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第319节

  “不对不对,这口音不对,纵使此曲上佳,却也缺乏意境,只是让你学会正宗汉音,竟也这么难吗?”

  只见卫宫皱起眉头,慵懒的摆摆手,就不满的指责下方乐师起来。

  乐师闻言,脸色都吓得微白,但好在这位国王并不是残暴之君,不会动辄杀戮,乐师不至于太过失态,只是小心翼翼的跪下请罪。

  “还请王上恕罪,小人已经全力在学了,奈何汉音高雅而又优美,实在难以高攀,并非我等低贱之人轻易可以掌握.”

  话语落下,乐师便埋头不动,等待着卫宫的发落。

  卫宫虽然心中不满,但想了想,倒也没有再责怪什么,只是淡淡丢下一句“下去多练”便打发了乐师。

  毕竟乐师说的也不无道理,汉话这种高级的语言又岂是那么容易学会的,若不是他在北平留学时已经习惯了汉人的一切东西,有听汉乐的娱乐需求的话,眼前这乐师根本就没有资格学汉话。

  你什么档次,跟我说一样的话?

  若是乐师真这么轻易就学好了汉话,那卫宫还真的不太乐意了。

  难学就对了!

  舞乐停下,卫宫也失去了再欣赏的兴致了,这些鼓乐词曲皆是学的汉乐,但只是模仿的话终究还是没有正宗的那味儿,听着反而难受。

  随后屏退了舞乐,大殿也就随之安静下去,无趣感顿时席卷而来。

  高句丽虽不是什么大国,但也足够供养卫宫奢靡享受,这日子自然是快活的,但终日享受很快就变得了无生趣起来,似乎已经没什么能提起他的兴趣了。

  自从玄夏崛起之后建立朝贡联盟,塞外就彻底安静下来,联盟体系在武力上和经济上都给了塞外诸部诸国保持和平的动机,不然的话以现在这个严寒的气象,匈奴鲜卑乌桓势必要来打秋风的。

  某种程度上,朝贡联盟促成了卫宫现在的无聊,不然这会儿他肯定忙着防备或者抵御外族的劫掠,而今忍受着只有享受的枯燥生活,也算是他幸福的烦恼了。

  “来人!”卫宫懒散的靠在床榻,发出吩咐。

  很快就有内侍上前:“殿下有何吩咐。”

  卫宫咪蒙着睁开眼睛,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说起来,往北平朝贡的队伍在昨日归国,孤还没好好过问来着,这次去玄夏,可有带回来什么稀罕玩意儿?”

  那内侍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问,立即应道:“禀殿下,此次我国队伍朝贡,确系带回不少新东西。”

  闻言,卫宫顿时打起了几分精神,不仅眼睛多睁开了几分,身体也微微坐起:“有何好物,带上来给孤看看。”

  这百无聊赖的生活之中,能让他引起兴趣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玄夏每年造出那些稀奇古怪的工业品正是他所稀罕的东西。

  只是想了想后,他又追问了一句:“孤记得半年前的时候,玄夏还发兵南征来着,如今局势如何了?”

第548章 忆往昔

  大殿一片安静,只有炭火噼里啪啦的细微燃烧声音,就看到一直都懒散无聊的卫宫,这时候却罕见的认真起来,手里正捧着一份报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能让他如此认真,是连他自己都没有发觉的原因,他对玄夏的关注某种程度上还要超过对高句丽的关注。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高句丽没什么可关注的事情了。

  朝贡联盟之后,诸国诸部慑于联盟条约下的盟军武力威胁,以及玄夏这个盟主的威严,谁也不敢轻易动用刀兵。

  再加上朝贡带去的贸易体系缓解了诸部的生存矛盾,联盟内部慢慢呈现出一片和平景象,至少暂时来说这种和平景象还没有崩溃的迹象。

  外部环境安定,内部只需要老老实实役使百姓搞好生产,给朝廷提供贸易所需就行了,也不会有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

  如此内外安定,卫宫身居国王之位,也就只需要安安心心享受就行。

  这种情况下,对联盟之中的每一个部族和小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内部的事情,而是维持好与玄夏这个盟主的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稳定获得玄夏的工业商品。

  当然,即便是没有朝贡联盟,中原角逐也一样会吸引外部的眼光,一旦中原出现新的王朝,那么周边的每一个势力,都要开始思考自己该以什么位置去和新王朝接触。

  而今正是角逐的最后阶段了,虽然卫宫从留学时候起就一直认定玄夏终将一统天下,但这一天真的临近之时,他依然会十分严肃的对待这件事情。

  这必定是历史十分重要的时刻。

  报纸之上,有玄夏最新的军情报道。

  荆州的吴蜀联军持续数月依然在和黄巾对峙。

  而这漫长的时间里,另一处战场同样被黄巾围困许久的成都终于撑不住投降了。

  几个月都不见蜀军回援,魏延也就明白没有什么坚持的必要了,对蜀汉并无太多归属感的情况下让他和黄巾死战到底,这不是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而且即便和黄巾去拼命,他也没有任何信心能打得过黄巾,天下大势风向更是促使他做出了真正聪明的决策。

  当魏延打开成都城门,绑架整个朝廷和刘备的一家老小献给黄巾的时候,昙花一现的蜀汉就此宣告灭亡。

  即便蜀军主力仍在荆州保留力量,但没有了朝廷建制又丢了老家的蜀军,已经无法再算是一个国家了。

  再说交州士燮,也看清形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玄夏轻而易举便得到了交州之地。

  放眼天下,除了凉州的马氏父子有些扎眼之外,这神州大地也就只剩下还在荆州苦苦支撑的吴蜀主力大军了,玄夏统一大业只剩下这最后的一块拼图,胜利指日可待。

  看到玄夏南征的报道,卫宫只觉得心情复杂。

  作为一个在玄夏生活过几年的留学生,他是十分亲近玄夏的,看到玄夏一路高歌猛进,他难免为之高兴。

  但作为高句丽的国王,他又深刻的知道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对自己来说并不是好事。

  “未来将会如何呢,我高句丽又该何去何从.”

  发出一声莫名其妙的感叹,压抑住心里那若有若无的不安,卫宫最后只能苦笑一声。

  他明白其实自己的这些想法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事实上无论自己怎么想,现实层面高句丽都没得选。

  没人比卫宫更明白玄夏的强大,这种强大已经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强大,完全跨越了时代的强大,无论将来玄夏想做什么,高句丽都不存在反抗的可能。

  既然现在想什么做什么对未来都无济于事,那又何苦自寻烦恼呢.

  卫宫或是无奈或是摆烂的想明白了,无法反抗那就干脆躺下来享受,反正自己这个国王当得也有滋有味,以后该怎么样怎么样。

  正是此间乐、不思国。

  有些自嘲的摇摇头,卫宫便把报纸翻过一页,这一看,后面的报道却也让他愣住。

  出现在报纸之上的,是他记忆里一个熟悉的名字。

  霎时间,留学生涯的回忆一下涌入脑海之中,似乎恍惚之间又回到了当初无忧无虑潇洒快活的学宫生涯。

  周良下海了.

  看到这个自己熟悉的同窗兼舍友,卫宫愣神了许久,他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还能在玄夏月报上看到周良的名字。

  那个木讷严肃的书呆子,今日却也有了一番成就。

  “说来,这家伙读书时好似说过将来要出海寻找新作物来着,还真让他梦想成真了。”

  陡然陷入回忆当中,卫宫一时十分感触,周良这个名字的出现给他的情绪波动,甚至比玄夏战事报道还要大。

  毕竟玄夏的战事只是宏观层面的事情,而且他自己也只是以外人的视角关注,虽然会很关心,但也仅仅只是关心一下。

  周良就不一样了,那是他记忆里活生生的人,还是关系相当亲近的同窗舍友。

  回过神之后,他又认真把这篇报道全部看完,这一看完,他更是心情复杂,但脸上还是不由自主地笑了笑。

  看到周良如今已经是出海队伍里技术人员的领队,卫宫也不由得为周良而高兴,如果这次出海能成功回来,可以预见以后周良必定会前途无量。

  “这家伙也算是幸运的了,出身卑微,若不是在玄夏的话,只怕到死也出不了头。”

  放下报纸,卫宫嘀咕一句。

  他的感触,不仅仅是为友人出人头地而高兴,也是为玄夏的开明而佩服。

  周良可以说是他亲眼所见活生生的例子了,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最底层,而今登堂入室走在时代前沿。

  这种事在这个时代的任何地方发生,都是神话一般的故事,唯独在玄夏并不让卫宫意外。

  他卫宫虽然是国王,那也是接受过玄夏系统性的先进思想的国王,他很明白玄夏是什么样的存在,也能清楚的意识到高句丽的落后。

  许久之后,他放下了报纸,苦笑起来。

  玄夏要成为新的中原王朝了,那自己这个腐朽罪恶压迫百姓的国王,以后该何去何从?

  那个男人会给自己安排什么样的命运呢

  好一会儿之后,他沉声道:“来人,替孤把玄夏大使请来!”

第549章 汉家模样

  行走在积雪路上,寒风呼啸割面,这滋味并不好受,这种苦寒之地的极至严寒,并非一般人可以忍受,至少在这里就任不过半年的李正就很难适应。

  只是身为玄夏委派过来的驻节大使,李正不得不忍耐这里的一切,好在他也是出身辽东,对这种恶劣气候不至于完全无法忍受。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朝廷才会委派他在高句丽就任。

  一路以来随着黄巾的脚步,李正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建下许多功业,直到身为特派使辅佐吕蒙在淮南成功开展了敌后工作之后,他也迎来了更大的前途。

  若是能在高句丽成功完成自己驻节大使的使命,那归国之后他便可以跻身玄夏的政事中心,成为玄夏的中枢重臣。

  至于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这却不是可以宣之于口的事情了。

  代表玄夏朝廷驻节维持与高句丽的稳定关系,这只是表面上的职责而已,而真正的职责关乎什么,这从他情报工作的出身或许能看出一二。

  进入高句丽并不怎么高大宏伟的王宫,沿途遇到的高句丽官员都会态度恭敬的对李正进行问候。

  上国官员那是小国国王都不能怠慢的存在,更不要说小国的官员了,大家都是官员,但是身份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一点,即便是以前的大汉也是一样的。

  甚至于虽然如今李正的正职是玄夏驻节大使,但高句丽人私下依然是以汉使称呼。

  大汉数百年,这个“汉”字蕴含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国号了,而是属于华夏族群的符号,所以称呼汉使倒也不算是问题,事实上李正也确实默认了这一称呼。

  一路行走深入宫廷,若不是这王宫太过狭小了些,李正甚至有种身处中原的错觉。

  眼前所见,不论宫女内侍,身上所穿衣服无不是汉服形制,就连高句丽的官服,也与汉人官服大同小异。

  已经就任半年之久的李正当然知道是什么情况,这并非是玄夏以宗主国地位强行逼迫小国同华夏衣冠,而是高句丽出于仰慕中原的心情自行效仿而来。

  自卫宫继任高句丽王之后,便专门委托玄夏朝廷为其选择厂商定做宫中制服,衣服样式均是高句丽自行要求,而他们的官员对此也都欣然接受。

  玄夏制作的衣服质地上佳,汉服形制对比周边更是美观,再加上对强大文明的仰慕,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时候的高句丽,甚至都没有产生什么族群意识,面对如今强势的玄夏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

  在没有什么明确的族群服饰的情况下,如今的高句丽贵族多以着汉服、说汉话为荣,出门若是不穿一身汉服衣冠都羞于见人。

  至于底层百姓,那在高句丽都不算是人,身上裹着兽皮就算衣服了,也就是借着玄夏的工业产品输入,才能幸运的捡几件棉服毛衣穿穿。

  李正心里很清楚这种现状对玄夏是有利的,所以他很乐于见到这种局面。

首节 上一节 319/3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下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