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51节

  曹真却叹了口气:“董公金玉良言啊!除了董公,怕再无人与我说的这么直接。”

  董昭道:“这话不好听吧?”

  曹真说道:“总归比奉承之话好听,近年来,我府上之人也极少劝谏我了。”

  董昭回应道:“这都是身居高位的后果罢了。”

  “对了,大将军的长子昭伯,算日子快到幽州了?”

  曹真想了想:“大约还差几日。”

  董昭将手边的竹简拿起,作势要递给曹真:“大将军看看这个吧。”

  曹真略带疑惑的站起,走到董昭桌边将竹简拿了过来,翻开了几瞬后便皱起眉头:“轲比能率军击败西部鲜卑的泄归泥部,泄归泥部欲归降田豫?”

  “董公觉得应该接纳泄归泥部吗?”

  董昭答道:“势败来投,老夫以为当纳则纳。田豫不是写了吗?有早就依附大魏的步度根为泄归泥作保。”

  曹真点头:“既然如此,就拟让田豫接纳泄归泥部吧。报与陛下后再传讯给田豫。”

  董昭说道:“老夫倒不是要与大将军说这些边郡小事。昭伯去了田豫处,田豫处最近又不太平,全看大将军怎么选了。”

  曹真眯眼想了几瞬,哼了一声说道:“我曹子丹之子,如何去不得战场?且看昭伯自己造化吧。”

  董昭也笑了起来:“哪有这般为人父的?到时老夫与田国让说一声,让他仔细着些。”

  董昭这么说了,曹真倒是也没阻止。

  而另一边的东阁中,司马懿与卫臻二人却与曹真、董昭完全不同。

  钟毓走后,两人并未作声。

  半晌之后,司马懿看向卫臻说道:“公振,过几日我将上奏陛下。”

  卫臻不知怎么想的,也回了一句:“司空,在下也将一并上奏。”

  司马懿轻轻点头。

  当晚,司马懿将廷尉高柔请至府上。

  司马懿虽与高柔交好,但毕竟还是不如与蒋济一般亲近。二人也只是坐于堂内,关起门来说话,并未进入书房之中。

  司马懿说道:“文惠兄听说了吗?孙资要被外放了。”

  高柔诧异,扬眉问道:“是陛下将孙资外放的?孙资犯了何事?”

  司马懿轻轻摇头:“犯了何事我不知情。但陛下将孙资任命为兖州刺史,想来不是什么紧要之事。”

  高柔打量了一番司马懿的神情,问道:“那仲达将我唤至家中所为何事?”

  高柔年长司马懿五岁,两人认识快二十年了,因而高柔可以直接称司马懿的字。

  司马懿缓缓说道:“陛下将校事的权责从中书省夺了。校事原本不是由孙资所领吗?拆成了三份。”

  “刘晔走后,还剩三名侍中。辛毗一份、陈矫一份、杨阜一份。”

  高柔皱眉:“区区校事,还拆成三份?若按我说,这校事祸国殃民、全无半点益处,早该取销了才好!”

  司马懿说道:“校事如何,我倒是不关心。刘放、孙资二人常居禁中为近臣,从而大权在握。洛中官员往往听得‘中书’之名,常常不敢违背。”

  “文惠兄,我使人去参孙资!”

  司马懿知道高柔素来对校事不满,此番言语也存了鼓动高柔的意思。

  高柔盯着司马懿看了半晌:“好!我自去参中书,不过,仲达想让谁去参孙资?”

  司马懿捋须说道:“到时让徐景山去便是!”

  高柔想了想,露出一丝笑意:“徐邈徐景山吗?他在御史台做治书执法,正是我之前的职位。”

  “以此职位来弹劾中书,也算正当!”

  司马懿点头道:“不过,今日卫公振与我说的分明,他也要就此事上表的。”

  高柔嘴角露出一丝无奈之意:“仲达,难道你能管得住卫公振吗?就算他不上表,有什么事与陛下私下一说,却比许多大臣上表管用!”

  司马懿倒是不置可否的神情:“我管不了他,他也管不了我。不过按照卫公振的稳妥性子,倒是做不出来什么激烈举动的。”

  高柔点头赞同。

  ……

  翌日,北宫,书房内。

  只有皇帝和卫臻两人在此,卫臻因此也说的颇为直截了当。

  卫臻拱手说道:“禀陛下,臣昨日听说了陛下拆分校事之后,也起了许多想法。”

  曹睿说道:“卫师傅请说,不必见外。”

  卫臻点头道:“既然陛下将校事的权责收入宫中,由陛下亲自掌管,还不如收了司隶校尉之权。”

  曹睿皱眉:“卫师傅是何意?司隶校尉有纠察、弹劾百官之权,乃是朕身边不可缺少之职,因此朕才用卫师傅担任司隶校尉!”

  卫臻解释道:“陛下不觉得,司隶校尉之权,与校事有许多重合吗?”

  “什么意思?”曹睿问道。

  卫臻道:“司隶校尉纠上检下、严刑必断,乃是天子的耳目之臣。但论起监察来说,洛中已经有三个职位有监察之权,不免生乱。”

  “三个?”曹睿问道:“御史台、司隶校尉和校事府?”

  卫臻点头:“陛下说的不错,正是这三个机构和职位。陛下可知司隶校尉这一职位是从何而来的?”

  曹睿说道:“卫师傅莫要卖关子了,还请直接说吧。”

  卫臻道:“所谓司隶校尉,名为校尉却有司隶的刺史一责,但实际负责的还是天子耳目爪牙之职。”

  “汉武帝设司隶校尉,其实是当时‘巫蛊之祸’涉及宰相与皇家,御史台不便管辖两者,才新设了司隶校尉持节去应对此事。”

  “数百年间,司隶校尉权责渐渐变重。”

  “桓灵之时,宦官、外戚、士人争斗频仍。在洛中不便动兵,往往是哪一派掌握了司隶校尉之职,哪一派就可以借此职权将反对者入狱。”

  曹睿问道:“所以卫师傅觉得这个职位多余了?”

  卫臻反问道:“臣倒也想问陛下,监察之职,外朝有御史台来为此事,内朝有校事监察不就够了吗?何必再留着司隶校尉呢?”

  曹睿静静的看着卫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自古以来的大臣,得到皇帝信重之后,往自己身上揽权才是常事。

  如卫臻一般,任尚书右仆射还兼领司隶校尉的重臣,出于公心欲要将职位放弃,才是难能可贵的少数之人。

  卫臻解释道:“陛下,臣倒不是说不愿意做这个司隶校尉。只是细细想起来,这个职位确实有些怪异。”

  “将其权责拆分为二,其一可设司隶刺史,如其余各州一样监察各郡县官员。”

  “其二可设监察官,监察朝中和洛中的百官贵戚就是。”

  “臣只是以为,第二个权责可以和校事归纳到一起罢了。”

  曹睿思考了几瞬,缓缓应道:“朕不能应。”

  卫臻闭口不言,静静的看着皇帝等待解释。

  曹睿道:“朕登基不满一年,可以梳理地方之权责,但司隶校尉乃是朕用来护卫身边的重要职位,朕让卫师傅位居此职还有大用。”

  “卫师傅方才说的,朕都听懂了。合理、可以这样去做,但不是现在。”曹睿看着卫臻:“卫师傅懂朕的意思吗?”

  卫臻拱手:“陛下圣明,是臣失言了。”

  曹睿摆了摆手:“无妨,真的无妨。卫师傅也是为国考虑。”

  其实这种监察系统的重叠,曹睿也意识到了有些许不妥。

  比如后世的某个朝代,外有言官御史科道,内有锦衣卫。

  有锦衣卫还不够,还设了东厂。东厂不够,还有西厂。西厂不够,还有内行厂……

  这种事情曹睿是不会做的。

  就在两人说着话的时候,钟毓从外进来禀告:“陛下,廷尉有一封上表托我送来。”

  曹睿皱眉:“廷尉高柔?为何不通过中书上表?”

  钟毓答道:“回陛下,臣也不清楚。高廷尉是自己到了宫门口,将这封上表投递来的。”

  曹睿接过书信,展开后看了半晌,重重的摔到了桌子上。

第214章 宫中问话

  “来了一个,还有一个!”

  曹睿带着怒气说道:“朕好不容易做了些事,这些人又在这里臧否!”

  “来,卫师傅,这两个表文你都看看。”

  卫臻没有立刻出言安抚正在气头上的皇帝,而是起身缓步走到桌案前,双手轻轻拿起高柔的表文。

  博闻强识如卫臻,大略浏览一遍、也就将内容全都记住了。放下高柔的上表后,又拿起徐邈的那份。如同高柔一般,徐邈的表文也是直接投入宫中的,并未经过中书。

  看过后,卫臻将其平稳的放在桌案上,并未弄出任何声响。

  曹睿说道:“朕知道校事归于中书不妥,这不是都收到朕自己身边了吗?”

  “朕特意避开了籍贯,让颍川的辛毗管辖洛阳校事、让关西的杨阜管许昌、让扬州的陈矫管河北。”

  “朕还忍耐孙资,将其放往外任而不是免职。朕顾全大体,为何廷尉和御史台却不能顾全一下?”

  卫臻连忙说道:“陛下还是不要动怒为好。廷尉与御史台只能看见孙资外放、校事转属,借此机会抨击中书与校事,他们并不知晓陛下的一番苦心。”

  曹睿抬眼看了看卫臻:“如卫师傅一般识大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徐邈抨击中书揽权、高柔指责校事纵肆。这两人早不说晚不说,偏要赶在朕调动的时候说。”

  “他们是不是以为朕早就不满中书和校事了?”

  卫臻拱手道:“天子之心,臣下如何能揣摩透澈?不过是以微末之事大略猜测罢了。”

  “臣认为,还是要给这两人大略说明一下的。”

  曹睿轻哼一声:“事事都要朕说,难道不说清楚、这两人便不晓事了吗?”

  “朕意已决,将徐邈和高柔的上表留中不发。且看这两人还有什么动作。”

首节 上一节 151/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