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108节

  冒空饷人数众多,诸将、勋贵、豪强、外戚、文官、奄寺(宦官)等家中仆役家丁入军籍领取粮饷。

  年年有京营士兵逃亡,各种物资遭到克扣等等问题。

  这就是朱厚烇在京城短短几个月观察到的情况,按照他的想法京营都烂成这样子了,干脆就直接推到重来算了。

  但这样牵扯的范围太广,影响也太大,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魄力才行,显然大明历代皇帝都没有这个决心和魄力。

  朱厚烇也知道推倒重来这个建议不符合朱厚照的心意,如果朱厚照真听了他这个建议,那他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会影响他的布局。

  所以京营的问题现在的他根本解决不了,只能把这事往后放放再说。

  其实他也明白朱厚照关心京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京营的战斗力不能支撑起他的雄心壮志。

  如果只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的话,那朱厚烇还真有切实的建议。

  因为答案是现成的,后世的戚继光也走通了这条路.

  “哥哥,要想彻底解决京营战斗力的问题除非把京营推倒重来才行.”朱厚烇故意问道。

  朱厚照听了这个建议后果然眉头紧皱,默然不语。

  “除此之外,那就只有另外一个办法了”

  “什么法子?”朱厚照精神一振,连忙问道。

  “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第209章 新军

  “编练新军?”朱厚照的眉头皱了起来,“朝廷不是一直在编练新军吗?这东西官厅就是我编练的新军啊?”

  “不,我说的编练新军和哥哥所说的编练新军完全不一样,我说的编练新军是要从百姓中招募兵员,从头开始训练,在新军里我们要吸取从之前大明军队里得到的教训,立新规,用新法,这样新军才不会有之前旧军的种种弊病”朱厚烇继续说道。

  “招募百姓?那得多慢啊?京营就算积弊已深,但也是有一些弓马娴熟的敢战之士的,就算弟弟看不上京营的兵士,那也可以从边军中招募精锐之士组成新军啊,这样就能快速形成战斗力了.”朱厚照摇着头说道。

  “这不就是变相的团营制吗?只是把选锋的范围扩大到了边军,这样做对边军可是贻害无穷啊,边军很多支部队的战斗力都是靠着那些敢战猛士撑起来的,哥哥把他们掐尖征走,那那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垮了一大半了,而边军防线有上千里,处处就都成了突破点,到时候新军只会疲于奔命,四处救援”

  “哥哥还不明白吗?大明官军现在最缺乏的是源源不断训练出精锐军队的能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支新军,而是很多支新军,而我所说的编练新军就是对这方面的一个探索和实践”朱厚烇耐心的解释道。

  朱厚照的思维还没从团营制跳出来,没办法,团营制见效快,还省钱,历代大明皇帝不是没看到团营制的弊端,但是积重难返的大明财政让他们选择在团营制上一路走到黑

  而且由于大明军队的编制很庞大,全国军队编制270万人,所以大明朝廷基本没有新编军队这个想法,都是对现有的军队进行整编,因为新编比整编要花更多的钱。

  一直等到几十年后,戚继光招募义乌矿工编练成戚家军,竟然都算是首创。

  朱厚照快速的思考着,他很快就想明白了朱厚烇说的话,眉头松开了一点,说道:“你继续说.”

  “新编的一支军队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好在上面作画,画出我们想要的图案和颜色。”朱厚烇露出一丝微笑。

  “比如我们可以自由挑选兵源,挑选有相应品质的人作为新兵,比如选用乡野老实之人,不选城居油滑之人.”

  “对!有道理,这样的兵练成之后肯定耐苦战、遵军令!”朱厚照赞叹道。

  然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奇的问道:“这些东西你都是怎么想到的啊?”

  朱厚烇心中一紧,然后若无其事的说道:“哥哥不是说我精通驭人之道吗?我一开始也不懂什么驭人之道,是从开工厂中锻炼出来的,开工厂要招很多工人,什么的品质的工人好用我还是清楚的,两者必有相通之处.”

  “有道理,快继续说.”朱厚照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结。

  “我想新兵最好去找矿工,开矿一事需多人协作,暗合战阵之道;长期挖矿,必定力大;矿中事故多发,必定见过生死,机警勇毅”朱厚烇轻轻的说道。

  朱厚照听得连连点头,这样的兵士很符合他的心意。

  “这些新军要在远离繁华城市的地方进行训练,免得这些新军被城市的繁华带坏了风气”

  “新军的军饷一定要高,而且要足饷,让一名士兵不用从事其他工作就足够维持他背后的家庭所需,这样才能让他安心训练,他只需要安心磨炼好杀人的技巧就可以了.”

  朱厚照一遍听一遍陷入了沉思,他一下子想了很多,他缓缓的说道:“弟弟你这确实是看清了大明官军的弊病啊,这一条提的好啊!”

  朱厚烇提的这一条就是军队职业化,此时大明军队中脱产的军队极少,还大部分集中于宫禁之中,哪怕是边军也要在训练之余去种地,要不然就要饿肚子,这样对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推动军队职业化。

  “还有建立军官学校,用于培养合格的中低级军官,毕业资格要卡的严一些,哥哥亲自担任学校的校长,只有从这所学校里毕业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新军军官,保证新军的军官素质同时增加哥哥对新军的掌控力”

  “这个好!”朱厚照高兴的拍起手来,“这个甚合我的心意.”

  “这个军官学校也是为了让新军底层的兵士看到上升的渠道,只有看到上升的渠道,一个人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激情.大明官军底层军士的上升渠道被堵的太死了.”朱厚烇摇头感叹道。

  “哥哥不是好奇为什么我这里为什么一直朝气蓬勃吗?是因为我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上升渠道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往上走”朱厚烇忍不住补充道。

  朱厚照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然后缓缓的点着头,说道:“是啊,大明底层士兵想上升一步可太难了.”

  朱厚照这么多年热心于兵事,对底层的士兵的状态也不是一无所知。

  其实大明的军制里的卫所制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制度,清朝在明朝灭亡之后也推行了很长时间的卫所制,现代的一些制度也有卫所制的影子。

  卫所制之所以那么迅速的败坏,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武官世袭制。

  就是因为这一制度导致了明军战斗力快速的下滑,也导致了武官的没落。

  朱元璋科举考八股,虽然抑制文人的思想,但也拓宽了寒门子弟上升的渠道。因为像唐宋那样考策论,需要考生读大量的书,而在古代书籍都是非常昂贵的,而四书五经就那几本,考科举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朱元璋这个举措抑制了豪族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书人的流动性。

  但是他在武事方面推行的武官世袭制,直接扼杀了大明军队的活力。

  都说明朝文贵武贱,其实最大的原因是武官们培养的人才赶不上文官们了。

  每三年一次科举,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把全国最有才华的文人给选了出来。

  而这时武官们能拿出来的是什么,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子弟

第210章 肝

  一个是全国的文人,一个是全国武官的子弟,两者选拔的基数都不一样,武官的人才自然而然就赶不上文官了,然后被文官们越甩越远了,哪怕没有土木堡之变,也改变不了这个进程,土木堡之变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权利的世袭非常容易滋生腐败。

  卫所制的败坏就是因为这样,我一代人侵占不了卫所军户的田地,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四代人,反正我的权利能世袭,终有一天整个卫所的土地都将成为我家的,所有的军户都将成为我的农奴。

  卫所制就这样只用了短短几代人就败坏了。

  而且武官世袭制还彻底堵死了底层军士上升的渠道,底层军士再也无法通过军功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因为一个武职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那如果一个武官有多个儿子怎么办啊?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心爱的二儿子、三儿子去当个大头兵吧,那要是有了什么职位是不是应该优先给他的儿子去活动一下?

  没关系的永远上升不了,哪怕你一个小兵立下了大功,也很容易被上面有关系的人夺走,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小兵,你的声音根本传不到上面去

  朱厚烇很不喜欢清朝,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清朝在这方面比明朝做的要好。

  在清缅战争中,清军一路突进,来到了一个叫做蛮结的地方(今缅甸南渡河以东),这里缅甸人用巨木和巨石修成了巨大的城寨,清军久攻不下。

  一次激战之中,有一个随军的贵州绿营藤牌兵,叫做王连的,跟几个战友偷偷摸到缅人的城寨脚下,然后一个人翻了进去,不要命一样砍翻了几个缅人,又冒死接应其他战友。

  最终清军成功攻克缅军自以为坚固无比的“蛮结大寨”。

  乾隆帝闻讯大喜,直接火线提拔,小兵王连从基层士兵一下子连升七级成为了三品“游击将军”!

  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是很难看到的,因为隔着几千里地和那么多的层级,这样的消息是很难传到皇帝耳朵里的。

  就这样大明官军变成了一潭死水,武官们在世世代代的劣化,而小兵们则因为军户制度世世代代被钉死在底层,世世代代被武官们盘剥。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怎么不退化?

  后世有一句话流传很广: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但是让明军满饷不是光把钱给够就行的,还要从方方面面保证明军士兵不被世袭的武官们和掌钱的文官盘剥克扣,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我在蕲州看到伱开了很多学校,其中就有类似学校吗?”朱厚照忽然想到了在蕲州的见闻,好奇的问道。

  “有啊,在蕲州的工厂里想要往上升,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到了某个级别之后在升职前,就要去一所管理学校参加培训,我会抽出时间去管理学校里去授课,去认识和了解他们,顺便考察他们”朱厚烇非常干脆的说道。

  “其实就我这身边的侍从室制度,其实就是一种更高等级的培训和考察制度。每轮三个月,25人,一年就有一百人从我这侍从室毕业,进入我控制的产业下面任职,他们毕业之后大部分人有向我直接写信汇报的权利”朱厚烇滔滔不绝的说道。

  “等等!”朱厚照忽然打断了朱厚烇,“等我算算!”

  “你这侍从室搞了四五年了吧,那就是有四五百人有直接向你写信汇报的权利?”朱厚照惊讶的说道。

  “不止是四五百人,现在是八百多人了.”朱厚烇摇了摇头说道,“还有各个产业的骨干、劳动模范等等,我都会给他们这个权力”

  朱厚照彻底惊住了,半晌才说道:“你为什么要给那么多人这个权利?”

  朱厚烇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哥哥不要小看这工商业啊,这经营工商业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啊,要想经营好就得付出足够的精力,正是有那么多人向我写信汇报,我才能对大明皇家集团的上上下下的事情非常的了解,也没人敢糊弄我,我也能及时的对各种事情做出调整,大明皇家集团的发展才会如此的平稳快速.”

  “那你能看得完吗?”朱厚照咂舌道。

  “每天看上几个时辰就看完了.”朱厚烇耸耸肩淡定的说道,“我都让他们都不要在信里说废话,要言之有物,有事说事,要是废话说的多了我会回信骂他们的.”

  “哈哈哈!”朱厚照抚掌大笑,“这个办法好,原来我不爱看奏章是因为官员们在奏章里废话太多啊,以后我也在奏章上用朱批骂他们,别一个个的那么多的废话!”

  朱厚烇也被朱厚照的话给逗乐了。

  朱厚照止住笑声,若有所思的说道:“怪不得我每次见你的时候,你都在看东西,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真是辛苦你了啊,以后少看点,别那么辛苦.”

  朱厚烇笑了笑,其实朱厚烇这一招就是在照抄清朝的密折直奏制度,不得不说这招确实就是好用,就是有点费人。

  清朝密折直奏制度在康熙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康熙比较懒,有密折直奏资格的人只有一百多个。

  密折直奏制度的巅峰期是在雍正时期,全国拥有这个资格的人有1200多个,雍正几乎每天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看奏章上,史书记载每天只睡4个小时,只有在生日时休息。

  清肝帝的名声是名不虚传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掌控住国家,清楚的知道国家的问题,进行一次次制度改革。

  朱厚烇也是没办法,要想在这个通讯效率十分地下的时代里掌控住那么大的集团,让集团的发展不走弯路,不肝是不行的。

  不过朱厚烇也没有史书中的雍正那么辛苦,一个集团的事还是没有一个国家的事那么多,而且很多人写信的频次也没那么高。

  “不辛苦,总得为我们的理想做一点有用的事吧”朱厚烇无所谓的笑着。

  朱厚照满眼都是感动,他只觉着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欣慰

  “好了!好了!”朱厚烇主动安慰道,他岔开了话题,“继续聊新军的事情,我最近在考察大明的武器装备,感觉有很多能改进的地方.”

  昨晚没写就直接睡了,加了一周班太累了,今天一觉睡到十点多,睡了十个多小时,今天下午又睡了两个小时才开始写。好在我已经完全休息过来了,晚上还能继续写.

  

  

第211章 纸上谈兵

  “改进武器装备?都有什么武器可以改进?”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朱厚照的兴趣。

  “嗯新的铠甲、新的火铳、更优秀的刀具,还有新的火炮”朱厚烇想了一下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08/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