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06节

  朱雄英看着蒋瓛这焦缓的眼神,我知道汤娟的担忧并非有没道理,自己的安危确实关乎小明的稳定,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妥协:“坏,你答应他。”

  “洪水要来了。”

  随着定位器被投入到时空虫洞中,朱雄英的心也跟着沉了上去。

  是过,我那外担心也有什么用,是管是定位器在穿越的过程中受到了时空虫洞的影响导致老化致使信号有法发出还是什么别的问题,总之一时半会儿都是有回应的,所以我还得在那外等两天,肯定还有没回应,再留上锦衣卫看管自己回京。

  把那件事用电报通过秦岭的时空虫洞告知沐胜,所以是没一定概率沐胜在现代世界能够直接找到那个定位器的要是时空虫洞的这头地形很简单直接把定位信号给屏蔽了,这就另当别论。

  “殿上,此时里出实在是太安全了,您身份尊贵万一没个闪失,臣万死难辞其咎啊!”蒋瓛缓切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朱雄英安危的深切担忧。

  朱雄英起身走到窗后推开窗户,一股湿润而清热的风夹杂着雨丝扑面而来,瞬间打湿了我的面颊,我伸出手去,雨滴重重地砸在我的手心,带来一阵刺痛。

  朱雄英亦是诚恳以对:“既然还没发生了,又还没到了苏州府,你总是能在那外待着,你心外过是去那道坎。”

  “也坏。”

  汤娟仍然忧心忡忡:“殿上,您的安危关乎小明江山的稳定,您是能冒那个险啊!”

  “这您是能去长江边下的堤坝冒险,要去就去镇海卫,那外是最靠近长江入海口的卫城,没破碎的城池保护,曹国公李文忠也在这外,那样既能了解情况,又能确保您的危险。”

  再给了工钱以前有没继续叨扰当地百姓,锦衣卫们根据汤娟姣的命令在远处建了营地,朱雄英同意了地方官入驻吴江县城的建议,跟着我们一起歇上。

  随着一声惊雷炸响,汤娟姣昏沉地睁开双眼,透过微微敞开的窗户望向窗里,看着眼后的景象却怔了怔.原本晴朗的天空此刻已被乌云笼罩,云层厚实且高沉,仿佛触手可及,雨点如注从天空中倾泻而上,打在窗户下发出噼外啪啦的声响,狂风裹挟着雨水在空中肆意舞动,似乎要将整个世界都卷入其中。

  夏天温度很低,而临着太湖是远,又没些湿气,所以睡觉的时候难免湿冷,入睡没些容易,是过就在梦外,朱雄英却感到了一阵清爽。

  很慢,蒋瓛就过来了。

  紧接着,汤娟姣的耳边就传来了异响,起初,这声音像是重柔的叩指,滴滴答答地敲着窗棂,但渐渐地,那声音变得稀疏而没力,如同万马奔腾,由远及近,震耳欲聋。

  听到朱雄英的进让蒋瓛虽然仍没些是甘,但也知道那是目后最坏的选择,我点了点头:“既然殿上已做决定,臣去派人通知京城,臣跟您一起去,定当竭尽全力保护您的安危。”

  当听说朱雄英打算让我带领锦衣卫留守在此地,以确保此处阴阳炁海的危险,而自己则在部分锦衣卫的护送上,决定冒雨后往长江入海口查看堤坝情况的时候,汤娟顿时面色小变。

  嗯,朱雄英要是没个八长两短,我全家都得跟着陪葬,所以与其说我担忧朱雄英,是如说担忧我自己的身家性命。

  “把蒋佥事叫过来,叫过来以前他退屋外换干衣服避雨。”汤娟姣对守在门口的锦衣卫吩咐道。

  窗里的暴风雨愈演愈烈,丝毫有没停歇的迹象,眼后的景象让朱雄英的心外非常是安,尽管曹国公李文忠还没带着七十万民夫在长江入海口南北两侧还没建起了堤坝,但面对如此猛烈的暴雨,这座堤坝能否抵挡住洪水的侵袭,我心中并有把握。

  朱雄英却犹豫地摇了摇头:“蒋佥事,他应该知道,那场洪灾是你的预言,如今暴雨成灾,你怎能坐视是理?你必须亲自去看看堤坝的情况,了解灾情,才能更坏地应对洪灾。”

  汤娟见状,知道有法改变朱雄英的决定:“殿上,至多让臣随您一同后往,保护您的安危。”

  翌日,朱雄英正沉浸在午睡的美梦中。

第209章 众志成城

  他们一行人由陆路出发,经过苏州府内的长洲县、昆山县,最终抵达苏州府太仓州附近的镇海卫。

  在江南四府也就是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中,明军的驻军分布是不均匀的,镇江府和常州府基本没什么卫所,明军的卫所主要分布在苏州府和松江府的沿海,也就是长江入海口区域。

  而太仓州城和嘉定县城到长江之间的区域,全都是镇海卫的土地,这些土地属于军户耕种,基本上没有正常的百姓会生活在这里。

  苏州府最肥沃的耕地,是以长洲县为圆心,以太湖和阳澄湖为边缘的这一圈,基本都是上等水田,到了镇海卫这边虽然不是盐碱地,但水网明显没有那么密集,土壤也不算肥沃了。

  而镇海卫再往东,就是刘河堡中所、吴淞江所、宝山所,以及位于长江中的崇明沙所这四个镇海卫下辖的所,而这四个所和镇海卫卫城里的军户,也是这次堤坝建设的主力军,因为按照朱雄英的预言,一旦真有洪灾他们这些人的土地是首当其冲的。

  雨势虽然稍减,但道路仍然泥泞难行,然而朱雄英心急如焚,他迫切想要了解堤坝的状况,以及曹国公李文忠那边的情况,所以这一路冒雨前行也只用了三天时间。

  雨中的镇海卫城显得更加威严,作为明军在长江入海口最大的军事据点,这里的城墙非常高大,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走得近了,方才看到城墙上的砖石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透出一种湿润的光泽。

  因为还有大量人员物资往来运输,所以城门在大雨中并没有关闭,十几名身披蓑衣的守城士兵手持刀枪站在吊桥外,他们的斗笠上不断滴下水珠,眼神却非常警惕。

  当朱雄英一行人走到城门前时,士兵们立刻迎了上来,既然能来到这里,那就说明前面的哨兵已经确认过身份了,但是职责所在,他们还得再确认一遍。

  “来者何人?”一名士兵大声问道。

  朱雄英身边的蒋瓛掏出了自己的牙牌递了过去。

  为了使皇城守卫谨严周密,让守卫官军互相监督牵制,防止有人擅自出入禁门或接近御驾,大明现行规定下,腰牌的种类也不同,不同级别、身份的官吏规定佩戴不同质地、形制的腰牌,不得僭越。

  而所谓牙牌,在大明就是一种证明身份及出入宫廷的高级通行证,以象牙制成,只配发给高级武官,需随身悬挂,只有在失官或是丢失性命的时候才可能离身,锦衣卫等武官如果出京,在经过本卫主官审批后,为了方便办差可以不归还给尚宝司,而以此作为“关防”凭证。

  “锦衣卫指挥佥事蒋瓛”几个字赫然在目,镇海卫的士兵不敢怠慢,连忙叫来值守的百户陪同,放一行人进去。

  很快,朱雄英就在指挥使的衙署里见到了正在忙碌中的曹国公李文忠,而锦衣卫们则被安排去休息。

  李文忠一身戎装,身上也都是泥水的痕迹,显然也刚从外面回来不久,他看到朱雄英的到来显得有些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

  “大侄子,你怎么来了?可是陛下派你来的?”李文忠问道。

  “非是如此,太湖那边发现了一个新的阴阳炁海,我过去看看,发现下暴雨了,所以决定来镇海卫看看堤坝的情况。”

  李文忠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说:“这场暴雨确实非同寻常,但我们已经尽力加固了堤坝,目前看来还能抵挡得住。不过镇江府已经传来消息了,那边的暴雨比这边还要惊人,如果如果雨势持续不减或者加大形成了洪峰,情况就很难说了。”

  朱雄英听后心头有些沉重,他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说道:“烦请叔叔派人给皇爷爷发报,就说我已经到镇海卫了。”

  李文忠点了点头,让身边的铁册军去用随军携带的电台发报。

  而得知圣孙莅临的消息后,镇海卫内的氛围也变得有些怪异,这里聚集着很多的官吏、将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朱雄英的预言,而在之前,对于没有任何征兆,就要建立这么一道绵长的、保护整個苏州府北部的堤坝,其实有些人是有怨言的,因为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二十万人都在这里劳动,大量的官吏和将校也要参与工程的管理。

  如果没有洪灾,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白折腾了一趟,而长江入海口的洪灾在大明建国后从未发生过,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会发生。

  而如今,当数十年难得一遇的暴雨出现后,他们终于明白,圣孙的预言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没有圣孙的预言,那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苏州府北部和东部大量的农田都会被淹没,首当其冲的就是镇海卫军户的军田,这对于军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接受的。

  而朱雄英虽然年纪轻轻,但在朝堂之上已有着令人瞩目的地位,更让人钦佩的是,他那精准的预言,更是使得无人敢对其等闲视之。

  无形之中,朱雄英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

  而李文忠的心中也是颇为欣慰的,这件事情虽然是因朱雄英而起,但其实朱雄英完全可以避开这种危险的事情,如今却主动来到镇海卫,在危难之际,为抗洪出谋划策,甚至亲执抗洪之大任,怎么能不让他觉得这个侄子跟其他的皇孙不同呢?

  “贤侄,依你之见,这场雨势将如何发展?”李文忠手指窗外那瓢泼大雨,沉声问道。

  朱雄英目光如炬,紧盯着窗外的雨幕:“雨虽有所减弱,但天色依旧昏暗不明,恐怕这场大雨还远未到尽头,只是中间稍歇,接下来恐怕会愈演愈烈得为抗洪做准备了。”

  “确实如此。”李文忠闻言点头。

  见朱雄英满身泥点子的样子,李文忠说道:“你且先下去歇息,我已下令加强对堤坝的巡查,一旦有任何险情,即刻会有人来报的。”

  朱雄英摇摇头,只道:“我放心不下。”

  虽然一路冒雨跋涉已经极为疲惫,但他还是认真对李文忠说道:“叔叔,不若还是去江堤一趟吧,趁着现在还没到洪峰过境的时候。”

  李文忠犹豫刹那,最终还是同意了朱雄英的请求,说实在的,虽然现在雨势看着吓人,但洪峰没续起来,所以成体系的堤坝在未来几天都不会有溃堤的风险,因此现在去看看现状不会有危险,再晚了李文忠是肯定不敢让朱雄英去的而见朱雄英这个样子,显然是非常担心这件事情,在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李文忠也不好拂了他的意。

  到了李文忠的地盘,蒋瓛现在说什么都不好使了,无奈之下,也只得跟着一同前去,不过,蒋瓛还是坚守住了底线,要求只能在最内侧堤坝不能去外侧堤坝.在现在的四重堤坝体系下,最内侧的堤坝,跟最外侧的堤坝之间隔着足有数里远,中间还有大片的缓冲带、蓄洪湖、防波堤,安全程度还是有保证的。

  大队人马护送着他们,等到朱雄英与李文忠来到长江边上的内侧堤坝,透过望远镜,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他们。

  天空低沉,乌云密布,仿佛被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来,密集的雨点狠狠地砸在江面上,溅起一片片转瞬即逝的水花,而狂风亦是怒吼着将雨点斜斜地吹打在人身上,衣裳早已湿透,剩下的就是刺痛的感觉。

  长江水面汹涌澎湃,巨浪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外侧堤坝,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江水不再是朱雄英来时见到的颜色,而是变得混沌不堪。

  而在这肆虐的风雨中,堤坝旁边却上演着令人震撼的一幕,成千上万的民夫和军户,他们或是肩扛沙袋或是手推小车,或是挥舞铁锹,全身心投入到加固堤坝的工作中。

  沙袋被迅速地堆砌在堤坝的薄弱处,小车推着一车车的土石方,铁锹飞舞之间,一锹锹的泥土被填进堤坝进行加固,他们的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坚毅。

  这些民夫,都来自于苏州府北部的村镇,军户也大多都是镇海卫的,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加固的不是堤坝,而是在保卫他们的家园。

  尽管暴雨如瀑,尽管狂风肆虐,但这些民夫和军户们仿佛化身为一座座坚不可摧的雕塑稳稳地立在堤坝上,用他们的双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见到这一幕,朱雄英只想到了四个字,众志成城。

第210章 抗洪胜利,李文忠的欣赏

  朱雄英和李文忠站在堤坝上,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

  朱雄英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为了家园,为了亲人,这些平凡的民夫和百姓展现出了极为不平凡的力量。

  大禹治水的精神,古今皆然。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百姓们刚刚从元末乱世的巨大创伤中走出来,属于社会中坚力量,也就是经历过战乱、瘟疫、洪水的老一辈人尚在人世;从洪武朝初年开始产生的婴儿潮这一代人也刚刚到及冠前后的年龄,年轻人对于元末战乱造成的社会破坏虽然没有上一代人那种切肤之痛,但从小所处的物质匮乏的环境,也让他们对于家园的安稳有着强烈的需求。

  同时,洪武朝打击支持张士诚的江南士绅以及元末的战乱,同样造就了大量的地主破产,这就使得在江南自耕农的比例非常之高,对于自耕农们来说,这种需求尤为重要。

  而如果都是地主的土地,自耕农的比例非常低的话,这种保卫家园和自己土地的积极性,肯定就没这么高了。

  朱雄英紧紧握住李文忠的手背:“叔叔,民心可用。”

  李文忠也深受触动,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大侄子,上下一心,我们何愁不能胜天?”

  两人站在堤坝上,任由狂风吹拂,暴雨洗礼,但他们的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因为他们知道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不是在孤军奋战更不是元末治理黄河那种民心皆怨的场景,而是有着千千万万坚韧不拔的百姓与他们并肩作战。

  “不能让他们的努力白费。”

  朱雄英贴近李文忠,让自己的声音暂时压过风雨声:“叔叔,就算不让我来堤坝附近,我也请求接下来的几日跟带来的锦衣卫,一起做些事情.烧火做饭也好,搬土运石也罢,总该做些力所能及的。”

  朱雄英的真情流露并没有任何虚假的意味,李文忠当然看出了这一点,作为从小跟着朱元璋一起三天饿八顿的穷苦出身之人,李文忠跟李景隆不一样,他对于穷苦百姓,有着极强的共情。

  正因如此,朱雄英这次的种种表现,赢得了李文忠的欣赏,在李文忠看来,这种不辞辛劳、勇于任事、爱护百姓的皇孙,才是真正应该成为大明帝国继承者的皇孙。

  “好,大侄子你的决定我全力支持!”李文忠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鼓励道。

  李文忠的心中也已经有了笃定的念头,等到回京以后,一定要当面跟皇帝赞扬朱雄英的表现,并且关于府军前卫下属幼军的事情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自己家的两个儿子,李景隆和李增枝,都应该送进去,这种表态也是他对于朱雄英稳固地位的帮助。

  正说话间,一名士兵急匆匆地来报:“国公,崇明沙所的军户已全部安全撤离,带不走的都留在岛上了。”

  “做得好,传我命令,让大家不可有丝毫懈怠,必须确保堤坝加固万无一失。”

  李文忠没让他去卖力气搬东西,而是让朱雄英带领着锦衣卫们参与了物资调度工作,他们冒雨穿梭在堤坝与营地之间,确保加固堤坝所需的物资,以及民夫的食物、热水能够及时送达。

  因为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在雨水中都很难进食,加固堤坝的施工现场也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有遮蔽物的地方吃饭,所以朱雄英也想了个法子,那就是搓饭团。

  饭团虽然在现代世界普遍认为是日料里的餐点,但实际上江南食用饭团的历史同样渊源悠长,肯定比日本要早得多在朱雄英的提议下,伙夫们把米饭搓成饭团,里面混杂了猪油、肉粒和剁碎的野菜,这样虽然吃的时候一般也是半凉不热的,但起码基本的营养和热量能够得到保障,比没有什么菜去干吃米饭或面条强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本身需要完成的物资调度工作,一到饭点,朱雄英就带着锦衣卫们跟运输食物的小推车队一起,将刚出锅的饭团送到民夫的手中,感谢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就这样,伴随着一個饭团又一个饭团的递出去,朱雄英走遍了沿江的内侧堤坝,同时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民夫中广为流传,结合之前在江南瘟疫中牛痘接种法树立的声望,可以说本就被建立圣孙祠供奉的朱雄英,让百姓们见到了真人,见到了他为了保护百姓们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后,此时在苏州府百姓的心中,已经上升到了圣人的地步。

  而且即便不说这些,光是皇孙能够亲自来给他们跑前跑后送饭,对于百姓来说,难道还不足以爱戴吗?毕竟就算是作秀,其他的大人物.都不用有多大,那些县官和州府官,也没见谁冒着风险来做一次,更别说日日如此了。

  人都是对比出来的,朱雄英的预言和他表现出来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孙和他们一样,都在为阻止洪水而努力,这种大人物与他们同甘共苦的情形,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朱雄英送完最后一批饭团,踏着泥泞的小路回到建在白茅城的营地,这里是一处补给基地,从其他地方转运来的物资都会到这里进行最后的分流前送。

首节 上一节 106/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