕手段治理国家。
推行了诸多利国利民的制度,桩桩件件皆是为了稳固大明江山的根基。
就说这里甲制度吧,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似是陷入了回忆之中。
他缓缓开口对身旁站着的太监总管吴成说道:“这里甲制度,乃是咱精心谋画。
层层管控,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让那些个地方上的事儿啊,都逃不过朝廷的眼睛。
也使得地方上的安稳更有了保障,此乃治国安邦之良策啊。”
吴成赶忙躬身附和:“陛下圣明,有此制度,我大明地方自是安稳许多,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朱元璋微微点头,又接着说道:“还有那黄册制度,把户籍人口明晰得清清楚楚。
哪家有几口人,是做何营生的,朝廷皆能了如指掌。
如此一来,不管是征税纳粮,还是征调徭役,都有了依据。
这天下的事儿,可不就在咱的掌握之中了嘛。”
吴成再次恭敬回道:“陛下思虑周全,此制度真真是让我大明的根基越发稳固了呀。”
其实锦衣卫也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利刃,肩负着监察百官、刺探情报等诸多重要职责,那可是他的耳目呀。
朱元璋想到此处,目光中多了几分锐利。
他朝着殿外望了望,仿佛能看到那隐匿在各处的锦衣卫身影。
经过最近这四年多的精心经营,锦衣卫早已在应天府下辖的八个县,织就了一张无形却又严密的大网。
上至达官显贵的府邸,下至市井街巷的角落。
可谓是无孔不入,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逃过他们的耳目。
半个时辰之后,负责此事的锦衣卫千户王大年便匆匆赶来。
他脚步沉稳却又透着一丝急切,手中捧着整理好的密报。
那密报被王大年小心翼翼地护在怀中,仿佛是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待走到大殿中央,他赶忙躬身行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随即朱元璋神色恭敬的说道:“陛下,相关情况已整理成密报,还请您过目。”
朱元璋坐在御案之后,目光深邃如渊。
犹如那深不见底的寒潭,让人捉摸不透他心中所想。
只见他眼神中透着意味深长的审视,缓缓开口说道:“锦衣卫作为一个卫所,目前编制人数为 5600人。
一个千户所满编为 1120人,一个百户所则是 112人。
此乃咱为拱卫皇室、监察天下所设之规制。
各卫所皆有其职,不容有丝毫差池。
你们务必尽心竭力办事,不要辜负咱和朝廷的期望才行。”
王大年赶忙再次躬身,头埋得更低了些,额头上都隐隐冒出了汗珠。
他声音洪亮却又带着几分敬畏回道:“陛下圣明,卑职定当尽心竭力。
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辜负陛下与朝廷厚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这才将目光移到那密报之上。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一边看着密报,一边似是在心中暗自思忖着什么。
殿中一时静谧得只余下朱元璋翻阅密报的细微声响,气氛愈发显得凝重起来。
就在这时,王大年忽然跪地俯身叩首,神色恭敬而虔诚。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着朱元璋,朗声说道:“卑职承蒙陛下信赖,得以从微末之中崛起。
想当初,卑职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卒。
幸得陛下慧眼识才,又有诸位大人的悉心提点,这才忝为锦衣卫五大千户之一。
如今既担此重任,定当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朝以忠诚为为官首要之德,卑职深受皇恩,必不敢忘。
定严守职责,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他放下手中密报,注视着王大年,缓缓开口道:“王大年啊,你可知这锦衣卫的千户和副千户,分别是正五品、从五品。
位高权重,相应的俸禄自然也不低。
你们的月俸分别为十六石和十四石,目前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是大米两石。
咱且问你,你可知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多少吗?”
王大年先是一愣,心中暗忖陛下怎突然问起这个。
但他很快回过神来,赶忙如实回禀:“回陛下,据卑职所察,如今街头油贩、私塾先生和伙夫的年收入,折银约为20两。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