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嘉靖

我爹是嘉靖 第104节

  并将京师永远的保持著这种专属于东方建筑之内的特殊文化韵味,即便是再过一千年,它也依然不会过时,依然会让走在这座古老城市小巷之中的感受到这座古都特有的历史底蕴!

  也只有如此,朱载坖才觉得不负未来,不负本心。

  要不然,又建了一个现在看著还行,以后拥堵不堪的巨型“城中村”,这对朱载坖而言绝对也是不可饶恕的。

  所以在思考了很久一会儿后,朱载坖才对著黄锦说道:“公公,扩建京师外城,乃是千秋功业,直接关系到千秋万代之后的后人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所以为了陛下千秋圣名,这是一点都马虎不得。本王得细细想想其中的规范和逻辑,然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202章 皇帝的政治需要

  黄锦听到朱载坖这么一说,他也不催。

  黄锦也很清楚这件事情有多大,再没有一定的项目款项准备到位,不管是嘉靖皇帝本人还是内阁,都不会轻易批准这个项目实际上马的。

  除非这个时候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又有一笔非常可观的项目启动资金。

  否则的话,宁可维持现状,也不会盲目上马的。

  因为开弓是没有回头箭的,所以在没有鞑靼造成的安全压力的前提下,谨慎才是京师扩建项目的最基本的思维。

  黄锦又陪著朱载坖喝了一会儿茶,黄锦看著外面已经飘雪的时节。

  黄锦感慨道:“一年又过去了,这日子过的可真快啊。”

  朱载坖呵呵一笑,也跟著喝了一杯暖茶,“是啊,又是一年啊。希望明年也是一切顺利。”

  黄锦笑道:“那肯定是的,不过在此之前,奴婢也要恭喜王爷一番。”

  朱载坖惊奇的看著黄锦,“恭喜我?本王最近有什么喜事?”

  黄锦继续笑道:“礼部上了一道疏,请求在明年的时候,为王爷和景王爷一起选秀。到时候,王爷就可以成家了。”

  朱载坖听到黄锦的这话,眼睛顿时瞪的老大,他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

  “真的吗?”

  朱载坖很是意外,他快忘了自己还没媳妇的事情,没想到礼部的人竟然还帮他记著呢。

  黄锦道:“这事谁敢瞎说?王爷和景王爷都是同岁,按照礼制明年确实该选秀大婚。礼部上疏此事,也不过就是走走过场而已,具体的操办还是要看宫里的意思。”

  朱载坖哦了一声,“原来如此,那就辛苦公公把本王和景王弟弟好好把关,选一位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为王府正妃。”

  黄锦回道:“王爷放心,这些也都是奴婢该做的事情。奴婢一定会严格把关,为王爷挑选一些品貌俱佳的秀女充实王府,让她们为王爷开枝散叶。”

  说完了这件喜事之后,黄锦又把话题引到了明年就要的发布的瓶装绿茶和红茶的生意上。

  黄锦说道:“王爷,您上次那份关于建设‘大明产业大循环’的建议很得帝君看重。帝君已经命内阁和礼部著手办理此事,北边的俺达也乖乖听话的派遣出来的使者,正在商议细节。”

  “这次我们大明这边也按照王爷的思路,提出了‘走商’的条件,要求俺达部全力保证深入草原经商的大明商队。俺达那边的使者也已经答应了下来。待到明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派遣商队主动的到草原上经营贩卖我大明的货物,以换取草原上的牛羊马匹。”

  朱载坖听完了黄锦的这番话后,也跟著说道:“首先去草原经商的商队,还得是以有东厂和锦衣卫背景的商队为主才行。俺达是被我们打残了,但是草原上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都是道听途书,谁也不了解真实的具体情况。”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不要让普通的民间商队参与其中。要先用东厂和锦衣卫探探路,了解一下草原上实际的情况,顺便也记录一下草原各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在草原上所处的真实位置。”

  “有了这些信息之后,不是将来有何变故,我大明都是掌握先机一招制敌,将草原上的刺头直接拔掉。使得北方的草原彻底的成为我们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黄锦道:“是啊,王爷考虑的很对。帝君也很看重此事。若是真能以商道将草原与中原彻底绑定,形成一个大循环的互补之势。不仅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问题,还能为我汉地百姓提供充足的牛羊马匹作为畜力后备,这简直就是千古之功。”

  “所以在施行此政之前,帝君已经按照王爷的建议,命礼部重新评估恢复前元皇帝在历代帝王庙之中的供奉神牌。由此可见,帝君很认可此事。

  朱载坖嗯了一声道:“这神牌看著不大,但作用却是明显,不仅体现了我中华自三皇五帝以来的统续不绝,还体现了我大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上国气象。而且这还是一个阳谋,直接就从法理上说清楚了草原归属问题。”

  “所以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些补充进去,比如在历代帝王庙内配祭历代名臣的东西配殿之外,再建两列历代藩国配殿,将历代以来的中原王朝藩属之国也都陈列其中,以彰显我天朝上国驾驭万方的豪迈气魄!”

  朱载坖这番话一出,黄锦的眼睛也泛出了明亮的光彩。

  黄锦激动道:“妙啊王爷。如此一来,不仅体现了我天朝上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央之国的雍容气度,还体现了我大明皇帝是九州万方的天下共主之实。”

  朱载坖笑道:“妙不妙,还是要陛下的圣意。陛下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黄锦道:“奴婢保证帝君一定会觉得的好!王爷这个建议实在是太中肯了。”

  对于黄锦的这个回答,朱载坖在心里也是呵呵一笑,果然这就是政治!

  在嘉靖十年的时候,嘉靖皇帝仿南京之制,下诏工部修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城西,并岁以春秋致祭,以彰国朝之礼。

  但在京师的历代帝王庙修建不久,就有翰林院修撰姚涞上疏请罢黜元世祖,认为元朝是胡人夷狄政权,不该祭祀。

  当时的嘉靖皇帝也没当多大事,就将此事下发给了礼部商议,那时候的礼部还遵循著历代传承主流的历史观念,认为“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所以礼部商议回复给嘉靖皇帝的结果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其一代之治有足称者,所谓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亦春秋与善之法,且自古帝王常优崇胜国以昭忠厚,太祖神谋睿断,必有见于此,故载在祀典,百余年于兹矣,宜遵旧制,庙祀如故。”

  面对这样的部议,嘉靖皇帝也没其他意见,直接就准了。

  但随著之后大明和北边草原之间的矛盾和战事日益加剧,而明朝这边又是吃亏的一方。

  所以国内仇恨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急剧的高涨,连带著已经被朱元璋钦定为正统的元朝也遭到了敌视。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再次有礼科右给事中陈棐请求将忽必烈赶出历代帝王庙,认为忽必烈是“以夷乱华,不宜庙祀”。

  因为现实矛盾导致的思想缘故,礼部商议结果自然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意了陈棐的意见,不再坚持原来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历史传统。

  当时也恼怒草原鞑靼几次三番的入寇大明烧杀抢掠已久的嘉靖皇帝,这时候自然也是情绪上头,不再认可前元法统,所以嘉靖皇帝也直接说出了“元本胡夷,又甚于五季者,帝王庙并墓祭俱黜罢”的气话,顺从了朝廷和民间主流的仇恨意识。

  从此便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里踢了出来。

  而这之所以会在十多年间发生如此反复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现在形势又逆转了,俺达率领的入寇大军在京郊给打残了,使得草原十年二十年之内都无力再成危害,所以天朝上国的气度自然也就恢复了。

  再加上朱载坖在建议里说的草原重要性,以及后续借用经济之道控制草原的实操性,嘉靖皇帝自然也会多多的考虑未来的政治法理问题。

  因此,恢复一下元世祖的祭祀法统,从法理上就能确定大明和前元的统续关系,从而得出草原也是大明要继承的前元疆域结果,这不就是皆大欢喜的政治需要吗?

  毕竟当皇帝的,谁不想立下开疆拓土的旷世武功?现在加的牌位的操作就给自己带来了统治草原的正当性,傻子才不干这种事情。

  ——————

  求月票~~这些天又是风,又是雨,又要防著风雨收小麦,其中的艰难只有自知。

  当农民真的苦啊。

  所以我从来都不喜欢那些歌颂农民的调调,也不喜欢那些歌颂苦难的调调。。。搞出这种调调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如果农民和苦难要真值得歌颂,应该会有很多人抢破头皮当个贫贱小农享受苦难吧?

  但现实的情况,除了别逼无奈和无他活计,谁特么愿意担著风险和苦难,当最辛苦的农民?

第203章 大明冷笑话

  和朱载坖聊完了天之后,黄锦的心情就是舒畅。

  每一次朱载坖都能说出一些让他觉得拍案叫绝的好点子和新思路出来,而这些好点子和新思路却恰恰都能挠在嘉靖皇帝的痒处。

  所以每次黄锦奉嘉靖皇帝之命来跟朱载坖聊一些现在朝政的问题之时,他就总忍不住发散一些思路,多听听朱载坖的意见,这样也好让他回去跟嘉靖皇帝交差。

  同时也能让他和朱载坖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毕竟现在两人的关系在外面看来,那是心照不宣的商业合作伙伴;在自己看来那就是一起扛过枪一起上过战场的过命友谊,根本就不是一般的关系能比拟的。

  而且不管是黄锦本人,还是朱载坖本人,两人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黄锦的自知之明是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的奴婢,该听谁的话,该维护谁的权威和利益。

  朱载坖的自知之明是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智力水平,对于那些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围之外的权力,他也绝不去想,也绝不伸手。

  就这么安安分分的干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并主动交代自己的“把柄”,坦诚自己的建议,让嘉靖皇帝放心。绝不搞那些团团伙伙,拉帮结派,阴谋颠覆的小动作。

  所以两人的关系就显得格外纯粹。

  非要说有点别的意味,那就是黄锦更看好裕王的未来,朱载坖更想通过黄锦向嘉靖皇帝表达自己的忠孝之心!

  除此之外,两人之间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谈不上是同党同盟。

  毕竟封建帝制发展到了如今这个阶段,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子亲王,都失去了汉唐时期可以招募幕僚臣属,单独开府理事,以及设有只听命于个人的禁军卫队的资格。

  而且现在的大臣也都拎的很清楚,明白自己该向谁效忠。

  所以有明一代,除了燕王朱棣这个王朝初建之时bug过多,导致亲王兵多威重,没有来得及修复的意外之外,剩下的二百多年里藩王造反就是一个笑话。

  属于是谁反,谁就能笑死人的搞笑存在。

  所以在大明朝朱棣以后的时期里,如果得到藩王造反的消息,去平叛藩王谋反的文臣武将心情比皇帝都要激动,这可都是天赐的经验大礼包啊,不白不要啊!

  所以这也有了武德朝时一个冷笑话——宁王造反!

  消息传到了京师不仅没人害怕,反而还把正德皇帝激动的不行,以为终于有乐子了。

  结果好不容易说服了京中百官搞了一出御驾亲政的大戏,大军刚走一半路程还没到南京,成圣归来的王阳明三两下就解决了。

  这可把正德皇帝给气坏了,忍不住又下旨让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要再给宁王一次造反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藩王造反在大明朝是一个多么大的冷笑话。

  以至于皇帝都可以不在乎再给造反之王一个重新造反的机会,想自己去玩一出御驾亲征的娱乐大戏。

  由此可见,经过了多年的制度建设,大明朝的皇子亲王和地方藩王已经成为王朝摆件,根本就不具备任何的造反能力。

  所以现在不管是朱载坖本人,还是打算支持朱载坖为储的清流们,他们都不会傻到合谋一处,去造嘉靖皇帝的反。

  清流们只需站在大义和礼教的道德高地上,不停的去争,不停的去说,就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和忠贞,干嘛要干那种杀头的买卖?

  况且帝王自古无情,根本就不会念什么从龙之功,说翻脸就翻脸。所以这些支持朱载坖的清流们,他们支持也并不是朱载坖本人,而是在支持朱载坖身份现在所代表的大义。

  如果哪天嘉靖皇帝铁树开花,让中宫皇后有了喜,诞下了嫡子。

  那么朱载坖也会被瞬间弃之如敝履的丢在一边,转而去支持嫡子为储。

  而这才是他们一直强调的重点,一直要维护的体统所在。

  所以有明朝一朝,即便是国本之争闹的最凶的成化朝和万历朝,也没有发生过因为要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杀过官员的事件。

  因为这些官员们从头到尾支持都不是皇子本人,而是皇子身份所表达的大义所在和体统所在。

  带著朱载坖的新建议和新点子,黄锦开心的走了。

  朱载坖也送著他到了前庭的院子,看著又是一年腊月寒梅的天气,朱载坖又想起了去年冬日里遇到的那位不卑不亢的海刚峰。

  “你还记得那个海瑞吗?”

  朱载坖问著身后站著的孟冲。

  孟冲回道:“奴婢当然记得,王爷对他青睐有加,还让高先生帮他辅导文章,助他成为了二甲进士。”

  朱载坖感慨一声道:“是啊,也不知道这个冬天他过的怎么样?有空的话你就去看看他,给他送点过年的年货和御寒的木炭煤炭,还是按照之前的老规矩,该算多少银子就算多少银子。”

首节 上一节 104/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