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16节

  扼守断山口一地,对于当下的略阳也已经足够了。

  略阳城内的县衙,已经是此地最好的房子了。

  曹睿坐在堂中正与司马懿议论军事,杨阜持着一封文书,从外快步走了进来。

  “杨侍中手中是何处军报?”曹睿出言问道。

  杨阜双手将军报呈上,随后说道:“是中护军桓范的军报。”

  “前日大将军击破蜀军张翼部后,其部大半逃至山中,大将军急于行军并未追赶,而是派斥候将地点传回。”

  “昨日清早,桓元则率三千骑兵出发,在附近数个村落中寻得这些蜀军。他们粮草被大将军所烧,已经十分缺粮。”

  “领兵的广汉太守张翼,在得到桓元则不杀俘虏的承诺下,率众投降。”

  曹睿点了点头,看向司马懿笑道:“这个蜀将之名,倒是个适合去凉州做官的。”

  凉州?

  司马懿愣了一瞬,随即也捋须笑道:“陛下说的极是,凉州有张掖郡、取‘张国臂腋’之意。此人唤作张翼,倒也可以‘张国羽翼’了。”

  杨阜接话道:“桓范在军报中说,今日入夜前就会返回略阳。”

  曹睿轻轻点头,看向杨阜:“杨卿既然来了,就在朕这里坐坐。方才朕与司空聊及陇右之事,你也一起参谋一下。”

  “遵旨。”杨阜拱手行礼后,坐到了司马懿的对面。

  “杨卿,朕是这般想的。”曹睿缓缓说道:“此番大魏从关中、从洛阳用兵,其实所行之路还是远了些。”

  “从洛阳到长安八百里、长安到陈仓四百里,陈仓到上邽经陇山道还要六百里。别的暂且不论,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远。”

  杨阜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陛下所言极是。雍凉都督、左将军张郃得知陇右有警,骑兵一日一百二十里,方才在蜀军一日之前抵达略阳。”

  “若是张郃再来晚那么一日两日,恐怕陇右战情就非今日的模样了。”

  “是啊,朕也是这般想的。”曹睿感慨道:“雍州太大,凉州太远,这雍凉二州实在是朕眼下最担忧的事情。”

  “不过,既然朕现在人在陇右,第一要务是将蜀军驱而胜之、第二要务就是要解决陇右军事之急。”

  一旁的司马懿点头道:“一直以来,有陇右四郡之称,将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统而言之。也有称陇右五郡的,将安定郡也加了进去。”

  “杨侍中,陇右各郡或属雍州,或属凉州,其间种种、杨侍中应该比我熟悉。”

  “司空说的甚是。”杨阜拱手说道:“陇右四郡,在后汉一朝,先属雍州、再属凉州。”

  “建安十七年,武帝将天下十三州复为九州,将凉州裁撤、从关中至敦煌皆为雍州之地。”

  “先帝称帝后,方才将河西七郡统合为新的凉州,雍凉二州之地才如今天这般模样。”

  曹睿听着杨阜的说法,不住点头称是。

  其实,建安十七年、曹操恢复九州制度,实际上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一定要模仿什么上古制度。

  曹操在冀州建立魏国,若冀州越大、曹操的魏国不就越大了吗?

  在董昭的这个主意下,司隶的河东、河内,青州的平原,这三个天下前列的大郡也被划到了曹操的魏公国。

  至于凉州……彼时的凉州又有谁在乎呢?

  但现在的曹睿在乎。

  听完杨阜的介绍后,曹睿感慨道:“若依朕说,雍凉的区域分划本就是不合理的!”

  “你们看,骠骑将军陈群在荆州抵住吴国、大司马曹休在扬州也是这般。”

  “荆州对荆州,扬州对扬州。”

  “而看雍凉这边,一个陇右、一个关中,都只对一个小小的汉中郡!”曹睿叹道:“朕不欲再让张郃如此奔波之事,再发生一次了。”

  杨阜迟疑的问道:“那陛下是要……?”

  曹睿也不遮掩,直接了当的问道:“司空,杨侍中,你们说陇右能不能单设一州?”

  单设一州?

  不仅杨阜惊讶,与皇帝聊了一个时辰陇右的司马懿也一并张口惊到。

  司马懿倒是好说,增设一州也就增了,天下十三州合成九州、又拆成十三州的事情都经历过,皇帝眼看陇右偏远难以调度、增设一州也是可以理解。

  但杨阜却不是这般想的!

  杨阜是陇右出身,正正经经的天水冀县人。若陇右能单设一州,按当今大魏先在淮南大胜吴国、又在略阳战胜蜀军的架势来看……

  搞不好,陇右单设的这个州,能延续几百年!那自己家中所在的冀县,岂不是会成为州治了?

  杨阜胸膛中心脏砰砰的跳,强行压住了激动的心绪,而后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如何可行?”曹睿嘴角扬起,朝着杨阜问道。

  杨阜不急不忙的说道:“无论从地理、军事、人心上来说,陇右四郡合为一州定然可行,而且极好!”

  不料曹睿却摇头说道:“杨侍中想岔了。”

  “单单从陇右四郡来论,朕以为定然是不够的,至少要再加一个南边的武都郡!”

  “若是阴平郡能打下来的话,再加上阴平郡也可!五郡或者六郡之地,合为一州才更为妥当,四郡太少了些。”

  司马懿拱手说道:“臣以为陛下说的极对!如今诸葛亮已现败绩,待大魏军队收复陇右之后,定然能乘胜追击,将武都收回!”

  曹睿点头:“昔日汉中之战后,朝廷主动放弃了武都一郡。如今将武都收回,倒也是合理之举。”

  “若是能真成一州,你们说该取个什么名字?”

  见司马懿与杨阜同时陷入思索之中,曹睿笑道:“朕倒是想起一个典故来。这样吧,朕与司空、侍中一起,将想到的字写在手心里,而后比对一番可好?”

  司马懿也不扫兴,笑着拱手道:“陛下好兴致!若这般说法,臣倒是要好生思量一番了。”

  杨阜显然更为认真些,只是点头,并未多说什么。

  “伯约,取笔来!”曹睿唤道。

  自从那日姜维随在皇帝身侧后,曹睿就复了姜维散骑侍郎之职,一直在身边伺候着。

  在堂内角落里侍立、听到皇帝与两位重臣交谈的姜维,一时也难掩激动之色。不过职责所在,姜维并没多说什么,而是快速将笔取来。

  曹睿思略几瞬,随即在手上写出一字,司马懿也是这般。

  唯独杨阜,迟疑着迟迟不肯下笔。

第287章 落笔檄文

  曹睿抬眼看向思略中的杨阜,眼角余光瞥到了一旁端着砚台、等候杨阜落笔的姜维,

  “伯约,方才朕与司空、侍中之言你也听到了吧?你这个陇右本地人也来说说,用哪个字好?”

  姜维将手中砚台放到一旁,拱手说道:“回陛下,此乃国家大事,臣位卑不敢妄议。但臣以为不如因地制宜、以其地来命名?”

  曹睿笑道:“伯约倒是圆滑,在朕面前有什么必要藏拙吗?”

  姜维尴尬一笑,随即躬身一礼、退到后面去了。

  杨阜也终于想出了要写些什么,拿着捏在手里许久的毛笔,下笔后将手心翻转过来,朝着皇帝与司马懿二人示意。

  曹睿与司马懿也是一般动作,三人彼此看过之后,一时纷纷发笑。

  曹睿轻声说道:“朕手中是一个‘秦’字,司空手中是一个‘陇’字,杨侍中手中也是个‘秦’字。”

  “看来是二对一了。”曹睿笑出声来:“你们二人都与朕说说,为何要用‘陇’与‘秦’?”

  司马懿轻咳一声,拱手说道:“此地位居陇山以西,因而惯称陇右。但陇山以东为关中之地、并不称为陇东。”

  “如此这般,‘陇’这一字用为陇右四郡、加上后续武都、阴平作为合称,倒也似乎恰当得体。”

  曹睿轻轻颔首。

  很明显,司马懿的起名方式很是简单随意。此地惯称陇右?那就称‘陇’州好了,极为实用主义。

  曹睿轻轻抬手指向杨阜,杨阜这个陇右本地人的说法明显考究了许多。

  “陛下,”杨阜认真说道:“如今天下十三州,大部都来源于《禹贡》九州和《周礼》的分划。”

  “前汉武帝时设十三刺史部,改梁州为益州,乃是由益州郡而得名。新设凉州,乃是取‘西陲寒凉’之意。”

  杨阜继续说道:“既然取意为先,陇右最重之地一为冀县、一为上邽,皆在天水郡中。天水郡乃周时秦国封地,不如就以‘秦’字命名?”

  “西方庚金主征伐,以‘秦’之名正是合适!”

  “哈哈哈哈。”曹睿大笑着指向杨阜:“杨卿方才说了那么多,都不如最后一句话说到朕的心坎里去。”

  “以‘秦’为名,对蜀征伐,正为合适。”

  堂中一片欢笑。

  三人又聊了许久,临到司马懿、杨阜二人走时,杨阜起身后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杨卿有什么想说的?”曹睿开口问道。

  “方才陛下在手心里也写了‘秦’字,臣却不知陛下为何取这一字。”杨阜坦白说道。

  曹睿轻声说道:“以秦灭蜀,势如破竹,正合其理。”

  杨阜拱手一礼,缓缓告退。

  二人走后,姜维在旁说道:“陛下方才与两位大臣交谈之时,臣在外闻得雍丘王得了风寒,因而禀报陛下。”

  曹植得了风寒?

  曹睿本欲坐下,却被姜维的这句话叫住了。

  “伯约,现在朕无甚琐事,你来陪朕一同去皇叔那里看望一下。”

  “遵旨。”姜维拱手。

  略阳城本就不大,城中民宅在二十天前就已经被张郃派人拆了不少,这才能腾出地方供将士居住。

  现在的城中,除了皇帝居住的县衙、其余的几个尚且算得上不错的房子,也都被征用成了公廨。

  不过曹植好歹是个王爵,所住之处离县衙也不是很远。用不上半炷香的时间,曹睿带着姜维一起、身后随着侍卫,就一并来到了曹植所住之处。

  “皇叔身子如何了?朕听说你得了风寒?”甫一进门,曹睿就直接问道。

  “禀陛下,”曹植从榻上支撑起身子来,拱手行礼道:“臣只需静养几日,应该就无大碍了,劳烦陛下挂念,臣不甚惶恐。”

  “惶恐什么?”曹睿轻笑一声:“皇叔若是需要医官或者药材,自己派人去取就是,莫要耽搁病情。”

  这个时代,得了风寒并非什么小事。好在军中有医官随行,应该不会酿成大病。

首节 上一节 216/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