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0节

  心里盘算着对尚书台的处置,但曹睿的脸上没有半点波澜。

  曹睿上前半步,笑着用袖子帮陈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尚书令,你看你急什么呢?昨日得了谏言,朕来尚书台不只是要看文书,还要表彰司马孚的能言敢谏呢!”

  陈矫闻言猛地抬起头,只是此刻他的眼中,却已露出一丝后悔的感觉。

第29章 得偿所愿

  司马孚百无聊赖的坐在散骑值房里,看着空空如也的桌面发呆。

  木质的桌面上有几处凹坑、对面的架子上摆着多少捆竹简,司马孚闭着眼都能一点不差的指出来。

  司马孚被调到散骑省已经三天了。

  这三天,仿佛是司马孚四十多年的人生中,最空闲的三天。

  三天前,皇帝曹睿亲至尚书台。尚书令陈矫在门口跪迎皇帝,并劝谏了皇帝想要亲自查看文书的行为。

  皇帝曹睿欣然接受了陈矫的劝谏,而且当众夸赞陈矫和司马孚是大魏难得的忠臣。

  皇帝确实没进尚书台,也很快就启程回宫了。只不过在临走之前,又第二次赞赏了陈矫和司马孚,并表示一定要多向这两位臣子咨询国政。

  在尚书台众官员羡慕的眼神中,陈矫就一点点目视着皇帝车架远去。

  陈矫想不通。

  曹家的子孙,难道这么好说话的吗?如同做戏一般的流程,显得有些假,再加上来自皇帝的夸赞,让陈矫直摸不到头脑。

  上午,曹睿亲临尚书台,被陈矫拦在门口劝离。

  下午,宫中就传出诏令,向各郡国通报陈矫和司马孚的嘉行。同时,征召司马孚为散骑常侍,留在皇帝身边以备咨询。

  傍晚时分,洛中的太学和年轻士子间,就流传出了“刚断骨鲠陈季弼,敢言直谏司马孚”的评价。两人一日间名动洛阳。

  陈矫和司马孚,如愿以偿得到了他们所求的“名”。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已经在宫中闲坐了三天的司马孚还没有想清楚。

  在曹魏,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的官职,从来都是给勋贵士族子弟升迁的跳板,或者是皇帝用来近距离考察大臣的阶段性官职。

  因此,得了散骑常侍官职的司马孚,自然以为得偿所愿。只不过,司马孚来散骑省的三天里,皇帝曹睿一次都没有召见过他。

  日头渐渐偏西,司马孚下值归家的时候,竟意外的碰到了同样准备归家的陈矫。

  司马孚笑着说道:“季弼兄,今日怎么你也进宫了,是陛下召见你吗?”

  陈矫微微摇头:“陛下上午遣人来尚书台召我进宫,说是或有国事咨询于我。”

  司马孚接话道:“竟是这般?那陛下咨询你何事呢?”

  陈矫又摇了摇头。

  司马孚略有些不耐的说:“何等机密之事,连我也不能告诉吗?”

  陈矫缓缓说道:“叔达,不是我不告诉你,而是陛下召了入宫一整天,我却连陛下的面都没见到。”

  司马孚嗤笑一声:“竟如此荒唐……”

  还没等司马孚这句话说完,他脸上的表情就在一瞬间凝固了起来。仅仅几瞬过后,原本扬起的嘴角迅速向下,竟变成了苦笑。

  现在轮到陈矫好奇了。

  陈矫问道:“叔达,发生了何事?”

  司马孚张了张嘴,却一个字没能说出来。半晌之后,司马孚才怔怔的说道:“我也三日未得陛下召见,一直在散骑省里闲坐着……”

  两人站在宫门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时苦笑。

  陈矫和司马孚不是愚笨之人,两人此时怎么能不明白,他们已经被皇帝架了起来!

  皇帝喜欢什么样的臣子?首先肯定不是陈矫和司马孚这种,不仅碍事还怼人的臣子。

  相反,刘晔这种既聪慧、又能体察皇帝心思,还能给出有效建议的人,才是皇帝的心头好。

  没错,这正是来自侍中刘晔的计策。

  曹睿当日上午在尚书台门口,受到陈矫的“劝谏”并返回北宫后心里已经有了对付陈矫和司马孚的想法。

  司马孚如此跳脱,定当是为了博求名声,从而晋升上位。

  从曹睿的角度来说,你司马孚要名声,我这个皇帝也要名声啊!

  那很好办,直接对着天下郡国表扬你们俩,这样你们扬名,我也得一个虚心纳谏的名声,岂不美哉?

  但是,你们扬名是拿我当了背景板,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给你们个空头衔,就此养老去吧。权力?从此和你们没关系了。

  曹睿虽然心里做出了判断,他还是想听听身边的几个近臣的意见。这种顺着皇帝心意的事,自然要属刘晔最得心应手了。

  刘晔说道:“陛下,司马孚狂悖犯上。这样的人虽然扬名,但臣以为不可大用,不如许他一个职位,然后束之高阁。”

  曹睿心想还是刘晔懂事,随即说道:“依你之见,应该许司马孚个什么虚职?”

  刘晔快速答道:“司马孚先前曾做过散骑侍郎,现在不妨命他为散骑常侍,这就有所升迁。散骑清贵而无用,正好可以安置司马孚这等人,还方便陛下就近看管。”

  就在刘晔议论着要把司马孚“这等人”放到“没用”的散骑位子上时,侃侃而谈的他却忘了此时他身后正站着一个“没用”的钟毓!

  侍中自汉朝便有,散骑则是先帝曹丕称帝后新设的,两者同为天子近臣,且均有建言参谋之权。

  但因为做侍中的多为国家大臣,而散骑多为宗室亲贵,因此侍中往往瞧不上散骑。

  刘晔说到“没用”的散骑时,钟毓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略显怒气的看了刘晔一眼。

  很明显,刘晔并没将自己这个十四岁的小同僚放在眼里。可是,知道侍中和散骑分歧的曹睿,却在前方敏锐的看到了钟毓的表情。

  互争互斗,真是有意思。

  待刘晔说完之后,曹睿点了点头:“刘卿所言甚合朕意,就按刘卿所说的安排吧。”

  刘晔拱手称是。但在刘晔的手还没放下时,曹睿却又问道:“那陈矫呢?他该如何处置?”

  “陈矫也要处置吗……”刘晔的嘴动得比脑子快:“不如也让陈矫来做散骑罢了。”

  曹睿闻言看了刘晔一眼:“堂堂尚书令,做散骑常侍还是有些不妥当吧。”

  “不如让陈矫做侍中吧,正好补上缺员,加上他正好四名侍中。”

  多一个侍中,就是多一个人来分皇帝的宠信。

  辛毗和黄权对视了一眼,纷纷表示赞同皇帝的任命。

  刘晔被自己刚才的言语架起来了,想劝皇帝收回成命,但终究是不敢说,只得脸色僵硬的也称赞起来。

  而站在刘晔身后,十四岁做了散骑侍郎的钟毓,见刘晔反倒将了自己一军,嘴角已经大大的咧了开来,就差乐出声了。

第30章 紧急军报

  洛阳。

  深夜的洛阳城,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刺破了夜的静谧。

  两名骑士举着火把,背上负着紧急军情,从洛阳城最南边的宜阳门进入,沿着铜驼大街一路向北,敲响了尚书台的大门。

  今日尚书台值夜的尚书正是卫臻,这位先帝曹丕和皇帝曹睿都信重的能臣。

  卫臻收到军报后,心知军情紧急不敢半分怠慢,连忙骑马而出,扣响了北宫的大门。

  此时的曹睿,正在书房里睡的正香。

  即位两个多月以来,曹睿起初开玩笑的说要整理曹操和曹丕的文集,但随着曹睿整理的不断深入,却发现这件事越来越有趣了起来。

  真的是有趣。

  地方土豪的变迁发展、世家大族的交通勾连、文臣武将的早年经历、不为人知的各种秘辛……总能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从早年间的丞相府开始,曹操就有意识的保存各种文字档案。曹丕继位后,也继承了曹操的这个习惯,各色事宜的档案,总能在皇宫中备上一份。

  但很多档案涉及私密,没法说,也没法给臣子看。

  这是曹睿总在书房挑灯读书的原因之一。经常熬着熬着直至夜深,曹睿就会睡在书房。

  当然,皇帝的书房肯定是有床的。

  “陛下,陛下醒醒,陛下~”

  外面又传来了毕进讨厌的尖嗓声音。

  曹睿掀开床帘看了一眼,室内的光线昏暗,显然天还没亮。这种时候毕进唤他,还是第一次。

  曹睿此时已有些警醒。右手几根手指已经搭在了放在床内一侧的宝剑上,随即出声发问。

  “何事唤朕?”

  毕进在门外的声音略显急促:“陛下,卫臻尚书来北宫扣门,说是有紧密军情汇报。”

  卫臻?军情?

  曹睿赤脚下了床榻,虽是夏日,脚底踏在地板上仍觉冰凉。快走几步推开了门,只见毕进双手托着一个精致的竹筒。

  来不及多想,曹睿见火漆已经拆封,显然卫臻已经读过了,便扣掉了竹筒上的火漆,拿出了里面的军报看了一瞬后,赶紧吩咐道:“叫卫尚书速来此地。”

  毕进领命离去,曹睿看了一眼军报,又对门口侍立的侍卫问道:“今夜武卫营是谁当值?”

  侍卫在门外答道:“是校尉夏侯献和陈泰。”

  曹睿回复道:“叫他们俩也过来,到朕的书房。”

  侍卫小跑着离去后,曹睿慢慢走到床榻边,半坐着倚在被子上,闭眼思考了起来。

  军报的内容很简单直接。

  身为后将军、新野侯的文聘,从江夏向洛阳发来急报,称有大批吴军过江,文聘已派兵遣将准备防守。

  就这么一件事。

  孙权过江?曹睿记得,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孙权并没有收获什么战绩,反倒被文聘击退了。而且曹睿还派遣司马懿督众军应对,司马懿还打崩了诸葛瑾。

  但此时的曹睿,已经不敢完全的依赖自己脑中的记忆了。

  原因也很简单。曹睿脑中的记忆,大多是一些战略性的东西居多。

  比如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原,比如曹休和曹真会先后凋零,比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掌大权……

首节 上一节 20/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