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嘉靖

我爹是嘉靖 第323节

  这些人才是罗龙文的心腹骨干,才是他真正所依仗的核心力量。

  要不然这指望这帮倭国鬼子,天知道他们哪天会不会突然悄默默的拿起刀摸到他的床头给他一下,把他这么多年的辛苦积攒据为己有。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

  罗龙文还是有很多心眼子的。

  因此这也不难看出,罗龙文确实是有些聪明才智在身上的,要不然当初的他怎么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制墨商人,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严世蕃的首席狗头军师?

  罗龙文把他想法和计划分享给他的心腹骨干们。

  这些人一听罗龙文的话后,也是没有一个反对的。

  这些年他们在海上早就受够了。

  虽然一个个现在看似都有无数的财富,可是这财富被困在海上,一分都花不出去,还不如一块五花肉香呢。

  现在罗龙文要计划去济州岛寻找机会,这就算是个天坑,他们这些人也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

  更何况他们还有罗龙文这个大哥带头,所以这还有什么可怕的?

  干就是了!

  大不了再次驾着小船流亡海外,多大点事呢?

  所以,罗龙文的提议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的反对,直接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看来他们也是受够了这种在海上漂泊的苦日子,也不想再整天吃那些淡到没味的海鱼了。

  他们现在就想着上岸,就想着继续去享受他们原来一直享受的好日子。

  哪怕那好日子不如原来在大明的好日子,但只要比现在强就行。

  因此就在罗龙文计划带着船队去济州岛落脚的时候,雨化田和汪直也终于带着一队东洋水师的战舰从双屿卫(双屿岛)出发了。

  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正是距离双屿岛正南方向的台湾岛。

  不过这个时候的台湾岛还不叫台湾。

  台湾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万历年间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名字有很多。比如在秦朝的时候,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其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直到清朝才更名为“台湾”,并正式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所以严格来说台湾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古老。仅有几百年而已。

  但也丝毫不应该中原历代王朝对它的所有权!

  而且在加上后来的本着谁先发现,谁先命名,谁先占地的海洋公约原则。

  台湾也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如果不是近现代的历史过于屈辱,国力和科技能力以及工业能力过于落后,别说现在的台湾了,就连与台湾比邻的琉球诸国,甚至就连太平洋深处的关岛等地,也未尝不是中国之领地。

  但可惜,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没有如果。

  以后若是想要再改变这种格局,除非是再发生一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而再一次深刻的影响一次全球势力的划分和演变。

  这样原来那些失去的,才会再有机会被纳入到新的体系管理之下。

  否则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之下,是很难有大的突破。

  不过历史也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时代都会有任何时代的问题和矛盾,也会有任何时代都有的发展和机遇。

  所以,未来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

  这就好比是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总是会有一些新惊喜和新意外等着这些群雄争霸的列国。

  就比春秋时期强大到不可一世的晋国,如果不是它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三家分晋的意外,就以它的体量,别说是霸主春秋时期上百年了。

  就算是接下来的战国,也只有它才能独领风骚。

  但可惜,历史就是这样,就是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意外。

  在三家分晋的格局没有形成之前,想必当时的列国就算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以为晋王才是春秋强国之中,第一次消失的超级大国。

  因此所有的历史都不必去可惜,也不必去遗憾。

  因为它在发展和进程的时候,总会出其不意的再出现一些新的机会和机遇,让一些原来以为没有机会的事情,变成一个又一个历史事实。

  所以,历史不仅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还充满了无数意料不到的魅力。

  而这就是历史!

  不过话在说回大明朝时期的台湾,也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台湾确实有些“尴尬”了。

  由于大明朝立国以来对外海素不重视,所以,台湾岛孤悬海外数百年来,大明也没有真正的对它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以至于此时此刻的台湾岛,还是一处鱼龙混杂之地。

  这里除了有从福建等地登岛的汉民之外,还有一些早期在台湾岛上生活的土著,以及这些年来才冒出来的红毛夷人。

  这些人杂居在台湾岛上,各自形成各自的势力。

  几方之间为了争取岛上的权益,也是相互的拉扯,相互的试探,相互的吞并和相互的合作。

  反正就是一个小小的岛,愣是被这些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玩成了“三国杀”!

  现在有了朱载坖的指示之后,胡宗宪也终于派遣了东洋水师来到了这里,准备在这里寻找一处可以在外海停泊的水师码头。

  然后再在这里建立军镇,建立未来的东洋水师中转补给站。

  当然这些话都是官方说辞,为的也是麻痹那些现在已经在台湾岛上形成势力的其他组织。

  等到大明这边真的发现了那些存在于海上利益之后,那么这个岛就不是其他人说来就来说就就走的自由岛了。

  到时候,大明朝也会在这里建制设府,也会移民垦荒,也会将这里的汉人变成主体强势之族。

  如此一来,台湾不仅是属于大明的重要之岛,也是将来大明进拓东南亚,进拓太平洋的重要桥头堡!

  ——————

  求月票~~

第544章 抵达台湾窝

  “公公,前面就是台湾窝了。”

  汪直在接到前方斥候小船的通报之后,就立刻到了雨化田面前,指着前面仅仅才能看到一个黑点的远海处,介绍的说道。

  雨化田听到前面就是台湾窝时,也不由神色激动了起来。

  他这次随军到这里的目的就是来帮朱载坖看一看台湾窝的现状,看看这里是否具备建立水师码头和中转补给站的条件。

  与此同时,跟在雨化田和汪直舰船不远处的另一艘舰船也收到了抵达台湾窝的消息。

  戚继光和俞大猷也站在舰船前面的龙头甲板上,各用一支单筒望远镜看着前面的台湾窝之岛。

  这里也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第一次来,他俩来这里的目的和雨化田汪直不同。

  雨化田和汪直虽说也是来看看台湾窝是否适合建设水师港口和东洋水师的中转补给站,但他俩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朝着台湾窝更难的地方而去。

  所以真正要负责在台湾窝考察建设水师码头和中转补给站的任务是属于戚继光和俞大猷的事情。

  两位作为东南抗倭的功臣,所有的功劳都是取自于海上,所以比较起其他的陆地将军,他俩对海上的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的。

  也清楚想要大明边海宁静,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力的水师在大明的边海上形成武力威慑。

  要不然,等他们退了之后,不肖几年时光就会有新的倭寇和新的海上敌人出现。

  所以,要想保证大明边海的安宁,就必须得把战场推到海外,而不是一味的被动防守。

  但是谁又都知道一支强大的水师,就是一个像无底洞一般的吞金兽。

  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就算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人再想为大明打造出一支可以外海作战,防御大明边海的强大水师也是痴人说梦。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也已经被朱载坖解决了,朱载坖不仅让胡宗宪重启了龙江造船厂,而且将原来的朝廷水师和汪直蟠踞在双屿岛招安的海盗们,组成了新的东洋水师。

  这就等于是为了戚继光和俞大猷重新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上进大门。只要他们能抓住和抓好这次机会,未来也未尝不可以海上军功,觅得一个封侯之机。

  毕竟出来打仗的将军,就算是嘴上说的再云淡风轻,但真要让他们白干,肯定也是没人乐意的。

  而且如今的北方已经被朝廷用“大明产业循环大市场”给重新定位了,所以这也使得原来边患不断的九边北地,再也没有了曾经的紧张局势,也没有了军功封侯的机会。

  所以现在他们这些当兵的,想要在这个时代里复制前辈们战功封侯的传奇,好像也就只剩下了如今的东南。

  现在只要他们能在东南的海上打出不输于陆地之上的开土之功,那么将来朝廷真的把重心和关注放在了东南海上的利益。

  那么未来依靠海上的战功封侯拜将,也不会再是奢望!

  所以,这次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人也是无比珍视这次来到台湾窝筹建水师码头和中转补给站的机会。

  只要能把这件事做起来,那么将来朝廷真的要南图吕宋等地,他们就是未来的开疆之臣!

  所以当戚继光和俞大猷在看到前方的台湾窝之岛的时候,心情也是激动澎湃的。

  “到了台湾窝之后,我定要好好看看这岛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戚继光的脸上满是兴奋,他早就听说过台湾窝这个岛了,只是碍于交通,也碍于机会,他也未曾真正踏足过远海,更不要说台湾窝这样的比邻岛屿了。

  所以,对于这样区别于大陆的海岛,戚继光还是蛮好奇的。

  毕竟在他的老家附近,以及在他之前所登陆的舟山和双屿等地,那里的岛虽然多,但大多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岛。

  没有一个能像台湾窝这么大。

  而且据说现在的台湾窝还是红毛夷人建设的军事城堡,这消息若是放在以往的时候,戚继光和俞大猷肯定也不会当回事的。

  毕竟大明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战略都从来没有包含过对外海的开发和战略占领。

  可是现在朝廷已经有意识的要将力量推出大陆,朝着外海而去。

  那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台湾窝这些红毛夷人,肯定就是未来大明水师的首要之敌!

  甚至在对待他们的时候,还要比对待倭寇更加慎重,更加认真。

  毕竟倭寇就算再凶残,也不过只是一群野性未消的猴子而已,但是这帮红毛夷人就不同了。

  他们不仅有着相对高大的身材,而且还有一些比大明还要厉害火器作为武器。

  像这样的敌人,现在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是谁又能保证将来会不会突然多了起来呢?

首节 上一节 323/3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