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214节
胡宗宪又立刻将房间内的蜡烛点著,又把湿掉的密信纸张烤在上面,可纸张都快被烤著了,还是没有一个字显示出来。
这时候胡宗宪也有点懵了。
难道王爷真是就给了一张白纸?
可是这张白纸又是什么意思呢?
胡宗宪一时也想不通其中的奥秘,他又小心的将密信纸张折了起来,又小心的放进了密信信封之中。
这时候,从城门处匆匆而来的杭州大小官员们也终于到了总督行署衙门。
为首的官员正是杭州知府牛志远。
牛志远匆匆的进到总督行署里面,对著行署的护卫兵丁,客气道:“烦请通报中丞,杭州知府牛志远率杭州大小官员请见中丞。”
这些护卫兵丁都是胡宗宪从京师带来的人,他们看了牛志远一眼,回道:“中丞有令今天概不见客,尔等若有公事可先送公文,而后等候接见。”
牛志远懵了,没想到自己大老远跑到总督行署这边,竟然还是吃了闭门羹。
这不禁也让牛志远等一众官吏们,心中忐忑起来。
他们现在是真摸不清这位新总督到底是什么套路。
可是作为下属,他们又不能发牢骚,也不能不把总督之令当回事。
所以牛志远等人也只能在总督行署前,摆出了一副恭敬态度,对著总督行署行了一礼,也算是尽到了迎接胡宗宪履新就任的忠心。
牛志远和几位走得近的官员在回去的时候,也靠在一起。
其中一人疑惑的说道:“新中丞是什么意思呢?”
牛志远没有说话,另外一个官员接道:“可能是新中丞在有意的和我们保持距离呀,要知道之前的张部堂和李巡抚就是因为剿倭不力,被朝廷问罪处斩了。”
“现在新中丞来了,他肯定也是心里犹豫,担心我们给他上眼药,让他步了张部堂和李巡抚的后尘。”
还有一位官员这时候也接道:“这算是什么话?我们这些地方官有什么本事给他上眼药呀?张部堂和李巡抚的事情也不是咱们撺掇出来,如果咱们有这办事,不早就在京里做官了吗?”
这时候还有一个官员突然笑了起来,“让你去京里做官你愿意呀?都是一些清水衙门,哪有在地方上逍遥自在!”
牛志远听著这些人的废话,脸色不由一黑,“够了,住口!你们说的都是什么话?胡中丞初来乍到,可能也是水土不服,所以才没有第一时间见我们,你们瞎猜什么呢?”
“而且,现在的京师早就今非昔比了,你以为的清水衙门,现在可能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牛志远的见识就是和这些官员不同,牛志远也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有自己的关系和人脉,只是由于运气不好,所以才被外放任官。
要不然的话,牛志远也是很情愿做个七品御史的。
毕竟那才是真正的青云梯。
要比他现在正五品的知府不知道要强上多少。
还有就是胡宗宪的升官轨迹也是他所羡慕的。
胡宗宪也是排名一般的进士,也被外放成过知县,可是人家就是运气好,摇身一变就成了都察院御史,接著又在宣大,湖广屡立功勋,最后进步成为了顺天府尹。
现在又摇身一变成了手握东南军政大权的浙直总督,这份轨迹要说牛志远不羡慕那才是假的。
哪怕现在浙直总督就是坑,只要给机会,牛志远也愿意跳的。
但可惜现在的他没有什么大腿可抱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再得贵人赏识,往上再走一步,翻过知府这道坎,他就心满意足了。
第416章 大才子徐渭
“老爷,有一位叫徐渭的人自荐。”
就在胡宗宪绞尽脑汁还在想那份空白密信的时候,胡宗宪的管家到了胡宗宪的房中,向胡宗宪禀告总督行署外的自荐。
胡宗宪听到管家说有人自荐的时候,他也陡然坐了起来,在浙江之前胡宗宪就一直在思索浙江的事情。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到任浙江后的第一战出现任何纰漏,胡宗宪一个本地官员都没见。
这段时刻胡宗宪不是在研究前任总督张经留下的公文和战报,就是在思索那份空白密信的事情。
而且根据这段时间的研究,胡宗宪也知晓徐渭的大名。
徐渭是浙江本地人,而且在本地也有一定的才名,只可惜仕途之运不佳,连考了八次,也一直未能考中举人。
但这也一定不妨碍徐渭在江浙地区的才名。
因为像徐渭这种考不上科举但能真本事的人,在文脉昌盛的江浙地区并不罕见。
而且根据胡宗宪了解到的战报信息显示,在嘉靖三十三的时候,徐渭就曾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为当地抗击倭寇侵扰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以,由此可见徐渭还是有些兵法谋略之才的。
现在既然人家都主动上门自荐了,胡宗宪肯定也不能继续端著架子不见人的。
毕竟本地官员和本地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本地的官员大多都是朝廷任命的流官,而且多数都不是本地人,这些即便是给点脸色,他们也得受著。
可若是胡宗宪没有拎清区别,把本地人的代表也给得罪了,那么他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团结起来本地的士绅地主力量,为他的剿倭大业助力。
毕竟剿倭剿到最后就是人情世故。
要知道前总督张经之死的原因之一就是本地人没说过张经的好话,都和朝廷里的官员一样指责张经养寇自重,没有好好剿灭倭寇。
从这些方面的信息就可以看出张经和本地人的相处是极差的,要不然人家怎么可能会这样说他呢?
所以,胡宗宪在一听到管家说徐渭自荐的时候。
这时候不管徐渭有没有真才能,胡宗宪都必须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热情,让江浙的本地人看到他对江浙才子的尊重。
胡宗宪说道:“快请,把他直接请到我的书房里面。”
胡宗宪起身换了一件正式的外套,去到了书房等候著徐渭到来。
徐渭在管家的带领下也到了胡宗宪的书房之中。
徐渭拜道:“学生徐渭拜见中丞。”
就在徐渭要拜下去的时候,胡宗宪起身过来,“文长兄快快请起,我在京师的时候就听闻过文长兄的大名,今日有缘得见,实乃人生之大幸也!”
徐渭也没想到胡宗宪竟然给他这么大的面子,让徐渭一时间也有些受宠若惊起来。
徐渭感动道:“中丞言重,渭微有薄名,难堪中丞如此恩遇。”
胡宗宪道:“文长不可妄自菲薄,以文长之才,不能出仕朝廷,实在朝廷之损失呀。而且文长在柯亭、皋埠、龛山等地抗击倭寇的事迹,我也早就听闻。今天一见,果然是仪表堂堂,威武不凡,自有读书人的浩然之气!”
徐渭听到这些话后,心情也更激动起来了。
一直以来在徐渭的心中,因为科举不顺的经历,已经让他有些敏感自卑了。虽然江浙地区的读书人也都很信服他的才学。
可是当今时代,再好的才学若是不能考中举人,考中进士,最后也会是一腔抱负付诸空流,不能完成读书人一直追求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所以在这次徐渭听闻新总督上任之后,他就想著自己既然科举之路无望,那就试著走一走其他的路子,说不定也能有一番成就。
而且江浙还是他的家乡,现在被倭寇肆虐,徐渭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很想出一份自己的力。
因此,徐渭就想著到总督府自荐,看看能不能遇到慧眼识珠的明公,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徐渭道:“中丞在上,渭能得中丞如此厚重,渭愿意为中丞牛马庶竭驽钝尽绵薄之力,以助中丞平定东南倭乱。”
胡宗宪哈哈一笑,“文长能有此心,乃吾之福也!”
胡宗宪虽然嘴上说的这么漂亮,但其实心里也在想著怎么考考徐渭。
毕竟,如果真把徐渭招进了自己的幕府之中,胡宗宪也是要真让徐渭出力的,并不只看他是江浙本地人江浙大才子的身份想著利用他团结江浙本地势力。
要不然他的总督幕府岂不是就成了一帮酒囊饭袋的聚集地?
这要是传出去了,胡宗宪的脸还要不要呢?
胡宗宪道:“文长,我最近有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有一至关重要之友在我上任浙江之前,给了我一封信,让我到浙江之后再打开。结果我打开之后,此信之中竟无一字,不知文长可否为我参详一二?”
徐渭听到胡宗宪的问题,也知道这是胡宗宪给他出的面试题。
徐渭对著胡宗宪一拜道:“渭斗胆请看一眼中丞你说的这份空白之信。”
胡宗宪犹豫了一下,最后他是将这份密信从书房的暗格之中取了出来。
而他的这些动作和犹豫,徐渭也都看在了眼里,徐渭也在脑海之中不断的推想著胡宗宪的真实意图。
在胡宗宪把密信小心翼翼的拿到了徐渭面前的时候,徐渭认真的看了一眼,他又说道:“中丞,在下可否触摸一下这件密信?”
胡宗宪又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给徐渭。
徐渭轻轻的摸著这封密信,他感觉的很仔细。
最后徐渭通过自己对纸张质地的判断,得知这张无字密信的用纸应该是一种比较贵重的贡纸。
有了这个判断之后,徐渭的心里也不禁有了一丝意外的惊诧。
看著徐渭变化的样子,胡宗宪将密信也收了回来,问道:“文长可看出了我友人的深意?”
徐渭定了定神,拜道:“回中丞,如果在下所猜不错的话,中丞的这位友人给中丞这封空白密信,其实就是想告诉中丞江浙虽乱,但也是白纸一张。”
“所以在下斗胆猜测,中丞的这位友人就是让中丞放下前总督张经之死的包袱,尽管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
徐渭这句话一出,好像也说到了点子上,也让胡宗宪不由深思了起来。
胡宗宪越来越是这个道理,因为在他见裕王爷的时候,裕王爷也仅仅只是问了他的决心,就决定推荐他了。
现在细想细节,这封空白密信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
求月票
第417章 锅从天上来
京师,裕王府。
朱载坖在得知胡宗宪一到杭州的总督行署之后就得到了徐渭的上门投效,心中也是万分感慨。
朱载坖一直都以为这位大才子应该是再晚一二十年的人,没想到他在嘉靖年间就活跃起来了。
“胡宗宪好运气呀,竟然得到了江浙大才子徐渭的投效。”
朱载坖赞叹了一声胡宗宪,其实赞叹的却是徐渭。
高拱和张居正听到朱载坖赞叹徐渭,两人也有点茫然了。
因为这个名字他俩居然都没听过。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