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73节

  “大魏以教化治理天下,应当崇尚敦朴敦之士、摒弃虚伪不真之人,是因为这类人毁教乱治、败俗伤化。”

  “建安末年,魏讽鼓动唇舌、以言惑众,作乱于邺城而伏诛。黄初年间,曹伟伪作名士、邀名求直,在洛阳被明正典刑。”

  “臣在宫中细细查验过,无论是武帝、先帝还是陛下的诏书,无不对浮华结党这种事情深恶痛绝。”

  与其说书房中的众人都在细细聆听董昭的发言,不如说都在琢磨董昭为何言辞这般激烈。

  曹睿也同样坐在桌案后一言不发。

  董昭继续说道:“臣从廷尉的汇报中得知,当下洛中士子不以学问求知为本,而以四处交友作为头等大事。朝廷的年轻官员们不以孝悌清修为务,而以趋势游利为先。”

  “这些年轻士子们结党连群、互相褒扬,谁依附他们、就加以褒扬赞叹;谁不直他们,就对其贬低损毁。”

  “以至于甚至有何晏、邓飏与袁侃、诸葛诞这种以公器换私名之事发生。而且还有何晏在洛中聚众服用五石散这类折人心志、毁人体魄之药。”

  “如此种种,与法不容、与情不赦!与魏讽、曹伟这种人有何区别的?”

  “臣请严惩这些浮华交游之辈!”

  曹睿静静听完了董昭的话,问道:“廷尉所说种种,确实触目惊心。卫尉所言,朕以为也颇有道理。”

  “诸卿,可有其他说法?”

  曹睿扫视一圈,几位侍中都是面无表情,曹真高高挂起不以为意,卫臻则是看着地板。

  唯独与司马懿对视一瞬,司马懿竟主动将自己的目光放低下去了。

  董昭将这些青年士子的说的如此严重,司马懿自然是知晓的!但自家长子司马师的五石散一事还没结果呢,如何敢再这时发声、惹得皇帝不快?

  曹睿颔首:“卫尉建议如何处理这些浮华结党的士子们?”

  “回陛下。”董昭虽然拱手,但腰背愈加直了:“对于这些浮华交游之士子,应该以朝廷法纪予以威慑。”

  “臣提议,将名单之上的士子即刻罢官,各自返回原籍所在居住,无诏不得出仕、不得离开原籍之地。从而断绝此辈的交通勾连,并示以惩戒。”

  “如若日后这等士子洗心革面,经朝廷审议过后,方可予以开解禁锢!”

  “此乃真正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举!”

  杨阜面带忧色的站起:“陛下,这岂不是又一番党锢之祸?惹得天下动荡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瞄了杨阜一眼,却暗中觉得杨阜此人实在与众不同。好听点说是直率、不好听的话就是天真!

  何晏这个大坑把洛中士子都陷进去了,自己与卫臻也一并糟了无妄之灾。

  最可恨的就是王肃与董昭!借着这个机会跳出来,王肃给自己补上一刀,董昭给洛中众官员们子弟断绝仕途。

  看看都是谁遭殃,自己和卫臻、刘放、孙资,还有尚书台和洛中诸官署们的官员之子。这数量可一点都不少。

  不过好在话未说绝,日后也有解除禁锢的可能。若是提了在崇文观下了定论的五石散一事,恐怕子元这辈子都无法仕官了。

  看来自己还是要抓紧表态。

  司马懿此时主动说道:“杨侍中恐怕想岔了!按照廷尉查得的名单,这类士子的人数还不到二百人,如何就会天下动荡了?”

  “陛下,”司马懿拱手看向皇帝:“卫尉之言甚妥,臣附议!”

  司马懿的儿子在此名单内,他都这样说了,卫臻也站起说道:“臣附议。”

  其余在场众人也纷纷起身附议。

  曹睿点了点头:“卫尉说的好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朕深以为然!”

  “让这些浮华士子们各回原籍,好生学学五经里的忠孝仁恕之道,在于他们此前的言行好好对比!”

  “此前朝廷无判例可依,朕也治病救人。从今日起、若是朝中再发现谁服用五石散,禁锢终身、绝非虚言!”

  “陛下圣明。”众人纷纷行礼呼道。

  曹睿轻叹一声:“此番之事,除了浮华士人之外,尚书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

  “司空,朕问你,现在尚书台有六曹尚书、二十五曹对吧?”

  司马懿拱手:“回陛下,现在的尚书台有六名尚书,直领吏部、客曹、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同时各自监管三到五曹不等。”

  曹睿点头:“如何整治尚书台的内事,你们二人有想法吗?”

  卫臻答道:“回陛下,司空与臣大致议定,恢复尚书左丞与尚书右丞两职,以左丞掌尚书台之纲纪、以右丞掌尚书台钱粮印信。”

  “不够。”曹睿轻轻摇头:“朕有意将尚书台的架构梳理一遍,六名尚书不再直管自己名下之曹,而是统摄数曹之务,以免再出现此番监管不力之事。”

  “改尚书台六曹为六部,以六部尚书统摄二十五曹之郎中。”

第238章 风云又起

  “诸卿都坐吧,不要这样站着了。”

  曹睿抬手向下虚按了一番,西阁东阁的四人与四位侍中,随即纷纷坐回了椅子上。

  方才皇帝提及六曹改六部,在场众人似乎都隐约发现了一个核心问题。

  那就是空出来的职位。

  且不论尚书左丞与尚书右丞这等要职,新多出来的六部尚书是由六曹尚书直升?

  若是新选六个人来,那到底要选谁?不选谁?

  就在众人纷纷心中嘀咕之时,曹睿说道:“所谓六部,朕大约有个这样的想法,诸卿都听一听。若朕哪里有疏漏之处,也帮朕补充一下。”

  刚刚被降为领尚书右仆射、但还是尚书台职位最高的司马懿,此时心中愈加困惑了。

  方才议论浮华案时,钟毓刚刚将案情陈述出来,董昭就立即跳了出来要求严惩,陛下也顺水推舟、定了处罚的标准。

  此事陛下未与自己通气,若说是因为子元涉案、从而需要避嫌,倒是也可以。

  但改组尚书台一事,到底是谁给陛下进的主意?

  董昭?王朗?华歆?这群老头子竟然欲要插手尚书台?

  可司马懿却想错了,改组六部、弄出一大堆新官职的事情,若非皇帝主动提及,恐怕没人会往这处想。起码在两起大案之后的当下是这样的。

  曹睿说道:“六曹尚书升为六部尚书之后,官秩从原本的千石升为中两千石,与太常、光禄勋、卫尉等九卿相同,以示尚书台权责之重。”

  顿了一顿后,曹睿笑着看向司马懿和卫臻一眼:“右、左两位仆射也同样是中两千石。原来的录尚书事没有俸禄,现在司空可以多领一份了。”

  “臣谢恩。”司马懿尴尬一笑,拱了拱手。

  所谓两千石,其实是高阶官员的统称,实际上可以分为中两千石、真两千石、两千石、比两千石四种。

  中两千石,岁俸二千一百六十石,这是九卿的级别。而司马懿身上的司空虽为‘万石’官职,但也只是号称,实际上仅为四千二百石。

  当然了,这些重臣们除了侯爵封邑的收入,还有皇帝不时发下的各类赏赐,总不至于如寻常臣子般拮据的。

  曹睿继续说道:“至于六部具体怎么分划、包含哪些曹,你们二人议论之后再与朕说。”

  “六部份成两份,你们二位尚书仆射各管三部,而且卫师傅身上的吏部就不要兼着了,再选一人补上。”

  “遵旨,臣知晓了。”卫臻说道。

  司马懿此时插话道:“陛下,那六部尚书的人选,还是由原来的几位尚书来领吗?”

  曹睿回应道:“朕记得现在有四名尚书对吧?”

  司马懿答道:“度支尚书空缺,吏部曹原本由卫仆射兼任。客曹尚书徐宣、五兵尚书武周、田曹尚书卫觊、左民尚书傅巽,确为四人。”

  曹睿想了想说道:“前任的度支尚书是司马孚对吧?”

  “正是。”司马懿点头。

  “补一位度支尚书、再补吏部尚书。剩余四人即刻迁转。”

  “遵旨。”司马懿拱手应道。

  “若无其余事项,诸卿就先各自回去吧。”曹睿看向辛毗:“对了,辛侍中,把今日廷议的结果拟诏,让中书发给廷尉。”

  “臣这就去写。”辛毗起身,向角落处的桌案走去,而此时董昭却在一直盯着皇帝看。

  注意到了董昭的目光后,曹睿想了两瞬便醒悟过来,接着补上一句:“浮华案禁锢的士子,限期两日内离开洛阳、返回原籍郡中,由各郡太守负责监管。”

  片刻后,西阁内。

  司马懿与卫臻并排进了门后,自嘲着说道:“你我一个右仆射、一个左仆射,同居一室,倒是也相得益彰。”

  卫臻也难得的开起了玩笑:“司空还是司空,倒是在下左迁了!”

  汉代以右为尊,右高而左低。因此官员被贬官外放,往往被称为‘左迁’。

  但这种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在汉末以来的军中,左将军往往比右将军更显赫些,就如同当下的左将军张郃与右将军朱盖一般。

  司马懿倚在了椅子上后,看向卫臻:“公振,不如你我先将六部的事情议定为好。”

  “今日下午,我要告假半日回去料理家事。”

  卫臻苦笑一声:“司空所言不错,在下也要告假半日。”

  “你家子元是要回河内吗?”

  司马懿应道:“正是。郡中尚有不少亲族,子元回去想必也有人照应。你的长子是回襄邑?”

  卫臻答道:“方才不是说回郡中吗?我家主支不比你们司马氏,人口少、襄邑族中都是旁支。”

  “我准备让他去陈留。”

  司马懿轻叹道:“陈留也是大城。留个几年,说不得也就能回来了,多少也算个磨砺。”

  卫臻沉默着点了点头。

  司马懿问道:“那六部该如何分成两半?”

  卫臻叹了口气:“此事倒是不急,司空还是等明日再说吧!”

  司马懿捋须不言。

  ……

  几乎同时,幽州,代郡,代县城中。

  “田公,田公!还请田公发兵救一救我兄长!”一名鲜卑青年贵族跪倒在地,用不标准的汉话大声喊道。

  田豫坐于堂中,低眼看了看这名鲜卑人,沉声说道:“本将见过你,你是素利的弟弟素提对吧?”

  “正是,正是!”素提重重的叩首在地,一连串磕了数个响头,才抬头说道:“我兄长按田公所令,在四月将一千马匹卖给官府之后,被轲比能得知此事,竟威胁要发兵来攻。”

  “本以为轲比能是吓唬我们,没想到他真派兵来了!”

  田豫轻轻颔首,问道:“素利现在驻军在哪?还在平城吗?”

首节 上一节 173/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