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03节

  而一旁的郭太后就没卞太皇太后这么自在了。是儿子,却不是亲子。就连问候起来的神态,都显得小心翼翼的。

  “皇帝这都瘦了好多了,定然是吃了不少苦头。”郭太后小心说道。

  曹睿微笑道:“有劳母亲挂念了,些许瘦削只是赶路导致的,真正出征之时并没有太过劳累,朕又没有亲自上阵。”

  “那就好,那就好。”郭太后连连点头。

  算起来,曹睿从十二月初十开始动身南巡,直到三月初一回朝,也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了。

  不过这三个月中所做打的仗,却比先帝曹丕将近七年的时间取得的胜利还要多。

  十二月南下,一月初祭拜上天开始动兵,一月中旬的时候竟然都打赢了。

  不论是曹休、曹真还是司马懿,抑或是四位侍中和其他重臣,这种效率都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的。

  十一月坚持南下作战、选定时间选定战场后,一月初正式动兵之后,二十日内就大获全胜。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他们目前对皇帝的敬畏,也有一大半是被皇帝这个战绩给折服的。

  在结束了宫门口的寒暄之后,曹睿与毛嫔二人乘着马车回到宫中。作为目前腹中怀着皇帝后嗣的人,此刻的毛嫔在宫中的地位可谓是独一档的。

  且不论二人之间分离数月后如何温存。

  而另一边的司马懿,今日并无多余的公事可做。

  司马懿回到府中之后,如以往一般回到自己的书房之中,与长子司马师聊起了今天所见之事。

  自司马师十六岁后,司马懿就每周与司马师交流课业,各类时事也都会与其讨论一番。

  等到去年司马师十八岁后,朝堂上的大事小情,司马懿就几乎都会与其探讨。甚至有的时候,司马懿还会听取自家儿子的意见。

  在司马懿的理论中,培养长子几乎是一个世家传承最重要的事情。已经生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若再不好好培养,岂不愧对祖宗?

  代代相继,滴水穿石。朝堂之上又有几个骤得高位的神话?还不是靠着一代一代的累积?

  在简单陈述了今日所见之事后,司马懿看向司马师问道:“子元,你觉得这其中可能有着什么猫腻?”

第159章 非同一般

  “猫腻?”司马师想了片刻:“莫非是父亲不在洛阳的几个月中,太傅与司隶校尉二人往来密切?”

  “哦?有这般事情吗?”司马懿挑眉。

  司马师连忙否认:“这倒没有。不过太傅的儿子钟毓,与司隶校尉之子卫烈,两人之间却总有交往。”

  见父亲微微皱眉,司马师补上一句:“不仅是卫烈与钟毓,就连儿子与他们也有往来。”

  “怎么回事?”司马懿看向司马师的脸:“细细说来,勿要遗漏!”

  “是。”司马师解释道:“自去年年底,洛中各大臣家的后辈都纷纷进入太学。因此常常在太学中品评时事、议论人物。”

  “因此许多士子就聚集在一起互相交往,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司马师解释道。

  “还有谁和你们一起?”司马懿微微皱眉。

  司马师想了片刻:“都是些洛中俊才。如何晏、诸葛诞、李胜、邓飏、丁谧、毕轨等人……”

  司马懿问道:“你刚才不是说还有卫烈和钟毓吗?”

  “钟毓不在太学,只是偶尔来罢了。”司马师说道:“还有中书刘放之子刘熙、孙资之子孙密、卫臻之子卫烈。”

  “这三人论才学皆是泛泛之辈,只不过借着他们父辈的地位,与我们凑在一起罢了。”

  司马懿轻轻点头想了片刻。

  这些人从士族到皇亲、又或者是实权的二代,每一个都有才学或者背景。想到自己年轻之时也与士子交游,司马懿因此并未阻止。

  司马懿问道:“那你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其中领袖还是随波逐流?”

  “自然是其中领袖了。众人交往之时,往往以何晏和我为首。”司马师笑道:“不过若是夏侯玄回来,也定有夏侯玄一个位置的。”

  司马懿点了点头,接着问道:“接着说卫臻和钟太傅吧。”

  司马师想了想后:“莫非是钟太傅自己年老体弱,想给儿子钟毓谋个好前程?如今司隶校尉正得陛下信重,于是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

  司马懿沉默片刻说道:“子元倒和为父想到一起去了。”

  “我记得陛下刚继位的时候,就征辟钟毓做了散骑,还第一个去钟太傅家里探望。”司马懿深吸一口气:“钟太傅的布局也真是长远啊。”

  司马师说道:“这样说来的话,大将军也是受了钟太傅之托了?”

  “未必。”司马懿摇了摇头:“大将军可不是钟太傅能轻易托的动的。”

  “依我之见,恐怕还是因为陛下的缘故。陛下在东宫之时与卫臻亲密,如今又屡次将众人托付卫臻。加之卫臻其父又是对曹氏有恩的,大将军对卫臻有好感,也就不奇怪了。”

  “对了,子元。”司马懿看向司马师:“再过几日,你与夏侯玄一同找个时间,去一下大将军府上,就说是为父让你们去的。”

  “去大将军府?”司马师不解:“父亲这是何意,我去大将军府干嘛?”

  司马懿捻须笑道:“为父要与你说一门亲事。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你是见过的吧?此女如何?”

  司马师一下红了脸,在座位上站起说道:“这……这父亲何时决定的?怎么都不同我说一声?”

  “我还不了解你吗?”司马懿笑着摇了摇头:“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曹真的外甥女。”

  “这样身家的女子,子元不愿意娶吗?为父可是听说,此女的相貌也是不错。”

  “愿意倒是愿意的。”司马师在屋内转了两圈,轻吸一口气说道:“夏侯玄如此出众,他妹妹又怎么可能长得差了?自然也是百中无一。”

  “那你叹什么气?”司马懿挑眉问道。

  “还能是为什么?”司马师略显沮丧的说道:“本就处处不如夏侯玄,这下若是娶了夏侯玄的妹妹,岂不一直都会比夏侯玄矮上一头?”

  司马懿笑着摇了摇头:“这个为父不管。不过子元,你还是好好想想如何面对大将军的考校吧。大将军可是说了,你的才学若是不过关的话,大将军可是不同意的。”

  司马师咬了咬牙:“不劳父亲费心了。父亲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司马懿哈哈大笑。

  ……

  翌日,洛阳,北宫。

  又是一次大朝会,又是一次封赏。

  此次南征,有功之臣众多。

  大司马曹休功劳为首,增邑两千五百户。大将军曹真功劳次之,增邑一千户。

  司空司马懿有定策之功,增邑八百户。

  前将军满宠、右将军朱盖,因战功各增邑七百户。青州刺史王凌、镇东将军曹泰、豫州刺史贾逵,也纷纷增邑五百户。

  司隶校尉卫臻,因留守洛阳之功,也增邑五百户。

  其余刘晔、辛毗、黄权、陈矫,以及中护军蒋济等人,也增邑二百户到一百户不等。

  至于中军、外军各两千石的封赏,虽说大小不等,但也做到了雨露均沾。

  出乎意料的是,骠骑将军陈群在襄阳出兵失败,却也因苦劳得了增邑两百户。只不过与前面那些增邑千户、大几百户的重臣比起来,就显得逊色很多了。

  大殿之上,得了封赏的官员自然人人兴奋。靴子落地、尘埃落定,谁又不爱赏赐呢?

  为国效力,最后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爵禄吗?

  “中护军蒋济何在?”

  蒋济刚刚增邑了两百户,正想着刚才的封赏之时,却不料皇帝点了自己的名。

  “臣在。”蒋济连忙出列。

  曹睿说道:“蒋卿在黄初年间,先后随先帝南征。此番又随朕出征扬州,也有建言之功。”

  “朕问你,在此番皖城获胜之后,在扬州一地与孙权对敌,应当注重何事?”

  蒋济的头脑飞速的转了起来。

  蒋济也是大魏顶级的智谋之士。这可是大朝会上!皇帝在大朝会上当众向臣子询问国事,这可并无前例!

  莫非……要用我蒋济去扬州了?

  皇帝就在上面看着,一瞬间蒋济也来不及想许多,只是凭着日常积累想了几句说辞。

  蒋济行礼后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扬州应当注重之事共有三条。”

  先说一句总纲出来,这样还能留出好几瞬来,凭空多了许多思考的时间。

  这也算是一种‘急智’吧。

  曹睿点了点头:“蒋卿说来。”

  蒋济拱手说道:“积粮为本、练兵为要、水利为务。”

  “禀陛下,其一,积粮乃是用兵之本。自黄初年间以来,多次用兵淮南,无有一次不是从各州征调粮草,甚至往往要从远在河北的邺城调粮。”

  “在扬州、在淮南屯田,定会减少出征之时的靡费。加之此番又有战中所俘虏的军士可为屯田众,这是一举多得之事。”

  曹睿点了点头,并未说话。

  “其二,臣认为练兵乃是作战胜利之根本。当然,扬州军事并非臣的本职,臣也不多做赘述。”

  “其三,兴修水利、建造船只乃是眼下扬州急需之事。无论是从合肥还是广陵出兵,或者是从新据的皖口出兵,疏浚河道可以保障出兵顺利,修建船只可以发展水军。”

  “陛下,这三点乃是臣认为扬州当下必要之事。”

  曹睿点头说道:“蒋卿所言甚合朕意。朕此番出征扬州,对扬州军事的大事小情也算是通盘了解过了。”

  “粮草、战力、水运!蒋卿总结的不错,这三点就是扬州当下所需之事!”

  曹睿扬声说道:“此前国家久处战时,许多政策、许多人事上的安排也没来得及调整。借今日的机会,朕也将所调的内容公布下来。”

  “刘中书,读一读吧。”

  “遵旨。”刘放拿出一卷明黄色的绢帛,朝向殿中群臣朗声读了起来。

  随着刘放的话语不断脱口而出,除了曹真、司马懿几个少数知情的重臣,其余臣子尽皆惊讶。

  若总结下来,刘放所读的诏令也是说了三件事情。

  其一,统一军中的各官职名称。

  去除中郎将一职,各郡统兵之将为都尉,中军和外军中统兵之将为校尉,都尉校尉不再混用。

  其二,简化各州刺史职务。

  各州刺史也不再领兵,今后只负责行政之事。若遇战时,各郡之兵统一由各郡都尉率领、由朝廷派遣之将所督。

首节 上一节 103/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