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36节

  而还没等他想好对策,远处那如同雷霆般滚滚而来的马蹄声,就让他再也没时间思考了。

  显然,明军找上门来了。

  一队队明军骑兵如同钢铁洪流般出现在远处还算宽敞的山路上,他们的甲胄在火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手中的钢刀和弓弩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森然。

  在他们的身前,有追踪血迹的猎犬,有充当向导的女真叛徒,所有女真部落,都已经被明军盯上。

  而这些还能够让明军通过较为宽敞的山路进行骑兵机动抵达的女真部落,显然是第一批遭殃的,后面隐藏在只能步行前往的深山老林里的女真部落,反而能晚点被剿灭。

  猛哥帖木儿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他迅速吹响了牛角号,召集起部落里的所有男丁,准备迎接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

  “呜呜呜~”

  牛角号声响起,女真人的男丁们匆忙爬了起来,抓着自己的武器,有的甚至兽皮衣裳都来不及穿。

  然而,他们手中的武器只有简陋的骨箭和用粗铁制作的长矛,与明军精良的装备相比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训练有素的明军排着整齐的队形,他们如同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女真人根本无力抵挡。

  女真人的骨箭在明军的甲胄上弹落无力地滑落,他们的长矛在明军的钢刀下折断成两节,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猛哥帖木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族人一个个倒下,这些女真人的鲜血染红了土地。

  很快,女真人崩溃了,猛哥帖木儿也可耻地逃跑了。

  他的心在滴血,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活下去才有机会为族人报仇雪恨。

  猛哥帖木儿带着一身伤痕,转身逃进了茂密的森林深处,爬上了一棵大树躲避明军的搜索,他紧贴在粗糙的树干上,尽力屏住自己的呼吸,听着外面的声音——明军的铁甲摩擦的铿锵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呐喊声,以及他族人那绝望的呼喊声。

  他透过茂密的树叶间隙,看到明军的士兵如同恶鬼般在他的部落里肆虐,他们的刀光在火光中闪烁,每一次的挥动都带走一个女真人的生命,他们让战马扬起前蹄,随后践踏着女真人的身体,将女真人视为无足轻重的草芥。

  那些他曾经熟悉的木屋,都在汹汹燃烧的火焰中崩塌,化为灰烬,猛哥帖木儿的心像被巨石压着,几乎要喘不过气来。

  这一刻,猛哥帖木儿终于意识到他的部落,他的家,他的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木头和血肉的味道,这味道让他感到恶心,几乎要吐出来,然而猛哥帖木儿不敢动,也不能动,因为明军搜索的士兵已经进入森林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他的世界在眼前毁灭。

  然而,就在明军搜索的士兵已经路过,猛哥帖木儿以为自己安全了,终于松了口气以至于树梢稍稍晃动的时候,一支利箭“咻”地一声划破了树梢,直接洞穿了他的太阳穴。

  猛哥帖木儿的尸体“哐当”一声栽倒了下来。

  射箭的明军的弩手不以为意地收起了军用钢弩,在他看来,这跟射杀了一只野猪没什么区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战果。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65章 来自龙虎山的线索

  洪武十八年,夏日阳光如金色流火,洒落在京城的郊外。

  作为淮右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最近有了一项对于皇帝来说并不奇怪的爱好,那就是换上便装溜达到郊外,看农民们种田。

  雅称白龙鱼服,俗称微服私访。

  此刻,朱元璋虽然没有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但是站在田野间,他的脸上还是洋溢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这种即将丰收的喜悦,甚至不亚于权力带给他的快乐。

  朱元璋的目光所及,是一片片翠绿如波的庄稼地。

  土豆、玉米、红薯,这些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高产作物,已经被逐渐推广了到了京城周边,种植一两年以后,如果没问题,就会逐步推广到整个直隶,随后再用五到十年的时间,逐渐推广到整个大明。

  这些高产作物的田地,在此刻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土豆的叶片肥硕碧绿,仿佛是大地上的一顶顶小绿伞,遮住了夏日的炎炎烈日;而玉米的秆子则已经成长的高大挺拔,仿佛一队队穿着绿衣扛着长枪的士兵,在田野间列队待发;红薯就没那么起眼了,它们的藤蔓蜿蜒着,稀疏的绿叶间偶尔才会露出泥土中的根须,像是小老鼠一般。

  朱元璋的牛皮靴子踏在田间小径上,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这是大地独有的味道。

  他弯下腰,亲手抚摸过一片土豆的叶子,那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沾湿了朱元璋的手指。

  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些高产作物如果能够顺利推广种植,那么大明的国力,肯定是要上一个台阶的,因为越多的粮食,就意味着能够供养越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增长虽然从长远角度会加剧人地矛盾,但对于现在刚从元末战乱中恢复过来的大明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坏事。

  种田的百姓们也是有眼力劲儿的,他们虽然不认得朱皇帝,但是却认得朱元璋身后跟着的一串护卫。

  在京城附近,敢公然持刀出门的,不是差役、兵丁,就是勋贵家中的家丁,所以,一般这种人都惹不得。

  不过好在朱元璋也就是在田埂上转转,倒是没有做出什么破坏庄稼的举动,因此这些百姓,也就都远远地不上前了。

  这时候天空忽然阴沉了起来,一阵风卷来,眼见就是要下夏日的雷阵雨。

  朱元璋和护卫们来到了旁边的一处破道观避雨。

  破道观规模实在不大,除了一处小院,里面只有几尊倾颓的神像和一个暂留在此的年轻人,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久失修了,不过观中的竹林,长势倒是很好。

  这年轻人看来也是避雨的,朱元璋没发话,随行护卫也没驱逐。

  天边的浓云如墨染般翻涌,隐隐传来隆隆的雷声。

  风先至,竹叶沙沙作响。

  随后骤雨如期而至,雨点初如细丝,转瞬即成了串,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竹叶。

  电光穿透云层,照亮雨幕,也映照着每一根坚韧的竹干,雨水沿着竹节蜿蜒而下,形成一条条晶莹的水链。

  竹林中的空气被洗涤得清新宜人,泥土的芬芳夹杂着竹叶和落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眼见此情此景,朱元璋忽然来了诗兴,念出了灵光一闪下想出的诗句:“微微细雨洒斑竹,阵阵清风吹落花。”

  只是他有了前两句,后两句却怎么都想不出来了,反复念了几遍,还是想不出来。

  这时,道观的角落里忽然传来一声轻笑。

  “你这书生,能想出后两句吗?”

  “这有何难?”

  这书生倒是狂傲,一副鼻孔看人,不为权贵摧眉折腰的样子,指着远处的京城,只是随口吟道:“独倚阑干闲眺望,乾坤都属帝王家。”

  朱元璋一怔,看着道观,有心考考他。

  “老子天下第一。”

  这句话就是一语双关的意思了,“老子”既指他自己,也指道教的老子。

  谁料,这书生指了指钟山的圣孙坛方向,轻而易举地便对了上来。

  “孙子举世无双。”

  “你这书生倒是有趣,姓甚名何?可有表字?”

  “解缙,字大绅,赴京访友。”

  而就在这时,远远地来了几匹快马,到道观前止步,一个宦官打扮的年轻人匆匆赶来。

  朱元璋眉头一皱,他不希望别人打扰自己白龙鱼服,所以已经下旨了,没有重要事情,都等回宫再说。

  这个从云南俘虏回来的年轻宦官,办事麻利,头脑清晰,同时知道分寸,很得朱元璋喜欢,看他这副架势,明显是有急事,不会无的放矢。

  所以朱元璋上前走了几步,静静地看着他,并未开口训斥。

  穿着蓑笠的马三保喘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呼吸后,行礼禀报道。

  “启禀陛下,宫中无线电台传来辽东军中的消息,魏国公徐达得了背疽,病得厉害,已经无法视事治军了。”

  “背疽?”

  朱元璋微微蹙眉,这可不是什么好病,范增、刘表、孟浩然等人都因此病离世。

  他招来身边的王景,口述了一条圣旨令其拟旨,乃是下令信国公汤和领军,燕王朱棣护送徐达回京,随后摘下腰间随身携带的印章盖上。

  辽东战事已经基本结束,明军可谓是大获全胜,剩下的收尾工作,以汤和的资历和能力足以胜任。

  至于让燕王朱棣送徐达回京,则是朱元璋存了些私心,一方面是朱棣是徐达的女婿,这时候照顾岳父合情合理,另一方面是有段时间没见朱棣了,朱元璋也想见见儿子,同时交代一下北方的事情。

  毕竟,之前北平和山西都是徐达在负责,而洪武开国的将帅们在不断老去,新一代的年轻人里,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是最出挑的那个,封地也在北平,所以有些事情,也到了准备进行交接的时候。

  实际上,由于北元的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大明对北方的战略在岭北之战失利后,就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当然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大明害怕北元,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抉择,因为大明的人口、疆域远胜北元,只要能让中原等地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那么在人口、粮食、兵源等数据的增长上,大明只会把北元越拉越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过元末战乱的那一拨北元精锐士兵,也在不断老去,北元的战斗力只会越来越低,可战之兵也会越来越少。

  大明守住北方边境线就能稳住发育,此消彼长之下,北元是必输的局面,而且随着云南、辽东被明军收复,北元的战略空间,愈发的狭窄了。

  而徐达镇守北平十余年,长期在北平、宣府一带练兵备边,前后移民三万五千多户,十九万余人,建立屯田点二百五十余个,垦田一千三百多顷.可以说北平的防御体系完全是徐达一手建立的,而朱棣也正是因为徐达女婿、弟子的身份,再加上其本人的勇武和将才,才得以在徐达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北平军中树立自己的威望。

  朱元璋觉得,现在是时候让朱棣接替徐达的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了。

  毕竟目前看来,二儿子秦王朱樉荒唐无度只知享乐,三儿子晋王朱棡虽有些智计却过于残暴,都不是能承担起重任的料。

  要是大孙能够还阳就好了。

  一路思量着这些事情,朱元璋坐着马车回到了皇宫。

  而就在朱元璋刚刚抵达奉天门的时候,又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来报。

  “陛下,龙虎山大真人张宇初求见,说关于阴阳炁海之事,他从家传典籍中找到了一些新的线索。”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66章 大孙还阳的可能性

  “哦?竟有此事?”

  朱元璋拧着的眉头稍稍舒展。

  张宇初,字子璇,别号耆山,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其人于洪武十年嗣教,洪武十一年入朝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敕封其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乃是如今的道门领袖。

  张宇初既然博学,又有龙虎山千年家传典籍,想来不是无的放矢。

  毕竟,正一派的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张鲁归降曹操之后,便完整地延续了千余年,在这种漫长的传承中,能掌握一些隐秘知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很快,朱元璋就在奉天殿内,见到了张宇初。

  奉天殿内,从南洋诸国进贡的沉香,散发着令人心安的味道。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眼神中带着几分探究。

  张宇初身着羽衣,不过这位道门硕儒面如满月,肤色稍黑,乃是富贵之相,所以倒也显不出仙风道骨来,他步履稳健地走进大殿,向朱元璋行礼后,便开门见山地说起了此行的目的。

  张宇初声音沉稳:“陛下,贫道近日在翻阅家传典籍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关于阴阳炁海的记载。”

  “给咱说来听听。”

  张宇初朗声吟道。

  “太始混开辟,玄黄敷判初。

  阴阳始无极,乾盖包坤舆。

首节 上一节 36/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