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204节
所以朱厚烇想了很多办法去降低流放的犯人在前往流放地路上的死亡率。
这些办法也是通过不断的向海外移民总结出来的。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船运,皇家集团这三年以来一直在源源不断的造船,金州卫的造船厂已经扩建了两次。
朱厚烇直接和间接的控制着东亚海面上最多的船只,所以用船运是最好的选择。
他选择的流放地(殖民地)都是紧靠着大河或者海洋,是皇家集团的的商船可以到达的地方,这样的话往殖民地运输物资,从殖民地运走物产就很方便了,也有助于一个个殖民地能快速的融入皇家集团的工业体系中。
用船运输移民和流放犯能大幅降低在路程上的死亡率,毕竟不用走路了,身体没那么劳累了,各种病症就不容易趁虚而入了。
随着皇家集团这三年来持之以恒的移民,已经建立了两条比较成熟的移民路线。
一是闯关东,也就是辽东,这个年代的辽东只有几十万明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而且只受辽东都司这个军事机构管辖,没有民政机构,朱厚烇选择这里移民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二是下南洋,以台湾为前进和中转基地,不断的把破产的大明百姓源源不断的运出大明,现在已经在吕宋岛上有了前进基地。
其实朱厚烇现在还在准备另外一条移民路线,不过这条移民路线要等朱厚照收复河套之后才能开始进行移民。
这条移民路线就是走西口,移民到河套,河套这个适合屯垦的地方太重要了,是中原王朝控制草原的最重要的支点。
所以一旦河套被收复,朱厚烇就会组织大量的移民前往河套屯垦,把河套之地牢牢的控制住。
其实这三条路线就是近代中国百姓移民的三个方向,这三条路线都将会被朱厚烇打通,这要是在游戏里,高低得跳一个成就.
至于大明的西南方向,这个方向实在是离朱厚烇所掌控的核心区域太远了,交通状况也很恶劣,在朱厚烇看来这个方向早晚是烂在锅里的肉,所以他现在对这个方向的开拓并不是很上心。
回到正题,当顺天府二十四个州县被朱厚烇彻底掌握住了之后,朱厚烇的的新政开始了。
他下达的第二道改革政策是在京城te区范围内废除路引制度,允许顺天府二十四个州县的百姓在顺天府范围内自由流动。
第三道改革政策是顺天府二十四个州县的所有赋税、买役钱用银圆券支付的话可以官收官解,如果还交实物税的话那就只能继续民收民解。
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善政,能显著降低百姓们的负担,对百姓们的诱惑还是很大的。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什么是民收民解,拿朱元璋时期的一件很有名的事来举例吧,朱元璋时期要求江南几万户百姓把他们的赋税自行运输到朝廷九千多金吾卫士兵的家中,作为他们今年的军饷。每几户百姓负责运送到一个金吾卫士兵的家中,而这种制度在洪武时期都能顺利完成。
要是运的地方比较远的话,那百姓就要付出很多额外的成本。
于此同时,皇家集团开始在顺天府内也开始了很多的基建工程和各种工厂的建设,这些工程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而这些工作的报酬就是银圆券。
朱厚烇通过政治手段让顺天府的百姓们有了使用银圆券的场景,又通过经济手段提供了赚取银圆券的工作机会,让银圆券的流通形成了一个循环。
其实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就是朱厚烇拿一些花花绿绿的纸片把顺天府的百姓们调动起来给他做工,只不过经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的包装之后,让顺天府的百姓们都乐于接受
这一套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其实这就是后世政府印个几万亿然后投入基建拉动经济的.做法
朱厚烇预估顺天府二十个州县三四百万的人口至少能消化掉两千万元的银圆券。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增加银圆券的使用场景,这东西就跟后世推广移动支付一样,只有不断的增加使用场景,才能让顺天府的百姓们充分认识到银圆券的便利性,让百姓们养成使用银圆券的习惯。
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银圆券的信用和百姓们对他的信心。
像大明宝钞那样不仅不增加使用场景,还不断的减少使用场景,限制大明宝钞的使用,那市场也不会去认可大明宝钞的价值,所以大明宝钞就成了废纸。
在这一系列的推动下,银圆券在顺天府里是全面流通了开来,朱厚烇计划的也是先在顺天府进行流通,建立足够的口碑再向外扩散。
因为这个量级银圆券发行皇家集团完全是可以应付的,就算市面上流通的所有银圆券都拿到皇家银行去兑付银币,皇家银行也有实力去进行兑付。
所以皇家银行对一切拿银圆券兑换银币的行为都是无条件进行兑换,这种痛快和自信的作风,更是让顺天府的百姓们对银圆券的信心更足了。
而顺天府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则会让银圆券流通带来的影响不会局限在顺天府内,而是不断的向周围扩散,这是为银圆券在更大范围的扩散做铺垫。
为了减少大明宝钞对银圆券的不利影响,朱厚烇直接废除了大明宝钞,让这种在大明流通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纸币成为了历史
第409章 横扫河套
朱厚烇废除大明宝钞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对,所有人对这种制造粗陋,信用低下的纸币都厌烦了.
所以大明宝钞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德十二年接下来的日子,朱厚烇没有在朝堂上有什么大动作,和朝臣们也算是相安无事,他开始全身心的扑到了对京城te区的治理上去了.
顺天府二十四个州县的百姓们猛然发现他们今年的生活突然就变好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多了,被搜刮和上缴的钱粮少了,手里都有不少的结余,这样让顺天府百姓们的消费能力猛然提升了很多
这让顺天府百姓对朱厚烇是感恩戴德,对朱厚烇主推的银圆券也更加的认可起来了。
这种现象甚至让流通于顺天府内的银圆券产生了外溢,开始在顺天府周边的州县开始流通了起来
在秋天的时候,蒸汽机车研究所终于传出了好消息,包括杜仲胶使用的一系列技术接连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让大明第一种量产型的蒸汽机车终于诞生了!
这种量产型的蒸汽机车被命名为正德十二型蒸汽机车,这种蒸汽机车一次性能牵引十二节车厢,载货50吨,或者载人160人,在满载的情况下时速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空载的话则能跑到20公里每小时。
这个性能已经完全碾压马列了.
这种蒸汽机车的的良品率和故障率,包括性能都达到了商业运行的标准了。
朱厚烇用了快九年的时间终于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
虽然这种蒸汽机车还比较原始,用后世的眼光看性能更是差的一塌糊涂,但是对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是无比的重要的。
这种蒸汽机车的出现会进一步降低大明的物流成本,让大明的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变得更加的快速起来。
而物流成本的降低则会让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降低,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低。
有了蒸汽机车的存在,煤铁复合体的煤铁循环将会更加的快速。
用蒸汽动力替代畜力,也能让以前因为动力原因不能修铁路的地方能修铁路了,进一步增加了铁路的通车范围。
而且蒸汽机车技术的突破还可以运用到其他的类型的蒸汽机上去,就拿杜仲胶的使用技术上的突破为例,这个技术让所有类型的蒸汽机的密封工作变得更加的简单,成本更低,密封性更好,降低了能耗,马力还增加了。
会让整个皇家集团的蒸汽机的性能都提升上一截。
另外这种马力的蒸汽机车已经可以运用在船上了,朱厚烇已经在推动正德十二型蒸汽汽车的船用型的研制了,其在船只方面的应用也会非常的广阔。
总之量产型蒸汽机车的出现让整个皇家集团运行的速度变得更快了。
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这种蒸汽机车的产能不足,一个月只能生产10辆左右,虽然已经在扩大产能了,但完全满足皇家集团的需要还需要很久.
至于朱厚照则是一直没回京城,甚至连万寿节和春节都没回京,除了时常传旨要粮草军资之外,就基本不过问其他事情了.
朱厚照是真的喜欢边镇啊,他在宣府练兵呆的无聊了甚至都开始巡视边镇了,甚至还抵近去观察河套地区.
“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这个是朱厚照的随行人员记录的朱厚照这一段时间的事迹。(上面一段是明史原文,不过是正德十四年的事情,朱厚照的身体还是很不错的。)
朱厚烇也知道朱厚照这是在憋着一股劲,想要再打一个大胜仗。
朱厚烇也不劝他,而是默默的把晋商们收集到的河套的情报给他送了过去,另外还把几个改造的比较好的熟知河套情形的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的蒙古俘虏送了过去,让这些蒙古俘虏去当带路党,去攻击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
也给朱厚照送去了足够的粮草和军资。
正德十二年就这样过去了。
在正德十三年的正月二十五,草原上的冰雪还没融化完毕,朱厚照就忽然率领五万骑兵分两路,一路2万人从榆林镇攻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部,一路3万人从大同攻黄河北岸的土默特部。
面对如此突然的攻击蒙古人完全没有防备,完全被打懵了,他们也想不明白明军怎么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摸到他们部落门口的.
带路党们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养精蓄锐了一冬天的明军骑兵,他们倍感无力。
虽然这些明军骑兵作战经验不足,骑术也不够好,但是他们胯下的战马依然膘肥体壮,他们士气高昂,作战意志很坚定。
这次五万明军骑兵还都是轻骑,人手两把燧发手枪,面对这种手枪骑兵蒙古人真的是没脾气。
而蒙古人的马则在经过一个冬天之后都已经变得瘦弱起来了,可谓是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
所以士气很快就崩了,哪怕是在家门口也是提不起作战意志,一触即溃.
战事的顺利虽然超出了朱厚照的预估,但是总参谋部也在战前做了相应的预案。
这一次突袭明军以很小的伤亡阵斩两千多人,俘虏了四万多蒙古人,其中大多都是老弱妇孺
但取得了如此大战果的朱厚照仍然不满足,继续分兵一万,让江彬带着去横扫了阴山南麓的蒙古人过冬的冬场.
再次阵斩三百多人,俘虏一万多蒙古人。
不是不想获得更多的战果,实在是有战斗能力的蒙古青壮见到明军就跑或者投降,而大量被俘虏的蒙古妇孺也拖住了明军继续扩大战果的脚步。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这就俘虏了五六万蒙古人,就不能让三万或四万蒙古骑兵去看守俘虏,分出一万人去扩大战果呢?
因为明军除了俘虏了这些蒙古人之外,还俘虏了四百多万只牛羊
第410章 得胜回京
在草原上,20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只羊,一户牧民4-5人拥有300-400只羊才能养活全家,这样一户牧民就需要6000-8000亩草地进行放牧,这也就是游牧民族必须进行游牧的原因,因为如此大量的牲畜能很快的把一个地方的草给吃干净。
如果牧民一家天天吃肉的话,那一年至少要吃100多只羊,以古代的畜牧技术和条件那很快就会坐吃山空,毕竟一场口蹄疫或者寒冬就会让牛羊死去一大半,更别提普通的牧民还要用活羊交税,所以蒙古牧民也很少杀羊吃,只有重要节日和贵宾来了,才会杀羊吃,就算杀羊也会优先杀不能怀孕的母羊、过多的公羊和无法过冬的弱羊。
所以肉食一直不是游牧民族的主食,游牧民族的主食是奶制品和粮食。
要是蒙古人能天天吃上肉,那还费那么多劲南下干什么?
游牧民族的生产力相对于农耕民族还是低的太多了,草原的地还是太贫瘠了.
正是因为如此,明军只俘获了五万多蒙古人,就收获了四百多万只牲畜,在这些牲畜中羊占了绝大部分,牛和马占比比较少。
如此众多的牛羊直接把明军骑兵们给弄得不知所措了,且不说他们在从军之前没有放过羊,就算放过羊面对如此数量级的牲畜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但不管这些牲畜也不行,四百多万只牲畜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明代一只羊的价值是半两银子,也就是一枚银币,这四百多万只牲畜能价值五六百万银币,这都够他们这次出击的所有军费了
如果这些牲畜得不到妥善的牧养,很快就会大面积的死亡或者逃散,而且春夏之时正是疫病的高发期,要是一个不慎这些牲畜会损失很多,毕竟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而且朱厚照在和众将商议之后,感觉这四百多万只牲畜对他们扎根河套有极大的作用,毕竟这些牲畜每天产出的奶制品能成为军粮之外的重要补充,中国人乳糖不耐受只是后世的谎言,明军也吃的惯奶制品,大量奶制品能够减少后勤的压力,对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很重要。
所以这四百多万只牲畜就这样阻挡住了明军骑兵进攻的脚步,他们开始驱使俘虏去放牧这些牲畜,河套地区其他的蒙古部落收到消息后不得不驱赶着瘦弱的牛羊,逃离明军,很多母畜因此流产,很多牲畜因此死亡
蒙古人也没办法,春天就是游牧民族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根本组织不起来反击的力量,就算组织起反击的力量,先不说能不能把明军赶走,就算能赶走,那也把春天的活给耽误了,到了冬天也不好过
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朱厚烇在接到消息后就立刻把准备好的五千多移民和一千多囚犯送往河套开始屯垦。
顺便还从应州之战的蒙古俘虏中挑出了三千改造的比较好的蒙古俘虏,一并送去了河套。
朱厚烇建议用这些蒙古俘虏开始在河套附近建立新的游牧秩序,给这些俘虏划分草场,让他们帮忙放牧,允许他们挑选被俘的蒙古妇孺组建新的家庭,用思想和利益去捆绑住这三千改造过的蒙古俘虏,让他们成为明军在河套地区的仆从军,毕竟五万明军骑兵在河套地区的消耗还是太高了,不可能一直在河套地区驻扎如此多的明军骑兵。
朱厚照在三月初八回到了京城,他这次回京城只带回了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他这次回来是朱厚烇强烈要求的。
一是给朱厚照庆祝胜利;二是朱厚烇想要借助这次大胜去解决掉京营问题。
河套之战的结果证明了朱厚照的胜利不是一时侥幸,让朱厚照的声望更隆,正好让朱厚烇借势。
反正河套的事情有江建功和江彬在负责,蒙古人也翻不出什么水花。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