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86节

  董昭有些犹疑之色:“那禁军护卫,又当如何?”

  曹睿道:“由中领军营负责宫内,左右羽林、武卫、骁卫抽调兵力负责宫外。”

  董昭又问:“那五校尉营该做何解?”

  曹睿答道:“以朕来看,若无淮南征吴、陇右征蜀这种国战,边境的寻常战事并不需要太多骑兵。”

  “五校尉营乃是沿袭汉朝旧制,内有一个五营校督、五个校尉,共计六个两千石。”

  “若非国战,遣五校尉营的五千骑、想必已经够了。”

  董昭赞同道:“中军本就是骑军更多。以内制外,正是要以中军巍然不动之势镇压四方。”

  “陛下深谋远虑,臣万万不及也。”

  曹睿摆了摆手:“朕即使再不懂军略,两次大战全程跟下来,该知道的也就都知道了。”

  “如今朕要重新分划中军,正要借西阁之力。需要一得力之人、将这件事推行下去。”

  董昭笑着看向皇帝:“是不是此人需要铁面无私、从不结党?最好还懂军略、能担得起日后军国重任?”

  曹睿若有所思的瞄了董昭一眼:“是这样。董公有人选了?”

  董昭哈哈一笑:“陛下睿断,臣确实想起了一人。除了此人,臣再也想不到其他人选了。”

  曹睿也露出笑容,用手指了指东南方向。

  董昭拱手道:“臣推荐前将军满宠满伯宁入西阁为任!”

  曹睿点头:“那好!朕就准了董公所请,下午便让中书诏满宠回朝!”

  “满宠在豫州所统之兵,何人可以继之?”

  董昭道:“右将军朱盖或可。”

  曹睿点头:“董公之言极为妥当!”

  董昭提醒道:“虽说中军重新划分,但中护军一职却仍然空缺。”

  “中护军主天下武官典选,各都督麾下的校尉、司马,以及各州郡的都尉,都由中护军主持选拔。”

  “桓范去职,目前中护军一职空缺,当找人补上。否则无以应对全局。”

  曹睿叹道:“略阳的事情军报中写的清楚,想必董公也都知晓了。”

  “当日张翼意图刺朕,众人心中尽皆不安。桓范在帐中请罪,朕也就顺势将他外放到了安定郡。”

  “若细细论起来,桓范乃是无心之失,朕心中并没有真怪罪他。也是时候将桓范叫回洛阳了。”

  董昭点头道:“陛下现在亲领中军,又拔擢毌丘俭为中领军。桓范籍贯与陛下同郡,在当下的朝中实属难得。”

  曹睿道:“皇帝也没办法不靠乡党宗亲,又何况其他人呢?”

  董昭也叹道:“陛下说得是啊!就像吴质与臣同乡,虽然其人名声不佳,但臣与吴质也不得不常常来往。毕竟洛中为官之人,并无几个出身于济阴郡的。”

  曹睿笑道:“没有济阴郡的,来个山阳郡的可好?左右都是兖州乡党。”

  董昭心中悚然一惊。

  方才说话之时只图嘴快,却将这一茬给忘了!

  满宠籍贯山阳郡,与自己济阴郡乃是邻郡。济阴、山阳两郡都面积不大,定陶和昌邑的距离也并不远,与同郡并无多大差异。

  刚刚推荐了满宠,皇帝会不会相疑呢?

  董昭刚要解释,却被曹睿笑着叫住了:“朕知道董公想要解释什么,朕不在乎。”

  擦了一下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珠后,董昭尴尬应道:“陛下圣明,臣绝无半点私心。”

  曹睿哈哈一笑:“好了,朕还有最后一事要问你。”

  “赵俨此人堪用吗?他现在为陈群的军师,若朕召陈群回来,以赵俨督荆州如何?”

  董昭微微一愣,随后脱口而出:“赵俨资历并不太够。虽然他与颍川郡中的辛毗、陈群、杜袭一齐知名,号为辛、陈、杜、赵。”

  “但陈群家世更高,与其他三人并不能等同。”

  曹睿笑着接话道:“辛侍中曾为大将军军师、杜袭现为大将军军师,而赵俨现为骠骑将军军师。”

  “颍川名士,怎么就惯做军师呢?朕听董公的意思,赵俨似乎并不足以督荆州?”

  董昭正色道:“臣不怕得罪人,在陛下的面前实话实说。如今都督一方的是大将军和大司马,赵俨又何德何能呢?”

  “陛下可以使赵俨监荆州诸军事。比都督弱了一层,所做之事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曹睿赞同道:“这个安排不错。陈群回来,赵俨补上。朕再让夏侯儒返回荆州统军。”

  董昭道:“赵俨此人在荆州乃是专人专用,用在荆州合适、别处就未必了。”

  曹睿明白,董昭是知晓自己对颍川人的观感的。如此说法,恐怕也有迎合自己心思的用意。

  但不管怎么说,总归于国事无损。

  曹睿本想再与董昭讨论一下三名侍中的人选,聊到这里已经没有兴致了,于是起身准备回到书房中去。

  “董公随朕一起来书房吧。此番众将叙功之事,一并议个结果出来。”

  “遵旨。”董昭伸手向前:“请陛下先行。”

第364章 新任侍中

  回到书房之后,曹睿让内侍叫来了司马懿与卫臻,还有侍中辛毗。

  并使人去宣在洛阳的徐庶、卢毓二人。

  司马懿与卫臻先到了书房之中,拜见了皇帝后各自入坐。等到辛毗进入书房后,曹睿这才开口说话。

  曹睿说道:“朕叫三位过来,是要议论一番此次征蜀之功。”

  “此前早已说过,在大将军之下的诸将,按照张、牵、郭、陆的排序来议。除了这四人,你们三人、还有其余有功文臣,也要算作战功。”

  有了此前淮南战后的封赏,三人也不惊慌,齐齐站立起来、拱手致谢。

  曹睿挥了挥手:“不必谦辞。有功必赏,这是朕作为皇帝的本分。”

  “大魏是朕的,也是你们这些国家重臣的。如上次之例,朕先给你们三人论功吧。”

  “司空。”曹睿看向司马懿:“卿随军征战屡有建策之功,增邑七百户。”

  司马懿起身拜谢道:“臣司马懿谢陛下隆恩!微末之功,臣心中实有愧疚。”

  “不必愧疚。”曹睿笑道:“司空是朕的智囊,军略战术处处查缺补漏,司空该得此赏。”

  司马懿本想现在就提及大赦一事,可还是忍住了,想等到皇帝说完话再提。

  曹睿继续点名:“卫师傅,卿为朕留守洛阳、半年之久不生差错。依旧增邑五百户。”

  卫臻深吸一口气,起身谢道:“陛下两次出征,臣居于后方就得了军功,恐怕惹得朝野非议啊。”

  曹睿道:“若谁有非议,让他们来朕面前说!总揽政事、稳定后方,这是萧何一般的功绩。”

  “岂不闻功人功狗之论吗?”

  卫臻道:“臣谢陛下恩典,不过有一事臣欲进言,还望陛下考虑一二。”

  “何事?”曹睿明知故问。

  卫臻缓缓将借着大赦之机,开赦浮华案禁锢士子一事说出。

  曹睿一面沉默不语,一面也在等着司马懿的反应。

  果不其然,就在曹睿没有说话之时,司马懿也站起与卫臻并肩,出口言道:“臣也附议,愿以此次西征之功换取臣子开赦。望陛下开恩!”

  曹睿笑了一声:“坐,都坐吧。”

  “朕知道你们的心意。既然是大赦,非‘大’无以体现出大魏气象。此番开赦过后,诸卿要回家勤勤引导、勿要再让他们走上歪路了。”

  “至于司空说的用功劳换取,就不必了。朕刚许出去的封赏,就让朕再收回去吗?”

  司马懿长施一礼:“臣谢陛下恩典!陛下实乃古往今来第一明君,第一圣君,第一仁君!”

  曹睿哈哈大笑:“朕如何来的这么多第一?不必捧朕,朕若没有诸卿辅佐、自己一人也做不来这么多事。”

  司马懿又是谢了好一会儿。

  曹睿听着司马懿的话语,心中不禁起了些感慨。

  方才给司马懿增邑七百户的时候,可没听他谢的这么真诚。看来在司马懿的心中,长子司马师的前途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也难怪。

  世家大族想要长久延绵下去,历代积累这是必须的。地方豪族或许积累资财、而河内司马氏这种士族、积累的就必须是声望和官位。

  声望是刚需。

  司马懿这一辈就曾流传过‘司马八达’的说法。而司马师这里,也有与夏侯玄、何晏并列的美称。

  而做官也是刚需。

  就拿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这一难得的家族成就来说,这是家族主脉连续四代人都出过三公。少哪代、缺哪代都不算。

  同理,河内司马氏也是这般。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而后更是做到了两千石的京兆尹。

  司马懿这一辈就更不用说。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更是人杰。

  司马懿的儿子们中,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未出仕。反倒三弟司马孚的两个亲生儿子,司马邕和司马望两人,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做了郡吏。

  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急?

  与家族传承相比,司马懿自己这个三公身上、多几百户少几百户,反倒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了。

  此事告一段落,曹睿又点起了辛毗的名字:“辛侍中在长安总管后勤,事务繁琐极少差错,实乃用命之职。”

  “以辛卿坐镇关中之功,增邑三百户。”

  辛毗自然又是一阵感谢。

  曹睿与辛毗寒暄了几句后,逐渐步入了正题。

  曹睿道:“此前征吴之时,大司马首功增邑两千五百户,大将军次功增邑一千户。”

  “可是现在,朕意颇重张郃之功。因而与诸卿商讨一下,是大将军功大、还是征西将军张郃功大?”

  一片寂静。

首节 上一节 286/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