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嘉靖

我爹是嘉靖 第171节

  毕竟严世蕃只是一个国子监的监生出身,还特么是靠着老子的福荫才进的国子监,所以不管他的权势再高,为人再嚣张跋扈,正式的六部堂官还是轮不到严世蕃来做的。

  所以,赵文华才是那位真正有资格接替欧阳必进成为工部尚书的人。

  因此胡宗宪这才毫无犹豫的称呼赵文华为“中丞”。

  赵文华谦虚的摆摆手道:“汝贞啊,我现在不过就是一个侍郎而已,怎么能称得上中丞?以后不要这么叫了。”

  胡宗宪道:“中丞不要妄自菲薄,如今的工部尚书任职已久,按照本朝惯例,他极有可能在半年之内调任他部,到时候工部之中也唯有中丞最有资格担起工部的重担。”

  “而且,严阁老对中丞也多有倚重,所以,卑职认为中丞必然也会在将来的不久正式成为朝廷六部堂官,享朝廷追赠三代之荣也不是不可能。”

  胡宗宪说的追赠三代之荣,也是大明朝的一个亮眼恩宠。

  在大明朝做官只要是有机会做到实职的六部尚书或内阁大学士,就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机会被皇帝恩赏追赠三代尚书的荣誉。

  这样的荣誉对于这些追求光宗耀祖的儒家文官而言,无疑就是最致命的吸引力。

  要知道古人当官,讲究的就是一个光耀门楣,光荣耀祖!

  若是自己有能力让皇帝赏赐一个追赠三代祖先的荣誉,那简直就是将光宗耀祖这四个字给具象化了,将来在百年之后到了地下,那些被追赠的祖先们还不夸死他?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追赠三代的荣誉,这可以荫一子孙为什么锦衣卫百户千户要荣耀的多。

  因此胡宗宪用这句话去拍赵文华的马屁,赵文华不乐的把牙花子呲开,那才是他真谦虚。

  赵文华的笑容隐藏不住的看着胡宗宪,这浓眉大眼的人看着就是顺眼。

  赵文华道:“我知道你这次是在湖广的任上干的不错,所以,这次就算是你不来,我也会向阁老推荐你。”

  胡宗宪等的就是赵文华的这句话,有了赵文华的这句话,胡宗宪的心里才能踏实。

  要不然他真的不敢想象自己这次在京师述职完了之后,又将何去何从?

  说实话,以他的能力和抱负,他是决计不愿意成为一个名义上主管一省的布政使的。

  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布政使这个职务就像是个后娘养的小妾一样,看似是一省的行政之首,但若是其主管的身份有朝廷派下来的巡抚或总督,那还不如干个书吏痛快。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下一步的升迁掉进布政使这个大坑里面,胡宗宪也是豁出去了,低声下气的去送礼,去给人当小弟也认了。

  胡宗宪激动的对着赵文华一拜,“中丞大恩,宗宪没齿难忘!以后中丞但有驱使,宗宪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文华听着胡宗宪的忠心之言,心里也是乐开了花,同时也在想着到底该给胡宗宪安排个什么位置好呢?

  好像现在也没什么肥缺可以安排,所以一时间赵文华也有点头疼了。

  不过这些也都不重要,反正大明朝的疆域那么大,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位置,那就多想一会儿,反正机会是大把大把的,根本就不缺人,缺的只是懂事能办事的人。

第331章 干个事就这么难?

  顺天府。

  顺天府伊王有兆这段日子可谓是焦头烂额。

  他做梦都没想到城建司这个他认为是肥差的新衙门,竟然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本来王有兆以为有了城建司衙门之后,他就可以直接越过工部,跟户部要银子搞京师的建设。

  而且这银子只要从他手上过了一道,哪怕是一文不拿,最起码手上也会沾点荤腥的。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户部的银子竟然就拨了一年,第二年就没了。

  现在海瑞天天黑着脸以京师外城总理监管的身份,天天来问他下一期的工程款准备什么结算的时候,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虽然旨意上说的是裕王总理京师外城之事,但是外城建设真要出了问题,谁又敢找裕王的麻烦呢?

  而且人家裕王也不是没上心,还专门的派了一个海瑞来代替监工。

  所以现在只要一出问题,那就是顺天府的问题。

  因此现在的王有兆真的是想死啊。

  早知道朝廷这么出尔反尔,这么言而无信,当初就不该跟工部抢食,就让工部一直管着工程建设的事情就是了,他也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看云起时。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海瑞天天来,他又不能躲着不见。

  所以,这其中的心累,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王府尊,下一期城砖的采购银准备的怎么样了?外城的数千工人和民夫们都在等着下一期工程的开工。现在他们每停一天,我们就要多负担一天的额外费用,这笔银子不敢细算的,一细算根本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海瑞又一次找到了王有兆,他毫不客气的向王有兆问银子的事情。

  第一期的时候,海瑞初任监管,为了将京师外城的工程顺利启动,他可以去户部,工部要银子谈说话。

  可是如今城建司衙门已经成熟,海瑞的职责也已经分明为监管而非财务和建设,所以,海瑞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去户部和工部谈银子的事情。

  因此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行,也为了海瑞本身的监管职责,海瑞就只能天天来催王有兆的进度,让他尽快去找户部对接,将本该给到工程银尽快落实。

  否则的话,京师外城的工程一旦陷入停滞,那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

  王有兆看着一身蓝袍官服的海瑞竟然质问自己这個一身朱袍的三品大员,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

  虽然他也想跟海瑞论论尊卑的问题,可是人家海瑞后面站着的是裕王,站着的是朝廷大义,而且这事本身也是他理亏,所以这时候他也没底气跟海瑞论尊卑的问题,只能难受的听着海瑞的质问。

  王有兆心塞的说道:“海监管不要急,本府已经跟户部去了公文,很快就会有结果。”

  海瑞听着王有兆的话,心里也是鄙夷。

  当初海瑞可是在户部观政过的,公文要是好使的话,事情何必会拖到今天这个地步?

  说到底还是王有兆太爱惜颜面,不敢跟户部据理力争,将本该拨给城建司的银子要回来。

  可惜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像海瑞这样的,所以,指望王有兆有胆子跟户部理论,那也是一厢情愿。

  海瑞道:“下官以为,府尊应该亲自去户部一趟。户部的孙部堂还是很明事理的。京师外城的工程乃是朝廷的千年大计,陛下和内阁阁老们也都做出了决策,而且陛下也还明旨言明,以后每年盐政所得之税银悉数为京师外城工程银。”

  “而且,当初的时候,府尊也亲自上疏请设城建司衙门专门负责京师外城工程建设之事。如今这才刚刚过了一年的时间,现在就要面临二期工程无银可用的局面。若是府尊不愿去和户部理论工程银的问题,一旦工程停滞,陛下怪罪下来,府尊可能承受?”

  海瑞这话也不是吓唬王有兆的。

  朝廷有朝廷的制度,既然有了权力,那就要肩负相应的责任。

  现在京师外城建设的职责归属城建司,那么主管城建司的主官,必然是要负第一责任的。

  而且京师还不同于一般城池,这里要是搞了一个半拉子工程,那丢的颜面很可能是要用人头找补回来的。

  但这个人头该谁出呢?

  答案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从事实根据上王有兆可能会很冤,但谁让他是第一负责人呢?

  所以,海瑞这话还真不是吓唬他,而是在善意提醒他。

  王有兆听完了海瑞的话后,整个人的脸都绿了,他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些后果,可是比起这些可能后果,他更不愿意跟严世蕃彻底撕破脸,更不愿意把皇帝得罪死。

  众所周知现在盐税的银子是被严世蕃以给皇帝修宫观的名义给抽走了,这个事情不管是户部,还是内阁,亦或是其他朝廷百官,他们也都选择了默许。

  这时候,他再硬着头皮去说这银子应该是给城建司的,那么他在嘉靖皇帝的眼中,可能就会成为那么不忠不孝的无君无父之人?

  到时候,严世蕃再抓住了他什么把柄,将他往死里一参,皇帝绝对不会对他再有半分情面可留。

  因此,王有兆的心里有多苦,有多难,也只有自己知道。

  而且,话又说回来,就算是京师外城的工程出了问题,皇帝要问罪,那也只是有个被问斩的概率,还有很大的概率可能就是降职罢官或是被丢进大牢里吃几年苦而已。

  所以,这一番思量下来,王有兆也是真不敢去户部刚的。

  王有兆心虚道:“海监管的意思,本府何尝不明白?可是官场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斤斤计较?哪有那么多针尖对麦芒?本府已经尽力了,户部那边到底要怎么办,本府人微言轻也无法左右的。”

  海瑞听着王有兆的这些丧气话,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也多想让裕王去出面,可是裕王的身份又太敏感了。

  虽然挂着外城工程总理官的头衔,可他的第一身份还是亲王,还是皇子。

  而大明朝历来最忌讳的就是亲王皇子干政,所以,在没有一个合适的头衔和认可之前,裕王就算有心为此事出力,也可能是帮倒忙。

  所以,海瑞心里急的也真不是一星半点。

  若是若是陛下正式册立裕王为太子,那该多好啊!这样不就可以过问国事了吗?

  最后,海瑞在离开顺天府的时候,也无奈的看着苍天,想着裕王的身份问题。

  ——————————

第332章 皇帝的心痒痒了

  西苑万寿宫。

  嘉靖皇帝现在除了日常修仙之外,他现在也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订阅每月一刊的《大明风华》杂志。

  这本杂志是当初朱载坖搞大明书局的时候,顺带搞出来的一本带有一定娱乐性和评论性的杂文文选,一个月一刊。

  刚开始的时候,嘉靖皇帝也没在意这本杂志有什么意思,觉得不过就是朱载坖突发奇想的一个新点子吧。

  所以嘉靖皇帝一开始订阅这本杂志的心情,也仅仅只是为了给儿子捧场而已,别的也没什么想法。

  毕竟在皇帝的心中,天下文章做的再好又如何?到最后不还是要皓首穷经一辈子,努力科举换个前程?

  因此嘉靖皇帝在一开始看《大明风华》杂志内的文章之时,也并无在意这些文章的所谓深度和立意,他看的不过就是一個热闹而已。

  但随着第一本杂志看完之后,嘉靖皇帝的心态就变了。

  这本杂志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嘉靖皇帝的心理预期,他万万没想到这本杂志里的文章竟然给他开了一扇了解大明的新大门。

  尤其是第一期中海瑞那一篇介绍琼州风光的杂文,更是让嘉靖皇帝耳目一新,有一种重新认识大明的感觉。

  要知道从古至今,不管是皇帝本人,还是天下人,都是将皇帝认为是富有四海之人。

  试想一个富有四海之人,这天下之大,还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是他们没见过的?

  所以,即便是他们常年活在深宫里面,他们照样也是认为自己是可以通过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奏疏了解天下情况的。

  同样,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圣旨诏书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天下各地的管理和指导。

  可是直到看到了海瑞的那篇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杂文之后,嘉靖皇帝才恍然感觉这天下之大,原来的他也不过看到是一隅之地罢了。

  原本在嘉靖皇帝的固有认知之中,琼州不过就是一个民风彪悍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地,虽然也经过了朝廷数百年的治理,但依然改变不了它落后野蛮的本质。

  所以,嘉靖皇帝从来都没对琼州产生过任何没有美好幻想,而且他在之前的奏疏之中看到的也是都是琼州黎人是如何作乱的奏报。

  因此,嘉靖皇帝也就自然而然的觉得琼州不过就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罢了。

  可是在海瑞的这篇杂文之下,嘉靖皇帝终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琼州。

首节 上一节 171/3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