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第96节
问题就在那高考上,高考的本质,考的就是基础知识,其本质,就是通过考试,来区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
一个有学习能力,并且有其意愿的人,只要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考中一个不错的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未来在专业的学习上,只要保持这种能力,那么大抵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差不到哪里去。
反观许多最终落榜的人,终究还是学习能力和意愿上已经和其他人产生了差距。说穿了,到了高考这个年龄,你还每日混日子,那基本上,已经很难重新进行塑造。
邓千秋让他们苦读,其实就是培养这种能力。只要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之中,且有了扎实的功底,那么以后学习任何东西,都不会太差。
朱棡每日清早起来,便开始晨读。
他太卷了。
以至于朱棣受不了,他比朱棡更想进步,于是不得不也跟着一起卯时起来。
更悲剧的是,他发现自己的五弟,就好像鼬鼠一般,总是用一双奇怪的眼神盯着他,然后迅速地偷偷拿着一支小炭笔在一根随身携带的便笺上记录什么。
连那沈志业,居然也被感染。其实这沈志业也不是什么好鸟,出身在大富的商贾之家,且又受祖父的宠溺,一身的臭毛病。
平日里,非要日上三竿才肯起来,夜里与闲人通宵达旦地作乐,文化有一点,但是不多。
来了这里,他本以为,自己是来给皇子们陪玩的,谁料到……这些出身比他好得多的皇子,比他卷得多。
于是,他吓坏了。毕竟皇子们在读书,他哪里敢懈怠?那朱棡和朱橚,时刻盯着,稍有偷懒,便和他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
而沈志业则只好表示,自己一定要发愤图强,要一改恶习,从此之后,用心读书。
更可怕的是,邓千秋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进行突击测验。
别看邓千秋平日里管的不多,可他考的多啊,今日要默写这个,明日要求你讲解出那个话的道理。
所有的测验,还要比出分数,而每一次,几乎都是朱棡名列前茅。
这位晋王殿下是发了狠,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蹲茅坑都要带着一本《汉书》去。最可敬的是,他居然没有撕下《汉书》来擦屁股。
这令朱棣咬牙切齿,他是不服输的人,每日都想着进步,于是开始比朱棡更加刻苦。
沈志业总觉得力不从心,可在这好像时刻枕戈待旦的气氛之下,竟也开始完全适应这种生活。
当然,邓千秋作为恩师,还是要进行一些讲解的。只是他讲解的东西,却很奇怪,总是有一种奇妙的角度,这些角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久而久之,大家在枯燥的读写过程中,居然很期待邓千秋的讲解课。
毕竟,这已是他们在这里的唯一娱乐了。
…………
大明三大中枢,其实分为掌管天下行政事务的中书省,以及掌握军务的大都督府,还有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的御史台。
这三个中枢并列,不过相对于位高权重的中书省以及大都督府,这御史台虽在级别高与之相当,可实际在行政体系上,却远远不如前者。
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肃正纲纪的御史台,当朝皇帝,比他们要极端得多。
你发现了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还刚刚搜罗证据,并且进行弹劾,甚至还在琢磨着怎么引用法条,制定对其的惩罚。可这弹劾的奏疏还没到,宫里那边就已经下旨,诛灭其家。
然后伱发现,你的工作对象,一下子在人间消失得干干净净。
而且皇帝比你的工作更细致,等你还在风闻奏事阶段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琢磨,这个人是怎么升迁上来的,此人一定有同谋!干掉,统统干掉,这是窝案,鸡犬不留。
于是……御史台的监察御史们,人都麻了,他们甚至在思考,自己是谁,到底来这御史台来干什么的?
我的工作对象呢?昨日他们全家还好好的啊。
不过刘基,似乎很乐于这样的现状。陛下将御史台的工作干掉了一大半,那就干嘛,他乐得清闲。
御史中丞,乃是御史台的首领,可他绝大多数,都在练习书法,或是搜罗一些书籍诵读。
“刘公,刘公……”
今日,有人登门造访,正是那詹事府的刘智。
刘智作为大本堂的教授,这几日的状态似乎不大好,因为他负责的就是诸王的学习。
刘基正端坐在公房里看书,看着来人,慢悠悠地将书搁下,脸色平和,似乎已知道了对方的来意。
刘智苦着脸道:“刘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诸皇子正在青春年少,可如今……却跟着一个不读书的邓千秋浪费大好年华,现在大臣们都已在私底下进行议论,说是长此以往,遗祸无穷。这皇子们若是不能明辨圣人的道理,将来如何能成为贤王?刘公,你是御史中丞,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刘基叹了口气,他就知道,会有人找上门的。对于陛下的那个决定,大臣们根本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心里看不惯现在的皇帝,觉得他滥杀无度,觉得他没有丝毫的章法,甚至你心里可以笑话他是个粗人,笑他出身于一个农夫的家里,做过乞丐和和尚。
可是,大家依然还是愿意接受这个现状,这是因为,皇帝既然无可救药,可至少太子和皇子们,将来在悉心培养之下,总能成才!到时……必为宽仁之主。
陛下的那一封旨意,虽然没有涉及到太子的学习,可这已算是挖了大家的根了。
如今,天天有人私下议论这件事。
作为御史中丞的刘基,已经有许多人登门,希望他这御史中丞,能够出面劝谏弹劾。
刘基一直在装死,他不想管这些闲事。相比于其他大臣,他对朱元璋没有丝毫的鄙夷,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他自认为,陛下这样做,定有他的道理。
可作为江浙名儒,作为御史中丞,人们却热切地盼望着他有所作为。如此一来,刘基就难受了,因为他被夹在了中间,左右不是人。
“哎……”刘基幽幽地叹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刘智急了,不肯走,道:“走吧,刘公难道认为,陛下这样做是对的吗?”
刘基有点绷不住,他若是说陛下做的好,他绝对相信,不出三日,这话就要传遍天下。他毕竟出自世家,这样说,等同于直接社死。从此之后,这天下的读书人,只怕要笑话他一百年,子孙后代都要抬不起头来。
刘基的内心很无奈,只好慢悠悠地道:“或许不对吧。”
这个答案,刘智显然很不满意,于是他绷着脸怒道:“国家养士,刘公身居高位,蒙受皇恩,身负天下读书人的期望,怎可在此时,还装聋作哑?现在人人盼望刘公能有所作为,刘公……请上书弹劾。”
刘基道:“你也可以写。”
刘智道:“我人微言轻……”
刘基道:“那你来写,老夫代为陈奏。”
刘智一脸懵逼地看着刘基:“可联名陈奏。”
刘基叹道:“好吧,好吧……”
他其实知道躲了这么久,终究躲不过了,越是躲,大家便越是会群情汹汹,不肯干休。
于是当日。
一封御史台的急奏,直送入宫。
朱元璋拆阅,微微眯着眼睛,露出了别有意味的眼神。
125.第125章 入宫觐见
125.
朱元璋看罢了奏疏,随即将这奏疏搁到了一边,将也该先叫到面前。
“这大半月,朱棡几人在百户所读书,成效如何?”
他凝视着也该先。
也该先有些尴尬:“仪鸾司没有这样的奏报。”
“嗯?”
朱元璋心里了然了,一般情况之下,仪鸾司不敢去布控皇子的,毕竟身份过于敏感,你今日窥视皇子的隐私,可能皇帝今日夸奖你能干,说不定明天,收到了风声的皇子就将你埋了。
死也白死。
这可是洪武朝,洪武帝虽是经常痛打皇子,可对自己的儿子们,却终究还是包容的。
朱元璋也没计较这事,只是道:“现在外间有许多的流言蜚语,没想到刘卿家都上奏了……”
朱元璋说着,目光掠过了一丝警惕。
刘基不是一般人,或者,朱元璋不能将他当做一般人来看待,刘基的背后,某种意义而言,代表了整个士林的舆论。
这个士林,既代表了许多的朝廷百官,也包括了天下的许多读书人。
当然,朱元璋倒未必畏惧,甚至朱元璋一点也不在乎自己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名声。
可他在乎自己的儿子。
他朱元璋乃是开国之君,世间的毁誉以及是非功过可以不在乎,可他的儿子们呢?
最令朱元璋戒备的不只于此,而在于刘基这个人。
刘基是个极聪明的人,这个人也非常了解朱元璋,可以说,朱元璋与刘基,算是君臣相知的典范。
正因为了解,知道他的心意,而且刘基此人,又极善于保全自己,是个非常懂得独善其身之人。
可偏偏,他以御史中丞的身份,联合其他的大臣,一道上了一道弹劾奏疏,弹劾的对象,正是邓千秋。
这只说明了一件事,刘基……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令刘基不得不冒着得罪他这个皇帝的风险,选择站在他这个皇帝的对立面。
朱元璋起身,若有所思地踱步着,边道:“百官近来有何动向?”
也该先如实道:“奴婢倒是没听说什么……仪鸾司那儿……倒是记录了一些百官几次聚会的事。”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道:“看来,朕还是将这后果看低了。没想到……他们反应竟如此的激烈,倒像是朕杀了他们的爹娘父母似的。”
也该先笑起来:“陛下仁厚,历来宽以待人,所以他们才……”
“得了,得了。”朱元璋不耐烦地喝骂道:“朕不是来听伱这些屁话的。明日召群臣至大本堂吧,将诸皇子和邓千秋也叫来,邓千秋有三寸不烂之舌,让他去和刘基对质。”
也该先道:“上一次,刘公不是已经不如邓千秋了吗?”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了也该先一眼:“你真以为是邓千秋胜了?呵……朕让刘基与邓千秋的辩论的本意,其实是给刘基一个台阶下,罢……你一个奴婢能懂什么?火速去传旨吧。”
……
中书省。
“李公。”
胡惟庸急匆匆地进入了李善长的公房。
李善长端坐着,闭着眼睛,正在养神,他虽为左丞相,可一次次请求告老还乡,而朱元璋一概不准,以至于李善长不得不在中书省里头,这大小的事务,都交给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些人去处理。
李善长微微张开了眼皮子,道:“你这样的兴奋,可有什么喜事吗?”
“李公,邓千秋的事,果然如李公所料想的一样,刘伯温这些江浙的读书人,已开始群起而攻之了。这些人,实在不能容人,陛下既已下旨,他们还敢如此胆大包天的反对,连那谨慎的刘伯温,居然都已上了弹劾奏疏。看来……这一次……当真是不打算罢休了。”
李善长眼皮子抬起来,眼眸淡淡地看了胡惟庸一眼:“只是这些事?”
胡惟庸道:“陛下一定勃然大怒,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上一篇:大秦:我扶苏会召唤亡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