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2节

  千里之外的成都,此时却晴空万里。

  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也肯定想不到,昔日叛离蜀汉的黄权,又重新得了魏帝的重任。

  相府内。

  马谡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边走边挥着文书:“丞相,大喜,大喜啊。”

  诸葛亮看了马谡一眼,缓缓放下正在书写中的墨笔。

  “幼常,所为何事啊?”

  马谡脸上的兴奋之情快溢出来了:“禀丞相,魏帝曹丕已死,少主曹睿即位。留了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辅政。”

  诸葛亮轻轻挥动羽扇:“曹丕真死了?篡汉之人终得报应啊。”

  马谡连连点头:“曹操刚死没几年,曹丕又死了,想必魏国早已人心慌乱。”

  诸葛亮却轻轻摇了摇头:“幼常,此时不同往日。当年曹操死时,确实天下震动人心沮丧。但如今魏国已立六年之久,内外早已人心思定,恐怕没那么简单。”

  马谡看出诸葛亮的兴致不高,不敢再多言语,收起了自己的兴奋之情。

  “丞相,北伐的计划您已经筹备了一年了。如今魏国大丧,此事是否需要提前?”

  诸葛亮淡淡说道:“是该提前,不过具体时间还要从长计议。”

  “自去年平定南中以来,我汉军三月出征,十二月才返回成都。”

  “缺失的兵员尚未补齐,铠甲、马匹、军具皆需要时间。”

  “依目前的速度看来,多半还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马谡点头称是,随即又向诸葛亮请教起来。自马谡之兄马良殁于王事之后,马谡就成了诸葛亮身边着力培养的后继之臣。

  “丞相,这即位的曹睿年纪已经二十多岁,曹丕为何给他安排了四个辅臣?这恐怕有些不合常理。”

  诸葛亮笑道:“幼常,你可知对于一国储君,何为常理?”

  马谡摇头。

  诸葛亮继续说道:“一国储君名为太子,而重点就在这个‘储’字。你可曾听说曹丕立曹睿为太子了?”

  马谡答道:“立太子乃一国大事,臣从未听闻曹丕立曹睿为太子。”

  诸葛亮说道:“这就是了。曹睿久在东宫,治国理政无甚经验,更没有嫡系文学之臣为股肱。”

  “且不论曹睿其人才华如何,若无辅臣辅佐,多半是坐不稳这个位子的。”

  马谡恍然:“丞相所言极是。若不立重臣以警天下,这天下曹丕篡得,其他人就篡不得么?”

  诸葛亮见马谡已经明白,便举起羽扇指向了马谡手中的文书:“这文书我就不看了。幼常,速速送至宫中,和陛下说,此文书可以拿去告祭先帝了。”

  马谡拱手行礼,缓缓走出了丞相府的大堂。

  诸葛亮也缓缓踱步,走到了庭院之中。

  日光缓缓向西坠下,此刻的诸葛亮,恨不得有长绳来系此西飞之白日。

  曹操死了,曹丕也死了。

  身在曹魏的百姓,还有多少人能记起当初的大汉呢?

第17章 响晴薄日

  “陛下,陛下醒醒。”毕进在寝殿外拖着长声,轻轻的喊着。

  清晨,庭院中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个不停。

  榻上早已醒来多时的毛嫔,轻轻推着还在睡梦中的曹睿的肩膀,想要叫醒自己的枕边人。

  曹睿虽已醒来,但他并不想结束此刻的温馨。此刻的大魏皇帝,正在赖在榻上装睡。

  其实上次曹睿宿在毛嫔宫中,两人并没有发生什么。只是同殿而居,仅此而已。

  两人真正有实质性的进展,是在曹睿和毛嫔深入了解了十几日之后的昨夜。

  昨夜两人从星空银汉聊到神话传说,从河内风物聊到皇帝菜谱,又聊到文学诗赋,聊个不停,一直聊到了午夜时分。

  随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再然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诗写得真好。

  毛嫔无疑是矛盾的。这个二十岁的女子既胆大又害羞,既想得到丈夫宠爱又想矜持半分。

  当时曹睿俯视着毛嫔泛红的俏脸说道:“若朕给你下旨,你是听朕的话呢,还是不听朕的话呢?”

  这就有些仗势欺人了。仗皇帝的势,欺身下之人。

  毛嫔也愉快的接过了这个台阶,随后两人一夜无话,直至晴天白日。

  醒来后神清气爽,好不畅快。

  曹睿装睡的本领实在算不得太好,俊俏的脸上睫毛微微颤动。毛嫔推他他又不动。

  “陛下,卫臻卫尚书已经到陛下书房外了。”毕进尖细的嗓音在门外喊着,怪难听的。

  曹睿听闻毕进话语之后,并不想让毕进进来,而是自己从榻上起身,披上一件薄薄的帛衣后,走到寝殿门口拉开了门。

  “卫师傅为何到的如此之早?”曹睿向毕进问道。

  毕进恭敬说道:“老奴问过卫尚书了,他说陛下第一次宫中召见,他不敢半点怠慢。此时卫尚书正等在陛下的书房之外呢。”

  曹睿连忙说道:“为何不早些和朕说是卫师傅来了!”

  曹睿急命内侍将衣袍递上,穿戴梳理完毕之后,便急匆匆的前往了书房去见卫臻。

  还没到书房的时候,曹睿就远远见到了卫臻站立于书房门口的身影。左近并无旁人,但卫臻的身姿依旧挺立笔直。

  “卫师傅,是朕来迟了。”曹睿一边向前走去一边说道。

  “臣卫臻拜见陛下。”卫臻见皇帝到来,恭敬行了一礼。还未等卫臻起身,就被皇帝托着手臂搀扶起来了。

  曹睿笑着说道:“卫师傅是朕的老师,就不必拘泥于俗礼了。”

  卫臻一向冷清的脸上也露出些许笑意:“礼制如法度,臣又怎能不遵守呢?”

  曹睿拉着卫臻的手臂向书房内走去:“卫师傅随朕进来,我们坐下再谈。”

  两人在书房内缓缓坐定。

  卫臻此人与曹氏渊源颇深。

  昔年董卓在洛阳乱政,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董之时,曹操欲在陈留起兵又苦于没有军饷。

  是卫臻的父亲卫兹散尽家财资助曹操,以此帮助曹操在陈留招募了五千士兵。卫兹说出了‘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这种用武之言,更是以‘平天下者,必此人也’的话语高度评价了曹操。

  不过卫兹下线的极快。初平元年,曹操在荥阳败于董卓部将徐荣之时,卫兹也率三千兵随行,而且力战而死。

  卫兹对曹操和曹氏的帮助巨大,自然在卫兹死后化为了对卫臻的遗德。卫臻先是做了夏侯惇属下的计吏,后又被曹操命为黄门侍郎,而后更是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替曹操管理赋税之事。

  属实是心腹之任了。

  而在曹丕继位之后,将卫臻命为散骑常侍、封为安国亭侯,而后又陆续命卫臻为尚书、中领军等职。

  更别说曹丕又让卫臻去给长子曹睿教授经典与朝政,与曹睿有着师生之谊。

  什么叫根红苗正?卫臻这种臣子,在大魏就是一等一的根红苗正。

  卫臻看向皇帝,拱手问道:“臣昨日在尚书台闻得诏令,陛下今日叫臣入宫是为何事?”

  曹睿想了想说道:“卫师傅乃朕的老师,朕刚刚即位,欲在国事上有所进取,但又不知先从何处下手为好。”

  “卫师傅可有什么可以教朕的吗?”

  卫臻点了点头,但却没立即回答皇帝关于国事的问题,反而提到了一件发生在尚书台中的事情。

  卫臻说道:“臣有一事要说与陛下。在陛下初次朝会之前,臣在尚书台中,当场听闻司马懿和陈群二人,向刚刚从北宫出来的刘晔询问与陛下相关之事。”

  曹睿微微皱眉,但并没有说话,轻轻点了点头,示意卫臻继续说下去。

  卫臻继续说道:“陈群向刘晔如此发问,问‘陛下何人’,而刘晔答道‘陛下似汉文帝’。”

  曹睿冷笑一声,自己向刘晔询问鬼神之事,而后刘晔又将自己比作汉文帝。曹睿又怎能看不出来,刘晔乃是拿‘汉文帝’之意来揶揄自己、拿‘汉文帝’之名来搪塞两位辅臣呢?

  曹睿不想和卫臻纠正此事,反倒拿汉文帝作为引子问起了卫臻。

  曹睿说道:“若朕做汉文帝,卫师傅可愿为朕做宋昌吗?”

  汉文帝刘恒还是代王之时,宋昌就以代王中尉的身份为汉文帝的亲信。而在汉文帝即位并进入长安未央宫的当夜,宋昌就被连夜命为卫将军,统领宫中之禁卫军。

  卫臻饱读诗书,岂能听不出皇帝的意思?皇帝年少即位,所想所感无非就是辅臣掣肘、自己之权不得伸展。

  让卫臻做宋昌,是用卫臻来与辅臣们夺权吗?

  卫臻思考片刻后拱手说道:“臣久受魏室大恩,自当为陛下效死,自然愿意做宋昌。”

  “不过臣以为,陛下乃先帝长子,陛下之位无人可以撼动,那自然也不用用臣像宋昌一般急迫做事。”

  曹睿明白卫臻的意思,卫臻是告诉自己无需急着夺权,辅臣们一时之间不会做出什么,缓缓图之即可。

  曹睿闻言,直接了当的向卫臻问道:“卫师傅,陈群、司马懿二人乃是先帝之友,而并非朕之友。以卿所见,此二人算是社稷之臣吗?”

第18章 得道多助

  皇帝说陈群和司马懿二人是先帝之友,而非其自己之友。

  从卫臻的角度看来,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曹睿之所以会如此向卫臻询问,固然和卫臻是自己的老师有关,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卫臻此人极为清正严谨、从来不结党营私,朝野皆知。

  以卫臻如此家世背景,大魏朝廷自然有他的一份位置,又何须与其他重臣亲近呢?

  既然皇帝有问,卫臻也只能如实作答。

  卫臻思考片刻后缓缓说道:“臣以为,陈公和司马公二人,乃是朝廷之望。于社稷,则臣就不知晓了。”

  卫臻说的是实话。四位辅臣之中,曹休曹真乃是以曹氏宗亲之重统兵,皇帝无法也无需替换。而两位录尚书事的辅臣陈群和司马懿,成为了皇帝担忧的对象,也并不奇怪。

  曹睿听闻卫臻所言后,微微叹了一口气:“朕年方二十三岁,而四位辅臣位高权重。朕不是相疑,只是心中略有不安罢了。”

首节 上一节 12/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