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326节
接着又问道:“三儿说顺义产业园那边在造什么新时钟,可以更加精确的显示时间,他们造的怎么样了?”
黄锦道:“这事奴婢也听说了,好像造的还不错。听说准备在顺义产业园能单独的盖一个高高的钟楼,然后把这新时钟装上去。”
“据说这新时钟装好之后,每搁一个半个时辰就会响起一遍钟声提醒时间,而且还不用人去敲钟,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嘉靖皇帝呵呵笑道:“听着还不错。但是如果是晚上呢?这大晚上的,人都睡了,它还在那响个不停,还怎么让人睡觉呢?”
黄锦又笑道:“奴婢还听说这新钟表是可以控制钟响时间的,到了晚上的时候,除了午夜子时那一声钟响会有之外,其他的时候都不用响的。”
嘉靖皇帝听到这里,又笑了。
嘉靖皇帝道:“这些工匠们真有意思,以往的时候都没见他们这么有本事,但在三儿的奖励制度下面,这一个个的都有能耐了,居然还能造出这么好玩的东西,不错不错。”
黄锦也跟着笑道:“是呀是呀,顺义产业园能造出这么神奇的钟表,还真是多亏了裕王爷,要不是裕王爷给了他们机会和好处,这些人到现在估计还都在琉璃厂那边打零工呢。哪有现在的本事。”
聊到这里,嘉靖皇帝又想起了一件事。
“朕还听说去年的时候,有几个工匠用了几十年牛皮缝了一个大气球,然后飘到天上去了,最后还有几个为此摔倒了胳膊和腿。有这事吧?”
黄锦回道:“有这事。奴婢听说这些用牛皮缝气球的并不是什么工匠,而是几个工科院里的学生。他们是听了裕王爷在工科院开班时候说的一句话后,才冒出了这个想法。”
“最后居然还真被他们试成了,现在兵部都把这种牛皮大气球当成了宝贝,天天就都想着怎么利用这牛皮大气球打仗。”
嘉靖皇帝笑道:“不错不错,三儿当时说了什么话?居然能让这些工科院的小家伙们造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大气球。”
黄锦道:“裕王爷当时就问了一个问题,气有重量吗?这个问题一抛出,不管是工科院里那些先生们,还是那些从全国各地选拔来的年轻学子们,都陷入到沉思。”
“然后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王爷又说了孔明灯的例子,让他们从孔明灯会飞的事实上,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的原理,说不定就找到了答案。”
“所以,在那之后,就有不少的工科院先生和学子们,就一直在研究孔明灯的原理,最后他们也得出了结论,气是有重量的。”
“但想要分辨出气的重量,就必须先要把‘生’的气,用火烤成‘熟’的气,然后熟的气就会变轻,就会积攒在孔明灯的灯罩里面,支撑着孔明灯飞到天上去。”
“所以这帮学子们,就用他们探索就的生熟理论,将气的重量验证出来,从而也造出那个用几十张牛皮缝出的大气球,并用孔明灯的方式,把它给放飞了起来。”
“结果当时这种人又没做好安全措施,有些人就从上面掉了下来,也万幸当时飞的不高,要不然他们非得摔成肉泥不可。”
嘉靖皇帝听完黄锦的话,又开心的笑了起来。
“还是三儿会提问题,这些小家伙们也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还让他们做成了,真是有意思啊。”
“过些日子等龙江的大船到了天津卫的时候,朕也要他们弄几个这样的牛皮大气球飘起来,并在上面写上字,朕要让当时的所有人都看看这就是我大明当今的威势!”
黄锦立刻就记下了这事,并在午后的时候,把这个消息也递给了朱载坖。
正在文华殿内的朱载坖在接到黄锦送来的这条消息后,脸上的表情也精采了起来。
看来庆典放气球这种事并不是几百年后的人独有的装逼手段。
古人若是有条件的话,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
朱载坖看了一眼身旁的孟冲,他吩咐道:“去把李春芳和张居正找来吧。”
孟冲应了声是,然后就去找李春芳和张居正了。
现在李春芳依然还在兼职着工部尚书之职,虽然他也可以不兼任,但是朱载坖并不想换人。
而且如今的工科院也是在李春芳的主导下才建立起来,说起来他也算是这个新型学院的灵魂人物。
若是及早的将李春芳兼职的工部尚书拿掉,换上一个朱载坖不能实时控制的人上位,有些事还真不太容易好办。
所以,当下的情况,还是让贵为内阁大学士的李春芳兼任工部尚书,并主导工科院的建设和开办,才能体现出朝廷重视工匠科技的态度。
至于为什么会叫上张居正也来,也是因为他在今年年初的被调任为了兵部侍郎,主管兵部武器制造与研发这一块的事情。
因此朱载坖也就把他叫过来了。
毕竟现在的热气球可并不是只是工部的事情,也牵扯到了兵部。
兵部现在可是把这个热气球的制造与功能开发,当做重要大事去办的。
所以嘉靖皇帝要想在天津卫上放气球装逼,就必须找工部和兵部一起协调。
要不然,这气球还真不一定能放的起来。
很快李春芳和张居正就一起来到了文华殿这边。
两人进殿之后,立刻就对着朱载坖一拜,“臣等拜见监国王爷。”
朱载坖看着李春芳和张居正两人,也微笑的抬手道:“无须多礼。”
然后朱载坖又让店内伺候的小太监帮李春芳和张居正搬了椅子过来坐下。
李春芳和张居正再又谢了朱载坖的赐座之后,两人这才坐在了朱载坖的下面。
朱载坖道:“刚刚孤得到了陛下旨意,”
朱载坖刚刚说这里,李春芳和张居正就连忙起身,以为朱载坖要代嘉靖皇帝宣布新的旨意。
朱载坖见状不由又微微一笑,摆摆手道:“这道旨意是给孤的,不是给你们的。孤找你们来,就是为了落实陛下的旨意。”
李春芳和张居正听到这句话后,两人也不由对视了一眼。
李春芳道:“请王爷示下。”
朱载坖道:“陛下知道过些日子就是大船到天津卫的日子,陛下认为这艘巨舰大船不仅仅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巨舰宝船,而是我大明朝未来国势的体现。”
“因此,陛下就想着弄几个热气球,在上面写上几个字,然后飘荡在大船停靠的码头边上,以进一步展示我大明天朝上国的气象。”
“所以,孤找你们来就说这个事情,你们看着协调一下天津卫码头的实际情况,看看能飘几个热气球起来。”
“并且你们也想想这些飘起来的热气球上面,写一些什么字比较好?想好了记得上个奏疏,然后孤再呈给陛下,由陛下御览钦定。”
李春芳和张居正一听居然是这事,两人也不由对视了一眼。
李春芳又问道:“王爷的意思是,陛下会亲自出席天津卫码头大船到港的盛事吗?”
朱载坖沉吟了一下,“这事孤也吃不准,但从这道旨意的意思上去猜的话,陛下亲自出席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这件事一定要办的声势浩大,也一定要办的风风光光,最好也跟鸿胪寺说一声,到时候让他们安排那些在大明的使臣也去出席,让他们也见识见识什么是天朝上国的气势!”
李春芳和张居正立刻又拜了一声是,“臣等一定会按照王爷的意思,将此事做好。”
朱载坖嗯了一声,接着朱载坖又看着李春芳说道:“近来工部这边怎么样了?”
李春芳知道朱载坖的问的是什么事情。
李春芳回道:“按照王爷的意思,工部已经专门设立交通司和户部一道负责管理硬化收费路的申请建设,以及收费路段的赋税缴纳问题。”
“如今,除了北直隶之外,江浙地区申请最多,以南京中心到苏州,无锡,杭州的收费路已经立项在建。”
“同时北方建设银行也在复核九边硬化路到河套的贷款申请,内阁为了解决后续的还款问题,也召开了几次和大明联储,兵部,户部,以及北方建设银行的会议。”
朱载坖听到这里也嗯了一声,他也明白九边到河套地区的情况和北直隶南直隶的事情不同。
九边到河套地区实在是太长了,单靠商队运输是很难回本的,但是如此重要的道路又不得不修,所以为了修这条路,就必须得统筹好几个衙门,做出详细的计划才行。
要不然,真开始修了,钱没到位,人也没到位,这就要笑死人了。
所以这条关键之路,想要修起来,还真不是一拍脑门就能上的事情。
——————
求月票~~~
第547章 南京!南京!
签字售书那天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那把我挤桌子底下去了,那一摞儿书都倒了。
当朱载坖看到李春芳和张居正拿出的方案之后,脑海里第一时间就蹦出了赵本山和宋丹丹的经典小品里白云的台词。
朱载坖略有有些吃惊的看着李春芳和张居正,“这么大的场面吗?”
李春芳和张居正对视了一眼,回道:“王爷若是觉得不够排场,臣等还可以再改。”
朱载坖连忙道:“够了够了。”
但接着朱载坖也停住了嘴巴,这排场行不行,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
万一嘉靖皇帝真的要亲自出席在天津卫码头的龙江宝船的命名和海试典礼,这些不还是要嘉靖皇帝拍板做主吗?
所以别看朱载坖现在是端坐在文华殿内的监国王爷,他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严嵩,帮着嘉靖皇帝平衡和监控着外朝的一切动向。
因此,如果朱载坖真把自己太当盘菜的话,嘉靖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免去朱载坖的监国权力,将他暂时的撇出政治中心。
朱载坖想通了一点后,他又恢复了往日的淡定,继续说道:“这个方案,孤这便是没有什么问题,待孤转呈给陛下圣裁之后,你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案标准去做了。”
李春芳和张居正听到朱载坖的这句话,两人的心里也不由松了口气。
这个方案可是他俩商量了一宿,又找了礼部的人请教的很多的问题之后才做出来的。
现在听到朱载坖这边说没问题,两人肯定也是很高兴的。
李春芳和张居正拜道:“臣等遵旨。”
接着说完了这件事后,朱载坖又看着李春芳道:“南直隶那边修路的情况的怎么样了?那帮士绅富商们的保证金交的如何了?”
李春芳道:“臣已经责成南京工部在全程跟进,主管交通司的工部侍郎邹毅,还有户部侍郎鄢懋卿,都察院副都御史林良等人也已经到了南京,他们会在南京负责监管和指导南直隶各地的修路事宜。”
鄢懋卿有理财之能,自从他在赵文华的手下服服帖帖的听话老实之后,朱载坖也给他了机会,让他继续为朝廷发光发热,所以就他调到了更合适他能力的户部。
让他在户部好好的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忠心,如果他能把南京的差事办的漂漂亮亮,朱载坖也不介意给他一次“进步”的机会,让他就地转任南京户部尚书,继续主管南直隶修路后续的事情。
毕竟南直隶距离京师实在是太远了,有些事情如果没有一个靠谱的人盯着,很容易就会出问题的。
而且这帮人还经常喜欢打着皇帝和朝廷名义在南京和南直隶搞事情,并且这还是他们的从宣德朝就开始的习惯。
即便是当时的宣德皇帝三令五申,不许他们打着为了皇帝进贡的名义,继续在南京派收一些不该收的银子和杂税,但是南京的官员们耳朵都跟塞驴毛一样,依旧是我行我素。
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但是朝廷对此却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收拾他们。
毕竟这些能在南京搞事情的官员,除了那个名义上南京最高负责机构的南京守备厅之外,就是那些和京师六部同级的南京尚书们了。
这些南京尚书们在南京这种繁华之地,不好好养老,不要好好潜心于学问,偏偏就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整天的搞出各种幺蛾子事件。
打着皇帝和朝廷的旗号,要么低价采买商户的东西,要么就摊派一些不知所谓的银子和杂税。
关键这些东西和这些银子,皇帝和朝廷还都没见过几分,最后这帐却被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头上。
再加上江浙地区,从洪武朝时,税赋就远高于其他地方,这么一来,江浙地区的百姓对朝廷和皇帝的怨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总觉得他们是在被可恶的皇帝和可恶的朝廷压迫。
然后在加上他们这里也确实繁华,文脉鼎盛,才子辈出的同时,能识文断字的人也是层出不穷。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