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289节
宋朝王应麟《诗地理考·共和》:“古史,共伯和者,厉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共和,凡十四年,而后宣王立。”
按《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故曰共和。
总结一下就是周朝有一个名为和的共国伯爵,很有贤名,当时周厉王失政,共伯和代为行政了十四年,这十四年被称为共和之年,而十四年后还政给周宣王.
这个词的典故很快就在群臣的小声议论中传遍了在场的所有人
群臣看朱厚烇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在场的所有人都久经政治,自然不会认为朱厚烇会平白无故的想用这个年号,其中肯定有着深厚的政治意义。
而且共和的典故和现在情形还是很像的,朱厚烇就是那个有贤名的“共伯和”,代为行政。
朱厚烇用这个年号似乎在向天下人宣示,他会和嗣君好好相处,也不会恋战权位,最后一定会还政于嗣君.
想到这所有人都深吸了一口气,这样好像还真能说得通.
而且抛开典故不谈,光看字面上的意义,“共和”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也很不错.
更有心思活泛的人联想到南方之事,更是认为朱厚烇在借这个年号向南方传递什么信息了
此时,对于北京朝堂上的兖兖诸公来说,南方要造反还真不是什么秘密了,他们不少人都被南方的士绅派人劝说过,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坚定的留在了北方。
短短的时间内,在场的众臣们就想了很多很多,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人出声反对这个年号
“诸位臣工以为‘共和’这个年号如何?”朱厚烇见群臣讨论了很久,就再次问道。
他自然不知道群臣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脑补了很多的东西,他虽然记忆力很好,但是真没读过《汉书》之类的书籍,自然也不知道共和的典故。
他选用“共和”这个年号,所想表达的就是后世他理解的那个意思,虽然他也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的人领会不了这个词背后的深意,但他相信最终他们会领会到的
“臣以为‘共和’这个年号甚好!”杨廷和率先表态.
有了杨廷和的表态,其他大臣自然也都快速的跟上了,都对此表示了赞同
于是新皇的年号被定了下来——共和!
朱载堻登基之后,拜嫡母夏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恭安;至于生母荆王妃刘有容则是上了一个徽号慈安。
给生父荆王朱厚烇也加了两个字的尊号。
对此群臣也没人反对,毕竟荆王的尊号一大串了,荆王妃上个尊号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共和元年正月十五日,朱载堻临朝听政。
六岁的皇帝,端坐于奉天殿,身上依旧穿着孝服,这孝服要穿足足三月。
皇帝只是听政,就是坐上去装装样子,真正问政的是朱厚烇,是他进行各种决策,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十八年了
他最先做出的一系列的决策都是赏赐群臣、将士银两,以彰显皇帝恩德。这种赏赐主要是用来收买人心
就在这些日子里,朱厚照驾崩的消息渐渐传遍了整个大明,随着传播的还有那首《沁园春·雪》.
整个大明的百姓都沉浸在哀伤之中,不管怎么样,朱厚照在正德年间让大明的国力和国势一转颓势,上了好几层楼
让民生也肉眼可见的变好了不少
哪怕是在暗流涌动的南方,准备叛乱的人们也无法否认朱厚照的功绩,都愿意为朱厚照戴孝,也没有对朱厚照的庙号提出什么质疑.
倒是那首《沁园春·雪》让南方的文人们在惊叹的同时又表现的不屑于顾,谁让这首词名义上的作者是朱厚烇呢
南方的文人们掀起了写沁园春这个词牌的风潮,他们想做出一首诗去压倒这首《沁园春·雪》,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南方的诗人文征明更是叹道:“荆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然后新的年号不出意外的让南方的准备叛乱的人们误会了.
他们认为朱厚烇用“共和”这个年号是在向他们求和,有示弱之意
对此,他们竟然真的派使者来北京提条件了,提的条件就是朱载堻必须退位,朱厚烇放弃政权,一家人全部流放北美大陆,这样可以保全全家性命
他们甚至认为他们的条件给的很宽厚
对此,朱厚烇只能无奈的给他们一个字:滚!
不过战争还不会立刻爆发,毕竟现在还是朱厚照的孝期,在这个时间里发动战争,以朱厚照在天下的声望,主动发动战争的那一方会大大失分的.
不过双方都知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都在紧锣密鼓的为战争做着准备
而朱厚烇在二月份的时候却接连接到噩耗,先是杨慎前来报丧,说是杨廷和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七岁,然后是王琼,也是病逝,也是享年七十七岁
正德时代的老臣、名臣们在短短的日子里接连去世.
其实这些正德旧臣普遍都比历史上多活了几年,因为他们没有像历史上受到嘉靖的排挤和打击,嘉靖登基后对这些正德旧臣可是不怎么待见的.
而随着这些老臣的逝去,正德时代也彻底落幕了.
第591章 激怒
朱厚烇很快就开始着手对朝廷现有的行政架构进行改革了。
朱厚照驾崩之后,南北之间的矛盾就彻底失去了缓冲,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所以朱厚烇也不再有所顾忌,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起来了,他要快速的把朝廷的体制转为战时体制。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家集团国有化。
皇家集团虽然已经成长为一个横跨各界的庞然大物了,拥有着改变天下格局的强大能力,是朱厚烇的基本盘,但从性质上来讲,皇家集团就是一个独属于皇帝的商业组织,它虽然因为挂着“皇家”的名头,背靠着皇权有着各种特权,但还是改变不了它是一个商业组织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它虽然是商业组织,但干的事很多都不是商业组织能干的事情,是政府才能去干的事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中之国。
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必须把皇家集团国有化。
其实这事看起来挺复杂,做起来也并不复杂的。
首先朱厚烇下旨任命陈弘为皇家集团总裁,加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入内阁。
任命江建功为兵部尚书,兼近卫军提督,加少保,有资格入内阁听政。
总参谋部与隶属皇家集团的总装备部,总后勤部并入兵部,这三部部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推动兵部进行组织架构改革。
皇家集团和兵部是在未来的战争之中最重要的部门,也是朱厚烇最为重视的部门,所以他给陈弘和江建功加少保。
少保为三孤,品级为从一品,比六部尚书正二品要高一级。
另外皇家集团里的重要部门也都拆分了出来,加入朝廷的行政序列,比如大明皇家银行和铁道部,都被分拆了出来,这两个部门的主官所定品级都为正二品,与七卿平级
至于其他的部门则没有进行拆分,一是因为这还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改革,不宜动的太大,要慢慢的去改革;二是皇家集团的其他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能更好的去发挥力量
皇家集团剩下的部门,也都按照重要程度被评定为二级部门或者三级部门,二级部门的主官被定为从二品级别的官员,三级部门的主官被定为正三品的官员.
然后依次类推,基本上皇家集团的各级管理者都有了行政级别,成为了管理这个国家的官员,从此之后他们的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皇家集团内部了,而是去管理整个朱厚烇现在控制地区的相关事务了,比如矿业部、重工业部、轻工部、航运部等等,他们所负责的职能范围都有了巨大的扩张.
朱厚烇的这一系列改革直接惊呆了所有人,首先就是皇家集团内部,这可谓是天上掉馅饼了,甚至比天上掉馅饼还夸张,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们竟然能够成为大明的官员,很多人为此欣喜若狂,特别是福建陈家,陈弘默默无闻了这么多年,没想到此时竟然一步登天了
整个集团的士气都被激发了起来,对朱厚烇更加的忠诚起来了.
在朱厚烇看来,这是一个夯实一个基本盘的行为,毕竟皇家集团的人都有着“从龙”之功,这些行政级别就是给他们的奖赏。
而且朱厚烇早就看大明的政治架构不顺眼了,六部的职能太过宽泛,各级官员的数量也不足,看似什么都管,但其实那点人手能管好一小部分事务就不错了.
这样的政治架构只能粗糙的去管理这个国家.
然后惊呆的就是京城的各级官员了,他们没想到朱厚烇竟然一下子提拔了如此多的官员,最重要的是这些官员还都不是读书人出身,都没有功名,而且都是通过皇家集团自己的教育体系出来的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啊!
不少官员都上疏反对此事,但此时京城里的文官的力量已经降到了最低,因为反对朱厚烇的文官都早就辞官跑到南方去了,留在京城里的都是支持或者倾向朱厚烇的文官们,所以他们的反对注定不会引起什么风浪.
他们也很快放弃了反对,他们本身都多多少少和皇家集团有着利益上的牵连,而且也知道自身的力量不足,反对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最重要的是朱厚烇这一次政治改革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在做减法,他们的官位是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的。
而且朱厚烇还下旨把各级官员的俸禄都提高了,提高到与皇家集团相同级别的官员平齐,基本上每个官员的俸禄都是之前的十几倍了
在朱厚烇看来,大明的官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数量级的官员去治理一个农业国也许够了,但去治理一个工业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还会继续做加法,而且工业国的生产力也能承担这么多官员
其实朱厚烇并不是不能容忍士绅出身的文官们,他无法忍受的是士绅们通过科考占据了绝大多数官位,然后利用这一点不断的给他们那个团体争取特权.
其实这样也没错,人的本性如此。
但是他们却挡了朱厚烇的路,朱厚烇想要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成为工业国才能打破王朝周期律.
而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控制了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他们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愿意配合朱厚烇发展生产力,还对已有的工业革命成果虎视眈眈
这其实就就是双方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朱厚烇也明白这是大明封建势力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反扑,只要打败这次反扑,那大明的未来就是一片海阔天空.
京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南方,自然引来了一片骂声.
朱厚烇的这个举动简直是戳到了文官们的命根子,他们最为自豪的就是他们读书人的身份,他们的功名,这是他们特权的来源,而这一切却被朱厚烇无情的给打破了,怎能不让他们气急败坏呢
第592章 战争准备
陈弘和江建功的履历立刻被放到放大镜下观察
江建功还好,身份地位是跟随朱厚照南征北战一点点挣出来的,但仍然引起了文官们的不满,一个武夫成了兵部尚书,这是上百年都没出现的事了,这个位置一直都是文官把持着的.而且在文官们看来这个武夫的出身还只是一个荆王府的一个家奴.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至于陈弘就更让人愤怒了,一个商人家出身的人,只是给朱厚烇当了二十年的随从,竟然就直接官居一品,还成了华盖殿大学士,直接入内阁了?
一个没进过学的商人之子竟然成了大学士,这让所有文官们都无法接受.
要知道在文官眼里,内阁大学士是无比神圣的,还一直都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能进入内阁的哪个不是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之士?
结果朱厚烇这些举动直接摧毁了内阁大学士的所有神圣性.
这怎能不让他们愤怒呢?
除此之外,朱厚烇给皇家集团的人授官也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几十年才能当官的,而这些皇家集团的人,只是一些商人,不知经义八股,却就这样当上了官,这种对比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总之,南方和北方就此展开了一场骂战,这个时候的报纸已经比较发达了,所以大家都在报纸上各种发表文章
南方的士绅们直接称皇家集团出身的官员为“新时代的阉党”,认为他们虽无阉人之实,但行阉人乱权祸国之事,并认为朱厚烇这么做完全就是奸王一个,是会让大明亡国的
南北双方你来我往骂的不亦乐乎,此时北京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因为南方从高层到底层的官员都对北方朝廷离心了,北京朝廷也拿参加骂战的南方士人没有办法,这让他们更加嚣张起来了.
南方士人们也拿出了他们的看手好戏,一起去孔夫子的文庙进行哭庙,哭诉朱厚烇的种种轻慢儒学的暴行
在这场骂战中,双方逐渐都展示了各自的政治理念,也让更多犹疑不定的人下定了决心.
支持北京朝廷的人向北京朝廷靠拢,支持南方叛乱势力的则向南方靠拢.
很多士绅原本很犹豫,但是发现支持南方势力的声势要比北京朝廷要大,就纷纷站队南方势力.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