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147节

  中原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道。

  保障后勤,这是每一个将领都要考虑的,这也是官渡之战的取胜关键是火烧陈仓,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粮道被断补给跟不上退兵。

  但是游牧民族他们打仗,就是将牲口群乃至于整个部落带上,所以他们经常可以奔袭千里,而不用担心补给的问题。

  实在不行就在附近抢好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大的变革不是使用骑兵,其实中原早就使用骑兵了。

  真正“胡化”的,是赵国的后勤体系。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能够奔袭匈奴王庭,也是因为大汉骑兵的后勤体系也已经“胡化”,所以才能撇开粮食补给的困难,奔袭千里封狼居胥。

  敦煌的春耕没有完成,而城内的粮食也不多。

  伊匐则带来了大量的牲口,他们直接在敦煌附近放牧,将农田变成牧场。

  所以伊匐其实带来的高车人足足有三四万,对外号称十万,当然真正能骑马作战也就是万人,将敦煌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对于高车人来说,唯一的风险就是他们的牲口也都怀着孕,马上就是接羔期了,长途驱赶畜群已经导致了很多马牛羊流产,伊匐等于是和北魏人换家,如果秋天之前攻不下敦煌,就轮到他们高车人饿死了。

  伊匐这次也算是全家老小一波流,他将主要的骑兵都安置在了玉门关附近,而部落的大部分人则留在敦煌附近放牧,因为对于北魏来说,能够救援敦煌的唯一通道就是玉门,只要堵上玉门关,伊匐就可以和敦煌守军耗到秋天。

  但是最近伊匐的围城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

  “开城接应!”

  敦煌城内守将令狐虬一声令下,敦煌城内的步卒立刻冲出了城门,将追击的高车人吓退后,接应一群驱赶着牲畜的骑兵入城。

  在高车人的骑兵集结完毕前,敦煌的城门重新关上,负责围困敦煌的高车将领只能作罢。

  这已经是本月发生的第三次了。

  突破高车人包围,护送牲畜进城的,都是从西域赶来支援敦煌的汉人。

  昭武九姓的商人购买牲畜,甘凉西军护送牲畜冲破高车人的包围,才将这些宝贵的食物送进城里。

  而平均每送一头牲畜进敦煌城,就要牺牲掉一名甘凉西军士兵。

  但是为了支援敦煌,西域的甘凉西军们都在向敦煌附近集结!

  敦煌是整个北魏最西边的城市,也是照耀西域的汉家旗帜!

  只可惜敦煌附近的甘凉西军还是太少了,面对上万的高车人,他们只能用这种飞蛾扑火一样的行动来支援敦煌。

  令狐虬看着满身是血的甘凉西军士兵们,眼睛也湿润了,多好的儿郎啊,不应该牺牲在这样的地方。

  令狐虬又看向郡守府,元荣这位敦煌郡守自从高车人围城之后,就一直躲在郡守府内抄写佛经。

  前些日子还让城内百姓在郡守府高处建造了一座佛堂,召集了全城的僧人在佛堂中诵经祈福。

  佛堂中钟声阵阵,令狐虬长长的叹气,敦煌城内的粮食已经开始短缺,西域汉人的支援,不过是给城内守军和百姓一些希望,这点牲畜还不够敦煌城内军民一天吃的呢。

  令狐虬想要阻止这些甘凉西军们的送死行动,可是他也知道对于绝境中的守军来说,希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希望,那敦煌城就要失陷了。

  令狐虬是河西豪族,他很清楚凉州的情况,玉门被断,除非朝堂派遣大军,要不然以凉州的兵力,根本无法解敦煌之围。

  但是洛阳的大军抵达敦煌,走过来都要到秋天了,那时候敦煌也早就失陷了。

  而且朝廷真的会出兵吗?

  这些年朝堂对于西北防务日益松懈,吐谷浑人攻占西平,朝廷也一点反应没有,最后还是新任护羌将军苏泽夺回了西平城。

  只可惜这位英勇善战的护羌将军苏泽在河州。

  令狐虬胡思乱想着,就算是苏泽在凉州,也不可能突破玉门支援敦煌吧。

  只能继续熬了。

  看着因为畜群进城而露出笑容的士兵们,令狐虬也只能挤出笑容,对于被围困的城池守军来说,希望就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

  ——

  “苏将军要带兵巡视西海郡?”

  已经将公署搬到了西平的河州别驾高仁,惊讶的看着苏泽。

  苏泽点头说道:“湟水三城的防务,就要交给高别驾了,抱罕城内有我的长史苏绰,这段时间吐谷浑人应该也不会大举进攻的。”

  高仁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苏泽要在这时候巡视西海郡,还要带走麾下两千正兵和三千辅兵,他真的要去巡视西海郡?

  还说是苏泽要带兵去西海郡建城?

  高仁猜不透苏泽的心思,但是他也没有理由反对。

  苏泽在河州的威望,远远超过了金城那个没有存在感的河州刺史李世哲,高家也不是苏泽的嫡系,只是靠拢苏泽的地方豪强,真正的军事机密苏泽也不会和他商议。

  而且河州早有消息,苏泽想要在西海筑城,带兵去保护筑城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这次“出巡”,苏泽带走了积攒了一个冬季的牲畜和干粮,还是让高仁有些忐忑,苏泽不会是要去攻打吐谷浑吧?

  这点人也打不上高原啊!

  苏泽将大局委托给高仁,又留下慕容绍宗在西平城,苏绰在抱罕城,带上侯景和一众亲信,骑着马向青海湖方向而去。

  明天万更。

  最近都写迷糊了,前文有点小修改,大家可以更新再看下,修改的剧情也不影响后文。

  彩蛋章是河西地图。

第180章 如邓艾故事(5k)

  洛阳,尚书台。

  一名门下省的著作郎站在尚书台的议事堂内,用不耐烦的语气催促道:“游仆射,宰相们等着您的意见呢?”

  太常卿、尚书右仆射,镇东将军游肇提起笔,但是他的笔尖根本没有蘸墨水,空白的绢帛上一个字都没有。

  这名著作郎有些不耐烦了,门下省贵于尚书台,如果不是这位游尚书仆射还兼任散骑常侍,这名出身世家的著作郎都要转身离开了。

  不过他还是忍耐住不满,好言好语的催促道:

  “游仆射,门下省的宰相们等着您的意见呢?”

  游肇放下笔说道:“我的意见?我请朝廷发兵凉州,朝廷就会发兵凉州吗?”

  这名著作郎连忙说道:“太后已经有了旨意,国库空虚,还是不要再起刀兵为好。”

  游肇冷哼说道:“既然如此,那还要本官写什么?西域之重在敦煌,敦煌一旦丢了丝路就要断绝,但是诸位宰相不是早已经议定不发兵了吗?”

  著作郎低下头。

  凉州刺史的求援消息送到洛阳,门下省的两位大王平日里斗的厉害,但是对于西北战事的意见出奇一致——不救。

  清河王给太后的理由是,敦煌本来就夷狄之地,丢了就丢了,朝堂还能省下西北驻军的钱。

  江阳王的理由是,从洛阳出兵救援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出征士兵需要恩赏,国库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了。

  门下省形成了统一意见,所谓咨询游肇这个前凉州刺史的意见,更像是两位大魏宗王推卸责任的行为,他们都不想要承担主动放弃敦煌的责任,希望这个意见交给尚书台来提。

  尚书台将这个活儿推给了最熟悉凉州事务的游肇,他曾经做过凉州刺史,熟悉凉州事务,当年敦煌改军州为郡,就是在游肇手上完成的。

  游肇在凉州五年,那时候还是孝文帝在位期间,北魏的黄金时期,那时候高车人、吐谷浑人都恭顺,经常从凉州入贡洛阳,西域诸国朝贡的使者也不断,孝文帝亲自规划四夷馆,在招待这些异国使节。

  可现在不过二十年,高车人明目张胆的围困敦煌,吐谷浑人侵占河州,西域诸国的使者也不再来洛,转而向嚈哒称臣纳贡,游肇很想知道这大魏到底怎么了?

  这名著作郎真的急了,他用哀求的语气说道:“游仆射,请您提个意见吧,不要为难下官了。”

  游肇这才提起笔,他想起了前几日,陈留公主的家令带来礼物拜访自己,想要给护羌将军苏泽求官的事情。

  护羌将军苏泽收复西平城的报捷文书送到洛阳很久了,但是有关他的赏赐依然没有下来。

  执政的清河王认为,西平城是凉州所属,苏泽作为负责河州羌人事务的护羌将军,收复西平并不是他职责范围。

  清河王认为苏泽是为了功劳私自挑起边衅,也就是因为他运气好所以才收复西平,如果朝堂奖励了他,那下一次苏泽为了军功,就会更进一步挑起和吐谷浑人的战争,将朝廷拉进西北战争的泥潭。

  所以清河王不仅仅反对奖赏苏泽,甚至还想让朝堂派出使者,去河州斥责苏泽。

  和清河王针锋相对的江阳王元乂也据理力争,认为苏泽立下这样的功劳却不奖赏,会让所有边镇的将士灰心,不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所以江阳王元乂主张奖励苏泽,提议升苏泽的武职为安西将军。

  四镇四征四平四安,这是北魏的正号将军,安西将军比护羌将军高一品,授田和免役都有所增加,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开府征辟的朝廷正职人数增加到十人。

  如果苏泽升任安西将军,他就可以多授予五人朝廷的正品官职,这对于急需招揽人才的苏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剩下的封妻荫子,苏泽暂时用不到,不过也是朝廷的荣誉。

  清河王反对,而官员升迁任免又是礼部尚书崔亮的职权,这件事就这样搁置下来。

  游肇提起笔,在绢帛上写下了自己的建议,然后交给这名著作郎。

  ——

  门下省内。

  所谓宰相坐而论道,所以在门下省内部,宰相和执政们都是有固定席位的。

  不过北魏的宰相制度,还没有到隋唐那么完善,宰相还是以“内朝官”的参谋身份,在协助皇帝或者太后处理政务。

  但是胡太后确实没什么执政能力,所以如今北魏的政策,都要经过门下省盖章才会发给尚书台执行。

  清河王元怿看完了游肇所写的建议,不情愿的交给身边的江阳王元乂,几名宰相们都看完了之后。

  江阳王元乂开口说道:“就按游仆射的建议,迁护羌将军苏泽为安西将军,带兵支援敦煌,诸位有异议吗?”

  元乂问完,清河王一党的重臣也都不说话了。

  游肇是朝堂对凉州最了解的大臣,在已经确定不会派遣进军前往河西平叛的基调下,游肇的建议也不是不能反对,只是在反对游肇建议的时候,你必须要提出一个更合理的建议。

  很显然,在场的大臣们都提不出更好的建议。

  包括清河王在内,如果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人能够承担丢失边郡的历史骂名。

  既然游肇提了意见,让苏泽去支援敦煌,如果敦煌真的被高车攻克,则就是苏泽这个安西将军的责任了。

  想到这里,清河王元怿微微点头,看到元怿点头,吏部尚书崔亮也点头。

  门下省难得达成了一致意见,门下官员立刻召来翰林学士,当场拟定了门下堂除,交给胡太后盖章确认,然后通过函使发往河州。

  ——

  “命令大军在山谷附近结营休整。”

首节 上一节 147/3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