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25节
当年先帝曹丕极度信任夏侯尚的时候,曾经下诏书称要给夏侯尚‘杀人活人、作威作福’之权。而当时蒋济极力劝阻曹丕,称这种权柄非人臣所能拥有,因此迫使曹丕追回诏书。
曹睿眯着眼睛看向卫臻,卫臻此刻已经知晓皇帝会意,随即点头以示回应。
很简单!若是启用肉刑,那相当一部分要朝廷批准的流放和死刑,就会变成各地州府、或者朝廷行政机构就能决定的肉刑。
这不就是‘杀人活人’之权被下放了吗?
若单单说律法之事,曹睿或许还会有疑惑。说到权力的话,那曹睿可就不困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队伍缓缓到了司徒府门口,司徒王朗和他的长子王肃一并在门口迎接。
曹睿拉住马缰,见王朗与身后一人恭敬行礼,坐在马上笑着问道:“这还是朕第一次来看望司徒。”
“王司徒,卿身后这人是谁?”曹睿拿马鞭指向王朗身旁之人。
“回禀陛下,”王朗答道:“正是在下的长子王肃王子雍。”
“子雍,快来拜见陛下。”王朗转头说道。
王肃随即大礼参拜:“臣拜见陛下。”
曹睿点了点头,随即翻身下马后问道:“快平身吧。司徒之子昔日曾做过散骑是吧?现在居于家中?”
王肃起身后答道:“回陛下,臣现在居于家中读书。”
“读书?读什么书?”曹睿笑着问道。
出乎曹睿的意料,王肃说了一长串:“臣读五经、读谶纬、读算学、也读太玄。既读古文经,也读今文经,还读道家之书。”
曹睿有些惊讶到了,眉毛微微扬起。这王肃读书,怎么听起来和经神郑玄这么像呢?
但曹睿并没有问,而是淡淡的说了两个字:“甚好。”
王朗引着皇帝一行进了府中,随即数人到堂中纷纷入座。
皇帝坐于堂中,而王朗、卫臻、刘晔、杨阜等人则坐在下首,王肃则干脆就站在他爹王朗的身后了。
曹睿也不废话,直接开口问道:“王司徒,朕今日上午听说了卿与钟太傅争议一事。”
“司徒为何反对恢复肉刑,而这为何又比钟太傅说的对呢?”
王朗沉默片刻后拱手答道:“陛下,钟太傅和臣的想法确有不同。”
“钟太傅认为,刑罚之间存在过轻或者过重的问题。许多百姓犯罪,要么是徒刑、要么是死刑,此二者之间缺少一种中间的刑罚。”
“而臣认为,圣人及先贤之所以要制定律法,乃是要推行教化,从而施行德政罢了。汉文帝去肉刑,而遗泽天下数百年。若陛下愿做圣君,实在不宜恢复肉刑。”
曹睿点了点头:“司徒方才所说,实际上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了?”
“正是理念不同。”王朗答道:“若是觉得死刑过多,将死刑减少、增加徒刑流放就好了。”
“同样是为了减少死者人数,为何不能增加罪犯徒刑的期限,反倒一定要砍手砍脚呢?”
“臣认为这样做实在不是德政。”
曹睿接着问道:“如司徒所说,禁止肉刑是个德政的话,这个德政真就这么重要么?”
王朗肃然答道:“陛下,如今天下未定。其一,恢复肉刑会招致百姓不满;其二,肉刑会让吴蜀敌寇有‘吊民伐罪’之口实;其三,肉刑会让敌国之人不敢投奔大魏。”
“陛下,这就是不启用肉刑的德政了,望陛下慎之又慎。”
王朗之言似乎有理,但曹睿敏锐的注意到,站在王朗身后的王肃,似乎面露些许不虞之意。
第185章 党同伐异
曹睿身为皇帝,自然是不用顾虑什么的。
曹睿抬手指了指王肃:“王卿有什么想说的?可以说来听听。”
王朗一开始还以为皇帝指的是自己,但在发现皇帝的目光看向自己身后的时候,才知道皇帝叫的是自己儿子王肃。
一时间,王朗心中颇为纠结,只希望王肃不要说什么惊世骇俗之言了。
王肃拱手说道:“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如今朝堂之上尽是郑学门徒、将郑学封为圭臬。自郑康成提议恢复肉刑之后,之后便屡次提议、以致不绝了!”
曹睿微微皱眉:“王卿的意思是,郑学有问题了?”
王肃直白说道:“郑学未必没有问题。”
曹睿无意现在和王肃商讨什么学术问题,而是直接了当的问道:“方才你所言,郑学门徒纷纷提议恢复肉刑是吧?”
“朕记得建安十三年时,时任少府的孔融就反对荀令君恢复肉刑的提议。孔融任北海国相的时候,不是也对郑玄推崇毕至吗?”
王肃丝毫不惧,随即答道:“回陛下,孔文举之所以推崇郑康成,乃是因为郑康成博学善注。但孔融也曾驳斥郑学,称‘郑康成多臆说,人见其名学,为有所出也’,并不赞同郑康成的所有观点。”
曹睿一时只觉得有点头痛。
王肃确实博学,但说了这么多学术之事,重点又在哪里呢?
曹睿微微摇头:“朕要问你,学郑学、为何就要复肉刑了?”
王肃答道:“陛下,臣以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郑学重章句而轻义理,郑学门徒因此不晓得圣人大义,自建安流俗,只以刑名为重。”
“其二,许多士人学习郑学、几成朋党!荀文若、钟元常、陈长文,此皆朋党也!”
王肃话音一落,在场满座皆惊,众人的目光纷纷向王肃看去。
七十岁的王司徒也从席上惊得站了起来,转身朝着自己儿子大声斥责道:“子雍何敢妄言大臣!”
王朗转身朝着皇帝深鞠一躬:“陛下,臣子妄言,还请陛下恕罪。”
曹睿默不作声,看了看王朗,又看了看身后表情肃穆的王肃,又接着看向了随自己来此的三位大臣。
卫臻自不必说,当然是信得过的。刘晔与杨阜二人,想来也是知道轻重的。
堂内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曹睿冲着随自己来的卫臻及两位侍中说道:“今日之言,入在场众人之耳,到此为止了。你们清楚了吗?”
皇帝金口玉言,明摆着是不愿让王肃批评大臣的言论流传出去。
王朗当然不会将自己儿子的话出去乱说。
卫臻与皇帝有师生之谊,刘晔杨阜又是内臣,保守机密本就是职责所在。那么若是泄露出去的话,三人恐怕都难辞其咎。
卫臻起身应道:“臣遵旨。”
刘晔杨阜二人见状,也纷纷起身应和。
曹睿不急不慢的看向王肃,缓缓说道:“王卿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臣知晓。”王肃立即答道。
自曹睿登基的近一年中,朝堂之上几乎只有士人与武人两个‘派别’。
而文臣之中,颍川之人掌权又是最大的。因此曹睿从各个角度,旁敲侧击的欲要解除颍川之人的重权。
拉拢钟繇、远派陈群,都是一些权术手段罢了。
无关什么对错。又有哪位皇帝能看到文臣之中都是一党坐大、而无动于衷呢?
王肃刚才的话语,给了曹睿一些新的灵感。
曹睿低声问道:“司徒也是博学鸿儒,王卿看来也是饱学之士。方才称郑学之人几成朋党,可有证据?”
“若无实据而妄言三公辅臣,朕可要治你的罪。”
卫臻、刘晔、杨阜三人此时已经屏住呼吸了。
自随在陛下身边之后,从来未见过皇帝这般说话,也未听过如此大的指控。
今日这是怎么了?
曹睿盯着王肃的眼睛看去。王肃中等身材,虽然体形清瘦、但是双目炯炯有神,眉眼之间也流露出刚毅之色。
曹睿又看了看王朗。
听说王司徒昔年在会稽之时,还多次击退了孙策的进攻?
王朗一家还真是刚猛。
想到这里,曹睿不禁嗤笑了一声。
大魏的初代三公之中,贾诩贾文和仅用只言片语,就轻易使长安倾覆。
华歆得曹操之令,亲手将藏在夹墙里的大汉皇后拉了出来,随即伏后身死。
王朗虽然没有前面两人一般的‘光辉’事迹,但若只是个平庸之辈,大魏众正盈朝,又如何能与此二人并列三公呢?
众人都在等待王肃发声。
而王朗似乎已经知晓自家儿子的想法,也只是面无表情站着不动。
王肃此时心中也在极速思考着。毕竟是司徒之子,只是出言议论而已,难道陛下还会砍我的头吗?
从陛下近来数月的执政风格来看,陛下真就愿意看着郑学门人把持朝纲吗?
赌得!
王肃心中想清楚后,随即缓缓说道:“禀陛下,臣确有证据要说。”
曹睿眯眼看向王肃,轻轻点了点头。
王肃出言说道:“昔日在邺城,臣的老师大儒宋仲子、因学术意见与郑学不和,因此往往被郑学门人视若仇雠。”
“建安二十四年之时,借魏讽一案、臣的老师也因此被人构陷、株连而死!”
说到这里,王肃躬身行了一礼:“时隔多年,臣也以为此事不应再查、不应翻案。但臣认为,陛下不能不知!”
曹睿起身,表情严肃的看着王肃:“你所言的‘郑学门人’,是如何构陷的?”
王肃低头说道:“涉及先朝,臣不敢言。”
堂中的气氛一时间冷若冰霜,卫臻、刘晔、杨阜三人都已经低头看向地砖,不欲在此时说话。
王朗也是束手站在一旁。自己儿子的话都已经说出口了,还能如何?且看陛下如何行事就是了。
曹睿此时背着手,一直沉默着盯着王肃的发冠去看。
王肃缓缓站直,虽然还是低着头,但腰杆笔直、如松般立于堂中。
其实,曹睿很早之前就对魏讽一案有过怀疑了。
魏讽此人,是被大魏群臣都明明白白视为‘奸臣’之人。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