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13节

  又没都到活不下去的程度,谁还愿意跟着麴英搞事情呢?

  此时的西都县中,凉州刺史夏侯霸、偏将军郝昭、偏将军鹿磐,这三人正在一并设宴款待陆逊的到来。

  陆逊陆伯言嘛,即使是远在凉州的大魏将领,对陆逊的大名也是知晓的。

  在洛阳的文官视角来看,陆逊不过是一败将、一降将而已,实在算不得什么稀奇。

  而从夏侯霸、郝昭、鹿磐的角度来说,陆逊昔日在夷陵一战灭掉刘备四万余众,这个战绩他们几辈子也撵不上。

  和这种战绩比起来,降将又算得了什么?而且不还是得了陛下的重用吗?

  夏侯霸举起酒樽:“陆校尉远来凉州,路上奔波辛苦。凉州之地苦寒,实在比不得扬州气候宜人。”

  夏侯霸如此给面子,陆逊也不能不知趣:“夏侯方伯镇守凉州,此番平定叛乱又如此之速。方伯与二位将军,实在都是国家功臣。”

  “举白!”陆逊说道。

  “举白!”四人一同饮尽。

  郝昭为人十分豪爽,而鹿磐就更沉默些了。

  郝昭问道:“陆校尉是从寿春至此的?期间走了多久?”

  “超过一月了。”陆逊说道:“陛下二月初命我为护羌校尉,先是从寿春到洛阳,在洛阳尚书台停了三日后,这才从洛阳出发来凉州的。”

  “在郿县左将军处停了一日,走陇山道到了天水郡的冀县之后,遇到郭方伯在彼处,又停了一日。”

  “前后算下来,路程约有一个半月了吧。”

  郝昭惊叹道:“竟如此之远!我是太原人,最南边也没只是到过豫州的许昌,真没想到从扬州到凉州上任,要走如此远的路程。”

  陆逊点了点头,略微有一些苦涩之意,但不多。

  陆逊自寿春与皇帝告别之后,乘船渡过了淮水,经陈郡、颍川之后到了洛阳,得以见到汉朝二百年的帝都。

  洛阳位居天下腹心,伊水洛水这种经典中就有的河流,终于得以见到。八关拱卫的绝佳地势、汜水关的雄伟,陆逊也亲自得见。

  若是说从寿春到洛阳的路程还平平无奇,但是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再到天水、甚至从天水到西都,这番旅途则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潼关的巍峨险峻、长安的赫赫威名、关中一望无际的旷野良田,加之陇右的崎岖地势。

  加之到了凉州之后,随处可见的羌汉杂处,以及深处湟水谷地的西都城……

  大汉四百年,无数的能臣良将在关西的事迹,纷纷在陆逊的脑海中显现出来。

  陆逊赶赴凉州上任的路上,越来越感觉到山河雄壮、地势相连的美感。

  自己曾经建议吴王割据长江以求自保,真的是正确的吗?

  或者说,割据江东、使得山河不得一统、天下耗费征战不休,真的是正确的吗?

  陆逊的思想也在慢慢转变。

  陆逊出言问道:“郝将军是太原人?在下听说太原地势也颇为险峻。”

  郝昭笑着点了点头:“这是自然。太原城为晋地山河锁钥,自是易守难攻的。”

  “久闻太原之名。”陆逊说道:“不过我有一事不明,此番这个麴英为何要造反作乱呢?”

  夏侯霸哼了一声:“还能是为什么,野心作祟呗!”

  “西平麴氏本就是大姓,自汉桓帝之时凉州动乱,他们麴氏也总是有份。”

  “数年前,麴英的族兄麴演作乱,被当时的金城太守苏公诛杀,而且还不是战死的、是被苏公诱杀的。”夏侯霸说道:“这麴英逃入羌胡之中,自然心不能平。”

  “今年湟水谷地乏粮,麴英因此鼓动羌人作乱,尝试着向县中和郡中要粮。”

  “要粮?”陆逊疑惑道:“麴英不是造反吗?要粮如何要到造反了呢?”

  夏侯霸摊手道:“要粮,要不到就开始抢了。如此多的羌人,临羌县哪有那么多的粮食给出去?再说了,本来就一点也不能给,官府不向羌人征粮就不错了。”

  陆逊问道:“因此麴英就带着羌人攻击城池了?”

  “不好说。”夏侯霸摇头:“麴英现在逃到西海边上去了,官军一时还抓捕不到他。”

  “不过在临羌县收复之后,有人说当时羌兵向城中射箭以夸耀武力,周县令当时站在城头,意外被流矢射中跌下城头。麴英见死了县令,就一不做二不休,开始攻城了。”

  “也有人说周县令威胁要羌人杀麴英,将麴英的首级献来。麴英无奈之下,才开始杀官造反。”

  陆逊也是听得直摇头:“如此说来,此事还弄不明白了?”

  “弄明白,哪那么容易弄明白!”郝昭冷笑着摇头说道:“陆校尉是扬州人,未必晓得许多凉州之事。”

  “凉州这么多羌人胡人杂居,本来就难以管理。本地的汉人大族也没几个省心的,多是作乱惯了的。”

  “当年凉州之地,不都已经全从了韩贼和马贼么?统统按贼人来看待就是了。”

  陆逊颇为惊讶的问道:“那岂不成了糊涂账了?”

  “就是糊涂账。”夏侯霸也笑着说道:“陆校尉来的晚,我来凉州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陆校尉可知,凉州的官府是如何对待羌胡人的吗?”

  “在下不知。”陆逊说道。

  夏侯霸笑道:“羌人胡人犯了罪,官府从来不问。若是闹出见血的事情了,也只不过是在通知其部帅后,再杀几个羌人做做样子罢了。”

第170章 南北合一

  陆逊摇头说道:“这般治理着实与其他州郡不同。”

  “陆校尉之前对凉州之事有过了解吗?”郝昭笑了一声问道。

  “略有一些。”陆逊答道:“在下到了洛阳之后,得了尚书右仆射卫公引荐,与杨阜杨义山曾深谈了两日。”

  “杨公在洛阳可好?”郝昭道:“我在金城多年,也与杨公久识。”

  “若说雍凉本地出身的官员,继冯翎张公和扶风苏公(张既、苏则)之后,也就是杨公为首了。”

  杨阜虽说曾在凉州任太守,但在洛阳也不过是个城门校尉而已。

  想来并不得志。

  陆逊想了片刻后笑着说道:“杨公身体康健,在洛阳能有什么不好?”

  “杨公还托我给郝将军带了封书信,还请稍待,我这就出去取一下。”

  朝几人笑了一下之后,陆逊缓缓起身,走到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直接找到了自己的长史周铎。

  “金宁,将洛阳带来的两封书信给我。”陆逊对周铎说道。

  周铎从包裹中拿出一个木匣,将其中的两封书信拿了出来:“校尉,这封是卫公给夏侯方伯的、这封是杨校尉给郝将军的。”

  “我知道了。”陆逊接过两封书信之后,眼神又看到了下面稍小一些的一个信函。

  早在刚刚离开寿春之时,姜维就将这个信函塞给了自己。

  路上辗转一个多月的时间,陆逊曾有几次想打开这个信函。反正皇帝也不在身边、又没有其余人等可以监督,早知道一些又何妨呢?

  无论如何,陆逊还是忍住了。

  留住这个信函,多少能为旅途中保留一丝念想。人在异乡,国事家事都已经抛之脑后,若再不留点念想,岂不是了无生趣?

  此事周铎也是知情的。

  “校尉,虽说未到令居,但此地西都已经比令居更远了。是否要看看陛下的旨意?”周铎心中也是好奇的。

  陆逊摇了摇头:“待酒宴结束之后再说吧。”

  周铎随即会意,不再言语。

  三人见陆逊带着两封书信进来,都有些诧异。

  “在下从洛阳带过来两封信。”陆逊一边坐下,一边笑着说道:“一封是卫公给夏侯方伯的,一封是杨校尉给郝将军的。”

  夏侯霸与郝昭都不是扭捏之辈,接过书信后当即就读了起来。

  夏侯霸一边看着书信,一边自顾自的摸起了下巴。

  “有点难办,但也不是不能办。”夏侯霸自言自语道:“还是需要些许时日的。”

  陆逊有些诧异的问道:“方伯,何事难办?”

  夏侯霸将书信放在一旁,笑着说道:“卫公嘱咐我在各郡中调一千郡兵给陆校尉,供陆校尉在令君屯驻所用。”

  郝昭插话问道:“一个州调一千兵,有什么难办的?”

  “伯道,调兵倒是好说。”夏侯霸看向郝昭:“不过卫公在信中说,要求各郡自备军费用度,这就有些不好办了。”

  陆逊问道:“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了?”

  夏侯霸点了点头:“正是如此。陆校尉可知凉州共有几郡?”

  “此事在下还是知晓的。河西四郡从西向东,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陆逊扳着指头数了起来:“张掖以北还有西海郡。加之金城和西平二郡,一共七郡。”

  “凉州这七个郡之间的距离,可不是内地州郡能比的。”夏侯霸说道:“从敦煌到武威,再经令居到西都,这距离也有将近两千五百里了。”

  夏侯霸摊手:“甚至此次平叛,我也只是带了武威郡的一千郡兵和武威周边的三千羌骑。”

  “卫公在洛阳可能误认为各郡转运粮草财物,如内地州郡一般容易。”夏侯霸说道:“不过无妨,那就不按卫公所说,这个军费由州中出了就是。”

  陆逊拱手行礼:“在下初到凉州,若无州中支持、实难做事,多谢夏侯方伯。”

  “无妨,无妨。”夏侯霸笑道。

  其实在陆逊之前,几人早就知道朝廷将陆逊陆伯言派来凉州,多少都是有些诧异的。

  陆逊此人之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虽说夏侯霸与郝昭几人并不知皖城一战的细节,但是大魏素来优待降将,这一点大家都是清楚的。

  从数年前的蜀汉黄权、孟达,到去年的东吴韩综,这些降将几乎都给了高位和实职。

  陆逊本就是东吴重臣,比黄权、孟达这等人的权责更加重要。陆逊刚一归顺就被任命为护羌校尉,这就足够表明皇帝的态度了。

  夏侯霸笑着说道:“陆校尉年长一些,都是替大魏用命的同僚,也不必如此客气的称呼官职了。”

  “伯言兄,我们彼此互相称字就好了。”

  夏侯霸的言语虽然客气,但‘伯言兄’这般称呼直接从其口中叫了出来,无疑还是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意味。

  客随主便,陆逊此时的心态早已平和。

  “多谢仲权了。”陆逊笑着抱拳说道。

  “伯言兄,”郝昭说道:“我曾听说东吴也有异族山越?江东之人是如何对待山越的?”

首节 上一节 113/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