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1节

  “不如让陈矫做侍中吧,正好补上缺员,加上他正好四名侍中。”

  多一个侍中,就是多一个人来分皇帝的宠信。

  辛毗和黄权对视了一眼,纷纷表示赞同皇帝的任命。

  刘晔被自己刚才的言语架起来了,想劝皇帝收回成命,但终究是不敢说,只得脸色僵硬的也称赞起来。

  而站在刘晔身后,十四岁做了散骑侍郎的钟毓,见刘晔反倒将了自己一军,嘴角已经大大的咧了开来,就差乐出声了。

第30章 紧急军报

  洛阳。

  深夜的洛阳城,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刺破了夜的静谧。

  两名骑士举着火把,背上负着紧急军情,从洛阳城最南边的宜阳门进入,沿着铜驼大街一路向北,敲响了尚书台的大门。

  今日尚书台值夜的尚书正是卫臻,这位先帝曹丕和皇帝曹睿都信重的能臣。

  卫臻收到军报后,心知军情紧急不敢半分怠慢,连忙骑马而出,扣响了北宫的大门。

  此时的曹睿,正在书房里睡的正香。

  即位两个多月以来,曹睿起初开玩笑的说要整理曹操和曹丕的文集,但随着曹睿整理的不断深入,却发现这件事越来越有趣了起来。

  真的是有趣。

  地方土豪的变迁发展、世家大族的交通勾连、文臣武将的早年经历、不为人知的各种秘辛……总能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从早年间的丞相府开始,曹操就有意识的保存各种文字档案。曹丕继位后,也继承了曹操的这个习惯,各色事宜的档案,总能在皇宫中备上一份。

  但很多档案涉及私密,没法说,也没法给臣子看。

  这是曹睿总在书房挑灯读书的原因之一。经常熬着熬着直至夜深,曹睿就会睡在书房。

  当然,皇帝的书房肯定是有床的。

  “陛下,陛下醒醒,陛下~”

  外面又传来了毕进讨厌的尖嗓声音。

  曹睿掀开床帘看了一眼,室内的光线昏暗,显然天还没亮。这种时候毕进唤他,还是第一次。

  曹睿此时已有些警醒。右手几根手指已经搭在了放在床内一侧的宝剑上,随即出声发问。

  “何事唤朕?”

  毕进在门外的声音略显急促:“陛下,卫臻尚书来北宫扣门,说是有紧密军情汇报。”

  卫臻?军情?

  曹睿赤脚下了床榻,虽是夏日,脚底踏在地板上仍觉冰凉。快走几步推开了门,只见毕进双手托着一个精致的竹筒。

  来不及多想,曹睿见火漆已经拆封,显然卫臻已经读过了,便扣掉了竹筒上的火漆,拿出了里面的军报看了一瞬后,赶紧吩咐道:“叫卫尚书速来此地。”

  毕进领命离去,曹睿看了一眼军报,又对门口侍立的侍卫问道:“今夜武卫营是谁当值?”

  侍卫在门外答道:“是校尉夏侯献和陈泰。”

  曹睿回复道:“叫他们俩也过来,到朕的书房。”

  侍卫小跑着离去后,曹睿慢慢走到床榻边,半坐着倚在被子上,闭眼思考了起来。

  军报的内容很简单直接。

  身为后将军、新野侯的文聘,从江夏向洛阳发来急报,称有大批吴军过江,文聘已派兵遣将准备防守。

  就这么一件事。

  孙权过江?曹睿记得,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孙权并没有收获什么战绩,反倒被文聘击退了。而且曹睿还派遣司马懿督众军应对,司马懿还打崩了诸葛瑾。

  但此时的曹睿,已经不敢完全的依赖自己脑中的记忆了。

  原因也很简单。曹睿脑中的记忆,大多是一些战略性的东西居多。

  比如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原,比如曹休和曹真会先后凋零,比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掌大权……

  这些他都记得。所以面对四名辅臣们,面对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曹睿一点都不虚。这些人最终结局他都知晓,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反倒是不存在于曹睿记忆里的人物,更值得曹睿注意和警惕。

  比如曹睿之前带着黄权和钟毓去武卫营,结果发现陈群竟然掌了整个禁卫军的兵权。

  虽然身为文臣录尚书事、也作为镇军大将军的陈群,并不去主动指挥禁卫军,但名义上陈群就是所有禁卫军的领导。

  这件事就很让曹睿感到惊悚。

  再比如半月前,曹睿前往尚书台,遭遇陈矫拦路。曹睿也是后来才知道,司马孚策划的驳斥事件,还有陈矫的份。

  这就造成了曹睿现在对那些官职不是最顶级、但职权还很重要的人,开始不断的研究。

  曹睿最近的挑灯夜读,多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曹睿想着想着,外面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卫臻到了,今夜值夜的校尉夏侯献、陈泰两人也到了。

  曹睿披上帛袍,穿上鞋后缓缓起身。内侍早已将书房的烛火点亮,曹睿坐在了桌案后,招呼外面候着的几个人进来。

  卫臻简单的拱手行礼,而夏侯献和陈泰则是跪地行礼。

  且不论几人品级差异,文臣和武将的行礼方式,多少还是有些不同的。

  曹睿清了清嗓子,对几人说道:“卫师傅,军报我已看过了,你有什么想法?”

  卫臻看了下旁边站着的两个武将茫然的神情,于是将军报的内容简单介绍了下。

  卫臻陈述后,缓缓说出自己的观点:“陛下,孙权进犯江夏,难道他只犯了江夏一处吗?”

  曹睿插话道:“不知。”

  卫臻点头:“陛下不知,臣也不知。但臣知道,但自从贞侯曹仁薨了之后,先帝派荆州牧夏侯尚都督荆襄。”

  “但自从去年年底,夏侯尚病重返回洛阳养病,荆襄的军报就只能送到先帝处。”

  “臣要说的是,孙权寇边没什么稀奇的,我大魏与江东打了二十年了。文聘为后将军,久在荆襄坐镇,也可保江夏一时无虑。”

  “臣想问陛下,从江夏发军报,是到襄阳近,还是洛阳近?若孙权寇边多处,是从襄阳调度快,还是洛阳调度快?”

  曹睿已明白了卫臻的意思:“朕明白了,自然是襄阳。”

  曹睿紧接着说道:“依你之见,是该将几位将军发出去了?”

  卫臻说道:“正是如此。”

  不得不说,曹睿和卫臻还是有些默契的。

  卫臻的意思很简单明白。孙权进犯,没什么稀奇的、也没什么打不了的,负责边防的将领抵挡第一波、守个几十天,一点问题都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度。如果孙权进犯多处,那么一个存在于前线的指挥中心,将会比曹睿在洛阳指挥,高效十倍、百倍。

  卫臻的结论很明确,就是都督制必须重新恢复起来。曹睿即位初借着丧事和辅政的名义,将曹休、曹真强留在洛阳,已经不合适了。

  是时候将辅臣们派出去了。

  而卫臻不知道的是,曹睿正在脑海里盘算着,曹休在东、曹真在西已成定局。

  若不将司马懿派到荆襄,改派陈群的话,陈群怎么才能打赢呢?

第31章 统兵作战

  陈群一介文官,真的能统兵作战吗?

  在今天,在黄初七年这个时间点,假如没有预测未来能力的话,派陈群统兵作战,无疑是比让司马懿统兵作战靠谱很多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名为抚军大将军,可是却从未领兵作战过。那司马懿的抚军大将军名号,是从哪里来的呢?

  两年前,也就是黄初五年,曹丕第二次南征东吴。

  另外三名辅臣曹休、曹真、陈群,都被曹丕带到了广陵前线。那后方怎么办呢?就把司马懿留在许昌吧!

  司马懿在许昌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转运粮草军需,第二件事就是保证尚书台的正常运转。

  所以司马懿的这个抚军大将军,是因军需后勤被封的将军,而不是因为领兵作战被封的将军。虽然手下确实有五千兵马,但没派上过用场。

  那陈群呢?

  不好意思,陈群的军事经验虽然也很少,但还是比司马懿丰富许多的。

  就在司马懿蹲在许昌的时候,陈群随曹丕到了广陵前线。因为原本统帅中军的曹真有了作战任务,曹丕让陈群接管了中军。

  就在今年年初,曹丕从广陵前线返回许昌的时候,命陈群假节都督魏国水军。

  虽然陈群也未曾主动指挥过战争,但论及对军队和战争的熟悉程度,陈群明显是高上一筹的。

  ……

  曹睿和卫臻聊着聊着,室外的光线渐渐从漆黑多了一丝光亮。

  卫臻连夜入宫,送来了东吴进犯的消息。从文聘的第一波军报中可以得知,孙权派兵渡江攻击江夏。

  虽然兵力未知、将领未知,但有文聘这个镇守江夏近二十年的大将镇守,曹睿并不担心江夏防线突然崩溃。

  曹睿心有忧虑的是,随着孙权北攻江夏,若自己将陈群派至荆州,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陈群能不能守得住?能不能打的赢?

  未来的世界线将如何改变?

  一切都是未知。

  不过曹睿明白,身为皇帝,关键时刻必须要有决断和担当。当断则断,如果像袁绍一般好谋无断,那什么大事都别想做成了。

  书房的烛火仍旧摇晃着,凌晨时分起了些风,吹进室内竟感觉到了一丝凉意。

  刚刚曹睿和卫臻简单对话后,曹睿已明白了卫臻的想法。但由于夏侯献、陈泰两名都尉尚在书房内,曹睿并不打算当着他们的面,讨论如此高级别的人事任免。

  曹睿看向了夏侯献和陈泰二人:“你们两个之前作战过吗?”

  夏侯献施了一礼:“陛下,臣和陈泰都曾作战过。黄初三年伐吴,臣在大将军曹真军中,曾参与围攻江陵。”

首节 上一节 21/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