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327节
所以,江浙地区的老百姓们的思想,也就较为超前了一些,并未像大多数以穷苦潦倒为主的北方地区那样,对朝廷和皇帝充满了天生的敬畏感。
他们在不爽的时候,即便是在表面上没法和朝廷以及皇权抗争,但是人家有文化,有知识啊。
武的玩不过大腿,文的还玩不过吗?
所以,在明中后期之后,江浙地区的读书人就越来越大胆了,不仅敢编排太祖和成祖的黑料,而且还整出了李贽,黄宗羲这一类思想大家。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之人看来,确实是很有创建性和前瞻性的。
但是任何事情要想看清本质,还是要放在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想要代表的社会阶层,才能全方面的看清楚这帮人到底想干嘛。
而且说实话,关于思想解放这个问题,朱载坖也是并不反对的。
甚至有时候,朱载坖还非常期待这帮古人们能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来。
但是凡事也都得有个度,有个一二三的说法吧?
就比如江浙地区是经济发达人文发达,他们确实可以去做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为大明其他的地方打个样,做个榜样啥的。让大明其他的地方也跟着他们学习一下先进经验,脱贫致富起来。
可是这帮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就跟后世的某些公知一样,天天就喊那么几句话平等自由的鬼话,以为这就是灵丹妙药。
殊不知这种灵丹妙药它只对吃饱了饭的人管点用,但是大明除了江浙这些繁华地区之外,大多数的地方都还是吃不饱饭的人。
而且,这些的人识字率也低的感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可言。
如果把这些“灵丹妙药”也喂给他们吃了,他们连自己都养活不去的时候,还叫着平等自由,难不成是他们也学几百年后的某超级大国,在自己的国家搞零元购活动和某些乱七八糟的正义吗?
所以,在朱载坖看来,要想解放思想也没问题,首先最起码得把基础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的差不多才行吧,其次也要把基础的传统道德观念给夯实吧。
要不然,就这么凭空的把口号喊出来,只要不是傻子的人,他们都会喜欢对自己有利的宣传。可是社会财富,和那些能够支撑这些喊口号的人吃饱饭穿好衣的基础物资又该谁创造呢?
难不成要从天上掉下来吗?
因此要想搞好事情,首先要厘清问题的前后因果关系。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就讲的很通透,人的善心和礼貌,并不是单纯靠教导才得来的,它得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后盾。
如果一个人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还心比天高,认为自己上自己也行,又觉得全世界对他都不公平的时候。
试问这样的人,真的登上他梦寐以求的高位之时,他能给曾经和他一样的人带去公平和正义的回报吗?
所以,要想这个世界达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状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连“耕田”都不会的人,给了他们“田”,这“田”里也只能长荒草而已,并不会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因此要先让这些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得让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作用,让他们都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或才能,这才是最终的理想世界。
而不是那种啥也不会还整天张口权利,闭口自由。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当然要收拾这些人之前,朝廷也得以身作则,也得把有些事情做到公平公正才行。
所以南京的那帮官老爷,朱载坖必须得给他们一记正义铁拳,让他们知道疼,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这才能以身作则的要求别人。
否则光让老百姓听话做良民,当官却是贪得无厌的人渣败类。
试问这样生存环境,还怎么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公平呢?
因此对南京官吏的整顿,也要提上日程了。
朱载坖道:“南京的事情比较复杂,孤和陛下远在京师这边,对南京的问题从来也都是知之甚少,即便是知道一些,也都是通过你们奏报和一些民间传说才知晓的。”
“因此,孤对此事的态度也是鲜明的。南京的官员孤不是不信任他们,但是必要的监管还是有要的。过段时间孤会奏请陛下设置专门的大学士以兼任南直隶总督的身份,对南京守备司,以及南京六部百官进行直接管理。免得这些人平时都因为各自衙门级别,而发生推诿扯皮的问题。”
李春芳和张居正一听朱载坖要在南京设置专门的大学士兼任南直隶总督,来对南京守备司和南京六部百官进行管理的时候,两人也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真的设置了这个官职出来,那么以后的南京六部,就不仅仅只是感觉上低于京师六部一头了,而是切切实实的低了京师六部一头。
到时候再想发生南京六部尚书平调京师六部尚书的事情,估计就会很难再有了。
因此两人也不由担心的看了朱载坖一眼。
张居正道:“王爷此事要不要从长计议,要不要召集一次廷议,问一问百官的看法?”
朱载坖抬眼看了张居正一眼,他发现这几年来张居正好像越来越像徐阶了,事事小心的都让人感觉他也没有了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而这样的张居正又岂能担得起曾经历史交给他的改革重担?
所以,朱载坖也没有再给张居正留任何面子了。
朱载坖道:“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你连这种道理都不懂吗?如果朝廷大政都需要用廷议的方式给处理解决,那么你以为人多了就会有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吗?”
“而且你也在京师特区干了好几年的特区长官,难道京师特区要发展要决策的大事,你都要和下面人商量之后,才下决策吗?南京的问题,从成祖文皇帝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宣宗皇帝就曾对南京问题做出过旨意安排,可是上百年过去了,南京有变化吗?”
“英宗皇帝及景泰皇帝时期,朝廷先后设置总督巡抚等职,负责地方事务。可是到了南京这里,就因为南京也还留有六部百官之司,总督巡抚等在南京也要受其掣肘,不能为朝廷尽心。”
“朝廷不需要一个可有可无的南京,但又影响地方治理的南京,朝野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沟通南北,并加强朝廷管理的南方六省的南京。”
“所以,为南京长久计,也为了朝廷能够一视同仁的管理天下各地,孤觉得南京很有必须出现一位以大学士身份兼任南直隶总督的大吏,代朝廷执行对南京诸事的统一管理。”
“而且这个职位的任职和任期情况,也可以参考京师特区长官而设,不可专人,也不可专职,免得时间长久,尾大难甩。孤这些用心你们能懂吗?”
张居正被朱载坖这番话说的,也是心中一凛,这些年来他确实被徐阶影响的有些深了,以为自己这样是可以藏拙,可以练成他师父徐阶的“乌龟神功”,熬到最后的胜利时刻。
但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朱载坖太年轻了,他不是嘉靖皇帝这样看着日渐苍老的落日之君。
他的将来谁也说不准到底会有多么的长久,如果要在这么年轻的主子跟前一直藏拙来等待天时,可能到最后什么机会都等不到的。
而且朱载坖用人又不会偏听偏信,他的用人主张就是有用就用,不看所谓的出身的派别。
因此张居正想要在朱载坖眼里有有用,他就必须得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如果就指望着未来的时候让徐阶拉他一把,让他突破关键的一环,成为中枢一员。
这好像也不太可能了。
所以,这时候张居正也想明白了,他要想得到朱载坖的信任和重用,他就得表现出一些锋芒了。
要不然等到哪一天嘉靖皇帝真的“飞升”了,这大明归眼前的朱载坖做主之时,万一朱载坖也看他的老师徐阶不爽了,到时候别说再进一步了,能不能让朱载坖念着旧情留他继续中枢都是两说。
要知道这几年来胡宗宪和赵贞吉在东南的功劳和成绩也很多,他俩随时都可能调回中枢任职。
而中枢的位子就那么几个,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谁敢大意呀?
——————————
求月票~~
第548章 皇帝的纠结
嘉靖皇帝慢悠悠的起身,这段时间以来,他感觉自己身子好像比往常的时候虚的太多了。
以往的时候,他可以龙行虎步的在精舍或大典里面来回走动,但是现在就这么打坐了一会儿,他就觉得自己累的不行,精力也没法再像原来那么集中了。
黄锦看着嘉靖皇帝起身,他也连忙凑过来扶着。
“帝君您怎么自己动了呢?您叫一声奴婢,让奴婢扶着您呀。”
嘉靖皇帝看了黄锦一眼,笑骂了一声:“怎么?看朕老了吗?以为朕不中用了?实话告诉你,朕这是在渡劫呢,现在正是关键的时刻。等熬过了这一阵,朕就圆满了。”
黄锦听着嘉靖皇帝的话,心里也感觉不是滋味,这样的话自从嘉靖皇帝发现自己脚上有毒疮之后,都不知道跟他说了多少次了。
现在听着嘉靖皇帝又说起这话,黄锦也只能回道:“帝君说的是,奴婢肉眼凡胎,灵性不足。但奴婢知道有病就得治病,有病就得吃药。所以,还请帝君听奴婢一句劝,召李时珍来帮您瞧瞧吧。”
黄锦这话说出来,其实风险还是蛮大的。
要知道现在的嘉靖皇帝都已经快六十岁了,而且修仙问道了这么多年,现在突然有人说他有病,这不就是在否定他这几十年的修炼都是浮云吗?
但是嘉靖皇帝却没有一点责怪黄锦的意思,因为他也知道现在也只有黄锦能在面前说的点真话和知心话了,也只有黄锦才是全心全意对他是真好的。
而且自从这次生病,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以来,嘉靖皇帝的内心也早就动摇了,他也在苦苦的等待一个台阶下来。
现在黄锦说去找李时珍来帮他瞧瞧,也算是正中下怀。
不过在决定让李时珍来之前,嘉靖皇帝还要傲娇一番的。
要不然,这都对不起他“飞元真君”、“万寿帝君”、“忠孝帝君”的马甲。
嘉靖皇帝道:“李时珍他能行吗?朕这可是仙体,他一个凡俗无慧的大夫,能瞧明白吗?”
黄锦一听嘉靖皇帝这话,就知道有戏了。
黄锦道:“李时珍虽然是肉眼凡胎的凡俗大夫,但他也在京师待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一些帝君逸散到外面的仙气。而且裕王爷也是跟陛下一样下凡真仙,他就指点过李时珍弄出来过一种叫做青霉素的仙药。”
“这药奴婢可听说了,端是厉害的紧,有些看着都没救的人,只要这药对他不排斥,能用上,知晓三五天,便可起死回生!”
黄锦说的青霉素,嘉靖皇帝也知道。
当时嘉靖皇帝在知道有这么神奇的药后,还专门召见过李时珍一次,想要了解一些这神药的炼制方式,看看有没有让他学习的地方。
结果在了解清楚青霉素的制作方式之后,嘉靖皇帝也是大失所望,他万万没想到被他寄予厚望的神药,竟然是那些发了霉的橘子皮中提取出来的。
因此嘉靖皇帝对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青霉素,也就没那么的上心了。
他还是坚持他原来的炼丹理论,没事的时候召见一下雷德子和诺德子交流一下如何提纯炼丹精度的方式。
他认为这种提纯方式,可以帮他炼制出来更有效果,更接近仙丹的仙丹!
可是随着这几年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如从前,哪怕是他一直闭关潜修都不能阻止自己的身体变差的时候,嘉靖皇帝的心也慌了。
所以现在黄锦又说起了李时珍研究青霉素的神奇故事之时,嘉靖皇帝也觉得这个台阶应该也算是差不多了。
嘉靖皇帝道:“既然如此,那就传旨让李时珍到西苑论道,朕要和他好好的论一论医道之间的事情,给他开开慧,让他也生点灵气出来。记住要他穿着道袍进来!”
说到最后的时候,嘉靖皇帝还在坚持原则,他决不能让李时珍穿着一件太医院的官服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进到了西苑里面。
想要让李时珍进来,那么李时珍就必须按照他的安排穿上一件道袍掩人耳目。
黄锦听到嘉靖皇帝终于松口让李时珍来看病时,简直就是喜极而泣。
黄锦道:“奴婢,这就去安排!”
嘉靖皇帝笑呵呵的摆了摆手,“今天就算了,明天再让他过来,你先去把三儿送来的简报找出来,朕要听听外面还发生了哪些事。”
黄锦嗯了一声,也没继续劝嘉靖皇帝。
他接着就去找嘉靖皇帝要的简报过来。
这简报也是这些年朱载坖在文华殿内监国形成的定制和规矩,只要朱载坖在文华殿内待了一天,这一天的下午时分,就必然会有一份来自于内阁或文华殿的简报送到西苑来。
嘉靖皇帝接过黄锦刚刚找过来的简报,他的眼睛就开始聚神眯着手中的简报,同时又自然的把手往前一伸。
黄锦也很自然配合的将手中早就准备好的老花镜递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嘉靖皇帝戴上了老花镜后,就开始看着手中这份厚厚一沓的朝廷简报。
“还是三儿这个规矩好,每天都把朝廷今天所呈奏的大事小事都扼要简明的汇集在一处,极大的节约了朕一封封看奏疏的时间。”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