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1节
这些他都记得。所以面对四名辅臣们,面对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曹睿一点都不虚。这些人最终结局他都知晓,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反倒是不存在于曹睿记忆里的人物,更值得曹睿注意和警惕。
比如曹睿之前带着黄权和钟毓去武卫营,结果发现陈群竟然掌了整个禁卫军的兵权。
虽然身为文臣录尚书事、也作为镇军大将军的陈群,并不去主动指挥禁卫军,但名义上陈群就是所有禁卫军的领导。
这件事就很让曹睿感到惊悚。
再比如半月前,曹睿前往尚书台,遭遇陈矫拦路。曹睿也是后来才知道,司马孚策划的驳斥事件,还有陈矫的份。
这就造成了曹睿现在对那些官职不是最顶级、但职权还很重要的人,开始不断的研究。
曹睿最近的挑灯夜读,多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曹睿想着想着,外面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卫臻到了,今夜值夜的校尉夏侯献、陈泰两人也到了。
曹睿披上帛袍,穿上鞋后缓缓起身。内侍早已将书房的烛火点亮,曹睿坐在了桌案后,招呼外面候着的几个人进来。
卫臻简单的拱手行礼,而夏侯献和陈泰则是跪地行礼。
且不论几人品级差异,文臣和武将的行礼方式,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
曹睿清了清嗓子,对几人说道:“卫师傅,军报我已看过了,你有什么想法?”
卫臻看了下旁边站着的两个武将茫然的神情,于是将军报的内容简单介绍了下。
卫臻陈述后,缓缓说出自己的观点:“陛下,孙权进犯江夏,难道他只犯了江夏一处吗?”
曹睿插话道:“不知。”
卫臻点头:“陛下不知,臣也不知。但臣知道,但自从贞侯曹仁薨了之后,先帝派荆州牧夏侯尚都督荆襄。”
“但自从去年年底,夏侯尚病重返回洛阳养病,荆襄的军报就只能送到先帝处。”
“臣要说的是,孙权寇边没什么稀奇的,我大魏与江东打了二十年了。文聘为后将军,久在荆襄坐镇,也可保江夏一时无虑。”
“臣想问陛下,从江夏发军报,是到襄阳近,还是洛阳近?若孙权寇边多处,是从襄阳调度快,还是洛阳调度快?”
曹睿已明白了卫臻的意思:“朕明白了,自然是襄阳。”
曹睿紧接着说道:“依你之见,是该将几位将军发出去了?”
卫臻说道:“正是如此。”
不得不说,曹睿和卫臻还是有些默契的。
卫臻的意思很简单明白。孙权进犯,没什么稀奇的、也没什么打不了的,负责边防的将领抵挡第一波、守个几十天,一点问题都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度。如果孙权进犯多处,那么一个存在于前线的指挥中心,将会比曹睿在洛阳指挥,高效十倍、百倍。
卫臻的结论很明确,就是都督制必须重新恢复起来。曹睿即位初借着丧事和辅政的名义,将曹休、曹真强留在洛阳,已经不合适了。
是时候将辅臣们派出去了。
而卫臻不知道的是,曹睿正在脑海里盘算着,曹休在东、曹真在西已成定局。
若不将司马懿派到荆襄,改派陈群的话,陈群怎么才能打赢呢?
第31章 统兵作战
陈群一介文官,真的能统兵作战吗?
在今天,在黄初七年这个时间点,假如没有预测未来能力的话,派陈群统兵作战,无疑是比让司马懿统兵作战靠谱很多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名为抚军大将军,可是却从未领兵作战过。那司马懿的抚军大将军名号,是从哪里来的呢?
两年前,也就是黄初五年,曹丕第二次南征东吴。
另外三名辅臣曹休、曹真、陈群,都被曹丕带到了广陵前线。那后方怎么办呢?就把司马懿留在许昌吧!
司马懿在许昌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转运粮草军需,第二件事就是保证尚书台的正常运转。
所以司马懿的这个抚军大将军,是因军需后勤被封的将军,而不是因为领兵作战被封的将军。虽然手下确实有五千兵马,但没派上过用场。
那陈群呢?
不好意思,陈群的军事经验虽然也很少,但还是比司马懿丰富许多的。
就在司马懿蹲在许昌的时候,陈群随曹丕到了广陵前线。因为原本统帅中军的曹真有了作战任务,曹丕让陈群接管了中军。
就在今年年初,曹丕从广陵前线返回许昌的时候,命陈群假节都督魏国水军。
虽然陈群也未曾主动指挥过战争,但论及对军队和战争的熟悉程度,陈群明显是高上一筹的。
……
曹睿和卫臻聊着聊着,室外的光线渐渐从漆黑多了一丝光亮。
卫臻连夜入宫,送来了东吴进犯的消息。从文聘的第一波军报中可以得知,孙权派兵渡江攻击江夏。
虽然兵力未知、将领未知,但有文聘这个镇守江夏近二十年的大将镇守,曹睿并不担心江夏防线突然崩溃。
曹睿心有忧虑的是,随着孙权北攻江夏,若自己将陈群派至荆州,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陈群能不能守得住?能不能打的赢?
未来的世界线将如何改变?
一切都是未知。
不过曹睿明白,身为皇帝,关键时刻必须要有决断和担当。当断则断,如果像袁绍一般好谋无断,那什么大事都别想做成了。
书房的烛火仍旧摇晃着,凌晨时分起了些风,吹进室内竟感觉到了一丝凉意。
刚刚曹睿和卫臻简单对话后,曹睿已明白了卫臻的想法。但由于夏侯献、陈泰两名都尉尚在书房内,曹睿并不打算当着他们的面,讨论如此高级别的人事任免。
曹睿看向了夏侯献和陈泰二人:“你们两个之前作战过吗?”
夏侯献施了一礼:“陛下,臣和陈泰都曾作战过。黄初三年伐吴,臣在大将军曹真军中,曾参与围攻江陵。”
一旁站立的陈泰也行礼道:“臣当时在前大司马曹仁的军中,曾随曹泰进攻濡须。”
曹睿闻言并不惊讶。夏侯献和陈泰所在的武卫军,属于曹魏的中军,或者按照其他朝代的惯称禁卫军,是经常征伐四方的。
和东汉的南、北军多数时间只待在洛阳不同,曹魏的中军既能宿卫皇帝、又能外出作战。
当曹操作为东汉丞相、四处作战讨伐的时候,曹操的宿卫部队,就是东汉当时实际意义上的中军。
比如典韦统领的亲兵,每逢战事,既沿着曹操大帐进行宿卫,遇到战斗又常常先登陷阵。
比如曹操在对马超的潼关之战中,许褚及其护卫曹操的‘虎士’,既完成了宿卫曹操的任务,又同时为大军断后。
曹魏的中军,可谓是全能型选手。
曹操南征北战,随曹操东西奔走的就是中军。在长坂坡追逐刘备、在白狼山破乌桓的虎豹骑也是中军。在赤壁之战损失过半、在襄樊被关羽水淹全灭的七军,这些都是中军。
因此夏侯献和陈泰这两名守卫皇宫的年轻都尉,上过战场实际作战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夏侯献的祖父是夏侯惇,陈泰的父亲是陈群。曹魏的中军将领,要么是谯沛子弟,要么是高官子弟。
现阶段来说,这样的人确实更为可靠。
曹睿向夏侯献和陈泰问道:“以你二人之见,吴军有何优劣之势?”
夏侯献想了一想说道:“依臣之见,吴兵善守而不善攻。”
曹睿说道:“何以见得?”
夏侯献答道:“臣昔日在西路大司马曹真麾下,从攻江陵之时,吴将孙盛、诸葛瑾两路都被从容击败。”
“但在攻打江陵城时,尽管堆土山、挖地道、投石车等办法都用了,朱然所守的江陵城依然没有攻下。”
“所以依臣所见,吴兵善守而不善攻。”
曹睿点了点头,而夏侯献身侧站着的陈泰此刻似乎有不同意见,一副想说话的神情。
曹睿见状问道:“陈泰,你有何言语?”
陈泰想了片刻说道:“陛下,臣有些不同意见想说。”
曹睿道:“直言无妨。”
陈泰施了一礼:“陛下,臣以为不能说吴兵善守、也不能说吴兵善攻。”
“臣以为,不同地域、不同将领所领的吴兵,战力本就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若真论个战力高低,只能说吴兵更习水战罢了。文将军常驻江夏十余年,臣以为并不需要担忧。”
曹睿看了一眼发言的陈泰,毕竟是出于颍川陈氏的士族子弟,即使从了军,还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在许褚这个大老粗手下,已经算难得的人才了。
曹睿并没有对这二人的话语做出评价,反而直接令二人离去了。
陈泰这个名字,已经被曹睿记在了心里。
时间一点点过去,已经到了五更天。
曹睿面对着卫臻这名在东宫就教习自己朝政的臣子,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已经积攒多日的想法。
“卫师傅,朕欲使陈群都督荆州战事,你怎么看?”
卫臻捋了捋颌下长须:“陛下要让陈群去吗?陈群为人谨慎持重,又曾替先帝管理中军、都督水军。若只论防守,陈群倒也可以。”
“不过,陛下令陈群去荆州,或许再搭配一名善攻的将领更好。”
曹睿说道:“卫师傅说的是谁?”
卫臻答道:“左将军,张郃。”
第32章 以解朕忧
上午,曹睿的车驾已经到了尚书台。
和上次曹睿来尚书台时被拦路不同,此刻的陈矫正站在门口恭敬的迎接皇帝。
陈矫拱手说道:“陛下亲至,臣不胜惶恐。”
曹睿在车上见陈矫恭顺的情形,笑了一声:“尚书令,来朕的车上,随朕一起到那个‘辅政阁’去,朕要与辅臣们讨论军情。”
陈矫有些惊讶:“臣怎敢与陛下同车而行?这有些不合礼制吧。”
曹睿摇摇头:“无妨,正好朕有事询问于你。”
陈矫行了一礼,随即上了车来。曹睿的皇帝车驾,进入了尚书台的大门,继续向内驶去。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