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57节
对此,朱棡狠狠瞪了一眼朱标道。
果然,朱标的屁眼子跟老朱一样黑,还没见上人就已经开始惦记了?
还想挖他朱棡的墙角,想都别想,没门!
“治世之才,若是放在太原,岂不是有点可惜了。”
“但若是放在朝中,以他们的才学,绝对可以登堂入室,封侯拜相。”
朱标并不在意的笑了笑,方才看向朱棡道。
“呵呵,即便不入朝,我也能让他们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朱棡嗤之以鼻道。
“况且,我这个年纪,便得了他们,那岂不是上苍都在助我?”
顿了顿,朱棡又是有些得意的看向朱标道:“还没开国,老天爷就将相国之才,送到了我身边,啧啧。”
“老大,我都想不明白,你在跟他争什么?”
“你坐拥大明江山,那这天下的大才,岂不都是你的,你又何必跟老三争抢?”
一直未曾开口的朱樉,却是无奈的看向朱标道。
“罢了。”
闻言,朱标老脸一红,便是摆了摆手。
“这才对嘛。”
朱棡也是笑眯眯的看向朱标道。
“还是谈谈正事吧。”
朱标白了一眼朱棡,方才轻声开口道:“老二,你掌控锦衣卫,那调查小明王之死,我便交给你了。”
“嗯。”
朱樉自然知道内情,便是正色点头道:“放心,我一定尽快查明真相。”
“不急。”
闻言,朱标却又是摇了摇头。
“什么意思?”
朱樉没明白朱标的意思。
“多事之秋,不易大动干戈。”
“毕竟小明王的死,已经成了定局,查明真相,是要公示于天下,所以并不着急。”
“但现在不管是胡惟庸,还是实施摊丁入亩,才是我大明的重中之重。”
“所以慢一点,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才香,而贪多就嚼不烂了。”
对此,不待朱标开口,朱棡便是率先看向朱樉开口道。
“老三说的不错。”
“多事之秋,当以大明百姓为重。”
“所以该查查,但不宜引起动荡,让他们有所察觉。”
朱标也是轻轻点头道。
“还有就是早朝改制,老爷子的意思,不着急。”
朱标又是顿了顿,方才继续道:“老爷子要从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出来,所以再缓缓。”
“帝王心术嘛,正常。”
朱棡笑着点了点头道。
“玩政治的,是不是都像你们一样脏啊?”
朱樉却是听得迷糊,便是没好气道:“就不能简单点?”
“摊丁入亩与小明王之死的真相,一定会死很多臣子。”
“那老爷子便要借此施恩与抨击臣子。”
朱标无奈的看了一眼朱樉,方才解释道。
“原来如此。”
朱樉这才恍然大悟道。
随后聊完的三兄弟,便是踏出了御书房,毕竟今日还有一个人没见,而他可是摊丁入亩的关键。
.......
太原晋王府。
“瑾瑜,收拾东西,过几日,我们便动身前往应天府。”
一袭青衫的儒雅文士,踏进书房,便是看向那坐在首位处理政务的白衣先生,温声道。
“嗯?”
白衣先生闻言,手中笔微微停顿,便是抬起头,看向青衫文士道:“鸣谦,是不是殿下来信了?”
顾修齐,字瑾瑜。
钟伯弦,字鸣谦。
“殿下并未来信,但我想是时候去应天府了。”
钟伯弦眼中闪过一抹精芒,便是摇了摇头道。
“去争?”
顾修齐放下手中笔,方才正色道。
“殿下天日之表,龙凤之资,未尝不能戴一顶白帽子。”
钟伯弦轻轻颔首。
“王上加白。”
“那便直驱应天府,叩天子门。”
“纵然粉身碎骨,瑾瑜也要为三爷争来那一顶白帽子。”
顾修齐缓缓起身。
“政于养龙,谋以扶龙。”
钟伯弦的脸上露出一抹和煦笑容道。
第69章 邓叔叔,请将芷若嫁于侄儿(求追读,求月票,求推荐票!)
太子东宫。
“德庆侯,从今日起,你便返回都督府任职吧。”
太子东宫的正殿之中,朱棡坐于朱标身侧,便是看向下方的廖永忠,轻声开口道。
“微臣叩谢陛下圣恩!”
闻声,廖永忠便是朝向坤宁宫的方向,激动叩首道。
官复原职,并非是廖永忠所求,毕竟他仍是侯爵,年俸一千二百石,足以让廖永忠荣华富贵一生。
但廖永忠是谁?
那是自元至正十五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大将。
而此时廖永忠仍然正值壮年,又岂能赋闲家中,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毕竟为将者,当纵横沙场,马革裹尸,方能不负这一生的金戈铁马。
所以重回朝中,为明征伐,才是廖永忠之所求,也当为大丈夫所求。
“廖侯,为人臣子,切莫在揣摩圣意。”
“而陛下能给你,便能取回来。”
“若是再犯,别说是晋王,便是孤都保不住你。”
朱标合起手中奏章,便也是看向廖永忠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明白。”
廖永忠起身,又是重重抱拳道。
“咳咳......”
朱樉却在此时,轻咳两声。
至于朱标身边的朱棡更绝,直接将旁边的茶盏推向朱标。
对此,朱标的嘴角微微抽动。
这两个臭小子,难不成一国之太子,还能反悔不成?
“咳咳......国事已毕,那便是家事了,廖叔叔......坐吧。”
随后,朱标便是抬起手,示意廖永忠坐下后,方才端起茶盏,缓缓走向廖永忠。
“太子殿下......”
眼见朱标向自己走来,本来已经坐下的廖永忠,又是准备起身,但却被朱标打断道。
“廖叔叔,不必多礼了。”
“今日侄儿奉茶于您,希望您不要与侄儿计较。”
“侄儿身兼国事,为国储君,自然不能感情用事,而是非对错,侄儿都要给天下一个交待。”
“但错了便是错了,所以还请廖叔叔勿怪。”
朱标将手中茶盏奉上,又是微微躬身。
于君,此乃大礼,于臣,受宠如惊。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