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52节
卫臻叹气道:“陛下莫要动怒了,臣看过这两篇表文,也都算这两人职责所在。”
“徐邈徐景山在御史台,是位居御史中丞之下的治书执法,本就负责监察百官。”
“徐邈在上表中提到,中书久居陛下左右、执掌机要又常常帮助陛下处理国事,并非社稷之福。大臣权责太重,国家就会危险。左右近臣过于亲近,君王就会受到蒙蔽。”
“若是近臣趁着陛下疲惫之时有所裁断,臣子们看到他们能左右事务,就必然会向他们靠拢。一旦有了这样的开始,对官员的评价和声誉就会有所偏颇,曲意逢迎的小人就会得志。”
“洛中的官员闻‘中书’之名,唯恐有只言片语得罪中书,以防其在陛下面前有所谗言。”
曹睿皱眉道:“徐邈的意思我看懂了。但他说这些话到底是想做什么?想让朕罢了刘放和孙资,还是想让朕取消了中书省?”
“他没有提及如何改变,反倒只是在这里说中书如何如何不好。”
“没了中书,也会有侍中、也会有西阁东阁。这种事情如何能断绝的了?”
“陛下……”卫臻刚要说话,就被皇帝打断了。
曹睿说道:“让徐邈再次上表自辩!朕倒要看看,若按他的说法否了中书,他有什么好的制度!”
卫臻劝阻不住,只得应下,随即又说起高柔上表的内容来。
卫臻说道:“陛下,高柔的上表则是说,朝中官员各有职司,选用校事并非信任臣子的举动。而且十余年来,如卢洪、赵达、刘慈等校事以自身爱憎、擅作威福,着实非当初武帝设置校事的本意。”
曹睿面色不悦的说道:“早干嘛去了,偏要等到朕收校事的权责时再说。”
“高柔不是廷尉吗?让他拿出证据来,校事都做了什么非法之事。”
卫臻也只得应下。
……
第二日,高柔面色凝重的坐在廷尉府的大堂中,手上所执毛笔的笔尖上沾满了墨,却迟迟未能下笔。
廷尉监王观捧着三卷竹简过来:“高公,校事刘慈涉案的材料已经整理好了,请高公过目。”
高柔没有抬头:“放在这里吧,辛苦伟台了。”
王观答道:“这是属下分内之事。刘慈在黄初年间,除了吹毛求疵、可罚可不罚的案子之外,真正造成的冤假错案大约有近千个。”
见王观将竹简放在桌案上后,高柔从头到尾认真浏览了一遍,随即长叹一口气:“如此劣迹斑斑,校事之害远大于其利!伟台,明日随我一同入宫可好?”
“我要向陛下面陈此案!”
王观面色严肃的拱手道:“高公行事,属下自当相随。”
傍晚时分,正是大臣们下值回家的时候。
司马懿的马车经过了御史台,早就等在街边转角处的徐邈左右看了一眼,趁着马车停下的几瞬空当,没有丝毫犹豫的上了马车。
徐邈略带焦急的问道:“仲达,仲达!如之奈何啊?”
司马懿看了一眼徐邈:“景山兄急什么!难道是天塌了不成?”
徐邈没好气的说道:“我如何能不急啊!上午时分,陛下让我上表自辩。方才下午时,又有使者来到御史台,要我明日进宫面圣。”
司马懿笑道:“面圣就面圣,有什么好怕的?你又没说错什么,如何会担心陛下责怪你?”
徐邈皱眉:“是没说错,中书权重确实不妥。可陛下要我说明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若是不符陛下的心意,恐怕也逃不了斥责啊。”
司马懿说道:“陛下是如何让你上表自辩的?你且细细说与我听,勿要遗漏半个字。”
徐邈认真说了一遍后,司马懿沉思片刻,向徐邈嘱咐了几句,徐邈的神色也逐渐放松了些。
快到司空府时,马车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停下,徐邈就这样下了马车。临走之前,司马懿还拍了拍徐邈的肩膀。
……
翌日,北宫,书房中。
曹睿坐于桌案之后,八名臣子前后分坐在两侧的椅子上。
西阁的曹真、董昭,东阁的司马懿、卫臻,以及四名侍中,悉数在场。
曹睿语气平淡的说道:“方才卫师傅所读的两封上表,诸卿都听清楚了吗?”
众人纷纷点头。
曹睿点头:“今日朕召你们来,一则是要与你们商讨徐景山和高文惠的上表,二则是要与你们做个说明。”
“先宣徐邈进来吧。”
角落里站着的钟毓拱手行礼,快步走了出去。不一会的工夫,候在外面的徐邈便走了进来。
徐邈躬身行礼:“臣徐邈拜见陛下。”
曹睿点了点头:“今日朕召你入宫,就是想让与朕、与诸卿说明一下你的想法。”
徐邈神色镇定的拱手:“臣遵旨,定当言无不尽。”
曹睿指向辛毗:“辛侍中替朕来问。”
辛毗领旨后起身,走到了曹睿桌案的侧边,拿起桌上放着的一张左伯纸。
辛毗轻咳一声,随即问道:“请问徐御史,前日上表的时候,为何不通过中书,而是直接投递到宫中?”
徐邈看向皇帝,拱手答道:“回陛下,臣乃是弹劾中书,岂有让中书传讯的道理?”
曹睿说道:“徐卿是怕中书收到你的上表之后,将其隐匿起来,从而使朕看不到吗?”
徐邈从容答道:“臣并非此意,臣只是以为弹劾中书,便不好再通过中书上表。”
曹睿看向辛毗:“辛侍中,大魏可有规定臣子上表的渠道?”
辛毗想了想说道:“回陛下,并无此规定。”
“那好,今日便有了。”曹睿缓缓说道:“臣子给宫中上表,以后只能通过中书。中书乃是负责上传下达的部门,不可作为摆设。”
“遵旨,臣记下了,稍后便告知中书。”辛毗答道。
说起来有些搞笑,规定中书权责的诏书,还是要由中书来签发的。
曹睿又问:“徐卿在上表里说的,若君王听信左右,则会受到蒙蔽。徐卿在这里说的左右都是谁?”
“说的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吗?”
徐卿深吸一口气:“陛下,中书在宫中为近臣,自然是包括在内的。”
顿了几秒后,徐邈说道:“陛下,臣以为不仅是中书,西阁、东阁也一并在内!”
“臣句句都是发自肺腑,若陛下一直将大臣聚于宫中、听信左右,长此以往,满朝臣子都只知中书、西阁、东阁,而不知陛下了!”
“大臣的威权过重,则臣民们必然会畏惧大臣、而轻慢陛下,还请陛下明察!”
司马懿前几日与高柔商谈,本是想让高柔检举校事、再让徐邈弹劾中书,从而在整体上减小中书省的权责。
宫中向外朝发号施令,要么是通过中书下诏传旨,要么是通过东阁向尚书台传达政令。
先帝曹丕在时,虽然在尚书台重用陈群、司马懿二人,但也用中书省来分尚书台之权。
今日司马懿所为,也只是将权柄收于尚书台罢了。
但令司马懿诧异的是,皇帝非但没有听从徐邈的谏言、顺着外放孙资的时候削弱中书省,而是让徐邈下令自辩。
那么风向就很明显了。
陛下不满的,看来只是孙资本人,而非中书省这个机构。
第215章 意外之喜
徐邈话语一出,满座皆惊,众人纷纷侧目。
若论在皇帝面前无差别攻击,徐邈算得上是第一人。果然是御史台的官员,战斗力着实强悍。
曹真抬头看了眼皇帝,见曹睿没有表示,则面带不满的看向徐邈:“徐御史还是说些清楚为好,我等每日在宫中兢兢业业,如何就是揽权、如何就是‘只知西阁、东阁,不知陛下’了?”
徐邈看向曹真,拱手道:“回大将军的话,在下并非针对大将军,而是就制度而谈罢了。”
用徐邈和高柔的上表,又一次探知了皇帝的态度后,司马懿给徐邈出的主意,就是把水搅浑。
御史台的份内之事,本就是监督百官。发现制度有不妥之处从而抨击,正是职责所在。
将中书和西阁、东阁这两个皇帝亲自设立的机构相提并论,私心也就被掩盖起来了。
不过,曹睿也并非没有准备,见招拆招就是。
曹睿微微皱眉看向徐邈:“徐卿,你的意思是说中书和西阁东阁,乃是借着朕的权威发号施令、而没有用朕的名号?”
“是这个思路吗?”
徐邈拱手说道:“回陛下,臣正是这个意思。恩威皆出于上,不可让总是让大臣居于宫内发号施令。”
曹睿点头道:“朕听明白徐卿的进言了,今日叫徐卿来宫中,朕也全无难为你的意思,也是就事论事罢了。”
“刚才说的事情,朕分两个结果说与你听。”
徐邈拱手:“臣聆听圣训。”
曹睿说道:“第一个问题,徐卿身为御史,说中书在禁中伴朕左右,而常常能够向朕谏言,从而影响朝政,中书省也因此权势日盛。”
“徐卿,是这个意思吗?”
徐邈微微眯眼想了几瞬,拱手答道:“回陛下,臣正是此意。”
“那好,”曹睿说道:“若朕将中书之责,仅仅限制为管理机要、拟旨宣诏、上传下达,而不再咨询于中书,是否就对制度有益了呢?”
徐邈答道:“陛下圣明,若如此,则定可以使朝臣不再畏惧中书之权,中书权责也更加明确纯粹了。”
曹睿点了点头:“第二个问题,徐卿说近臣左右权重,而不利于国家。西阁东阁都用朕的名号,乃是损失朕的权威之举?”
徐邈脑海中回想起昨日马车上,司马懿对自己的嘱咐,毫不犹豫的点头应下:“臣正是此意。大臣居于宫中发号施令,此事自古以来闻所未闻!实非善政。”
曹睿笑着看向西阁东阁的四人:“御史台这样讲,你们又怎么说?”
曹真第一个拱手:“这实在是无妄之罪!我等乃是在宫中辅佐陛下,又如何成了揽权了?臣不认同!”
董昭捋了捋长须,缓缓说道:“在宫中发令,确实借了几分陛下之威,臣无话可说。”
曹睿转头看向司马懿和卫臻:“司空和卫师傅呢?”
司马懿拱手道:“陛下,臣只听陛下分派。”
卫臻也紧接着说道:“臣也如司空一般想法。”
曹睿点了点头:“徐卿,西阁东阁四位重臣的表态,你也都听到了。”
“就你刚刚提出之事,朕现在也有个办法可以解决。”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