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嘉靖

我爹是嘉靖 第273节

  黄锦道:“怎么会有高拱的名字?他不是跟着徐阁老的吗?”

  嘉靖皇帝微笑着摇摇头,“谁说高拱是跟着徐阶的?你忘了这次吏部尚书廷推的始末?高拱和徐阶是面和心不和的,他俩注定是不会站在一起的。而真正能使唤高拱的人,也只有一人,那就是三儿!”

  黄锦惊讶道:“帝君是说裕王爷吗?但是裕王爷为何要让高拱推荐赵文华呢?赵文华可是严阁老的义子呀,按照外朝那些清流们的微词,赵文华可是妥妥的严党核心呀。”

  嘉靖皇帝哼哼道:“什么严党清流,在朕看来不过就是一帮相互攀附的伪君子罢了,朕若一直捧着严嵩,那么朝廷上下的所谓清流就会有九成以上是所谓的严党,但朕若是不捧严嵩,那么朝野上下就会有一大半的人自诩清流,甚至连所谓的严党本身也会自诩为清流。”

  “至于他们到底是党,还是清流,也皆在朕的一念之间。他们以为自己代表的是所谓的朝廷正气,但在朕看来这帮人除了有几个是有些真本事的之外,大多都是一帮苦熬岁月的酒酿饭袋。”

  “但可惜是,朕又不能不用这些酒酿饭袋,要不然这大明天下朕一个人治理不过来,所以才给这帮混子机会,让他们得以高居在庙堂之上。”

  嘉靖皇帝说到用人上的时候,也不得不无奈起来的。

  而这种无奈也不止只有嘉靖皇帝一位皇帝有,大多数的皇帝也都有这种无奈。

  但可惜的是以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而言,这样的无奈也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一代开创之君那样好运,身边就是能聚集一大批可用之才。

  大多数的皇帝生存的环境除了让他们没有朋友和战友之外,也没有多少真心能为他们考虑的忠诚之人。

  所以朝代发展到了一定的时间,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人才难求,更多的是机会难求。

  嘉靖皇帝即便是看出某些人的才能,即便是知晓某些人的能力,但又因为吃不准对方的忠心,他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考察去了解。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皇帝的他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传递给他的,一旦有一些人说了他看重之中的坏话,而他的调查结果恰巧又能和举报之人所说的情况八九不离十的时候,纵然是聪明绝顶的他,也不得不犹豫慎重起来。

  要不然一旦用错了人,信任错了人,将巨大的权力委托错了人,那后果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因此有时候哪怕身边人是个草包,嘉靖皇帝也得委以重任,让他掌握着决定安危的权力,就好比当初的仇鸾一样。

  嘉靖皇帝能不知道仇鸾是个庸碌之才吗?

  但是为什么还要将大部分的兵权交托给他,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名将,其根本原因就是嘉靖皇帝不能确定那些所谓的能陈干将是不是真的对他绝对忠心。

  如果不是绝对忠心的话,把那么重要的兵权交给了他们,万一出点岔子,这可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

  所以有时候在不能确定忠诚的时候,宁愿用一点笨人蠢货,也好过用那些聪明过头的能干之人。

  嘉靖皇帝感慨完了之后,他又对着黄锦说道:“三儿聪明呀,赵文华明明是严嵩的义子,但现在却被三儿抓住了要害,握到自己手中,就凭这一点,朕再把一些担子压给他的时候,也能放心不少的。”

  黄锦听到嘉靖皇帝如此夸张朱载坖,心中也是起了波澜,难道帝君真的要立储了吗?

  “帝君的意思是让内阁再召集一次廷推,将赵文华推到刑部尚书位置上吗?”

  黄锦小声的说着他猜到的意思。

  嘉靖皇帝微微摇头,“不用廷推了,也不是事事都需要廷推来办的。现在既然有了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的联名举荐奏疏,朕是可以顺水推舟将赵文华调任上来的。”

  黄锦连忙道:“帝君英明!”

  嘉靖皇帝呵呵道:“不过接下来的工部尚书人选确实得让他们再廷推一次了,要不然朕这会也想不出到底何人适合坐上这个位子了。”

  黄锦道:“那奴婢现在就去宣旨?”

  嘉靖皇帝嗯了一声,“去吧,别把这事耽误到年后了,朕估计三儿要这么快的推赵文华,肯定也是为汪直的事情,这件事本来朕还想着年前或年后解决的,看样子三儿也已经胸有成竹了。朕也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最后的结果了。”

  黄锦听到嘉靖皇帝说到汪直之后,心里也不由暗自一惊,原来这些事情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汪直身上,看来帝君是真动了开海之心啊。

  有了嘉靖皇帝旨意,黄锦也没有怠慢,立刻就去内阁,将吏部举荐赵文华调任空缺出来的刑部尚书一职的旨意传达了下来,严嵩和徐阶等人听到这道旨意之后,也都没有任何的意见,当即就开始准备拟定正式的任命圣旨,然后交给司礼监呈嘉靖皇帝用玺生效。

  同时黄锦也传达了关于工部尚书空缺的廷推旨意,不过又因临近年关的缘故,此事也被顺延到了明年的元宵节后再行廷推之事。

  由此可见,在大明朝的时候,这春节年假的时间还是挺长的,可以直接从年关放假到正月十五之后。

  当然这也是古代明清之后唯一的长假了。

  因为在明清时期随着专制权力的加强,不仅官员俸禄变少了,就连假期也是少的可怜。

  在汉唐时期的时候,官员还能有一年百十天的假期可用,但到明清之后,就算是加上最长的春节假期,一年下来的假期时间也不会超过一个月。

  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字典里,大明朝的官员就是牛马!

  可是这牛马却都是手握公权力的牛马,他们过的不爽了,自然也不会让下面的老百姓有多少爽。

  所以有明一代很多地方官在折腾起地方老百姓的时候,也简直都是无所不用其极,若不是封建专制的管理发展也跟着进化了一两千年,还真不好说在这样的管理之下,会出什么乱子呢。

  不过这些担心也是多余,在经过了历朝历代不断压缩的“掐尖去雄”式的管理之后,但凡有些血性和血气的反抗之人也都是毫不留情的灭杀掉。

  剩下的人要么老老实实认命,要么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封建王朝不是被逼到吃不上饭的份上,几乎是不可能爆发出翻天覆地的造反大运动!

  由此可见,在人治人的发展上,封建制度是遥遥领先的,而这种制度也是中原王朝同化其他异族统治者的根本所在。

  若不是建立在这套对自己有利的管理模式上,那也在草原里野惯了的部落酋长们,怎么可能会那么热情的汉化?难道他们是真爱儒家文化吗?

  他们爱的是这种低成本的统治的文化,只要把自己同化到这个文化之中,并占据在金字塔尖上,那么至少就可以有二三百年的清福可享。

  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好处,蠢货才不愿意汉化!

  时间悄然的来到了嘉靖四十年。

  这一天也正是一年之始的元旦,也就是几百年后的人们所过的春节。

  在这一天里朱载坖先让孟冲去了西苑一趟送一份请安问候庆祝新年的奏疏,然后才在自己王府的正厅等待着前来给他拜见的高拱等人。

  这些人都是裕王府出来的官员,还都和朱载坖挂着师徒的名分,所以在这一天里,他们登门到朱载坖这里拜年,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毕竟嘉靖皇帝又不会在元旦这一天举行大朝会让百官去给他贺新年。

  所以这些官员们除了早早的准备好一份新年要交上去的拜年奏疏之外,都是各找各的山头去拜年。

  所以像高拱这样旗帜鲜明的裕王府人,就会在这一天毫无顾忌的来到王府拜年。

  朱载坖坐在正厅里面,此刻的正厅里也早早的点上了好几盆暖和的炭火,也准备好了一些干果糖食,以及王府皇庄里面种的一些反季节瓜果。

  高拱和张居正以及李春芳,陈以勤,海瑞等人一起到了裕王府这里。

  几人在进到王府的时候,站在府门前迎接的孟冲也喜滋滋的问着好,好似这新年过的是真美妙。

  他们在府门互道了一声好之后,就跟着孟冲一起去了王府的正厅。

  到了正厅之后,几人按照次序站好对着为迎接他们而起身的朱载坖拜道:“臣等贺王爷新年之喜。”

  朱载坖笑道:“本王也贺诸位先生新年好,快快都坐下吧。”

  高拱等人又对着朱载坖拜了一下,“谢王爷。”

  然后他们才依次的坐在正厅内的椅子上,开始了喜庆的话题。

  首先大家一致恭喜了高拱,高拱也谦逊的笑着回应着众人的恭喜之言。

  毕竟他这次的进步可是无比巨大的,直接从一个兼任的户部侍郎跳跃到了吏部侍郎位置上,这份运气除了在场的李春芳外,任谁见了都忍不住的想要羡慕的流眼泪。

  朱载坖看着众人欢乐的样子,也将目光看向了李春芳。

  朱载坖道:“李先生现在是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又在西苑当值,位同内阁学士,但这两年似乎也没有任何的动静了。眼下工部出了尚书空缺,不知李先生可愿意抓住这次机会更进一步呢?”

  李春芳听到朱载坖说工部尚书的位置,他肯定是心动的。

  虽然他现在是在内阁里面,但他在内阁里面属于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吊车尾,如果现在能有一个尚书的职位挂在身上,说不定很快就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进步,成为真正的内阁大学士。

  一旦真的成为了内阁大学士,那么按照现在的位次序列,将来的他也是要快高拱,张居正等人一步,摸到内阁首辅的位子。

  所以李春芳是真的激动了。

  李春芳道:“臣真的可以吗?”

  朱载坖笑道:“当然是可以了,不过工部可不是好去处,现在的严世蕃和徐阁老的好大儿徐璠都在里面挂职工部侍郎,你要是压不住他们,去到那里当尚书可能会被以下犯上的。”

  李春芳当即道:“臣不怕!臣为朝廷当官,为陛下和王爷办事,又岂会看他人脸色?且臣还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又岂会被这两个荫补父功的监生压制?”

  朱载坖笑道:“好,既然如此,那本王在年后推荐你为工部尚书的候选人,但到时候廷推能不能选你,这就不是本王可以左右的了。”

  李春芳依然激动道:“有王爷如此信重,臣即便不能成为工部尚书,也依然不会辜负王爷所望。”

  众人这一刻也都羡慕着李春芳,李春芳是真的属于那种后来居上的气运之子。

  他到裕王府的时间没有高拱早,也没有张居正高,还没有海瑞早。

  可他就是运气好,不仅很快的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被快速的提拔为了礼部侍郎,而且还让他兼任了翰林学士,并在内阁值班,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做官榜样。

  朱载坖笑道:“辜不辜负本王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对得起朝廷和陛下的栽培才是。工部的地位虽然比起其他五部以及都察院有所不如,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六部堂官,掌管着整个大明的重要工程建设。”

  “这些年虽然有些松弛,未见有功绩之处,但若是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跟上时代的需要,工部未尝不能在未来发出耀眼光彩。”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希望担任工部尚书一任,本王希望你不要像之前的工部尚书那样得过且过,做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也该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将工部做成六部之中最有成绩的一部!”

  ——————

  求月票~~

第494章 仁德的裕王爷

  相比较起李春芳的激动,正厅内的其他人更是羡慕至极。

  尤其是后来的陈以勤等更是羡慕的眼睛发酸,他们甚至都在想如果自己也能早来裕王府几年,说不定现在最差也能混到海瑞现在的位置了。

  当然比较起这些人从翰林院出来的人,海瑞还是略微有些短板的。

  毕竟在当初的时候,嘉靖皇帝也是点到为止,给把他名次放在了二甲进士里面,但到了翰林院考试的时候,嘉靖皇帝就没再关注了。

  所以海瑞就没能顺利的进到翰林院里面,而是去了户部观政。

  但这观政的一年,海瑞也是凭借着自己的能耐,把户部上上下下都给捋了一遍,整的当时的户部尚书也是欲仙欲死,后来离开了户部,海瑞摇身一变成为了裕王府的属官审理正。

  结果又在这个位置上,海瑞又正面刚了如日中天的严世蕃,而且还全身而退,又被嘉靖皇帝升任为了都察院御史,专司京师特区的监工之职。

  再后来海瑞又因工作干得好,被外放为山西巡按,监管华州地震之后的重建工作以及北方建设银行在北方地区的业务发展。

  这些成绩也是斐然至极,所以现在海瑞又被调回京师重用,担任了京师特区的副长官,主抓京师特区的建设工作和廉政工作,这样的履历和能力,任谁都能看得出来,海瑞就是奔着下一任京师特区长官培养的。

  等张居正将来抓住了某个计划也一飞冲天的时候,海瑞也会顺着连带效应直接转正。

  因此在座的人也都没有一个人小看过海瑞,也没有一个人自恃自己是翰林出身而鄙视海瑞只是一个普通进士。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最终普不普通,最后还是要看朱载坖的心意的。

  朱载坖愿意多给机会了,哪怕暂时的普通,只要有机会历练,那就不会普通。

  所以,在场的人除了羡慕之外,也把自己将来的热望都放在朱载坖身上。

  因为他们也明显感受到了朱载坖的变化,如果接下来李春芳真的能够顺利升任工部尚书,那么朝廷的六部之中就有两部是朱载坖在间接控制了。

  这样的势力就算是现在的内阁里的阁老们,也不得不用郑重的目光和态度去看待如今的朝局变化了。

首节 上一节 273/3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