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328节
嘉靖皇帝一边看着手中厚厚一沓的朝廷简报,一边又夸起了朱载坖。
黄锦听着嘉靖皇帝夸赞朱载坖,也陪着笑道:“是啊,裕王爷真是像极了帝君,都是聪慧至极的仙人。奴婢们平时想破脑袋都想不出的好法子,帝君和裕王爷稍稍点拨一下,就把这些问题给看透了。”
嘉靖皇帝呵呵笑了起来道:“这话说的不错,朕和三儿就是这样生而知之的人。”
接着嘉靖皇帝又把精力放在了这些简报上了,他先看了内阁送来的部分,觉得没啥新意,除了那些老生常谈的事情外,剩下的几乎就是和文华殿送来的事情是重合着的。
所以,嘉靖皇帝也是快速的浏览着,除非是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他才会停下再问问详细情况之外,要不然这一份简报,他就算是翻看完了,也不会多说一个字。
等到嘉靖皇帝终于翻完了内阁的简报之后,他就开始看文华殿送来的简报了。
当嘉靖皇帝翻到朱载坖将李春芳和张居正一起做的那份宝船命名暨海试典礼的奏报时,嘉靖皇帝的目光也不由停住了。
嘉靖皇帝对此事早就感兴趣已久了,就算是朱载坖和内阁那帮大臣不主动提及这事,到时候,他也会下旨过问的。
现在朱载坖把这件事的前后始末,以及对这件事的操办程度和裁决方式都递到了嘉靖皇帝皇帝这里,嘉靖皇帝肯定也是开心的。
嘉靖皇帝单独的将这张简报拿了出来,认真的看完了一遍之后,嘉靖皇帝就对着一旁的黄锦说道:“待会给内阁传一道旨意,告诉他们天津卫的事情一定要大办特办,这是彰显本朝盛世的重要的盛会。”
“朕御极四十四年来,还没几件事像这件事这么浩大重要,让他们把这次事情的方案以及草图都备好,然后送到这里来。银子如果不够用了,那就从朕的内帑里拨。反正这事不能让朕觉得小气了。”
黄锦伸头看了一眼,了解了是什么时候后,他也立刻回应道:“奴婢记下了,待会奴婢就让人传旨内阁。”
说完这件事后,嘉靖皇帝的心情也明显大好了起来,显然他也是一个爱排场好面子的主,就喜欢搞这种华而不实的礼仪场面。
不过这也没办法,王朝发展到了嘉靖皇帝这个时代,国力上虽然看似不如开国前两三位君主强势,但实际上在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很多方面其实都已经远超前期了。
所以在场面花销这方面上,后世君主就是要比前期的君主们的玩的花。
毕竟要他们打战功和武功也是强人所难,但要是他们讲排场氛围,这些后世之君们,那肯定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这就好像是清末时期,大清朝都要歇菜了,但是慈禧老佛爷照样不忘大操大办自己的生日宴会,她宁可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也不让自己的生日过的寒酸。
这样的心理,说实话就让人很难理解。
但是吧这种心理好像在这种大家大族,又都是普遍现象。
就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都快穷的揭不开锅了,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摆阔,然后还心安理得的解释为这是大家风范,不能坠了门楣,不让外面看扁了,觉得贾家没落了。
但实际上这种想法和心理,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心虚找借口,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会关注此事。
而且贾府就算是没落了,只要爵位还在,希望就还在。
可若是为了保住所谓的体面,把不该用的手段和招数都用上了,到时候不仅面子保不住,里子也得被人翻出来。
当然,这些话朱载坖也不会跟嘉靖皇帝去说的。
而且人各有各人的认知和考虑,他觉得这是重要至极的大事,需要用大操大办的方式来达成某种目的,那就随他去吧。
反正现在的大明朝也算是有点家底了,而且他的内帑里也存了不少银子,既然他想花,那就让他花吧。
也权当是促进一波消费,带动一波就业。
毕竟这么浩大的场面,这么重要的礼仪场合,需要花费和消费的各种东西,也必然不在少数。
如果放在十几年前,这可能会是一种沉重负担。
但随着这十几年京师特区的发展,以及顺义产业园的发展,还有大明联储带动的一系列产业和商业的繁荣,也造就了一时的繁华。
所以,朝廷花点钱,多在民间采买一些东西,促进一些消费的循环发展,也算是一种正向的经济行为吧。
毕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并不是只有节俭一条路才是积攒国力的方式,如果用好了消费,刺激到了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和税收的反哺,这都是极为正向的。
所以对于嘉靖皇帝这样喜欢奢侈铺张的行为,朱载坖也不会没事找事的去给嘉靖皇帝找不自在。
毕竟朱载坖也不是一位受传统儒家“温良恭俭让”成长起来的书呆子类型的儿子和皇子,他的想法和认知,和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因此,那种没必要装的忠孝节义行为,朱载坖是绝不会伸头去做。
当然至于这事之前之后,会不会有御史上疏指责嘉靖皇帝铺张浪费,那就不关朱载坖的事情了。
反正他们开火的对象是嘉靖皇帝,又不是他。
接着嘉靖皇帝又开始往后看,很快嘉靖皇帝也翻到了朱载坖建议在南京设置一位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职位的建议。
当嘉靖皇帝看到这个建议之后,他也不由深深的皱眉思考了起来。
对于南京而言,其实嘉靖皇帝还是很陌生的。
他除了知道大明有一个南京在南方,有一个也有六部百官之司衙门的留都之外,其实南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嘉靖皇帝心里是没有多少概念。
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高铁飞机,更没网络信息,南京的城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况,嘉靖皇帝也是想象不出的。
所以,当朱载坖建议在南京也设置一个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的官职,负责统筹管理和辖制南京六部以及南京守备厅的时候,嘉靖皇帝有些迟疑了。
嘉靖皇帝认真的看了朱载坖这个建议一遍又一遍后,他又抬头对着黄锦说道:“黄锦你知道南京吗?”
黄锦听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愣。
南京他怎么不知道呢?
那不是大明两京之一吗?
太祖高皇帝不就在南京的孝陵里躺着吗?
大明朝又有谁不知道南京呢?
但是嘉靖皇帝突然这么问起,肯定不会就问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所以,黄锦的脑袋瓜子也开始快速的转动了起来。
黄锦说道:“奴婢当然知道南京,但是奴婢也没去过南京,所以对南京也谈不上知道多少。还请帝君责罚奴婢的愚钝。”
嘉靖皇帝听到这话,也不由叹息了一声,“朕也没过去南京,从太祖高皇帝到朕这一朝,算上建文,算上武宗,也就是六位皇帝去过南京。”
“现在三儿建议要在南京设置一个大学生兼南直隶总督的官职辖制南京六部,负责统筹南方六省的事情,朕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这里虽是大明两京之一,可是从永乐十八年开始到如今,还真没有哪一代皇帝在南京发号施令。真是让人纠结呀!”
黄锦听到这话也懵逼,这也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
求月票~~~
第549章 勇猛的公公
嘉靖皇帝纠结来纠结去,最后也没纠结个所以然来。
最后他索性也不再去想这件事了,反正在嘉靖皇帝看来,这些事未来都要朱载坖操心的。
所以嘉靖皇帝最后也不纠结了,只是在这份简报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圈,意思就是让朱载坖看着办。
第二天。
黄锦把昨天嘉靖皇帝做出的旨意和批示都又传达回了内阁和朱载坖那边。
然后他就坐着一辆马车,一路小跑的朝着顺义产业园而去。
本来这么远的距离,黄锦也是不会自己亲自去的。
奈何嘉靖皇帝的身体实在太危险了,他也不放心让这件事弄的人尽皆知。
所以,在一早晨的时候,黄锦服侍着嘉靖皇帝吃了一颗修炼用的“金丹”之后,他就急匆匆的交待了陈洪一声,然后就去了顺义。
如今的顺义也已经不是曾经的顺义了。
曾经的顺义只是京师外围的卫星城之一。
但随着这十多年来顺义产业园的崛起,以及京师特区的成立,现在的顺义都已经成了京师东郊的新中心。
这里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贸易和先进工业生产,还有一众研究性质的机构和场所在这里落户。
而这种其中最负盛名的,也就当属李时珍领导下的医科院了。
医科院现在和太医院平级,李时珍是医科院的院正,而且还赏穿四品以上才能穿的绯色官袍,比起同品级还穿着青色官袍的太医院院正,不知道要高级了多少。
所以现在的医科院大夫出门,感觉都要比太医院的太医们还有排面。
当然有派面并不代表医科院的大夫们就可以轻松了,他们平时的工作量可要比太医院的太医们强多了。
毕竟太医院在平时的时候就是跟给达官贵人们看看诊,就算是忙的时候,也顶多就是出出公差到地方上指导一下瘟疫救灾的问题。
其余时间的太医院,可以说是清闲到了极致。
但是医科院就不同,医科院在顺义和京师特区都有一处大型医院,凡是医科院内的大夫或学生,他们都得去这俩地方坐诊学习,以大量的实例病症,来训练和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
否则的话,他们就很容易被后来者居上。
毕竟他们比起有编制的太医院,还是差了一筹身份上的保障。
不过在京师特区推行公积金制度之后,他们的未来也算是有了一些稳定的保障,但是想要一直拥有这份保障,他们就得不停的努力工作。
所以,总的来说,医科院的态度,还是比较辛苦的。
但辛苦也有辛苦的回报,毕竟他们的本事都在那里摆着呢。
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医科院就会和太医院一起组织新太医的选拔和考试。
这些通过选拔和考试的医科院大夫,也会获得一个“太医”或“院士”的名头,选择“太医”名头的可以选择去太医院过清闲的日子。
选择“院士”名头的,他们就可以在医科院内部申请课题试验,并带一些前来医科院学习和进修的学生。
并且,这些也都是有补助和奖励。
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医科院的大夫们也是很有干劲的。
而这也是朱载坖乐见的,他就想在大明的医学界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科研之风。
只要这波风吹起来了,并且又形成了定制,那么将来的大明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医生。
虽然这种选拔制度,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医阀”、“医霸”,但是为了长久而计,这种影响也是可以容忍的。
而且就算是一张纸都得有正反面的。
朱载坖只要保证正面的事情足够正面,反面的问题还能在控制之内,那就是成功的。
黄锦乘着马车过了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也终于到了医科院这边。
黄锦看着阔别十多年的顺义,心情也是满满的感慨。
可就在他感慨的时候,一个保安模样的人过来,“这里不准停车!”
黄锦听到有人说话,也是微微一愣,对于顺义的规矩,他还是不太熟悉的。
保安看着黄锦不太理解的样子,也以为这个胖子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求医者。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