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85节
卫臻解释道:“陛下自是圣君,何须与那种人相比?”
“不过汉末乱局,大半根源都是要系在党锢之祸上的。”
“士人无法做官,对朝廷和君王自然心怀怨念。”
“而如今陛下禁锢的多是重臣、高官之子。不论这些人悔过与否,若长此以往,恐怕大臣们心中会有怨言。”
曹睿默然不语。
这些事情,曹睿心中如明镜般一清二楚。
但清楚归清楚,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还是难免不情愿了起来。
在原本的历史中,曹氏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并非曹氏代汉一般依据武力而行,而更多的是如寄生一般的篡夺。
原历史中,司马懿借助其在大魏为官的便利,借助姻亲、执政、军权,逐渐将大魏的一众高官都笼络到了自己的身边。
司马懿与河内司马氏的人脉网络,与大魏的高官重臣,几乎是重合的。
在高平陵之变以前,司马懿的正面形象使得众人听信于他。
在政变发生之后、司马懿专权之举已显之时,仍然有着那么多的大臣拥护司马懿。
并非强权两个字就能解释的。
其中包含了多少对大魏的不满呢?
原历史中,遗诏之时、最为关键的刘放孙资二人,他们的儿子都因浮华案、一直未能出仕。司马师、司马昭也未能出仕。
甚至连何晏都是一般。
他们对皇帝、对大魏怨不怨呢?人非草木,自然是怨的!
当下的曹睿知道这一切,却也实在没有其他方法应对。政治的基本要求就是笼络人心,当下的确是到了该开释的时候了。
曹睿看向卫臻:“所以还是要朕妥协了?”
卫臻躬身一拜:“臣是想帮陛下笼络人心,绝非为臣子一人也!”
“陛下明鉴!”
曹睿点头:“朕知道卫师傅心意。”
“不必多说,此事朕应了。但这些人开释之后,虽说不限于原籍居住,但也暂时不得做官!”
“这件事就不要说出去了。吏部是由卫师傅管的,卫师傅给朕卡住了,听明白了吗?”
卫臻思略了几瞬,拱手应下。
曹睿又补了一句:“关于卫烈,卫师傅想让他去大司马处、还是大将军处为府属?朕好让他们征辟。”
“臣替卫烈谢过陛下恩典。”卫臻道:“陈仓或者寿春均可,全凭陛下处置。”
曹睿点头:“卫烈去过寿春找朕报信,陈留离寿春又更近一些。让他去大司马处吧!”
“卫师傅且去,稍后朕会将卿和司空一并叫来。到时朕听你们二人之言,再做决断。”
“臣明白了。”卫臻告辞。
卫臻知晓,皇帝方才的意思,就是让他暂时不要透露此事。等他与司马懿一同请求之时,再一并应下。
而曹睿支走了卫臻后,站起背着双手,向着西阁踱步而去。
那里还有一个董昭呢!
董昭此人最是有趣。
从面目上看来、此人已经非常年长了。但曹睿每次与他对话之时,无论从睿智的眼神、还是中气十足的嗓音,都与外表上的年龄极不相符。
曹睿走入了西阁,董昭连忙起身拜见。两人寒暄了几句之后,曹睿直接步入了正题。
曹睿笑道:“朕许久不在洛阳,这西阁中少了一个大将军,朕还实在有些不习惯。”
董昭也笑着回应道:“大将军承国事之重,在陈仓用命边事,这西阁里也不能总是臣一人。”
“臣请陛下再为西阁挑选一人,以补上大将军的空缺。”
“董公直爽!”曹睿哈哈大笑:“朕走遍大魏各地、却还是最喜欢与董公说话。”
“朕倒是先有一问。”曹睿盯着董昭的双眼问道:“董公想做司徒,还是想继续在西阁任职?”
董昭答道:“当日是臣与陛下谈及名实之论的。臣如此说、臣也欲如此行事。”
“臣愿在西阁为陛下效命,不愿意离开陛下身边、去做一个虚名三公!”
“还望陛下成全。”
曹睿感慨道:“朕大略猜到了,不过还是要当面问一问董公的。”
“朕与董公直说了吧!朕要在西阁补上一人、再补上三名侍中。”
董昭拱手说道:“新任司徒的人选,不知陛下决定了吗?”
曹睿点头:“让陈骠骑回洛阳养老。”
“正得其所。”董昭轻轻点头。
“嗯。”曹睿同样颔首应道:“不过朕方才说的这四人,董公有何见解?”
董昭起身走到原来曹真的位子后,将椅子拉出、示意皇帝坐下:“陛下先坐,慢慢听臣为陛下分析。”
曹睿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坐到了曹真的椅子上。
而董昭就站在桌案前,直言不讳的说道:
“臣有一言在先,大司马、大将军二人皆在外统兵。当下之急不是继续收拢中军之权,而是要以内制外了!”
第363章 分划中军
“以内制外?”
曹睿挑眉看向董昭,眼神中略显出一丝玩味之态:
“董公‘以内制外’四字,内是谁、外又是谁?”
董昭倒也不慌,笑着说道:“臣与陛下在说军事,内外二字、自然是中军与中军之外。”
“如今西边战事已了,大将军在陈仓都督关西,陛下再也不用担心中军有人掣肘了。”
曹睿点头:“朕信任大将军是一回事,从国家制度上来说、又是另一回事。中军久在大将军管辖之内,如今悉数回到洛阳,该到将中军拆分的时候了。”
“西阁要帮朕把管辖中军的事情担起来。”
董昭点头:“大将军留在陈仓,原大将军府的人员都留在了洛阳。现在看起来,也是该换一个名字了。”
“名字倒是好说。”曹睿道:“朕有个大略的想法,还需董公帮朕参详一下。”
“对了,董公离朕近些坐下,勿要再站着了。”
“是。”
董昭从门口拖过来一个小些的椅子,缓缓坐在了曹睿的侧前方。
“陛下有何想法?不妨示下。”
曹睿说道:“首先一件事是拆分中军。中军五万员额,虽说此战损失颇重,一年内将员额补齐、问题倒也不大。”
“朕有意将中军拆分,每部万人,且互不统属。”
董昭略有所思、捋了捋花白的胡子,片刻后盘点道:“大魏的五万中军里面,武卫营的两万五千人就占了一半。”
“剩下另一半中,四千是五校尉营、中坚营八千、中垒营七千、中领军直属三千、大将军直属三千。”
“若拆成万人一部……”董昭顿了一下:“那么武卫营是要拆的,中坚、中垒二营要再加些兵力进去。”
曹睿摇头:“若是这样改,还不如不改。”
“董公,大魏旧事你比朕知道的更清楚。武卫、中坚、中垒三营都是怎么来的?”
董昭想了一想:“武卫营乃是先帝称帝后所设,诏许褚为武卫将军,以宿卫禁兵为主建立武卫营。”
“在建安年间,许褚在武帝征讨马超时护卫有功,被封为武卫中郎将。”
“武卫营的‘武卫’二字,就是由许褚开始的。”
曹睿道:“许褚效力曹氏已有三十年了,如今也是六旬老将了。此番征蜀的路上,朕看许褚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而并未给他半点攻伐之任。”
“虽然有些年长,若他只负责宿卫典兵,应是无碍。”董昭本能反驳了一句‘年老’之语。
董昭自己就是一名老者,当然不会因年老而说别人不堪重用。
董昭继续说道:“中坚、中垒二营,本是因中坚将军、中垒将军之名号所设。汉魏易代之后,先帝因之为中军,而并未改其名号。”
曹睿点头:“也就是说,武卫、中坚、中垒三营,其实并没有什么长久的历史。本就是因缘际会、以杂号将军所典之兵作为中军,就恰好保留下来了?”
“陛下所言极是。”董昭道。
曹睿轻轻颔首。
若是寻常朝廷中的大事小情,曹睿绝不会就这样与董昭两人讨论,而是会将东阁两人一并叫上,最好再喊来几个侍中。
但关于中军的分划,仅仅是调整一下组织架构,曹睿打算就与董昭二人商议就好。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非常重要的事不开会。
无论哪朝哪代,做事情的逻辑总是相似的。
想了一会儿后,曹睿说道:“朕此前重塑尚书台、设立六部的时候,原则就是名实相符。”
“武卫、中坚、中垒三营之名并不好听,朕要把名字改一改。”
董昭问道:“怎么改?”
曹睿道:“‘武卫’二字近乎许褚专属,朕给他些面子、为他留着。中坚、中垒两营全部换掉。”
“置羽林左军、羽林右军,各统骑兵一万。”
“置武卫军、骁卫军,各统步卒一万。”
“余下骑兵一万,五校尉营统兵五千、中领军营统兵五千。”
董昭思索良久:“这样说来,武卫营拆去大半、与中垒、中坚二营分割混编。”
“五校尉营增员、中领军营增员、而原本的大将军直属就撤消掉了?”
曹睿点头:“董公以为如何?”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