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21节
“哈哈哈哈。”曹睿大笑起来:“司空这是顺水推舟啊!若孙权再对大魏示好,东吴内部人心也会疑他。若孙权对此事置之不理,又如何解释他此前重金贿赂的举动呢?”
“朕记得今年司马芝回返以来,孙权已经给朕写过三封信了吧?”
“正是三封。”司马懿答道:“信中言辞之谦,比之旧日建安年间更甚。”
孙权给曹睿写信,不仅是两位君主私下的问候与沟通,更是两个对峙间的政治实体的对话。
昔日孙权斩获关羽首级献给曹操之时,随关羽头颅一并到达许昌的,还有一封言辞极卑的书信。
与曹丕极为要好的钟繇,看过此信后,作出了‘顾念孙权,了更妩媚’的评论。
就连曹丕本人,也感慨道‘孙权之妩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
既然孙权如此有意求好,就且看孙权如何反应吧!
“取笔墨来!朕要亲自给毛嫔回信!”
离皇帝最近的杨阜,将自己桌案上方才草拟文书时用的笔墨、直接端到了皇帝的面前。
堂中众臣见皇帝忙着写信,一时间都沉默着等在一旁。
曹睿写了小半炷香的时间,这才搁下毛笔,笑道:“家事亦要多嘱咐些啊!”
“陈卿,将朕的此封私信随下一批回返洛阳的使者、一并送过去!”
“遵旨。”陈矫起身,用一小块绢布轻轻吸去了墨迹最重的几处,然后将左伯纸叠起封好,再在皇帝的面前盖上火漆。
“且看孙权如何行事吧。”曹睿说道:“方才大将军传来的军报,你们也都看过了。”
“冀县、新阳、临渭诸城均已收复。而南安郡、陇西郡因为地处偏远,消息还未传至略阳。”
“大将军在军报中请朕移驻上邽,你们如何看?”曹睿环视了一圈堂中群臣,出声问道。
天水人杨阜第一个应声道:“臣以为大将军此言甚妥!”
“陛下在略阳驻跸已久,既然上邽一带已有大军镇守、并无风险,此处停留着的一万余兵、也应一并带到上邽去。”
“届时或者整顿陇右四郡内务,或是率军向南收复卤城、祁山一带,自然是如指臂使一般。”
“杨卿怎么不请朕去你家所在的冀县?”曹睿笑着问道。
“禀陛下,”杨阜尴尬一笑,解释道:“虽然臣家在冀县,然臣亦知晓上邽乃是陇右最为紧要之地。”
“南下去上邽乃是正理,如何要去冀县呢?”
曹睿轻轻摇了摇头:“那冀县可就没机会了。”
杨阜略微愣了一下,想了几瞬之后,方才听出了皇帝的言外之意,随即出列言道:“陛下,上邽确实比冀县好,臣不能因私废公!”
司马懿、陈矫也一并称是。
曹睿起身叹道:“你们都觉得上邽应该作为新立的秦州州治?”
司马懿说道:“上邽地处要道,又是天水一郡的重镇,除了上邽那还有其他更合适的地方呢?”
听闻司马懿之话,杨阜与陈矫也一并点头,面带不解的看向皇帝。
曹睿问道:“你们怎么总要想着拿现在的眼光去看秦州呢?”
“司空,朕问你,一州州治应如何选择?”
司马懿见皇帝向自己发问,想了几瞬后答道:“应选在交通便利、山川形胜、物产丰饶之地。上邽地处渭水之畔,向东控渭水道、向北控陇山道,乃是陇右第一重镇。”
“重镇?什么是重镇?”曹睿又问。
“自然是把控要道的防守重地……”司马懿说到这里,恍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司马懿微微欠身:“臣知晓陛下的深意了,是臣思虑短浅了。”
“不是短浅,而是想岔了路!”曹睿看着司马懿、又看向半懂不懂的陈矫、杨阜二人,叹着气解释道:
“朕想设立这个秦州,不是为了让秦州如河南、河北诸州一般替朕牧民的,而是为攻伐蜀地、枕戈待旦的!”
“来,你们三人一并过来。”
曹睿起身向那日张翼所绘的舆图走去,招手叫上了司马懿三人:“与朕一同看看舆图再做打算。”
待三人纷纷站至自己身后,曹睿用右手食指点了点上邽的位置,然后逆着诸葛亮此番进军的路线。
先从上邽向西南指去、到了西县后再向南指向卤城、祁山堡一带。
曹睿又侧过头来看向杨阜、陈矫二人。
对本地极为熟稔的杨阜此刻已经明白了,惟有陈矫还是一副半懂不懂之态。
不过,曹睿也无心再去给陈矫单独解释,而是向杨阜问道:“祁山堡、卤城一带如何?可否能以此地为依托,向南攻伐蜀地?”
杨阜缓缓睁大眼睛,眉眼间的神情也渐渐变得严肃起来,而且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些什么。
“陛下,卤城此地臣确实熟悉。昔日马超作乱之时,臣就是率众从卤城起兵,北上进击马超余党的。”
“陛下请看。”杨阜用手指着西汉水沿岸:“卤城此地,南北窄而东西开阔,沿着西汉水两岸近百里河谷皆可耕种。”
“而且卤城之所以为卤城,乃是因为此地盛产盐池,所产之盐几乎与海盐味道相仿。若能在祁山堡附近修建城池,既能借祁山地利、又能借西汉水水运之便。”
“无论运粮出征、抑或集运物资,都是上乘之选!”
说着说着,杨阜愈加激动了起来。
“陛下,从祁山沿西汉水进军,舟船可以直接抵达阳平关下!当日张翼此贼虽然出言诓骗于我,但他有一点说得没错,西汉水属实是运粮坦途!”
杨阜退后半步,躬身一礼道:“臣以为陛下之意极妙!”
“若在祁山堡左右筑城,既有粮草充实之资、又有产盐之利。进可以控武都、汉中,退可以保陇右四郡全境!”
“陛下,”杨阜恳切道:“除了祁山堡这里,再无更优之选了!”
可一旁的司马懿却保留了些不同意见:“杨侍中有没有想过,祁山、卤城一带经过蜀军祸乱,还能有多少人口呢?”
“如何能撑得起一州州治呢?”
“既然其他之事皆不是问题,那么当下就只有一个人的问题了!”
杨阜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只要迁民众以充卤城、祁山一带,则此难瞬解!”
“此地极妙!”
第293章 相互试探
虽说曹睿确实有意于祁山、卤城一带,但杨阜如此热忱的态度,还是属实让他有些意外。
“杨卿说得没错,朕也是这般想的。”曹睿轻咳一声:“具体该如何取舍,还是要朕亲自去彼处看过才能决定。”
“明日全军起程发往上邽,朕要在上邽城里与诸卿庆贺年节!”
“遵旨。”司马懿、杨阜、陈矫等人一并行礼。
翌日、也就是二十九日清早,曹睿亲率所剩不多的骑兵在前南行。牵招统领剩下的步卒与降卒们,在后缓缓行进。
随着皇帝本人不断向南移动,‘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其中最让曹睿意外和感叹的军报,就是陆逊与夏侯霸在西路的所作所为。
“司空。”曹睿骑在马上向南行进,挥手将侧后方的司马懿招呼了过来。
“陛下有何吩咐?”司马懿拱手发问。
曹睿轻吸一口气:“司空且看一下这份军报吧。陆逊以武都、阴平二郡之地作为许诺,征调了凉州的三万羌骑,还在襄武城外劝走了唐蹏的一万人。”
司马懿接过皇帝手中递来的军报,看着看着,眉头也渐渐皱起。
反复认真看了两遍后,司马懿抬头看向皇帝,两人的眼神在空中对视,竟都有些说不出来的意味。
不是陆逊哪里做得不对,而是陆逊做得太好了、好到有些惊悚了!
自从陇西郡被围、南安郡被蜀军占据之后,曹睿也好、张郃也罢,都没获得过任何来自凉州的讯息。
对于凉州方面,向陇西郡增调的援军,皇帝与重臣们也是有基本共识的。
按凉州的状况,似乎援军应以郝昭的两千外军、夏侯霸从凉州征调的郡兵为主,陆逊的羌人义从为辅。
谁能料到竟是陆逊成了主角?
就连此前与陆逊通信不绝、聊过许多关于羌人安排的皇帝本人,都没料到陆逊能聚集这么多羌人!
两人对视沉默几瞬,司马懿开口打破了僵局。
“陛下,陆逊作为钦命的护羌校尉,征调羌人作战防御乃是其本职。虽说大魏从未征发过这般规模的羌人,但细说起来陆逊并未越权。”
“从西援救襄武、逼退南安郡的蜀军,都是此人之功。况且,此人还是陛下亲自任命的,有大功而无过,不应处置陆逊。”
曹睿愣了一瞬,摇头苦笑道:“司空以为朕会嫉贤妒能吗?陆逊在西边做的好,朕奖赏他都来不及,又岂会提防他?”
司马懿也面露惊讶:“是臣思虑短浅了,不知陛下是何意?”
“朕在想陆逊给羌人开出的那么多条件。”曹睿轻声叹了口气:“从羌人中选取官吏、征发义从这些事情,以及朕将他们与大魏寻常百姓一视同仁,这也是应有之义。”
“但朕思略的是陆逊将武都和阴平许给羌人之事。”
曹睿看向司马懿:“陆逊的本意很好,既激发了羌人求战之欲,又没有把陇右的土地随便许出去。但随着略阳一战,诸葛亮又主动退走,如何收回武都、阴平二郡,朕确实有些没底。”
司马懿随在皇帝马后,二人边骑边聊,聊到这里竟陷入了一段寂静。
曹睿也陷入了思索中,司马懿也同样如此。
风声从道路两侧的树林中吹过,成为了军队嘈杂行军的背景音。
湛蓝的天空中点缀着几片卷云,远方层层叠叠的山峦、竟让上万人移动的军阵都渺小了起来。
“臣倒是有些不同想法。”
司马懿咂着嘴,试探性的说道:“陛下,此事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不从陆逊的许诺着手,而从凉州这么多应募的羌人来看?”
曹睿轻轻点头:“司空素有急智,试言之。”
司马懿继续说道:“在陆逊之前,大魏在雍凉二州的官员,并未如此征发过羌人从征作战,但在黄初之前,这种事情却很多见。”
“王国、边章、韩遂、马超这些人?”曹睿反问道。
“没错,正是这些人。”司马懿说道:“虽说从当下看来,这些人都是作乱的贼寇。但他们能轻易的一番番将羌人聚起,定是对羌人有利可图。”
“但此前凉州作乱,韩遂、马超这些人许诺的无非是官职、财物罢了。就过去一二十年,他们就真的都想搬家到武都、阴平了?”
曹睿接话道:“陆逊在利诱羌人,羌人也在试探大魏!”
“正是这个意思。”司马懿应道:“大魏初立不过七载,但新朝气象与汉朝截然不同,这些羌胡也摸不准大魏的脾性。”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