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37节

  宇宙循环渺无间,万物吹息炁盈虚。

  天根来往自昼夜,赤水象罔浮玄珠。

  道之枢,帝之则,浩漠玄机启渊默。”

  “据典籍所言,阴阳炁海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源所演化,用以沟通两界,其内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玄妙,传闻中,甚至有一界之人能够穿越这阴阳炁海,往来于生死之间,甚至窥探天机,逆天改命。”

  朱元璋闻言,心中不禁有些惊异,但他想了想,还是谨慎问道:“上次召尔入京,为何没提起这事?”

  “陛下,说来惭愧,贫道虽治学,可惜龙虎山典籍浩如烟海,若非陛下提及,贫道也恐怕根本没机会去翻找这等古物。”

  这就是回去翻箱底翻出来的意思了,倒也是个合理的解释。

  “典籍可带来了?”

  “带来了。”

  张宇初恭敬地把一块玉符交给了宦官,宦官放在托盘里,转交给朱元璋。

  “这是典籍?”

  “是。”

  朱元璋看了看:“竟然是陆修静刻下的。”

  陆修静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编写了《灵宝经目》,将经文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著名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是个道教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他的手稿,还是有相当可信度的,尤其是这手稿是刻在玉符上的,也不怪能传承上千年。

  只不过这些似是而非的道教经文,朱元璋也实在是辨认不了具体的意思,毕竟,这些东西实在是太过微言大义了。

  但想来张宇初既然敢拿出来,那应该也不会骗他,毕竟这种事情,朱元璋完全可以找丘玄清或者其他有道行的道士去询问。

  如果只是拙劣的骗术,那么张宇初要承受的后果可太沉重了,不仅要丢掉总领天下道教事的头衔,更是会连累龙虎山正一派。

  所以,还是相对可信的。

  而朱元璋虽为九五之尊,但对于这等神秘莫测之事,仍是充满了好奇。

  不过这种事情肯定不简单就是了,毕竟,秦始皇求仙的传说,最终也只是化为了历史的尘埃,那长生不老之梦,终究未能实现。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最重要的是另一个问题。

  “咱的大孙,能不能还阳?”

  毕竟,上次大孙已经说过一次了,他早晚会来这边陪自己。

  而在朱元璋的心中,只有朱雄英作为嫡长孙,才配继承他的大明江山,更何况,朱雄英如今还给大明做出了如此之多的贡献,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唯一让他觉得难受的,就是两人阴阳两隔。

  这件事情日思夜想,几乎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而张宇初的回答,却给了朱元璋出乎意料的惊喜。

  “能!”

  听闻此言,朱元璋的内心确实有些激动,毕竟,他实在是太想见到大孙了,如果大孙真就正常死了,那或许时间能够磨平一切伤疤,但现在却不是这样,大孙依旧在那边好好地“活着”,而且眼见势力越来越大,能够给大明带来的助力也越来越大,表现明显超越了所有皇孙,再加上嫡长孙的身份,朱元璋很难心里没有这个念头——如果大孙能够还阳,那么这大明江山,岂不是能旺三代?

  朱元璋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沉声问道:“张真人,不知穿越阴阳炁海,需要具备何种条件?又是如何做到的?”

  “需要寻找到一扇特殊的‘门’,不过踏过了这扇门,就是从彼界到此界,无法再回到此界了。”

  朱元璋等了半天,见张宇初没说话,问道:“还有呢?”

  “贫道确实只知道这些,至于这‘门’所在何处,长什么样子,确实不知。”

  “玉符上面为什么没有?”

  “这是我龙虎山一脉先祖的注解,早已焚毁,只有只言片语代代相传,若非翻出玉符,找太上长老询问,贫道也不可能知晓。”

  见张宇初回答的很老实,而且好像确实只知道这些,朱元璋便也不问了。

  赏赐了张宇初以后,朱元璋命人将这段记载抄录下来,把玉符送入宫中密室珍藏。

  同时,他也暗中吩咐下去,要加大对道教典籍的搜集与整理力度,以期能够从中发现更多关于阴阳炁海的线索。

  而对于大孙还阳来继承他万里江山的事情,朱元璋的念头更深了,计划下次阴阳炁海开启的时候,把这个关于“门”的线索,一并告知于大孙。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67章 徐达背疽!

  朱棣带领精锐骑兵,将岳父魏国公徐达护送回了京城。

  患了背疽的徐达趴在担架上,被小心翼翼地抬进了魏国公府,他的脸色苍白如纸,眉头紧皱,显然在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在大功坊的牌坊前,徐达的三个儿子——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已经等候多时。

  徐辉祖作为长子,因为父亲徐达常年镇守北平,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家中的顶梁柱,然而此刻,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他站在父亲身边,双手颤抖着想要去抚摸父亲的脸庞,却又不敢轻易触碰。

  庶出的二儿子徐膺绪则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父亲,他恨自己没有能力替父亲分担痛苦,他的双眼红肿,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

  而最小的儿子徐增寿更是直接泣不成声,他跪在徐达身边,紧紧地抓住徐达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给父亲带来一些安慰。

  作为半个徐家人的朱棣看着这一切,心中也不舒服,他轻轻地拍了拍徐增寿的肩膀,以示安慰。

  这时候,徐达艰难地开口了:“哭什么?我还没死呢。”

  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透露出无可置疑的威严,他的眼神在三个儿子脸上依次扫过,最后停在了朱棣的身上。

  朱棣心中一震,他明白徐达的意思,之前在路上,徐达就给他交代了很多事情。

  这里面,就包括北平的一些军政关系,以及他交代的一些人脉之类的事情,这些东西,都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甚至对于徐家来说,交给他这个女婿,都给交到三个儿子手里要好。

  毕竟,朱元璋不会防着他。

  但是对于三个儿子,就说不定了。

  朱棣点了点头,徐达这才放下心来。

  很快,接到消息的朱元璋就从宫中亲自带着一众御医赶到了魏国公府。

  而御医们诊断的时间也不算长,过了一会儿就从房中出来了。

  在院中踱步的朱元璋看着戴思恭,冷哼一声问道:“戴院使,咱不问你别的,你也别说那些绕来绕去的,给个准话,就说能不能治吧。”

  戴思恭的话语被卡在了嗓子眼里,他尴尬地点头道:“能治。”

  得到了这个结果,朱元璋终于有了点好脸色,上次马皇后病重的时候,他是真的恨不得宰了这群庸医。

  不过,也就是当时有这个念头,要是真把这群太医院的御医都杀了,以后看病还是挺费劲的,毕竟这些人已经是愿意供职于皇室的最高水平的一群医生了。

  “那你给咱说说是怎么回事。”

  戴思恭知道朱元璋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于是捡重点说道:“所谓背疽,即背部生疮,其状由小到大如豆粒、鸡蛋、拳头、碗口.而无论何种颜色,皆有脓血,血之颜色常常为黄赤色,其气臭秽,其痛剧甚。而症状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腹胀、便秘等等。”

  其实在现代医学的角度,背疽是一种常见于背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其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中,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侵入毛囊、皮脂腺、汗腺等处引起局部感染,之所以容易生在背部,就是因为背部是人体最大的汗腺分布区域之一,也是最容易出汗、摩擦、压迫的部位。

  而徐达因为率军在辽东征战,天气炎热又穿着层层甲胄和衣衫,背部出汗过多,湿气过重,阻塞了毛孔和汗腺,深山老林里也不卫生,使得细菌更易滋生和感染,所以就患上了背疽。

  “背疽之发病缘由,内里是由于肝火上冲、脾虚湿盛,想要治疗,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内治是指用药物内服来调理肝脾等脏腑的功能,消除感染之毒;外治是指用砭石切开,银针辅助,来治疗背疽表面。”

  “等等。”

  朱元璋蹙眉问道:“这背疽能随便切吗?”

  “自是不能,不过可以试,背疽之切开须先以针试之,若见血出,则不可切开;若见脓出,则可切开。”另一位擅长针砭的御医补充道。

  “那若是不切开,魏国公还能挺多久?”

  “魏国公体魄健壮,几个月还是有的,只不过如果一直不切开排脓,背疽恐怕会浸入血液,到时候就难治了。”

  “尔等先退下吧。”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抉择,朱元璋不能替徐达做这个决定。

  毕竟,这个决定,影响的是徐达的性命。

  朱元璋的步伐很缓慢,带着几分无奈,推开了徐达休息的房间。

  而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他心头一震。

  徐达趴在床榻之上,他那宽阔的后背上,一个硕大的背疽如同附骨之疽,在灯光下显得尤为可怖。

  那疽疮已经化脓,散发着阵阵腥臭,周围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暗红色,看得人触目惊心。

  朱元璋的心,如同被巨石般重重地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痛惜。

  这是他的布衣兄弟,是他的左膀右臂,是大明的擎天之柱,如今却饱受病痛折磨,怎能不令他感到心痛?

  数十年来,风风雨雨,两人都一起经历过了,徐达之于朱元璋,功劳丝毫不亚于韩信之于刘邦,可以说大明的天下,一大半都是徐达帮朱元璋打下来的。

  朱元璋走到床前,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天德,伱这背疽……怎就如此严重了?”

  徐达努力地侧过头,他早就无法躺着睡觉了,看到朱元璋,挤出一丝苦笑:“陛下恕罪,臣无法行礼.臣自知时日无多,只是这病痛实在折磨人。”

  “天德,现在还不是没法子。”

  朱元璋顿了顿,声音沉重地继续说道:“其一,便是让御医现在就为你针砭引脓,此法凶险,若成则生,不成则……你也明白。”

  徐达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朱元璋又继续说道:“其二,则是等,便如皇后三年前病重时那样,若是阴阳炁海能够及时开启,那么大孙那边的灵药或许能治好你的病,不用承担针砭的风险,可咱就怕你熬不了那么久。”

  两种方案都充满了未知的风险,现在朱元璋把选择权交到了徐达自己的手中。

  徐达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在烛光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徐达很清楚,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是一场与命运的豪赌。

  不过,现在用针砭切开引脓实在是九死一生,既然有马皇后先例在前,自己苦熬着,未必不能等到转机。

  “臣信陛下,也信圣孙。”

  朱元璋听着徐达的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他紧紧地握住徐达的手,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天德,你放心,你一定能挺过这一关,咱还等着与你共创洪武盛世呢!”

  徐达亦是努力颔首。

  过了半晌,徐达沉沉睡去,朱元璋退出了房间。

  守护在外面的燕王朱棣这时候迎了上来,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

  朱元璋看着好久没见的四儿子,长得愈发英武了,心头倒是欢喜,但话到嘴边就成了:“有屁快放。”

首节 上一节 37/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