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11节
而后,哈马力丁又提到了明军的军事行动。
朱雄英点了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兀纳失里咎由自取,天兵惩戒乃是理所应当之事,对于哈密城和吐鲁番城,黑的儿火者大汗是怎么看的?”
哈马力丁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哈密城被攻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大汗不得不担心大明是否会继续西进,所以派我率领使团前来朝贡,希望能与大明携手,共同维护西域的稳定。”
朱雄英听后,眉头微皱,思索片刻后说道:“西域的稳定对大明也同样重要,我们也不愿看到战火蔓延伤及无辜,具体怎么谈,到时候陛下自然会交由礼部官员与你们协商.我個人想问的是,你的此次来访是否带来了足够的诚意?若是贵国只想试探一下大明的虚实,在大明和帖木儿汗国之间左右逢源,恐怕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两边都不讨好。”
朱雄英的话语很犀利哈马力丁一时有些不好回答,毕竟说到底,东察合台汗国该如何在两个万里大国之间自处,也不是他能拿定主意的事情。
或者说,谁强就跟随谁,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当然了,如果一方强大且流露出了要吞并东察合台汗国的意图,那么东察合台汗国必定会与另外一方唇亡齿寒。
但同时哈马力丁也意识到,这位圣孙殿下的话语里流露出来的意思,显然是大明对于帖木儿汗国这个潜在的敌人,是有一定战略考量的。
因此,哈马力丁只能勉力答道:“我们大汗希望能够与大明多多交流,一起维持西域的稳定。”
朱雄英点点头:“不远万里而来,你们的诚意我看在眼里,也相信这次朝贡能给你们和大明之间带来一些好的变化,有空的时候我会将你们的意愿转达给陛下。”
哈马力丁听后,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多谢圣孙殿下,您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不过,战争可以靠交流来阻止,和平却不是靠交流来维系的。”
朱雄英说了一句饱含深意的话语,经营西域是大明的既定战略,毕竟现在随着北元的彻底解体,北方草原上面的势力在未来的很多年内都不成什么气候了,而帖木儿汗国作为唯一有跟大明相同体量的竞争对手,很显然是一个威胁,而且在历史上也确实做出了万里东征的壮举,只不过随着帖木儿的死亡无疾而终。
但历史线既然已经改变那么哪怕是朱雄英,也不敢确定以后帖木儿汗国和大明以后会不会开战。
不过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开战了,也是在西北打,所以东察合台汗国这个中间派就必须要争取,而争取对方的最好办法不是软语相求也不是馈赠金银,而是展示自己的实力。
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因为论武力,帖木儿汗国也同样武德充沛,而是一些只有大明有,帖木儿汗国却没有的实力。
毕竟帖木儿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仇人,帖木儿就是靠着夺取河中地区起家的,并且六次东征,把东察合台汗国打的元气大伤,双方属于是攻守易势。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民族、信仰,有的时候这些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朋友随时都可以变。
虽然帖木儿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都是蒙古人统治,都已经绿化,但从利益角度,其实大明比帖木儿汗国,要更符合东察合台汗国的利益需求,毕竟大明鲸吞掉东察合台汗国的概率,可比帖木儿汗国做出这一举动的概率要低得多。
“如果明日有时间,贵使不妨来看看京城新建的钢筋水泥城墙的抗火炮演示。”
第222章 《西凉伎》
朱雄英穿过寺庙的红墙小道,秋天的微风不算冷,吹得人很舒服,最近一切顺利他的心情也跟着如轻风般舒畅起来。
禅房外面的梧桐树叶随风摇曳,斑驳的阳光洒在窗棂上,道衍早已在他的禅房内等候。
“大师,方才与东察合台汗国的使团聊了许多。”朱雄英坐下,抿了口热茶,用手指摩挲着茶盏的边缘,缓缓开口。
道衍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哦?那殿下有何感想?”
朱雄英说道:“若是有机会,真想去看看东察合台汗国乃至帖木儿汗国看看,素闻河中地区乃是霸王之基,昔年耶律楚才随成吉思汗亲征便对此地赞不绝口。”
道衍点了点头道:“他们的风土人情,与我们大明截然不同,甚至与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都截然不同,察合台系和托雷系的子嗣经过上百年的分居,从信仰到习俗、语言,都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大师说的是。”朱雄英叹了口气,“只是,我也感觉到了他们话语间的隐忧,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大汗虽欲与大明交好,但他们对西方的帖木儿汗国颇为忌惮。”
人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实际上东察合台汗国是真快瘦死了,从堪舆图上看,这是一个千里大国,看着很吓人但人口分布在天山南北的盆地边缘,中间都是沙漠戈壁,根本不能生存,所以人口加起来只有几十万,军队也不到十万。
丢了河中地区,东察合台汗国就等于是丢了关中只剩下陇西和凉州的汉末西凉军,看起来地盘大、军马剽悍,但也只是“看起来”有点吓人,人口和经济完全不足以支撑军备,全靠高比例的征召制度维持.因此,不仅是六次东征把他们彻底打疼的帖木儿汗国令他们恐惧,甚至对于东方草原上对他们最有威胁的瓦剌部,他们也一直提防着。
而大明的问题在于,明军有足足二百多万,数量世界第一,野战部队质量也没的说,但是在西域补给完全跟不上。
因为限制西域的因素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决定了这地方种不出多少粮食,也没有多少水草,能够去供养十万乃至数十万的大军长期屯驻在此,而明军如果像这次一样长途跋涉劳师远征,那么投送的兵力极限,也就是五万人出头(只算战兵不算辅兵和民夫)。
所以大明的问题不是没军队,而是不能为在西域对抗帖木儿汗国的军队提供足够的补给,数千里的补给线实在是太要命了,除非修条铁路出来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在西北铁路没有贯通之前,明军是基本不可能投送大量兵力去对抗帖木儿汗国的,投送的兵力超过五万在路上就得饿肚子,长期屯驻的兵力超过八千,超过的士兵就得饿死。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正是因为帖木儿汗国能够延续蒙古帝国驱赶牛羊进行补给的、与明军完全不同的补给方式,因此东察合台汗国很清楚要是帖木儿汗国真的打上门来,大明是保不住他们的,从河西走廊出动的明军哪怕收到消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整备集结和赶路,到了那时候没准他们都被打灭国了也说不定。
“大师觉得该如何维系西北的局势?”
“这世间的纷争,绝大多数都是因利益而起。”道衍淡淡地说道,指了指桌上的茶杯,“只要平衡得当,便能维持长久的和平,就如这杯茶,过热则烫手,过冷则无味,恰到好处的温度,才能品味出茶的真正韵味。大明与东察合台汗国的关系也是如此,既要保持友好,又不可过于亲近,更不能疏远。”
面对这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答案,朱雄英默然片刻:“说重点。”
这次道衍不敢继续装高深了,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殿下示之以威是不错的,能够让哈马力丁看到大明的国力,但仅仅是让东察合台汗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还不够,西北的局势,最重要的是在于帖木儿汗国,最好还是能够让帖木儿汗国意识到大明不是他们能够轻易相与的,如此才能维持西北局势有着较长时间的安定,让大明积蓄实力.等到殿下的蒸汽火车和铁轨能够绵延到西北的时候,该考虑如何维持和平的就不是大明了,而是帖木儿汗国,所以现在加大发展工业的力度,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当下,无论是东察合台汗国还是帖木儿汗国,都要‘示之以强’。”
朱雄英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帖木儿汗国的使团并非年年来贡,所以如果有需要,大明还是要主动派出使者沟通的。
而按照正常的历史线来看,大明与帖木儿汗国之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帖木儿夺取河中地区后向周边扩张的第一步是六次东征东察合台汗国,而在十年前,把东察合台汗国打服了的帖木儿,就开始掉头向西征服了后世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区,并且继成吉思汗后再次征服花剌子模,将富庶的两河流域收入囊中,有了河中与两河地区这两块基业后,从去年开始,帖木儿就开始了对钦察汗国的多次西征,再过几年就将彻底完成对后世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统治。
接下来就是占领印度北部,以及西征马穆鲁克王朝,并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即“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最后才会东征大明。
不过现在帖木儿的版图还没扩张到极盛状态,还在跟钦察汗国拉锯,因此帖木儿肯定也不想两线作战跟大明开战,朱雄英认为外交威慑是有必要的。
这种外交威慑不是示之以弱,求着帖木儿汗国不来东征,不打大明的西北,而是要示之以强,明确警告帖木儿汗国不要试图阻挠大明在西域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强国与强国之间的博弈,比的永远都是“谁更没底气”而不是“谁更有底气”,而裹挟着覆灭北元之威的大明,显然是让帖木儿汗国更没底气的。
毕竟,大明虽然有对于帖木儿汗国插手西北的忧虑,但换到对方的角度想,难道帖木儿汗国就不害怕能够把北元给打崩的明军,联合东察合台汗国给他背后来上一刀吗?
两人又聊了些许时间,直到中午朱雄英才告辞离去。
朱雄英穿过皇宫的重重宫门,他的心情跟着这件事稍微有些沉重了起来,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汗国的事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经过宦官的通报后他来到奉天殿,只见朱元璋正在案前批阅奏章,眉头紧锁,显然也是有些事情烦心。
朱元璋抬起头,看到是朱雄英,眉头稍微舒展了些等到他放下笔,朱雄英深吸一口气,上前行礼道:“皇爷爷。”
“英儿来了。”
朱雄英将自己与哈马力丁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详细地告诉了朱元璋,包括哈密城战事后续的影响、东察合台汗国的担忧,以及自己对西域局势的看法。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缓缓开口:“英儿,你的看法很有见地,西域的稳定确实对我们大明至关重要,如今北元已经覆灭,女真人也只有零星逃回了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里,大明在北方唯一有可能的敌人就是帖木儿.白居易的《西凉伎》听过吗?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唐时回鹘故事,听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气沮,万里大唐,西疆竟然退到了凤翔,可你换个角度想想,若是没有这西域和河西走廊作为缓冲区,敌人是不是一步就打到关中了?”
“英儿,不用太过担心,皇爷爷还活着呢,我大明同样是万里大国,人口六千万,带甲之士二百万能征惯战之将无数,就算是帖木儿倾国来犯,最后也不过是个身死国灭的下场罢了。”
朱元璋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呢,你说用外交来让他们正视大明的实力不要自己做蠢事,也很有必要,对于东察合台汗国,我们要展现出大明的实力也要让他们看到诚意,看到与我们合作的好处。”
“皇爷爷所言极是。”朱雄英点头赞同,“孙儿认为,除了明天的钢筋水泥城墙实验,我们也可以邀请哈马力丁等人参观京城的一些新东西,让他们亲眼看看大明的繁荣富强,同时,也可以派遣使团回访东察合台汗国,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
“嗯,明天的事情做的漂亮些,跟使团沟通的事情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咱还有事,就不陪大孙你去一起看了,后续会安排礼部处理好后续。”
朱元璋颇有些神神秘秘地说着,却没告诉朱雄英他有什么重要事情。
第223章 令人惊讶的钢筋水泥城墙
皇宫的东侧和京城内城的东侧是基本重叠的,沿着朝阳门出来就是一道长长的皇墙,这道皇墙的作用,是用来遮蔽钟山以及玄武湖,不允许外人进入这两个地方。
因此,皇墙一直延伸到了钟山的边缘,中间共有“红门”和“金门”两个门,以供人车出入,而就在皇墙的边缘,背对着钟山的一侧稍远处,此时又修起了一道新的城墙。
这座城墙看起来很怪异,没有外砖包裹,通体都是灰白色的。
城墙下,不仅有大明五军都督府的勋贵武臣,还有一些工部的文官,以及哈马力丁和斡鲁撒等东察合台汗国的使者们,所有人都翘首以盼,脸上写满了好奇。
对于东察合台汗国使团来说,这次演示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他们亲眼目睹大明帝国的真正实力.这些用于攻防的武器和设施,据说都是从未出现过的。
嗯,之所以展示给他们看,当然是因为这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用的其实还是老式的重炮,而且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示钢筋水泥城墙的防御强度,火炮的露面也只是顺带的,在没有大规模实战之前,新式火炮还是要捂一捂。
随着一阵尖锐的哨声响起,演示正式开始。
朱雄英指着远处的靶标,向哈马力丁介绍道:“先是标靶的试射。”
话音刚落,只见几门老式数千斤的重型火炮在远处轰然发射,炮弹呼啸着飞向平地上的披甲木桩当成的靶标群。
当火炮击中远方的靶标,木桩和甲胄挡者披靡时,哈马力丁和斡鲁撒瞪大了眼睛,他们身后的随从们更是窃窃私语,惊叹声此起彼伏。
显然,东察合台汗国早已经失去了制造火炮的工业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哪怕是这种出产于洪武十五年以前的老式火炮,都已经算是很骇人的战争机器了。
毕竟他们所拥有的最强力的投射武器,也只是窝阔台时代遗留下来早已经衰朽不堪的“回回炮”罢了,到现在能用的也仅有三十多架由上好木料制造成的,其余全都不能用了或许在襄樊攻防战的时候这东西还算先进,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以后,火炮早已经开始取代配重式投石机的战场地位了。
“长生天在上,这么远的距离,竟然能如此精准地命中目标!”一位还没绿化的使团成员忍不住感叹道。
嗯,其实也没那么精准只不过是事先已经校准好了角度,而且也不是打一个靶子,而是靶群,但在他们眼里已经很准了。
“这火炮的威力真是惊人,恐怕连山石都能轻易击碎。”另一人脸上露出敬畏之色。
“不知道帖木儿汗国那边有没有同样威力的火炮。”这句话就开始用波斯语了。
“应该是有的。”
听着他们的交谈,在一旁懂波斯语的鸿胪寺通译给悄悄翻译了一下,朱雄英听后笑而不语。
帖木儿汗国当然是有火炮的,而且很重视火炮的使用,但火炮技术也就跟大明在洪武十五年之前的水平半斤八两,甚至可能还略逊一筹,而这些年过去大的技术突破肯定是没有的,以大明现代的火炮水平,可以说已经对帖木儿汗国乃至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形成代差了,这些国家都知道大明有火炮,但是他们根本就想象不到能够随军野战,并且能覆盖近中远射程的火炮群,能够在大兵团会战中发挥出怎样的威力。
而这次西征,蓝玉并没有携带新式火炮,一方面是北路明军需要快速机动,火炮虽然比以前便携了,但还是需要至少四匹战马拖曳,而且哈密城只是一座小城不需要动用火炮;另一方面就是有这方面考虑,怕这个秘密暴露的太早。
而见识过了明军火炮的威力,让他们有了一個相对清晰的认知以后,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实验了。
操纵火炮的明军,先是用火炮群轰击一小段外包砖石的夯土城墙,这种城墙的厚度和高度当然跟京城没得比,只是属于大明寻常县城的城墙水平,但放到东察合台汗国,已经算是于阗、阿克苏、喀什等重要城池一个级别的防御水平了。
不出意外,夯土城墙虽然能够抗住火炮的直射,但十轮齐射后,实心炮弹也把外包的砖石轰的七零八落,里面的夯土城墙也出现了凹坑。
而看到了夯土城墙对抗火炮的抵抗能力后,明军开始测试钢筋水泥城墙。
这种测试其实都不是各自防护等级的究极体,理论上,砖石夯土城墙最强悍的肯定就是京城这种用糯米浆和大青砖搭建的,厚厚的城墙根本就不是火炮能够撼动的;钢筋水泥城墙,也同样没有钢筋混凝土城墙结实,但眼下只有水泥没有混凝土,所以还弄不出来。
不过实验意义还是很大的,那就是测试普通城池应对火炮轰击的防护能力。
明军开始展示钢筋水泥城墙的抗火炮能力,同刚才一样,让火炮彻底冷却液以后,他们开始连续发射实心铁弹,每一枚都重重地轰击在钢筋水泥城墙上。
然而,城墙却屹立不倒,只是水泥表面留下了一些浅浅的痕迹,这一幕让哈马力丁和其他使者们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坚固的城墙。
随着演示的继续,当跟砖石夯土城墙同样厚度的钢筋水泥城墙在连续的火炮轰击下依然屹立不倒时,全场的震惊达到了顶点。
哈马力丁和斡鲁撒目不转睛地盯着城墙,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叹,仿佛在这一刻才真正认识到大明的实力。
“这城墙……竟然能抗住如此猛烈的火炮轰击!”哈马力丁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是的,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斡鲁撒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用波斯语悄声说道,“大明的这些东西,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其他使团成员纷纷点头,在这一刻,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明实力的强大,对于大明的态度也有了更明显的变化。
这场演示结束后哈马力丁和斡鲁撒等人依然沉浸在震撼之中,过了一会儿,他们才问起这座城墙的原理。
朱雄英微笑着解释道:“这座城墙采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极强的抗火炮、抗砲车能力,这是我们大明在军事上的重要成果,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打算在西北乃至整个北方边境上,都用这种材料来建造城池寨堡。”
哈马力丁听后连连点头,感叹道:“大明的技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实力,确实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