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26节
建安二十四年,趁着曹操大军远在汉中之时,时任相国的钟繇征辟魏讽为西曹掾,而魏讽与长乐卫尉陈祎密谋造反。
当时留守邺城的,正是先帝曹丕。
曹丕为了平定叛乱,火速诛杀了魏讽,并将涉案的数十人都一并株连。
在株连的一众人等内,有荆州学派的宋忠、刘伟、以及王粲的两个儿子。而宋忠,就是王肃的老师。
即使曹丕杀了这么多人,连相国钟繇都因举荐魏讽而被贬为庶人,曹操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无他,只是因为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个年份里,曹操刚刚结束在汉中与刘备失败的对峙、又火速赶赴河南指挥军队抵抗关羽,还一度想要迁都。
曹操在回军到洛阳之后,还没来得及回到邺城之时,便在洛阳病死了。接下来就是曹丕继位魏王、而后称帝的故事了,谁还能追究曹丕的什么过错呢?
起初,刚刚继位的曹睿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谋反。魏讽此人大大的坏了,是罪有应得。
后来,曹睿以为这是曹丕的夺权之举。魏讽与许多株连之人拥护曹植,曹丕借前方战事紧要、无暇后顾之时排除异己罢了,也属常理。
现在看来,莫非其中还有学术之争?
钟繇、陈群……这些颍川人都是推崇郑学的。
莫非是曹丕借着平叛的机会,将这些颍川人在学术上的敌人一窝端了?
那么,既然当时刘晔、傅巽这些人都认为魏讽会反,钟繇为何还要征辟魏讽呢?是钟繇愚钝到根本看不出来吗?钓鱼吗?
曹睿长吸了一口气。
方才这些,也只是根据王肃之言做出的猜测罢了。
这里面的水太深了,不能挖!起码数年之内都不能挖!
曹睿思考清楚之后,板着脸冷冷的看向王肃:“朝廷已经论定之事,你又如何敢翻案?先帝英明神武,魏讽一案又岂能出错?”
“朕要治你的罪!”
见皇帝如此说法,王肃此时立刻跪地请罪。王朗也瞪大了眼睛,一张充满褶皱的脸直直的看向皇帝。
“王肃,你的圣贤之书都是怎么读的?”曹睿语气生硬的说道:“王肃发了癔症、胡言乱语,在家中禁足半年,不得出门!”
王肃本以为皇帝会给自己安排什么重罪,不料竟是禁足?一时间王肃也有些懵了。
王朗人老成精,从先前皇帝对卫臻三人禁言,已经察觉了一些苗头。而此时皇帝又借着‘治罪’的名头将王肃禁足。
这禁足也禁的太暧昧了吧。
王肃跪在地上,抬头看向皇帝不知所措的时候,曹睿已经对着王朗说话了。
曹睿问道:“王司徒,卿可知三月中旬之时,太常上表、要在邺城为文昭皇后修寝园一事?”
王朗用几瞬的时间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即答道:“回陛下,臣不知道。”
曹睿点头:“此事事关重大,朝中事务繁多、朕也无暇顾及。司徒愿意替朕持节去一趟邺城,以三牲之礼祭祀文昭皇后吗?”
王朗拱手答道:“臣为三公,理应替陛下分忧。臣,愿往。”
曹睿轻轻颔首。
第186章 选贤举能
四月初一,又是一次热闹的大朝会。
许多大臣猛然发现,原本应该位列前排的司徒王朗,竟然今日没有上朝。
曹睿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直接向臣子们说明自己派王朗去河北、负责为文昭皇后修陵一事去了。
王司徒真可谓是雷厉风行。
王朗在得了皇帝委任之后,第二天上午就起程北上邺城了,没有多耽搁半日。
而其子王肃禁足在家之事,卫臻、刘晔、杨阜不可能说,旁人也是无从得知的。
若从大多数旁观者的视角来看,那就是钟太傅和王司徒因恢复‘肉刑’又一次吵起来后,王司徒欲要扩大事态、将争议公布了出来。
王司徒是上午将信公开的,皇帝下午就去了司徒府上,第二天王司徒就滚去邺城了。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钟太傅又赢了一次,但这种进展速度,一时间却让人摸不到头脑。
在朝会上议论修律一事之时,有臣子当廷站了出来,建议皇帝恢复肉刑,随即许多大臣出言应和、也有大臣们出言反对。
曹睿也只是简单表示,肉刑是具体刑罚、议论肉刑并非紧要之事。应该先大略定下修律的方向,等修到细节之后再议肉刑。
皇帝都如此说了,而且说得也符合逻辑道理。先总纲再细节,本就是做事情的正经方法嘛!
也只能搁置起来了。
钟繇钟太傅依旧是腿脚不好、未能上朝。
曹睿在与大将军、太尉华歆、司空司马懿、尚书右仆射卫臻等大臣议论之后,大致定下了此番修律的几个原则。
其一,删繁就简。将汉律的繁琐重复之处逐渐精简,删去不必要的各类注解及判例。
其二,逻辑清晰。新修订的律法应该是先总则、再章节、再条文的结构,方便各州郡学习和查找。
其三,审慎为先。这一点是曹睿特意要加上去的,曹睿认为律法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律法中要存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在律法判罪之前要反复核实确认。
曹睿提出审慎之后,无论是华歆、司马懿还是曹真,没谁会有理由拒绝的。
小心断案嘛!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曹睿听到大臣们的纷纷称赞后,心中不由得摇了摇头。这种吹捧实在没有营养,但若是我提到修律之人呢?
“诸卿,”曹睿缓缓说道:“既然修律的原则已定,那么千头万绪还是要有一人直领的。”
“应该用何人来主导此次修律之事啊?”
皇帝的话一出,原本沉默的朝堂上随即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做官也是有讲究的,做苦活、做累活不如做巧活,而此番修律就是典型的巧活。
陛下已经亲自划出了范围,只是由一人牵头即可。作为陛下太和元年朝堂上的第一件大事,这不是妥妥的政绩吗?
群臣心中纷纷都起了心思,但却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
曹睿见状轻笑一声,知晓并没有人愿意做出头鸟,于是开口问道:“大将军?可有人选推荐给朕?”
曹真想了几瞬,随即拱手说道:“陛下,律令之事臣不甚清楚细节,因此臣没有人选。但军令的修编,臣建议用侍中辛佐治来负责。”
曹睿点了点头,看向了辛毗:“军令乃是军中大事。既然大将军推荐了辛侍中,辛卿,你可愿意负责此事?”
辛毗出列行礼答道:“回陛下,臣愿为此事,愿为陛下分忧。”
“辛侍中去做,朕无忧也。”曹睿笑着回了一声。
“除了军中律令,此事已经定下来交给辛侍中负责,接下来的大头还需议论。”
曹睿指向太尉华歆:“华太尉,卿可有人选推荐?”
华歆年高德劭,一般在朝堂上不轻易说话。华歆直接拱手答道:“陛下,臣向朝廷推荐陈留太守刘劭刘孔才。”
“陛下,刘劭在黄初年间曾任尚书郎及散骑,还受命汇集群书编纂成《皇览》,与法令条规也颇有研究,此人确实适合此任。”
曹睿说道:“朕上次出巡时,在陈留停了数日之久。陈留太守刘劭的政绩朕也有所耳闻,此人可以考虑。”
“司空怎么说?”曹睿看向司马懿。
司马懿其实心中颇为纠结。
三月初的时候,蒋济在离开洛阳前往扬州之前,曾经与司马懿商讨要将河南尹的位子让给大司马曹休的长史冯平。
而当下的河南尹司马芝正是司马懿的族弟。
本来按照常理,司马芝在办了曹洪家人之案后、司马懿再稍稍举荐一下,升官做个九卿还是有可能的。
现在九卿中的太仆和大司农,这两个位置都有空缺。
但皇帝对司马芝不褒不贬,这个态度就很是琢磨不透了。
该举荐司马芝吗?还是举荐另外的其他人选?
谨慎为要!
司马懿想了片刻,拱手说道:“陛下,臣向朝廷推荐四名贤才。兖州刺史王昶、中护军桓范、河南尹司马芝、广平太守卢毓。”
司马懿同时一连串的推荐了四个人?
殿中群臣的目光纷纷看向司马懿的脑后,曹真、华歆都只推荐一人,为何到你这就报菜名一般、连着推荐四人了?
曹睿其实也是一样的想法。
曹睿耐着性子问道:“司空为何推荐了四个人选呢?难道想让朕用四名大臣来共同主导此事吗?”
司马懿不慌不忙,拱手答道:“回陛下,修律之事乃国之大事,臣也是为朝廷考虑、从而谨慎推荐人选罢了。”
“臣方才推荐的这四人里面,各自都有擅长的优点,都可以为朝廷所用。”
王昶、桓范、司马芝、卢毓。
曹睿笑了一声,随即问道:“那好,司空来为朕和百官说说,为何认为这四人都可以担此重任?”
司马懿清了清嗓子,拱手答道:“臣认为,修律一事极为繁复重要,既需要懂刑名律法之人、还需编纂文学之才、也需懂得实务之人。”
“王昶、司马芝精通实务,桓范曾与刘劭一同编纂《皇览》,卢毓擅长刑名律令。这四人,臣认为都是大魏的俊才,可以重任。”
曹睿此时只觉得有趣。
你司马司空将四人并列,难道我就猜不到你的意思了吗?
王昶曾经在曹丕的太子府中任职,在司马懿去相府后接了太子中庶子一职。
卢毓曾在相府的西曹任职、曾做过司马懿的下属。
司马芝不必说,是司马懿的族弟,也是司马懿的亲信之人。
唯独一个桓范……目前曹睿还不知他与司马懿有何联系,或许是报上来充数用的?
不过有一点司马懿没有说谎,这四名两千石都是国家贤才、也都是有能力的,无非看皇帝自己选谁用谁了。
曹睿笑着说道:“桓范与司马芝都在洛中,刘劭、卢毓、王昶三人都在任上。”
“既然司空推荐了这四人,那么连带太尉推荐的刘劭,一并召到洛阳来吧,朕要亲自与他们聊一聊。”
司马懿拱手:“陛下圣明,此事理应谨慎为好。”
曹睿想了几瞬后又看向了刘放:“对了,刘中书,稍后遣快马追上王司徒,将今日朝中之事说与他听,看看王司徒有无人选推荐。”
刘放拱手应允。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